中车机车厂:城市的守望者与驱动者


当第一次不经意走进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你会因这些诞生于峥嵘岁月的低矮、老旧的厂房而心生敬畏,抑制不住产生去寻找历史记忆,搜寻那些被掩埋于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故事。

1951年春,为配合成渝铁路建设,西南铁路工程局正式成立成都建厂工程处。8月,铁道部副部长石志仁来成都最后决定现在的成都市二仙桥北路31号为厂址。同时,工厂职工宿舍及厂区仓库破土动工修建。

这一建就到了1954年,当时工厂主要厂房已基本建成,成渝铁路开始运营,但宝成铁路还未通车,待修的机车无法出川修理,机车厂只能承担起这个责任,一边加紧厂区建设,一边搞生产,为城市经济发展与西南铁路运输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至此,四川有了第一条出川铁路。而成都机车厂也在同年10月试制出第一台工建型蒸汽机车,以及炼出了工厂第一炉钢水,填补了成都市工业战线上铸钢生产的空白。

1968年,根据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的需要,工厂正式转修内燃机车,解决了大批内燃机车无法及时修理的关键。到了1976年就达到设计维修能力,相继联合开发、制造出东风4型内燃机车配套的ZQDR-410牵引电机和TQFR-3000主发电机、东风8型内燃机车配套的ZD109C电机、韶山3型电力机车配套ZQ800-1电机、韶山7型电力机车配套的ZD111电机电机。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专修内燃机车


工厂还先后制造了前倾式翻斗车1317辆,三向式翻斗车1409辆,0.75米#土斗车3000辆,平板车2100辆,手推单轨车1850辆,以及桥梁支座、铺轨机滑轮、五吨平车车轮等1340件,有力地支援了西南铁路建设以及成都的经济发展。

到了90年代,做为新中国第一座铁路工厂、第一家专业修理内燃机车的企业,经过40余年发展,工厂就已成为成都当时最繁华的生活城,拥有着幼儿园、子弟学校、灯光球场、电影院、商业街、剧场、文化楼及单身宿舍、医院等配套。

90年代后,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机车厂也完成了从城市发展驱动者向城市文脉守望者的转型。机车厂不仅承担着机车厂工人及家属的衣、食、住、行、娱的需求,更是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曾经辉煌无比的工业遗产与回忆的大院文化。

然而,到2016年,成都的高速发展已从建国后的1环修到了6环,位于东2.5环二仙桥的机车厂,因建筑老旧、配套落后阻碍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更新迫在眉睫。为配合城市发展,机车厂整体搬迁到了新都石板滩,在成华老厂区共腾退了769亩土地待开发。

而这土地腾退后,遗留下来的一座60余载工业文明的重要遗存和一个标注着年代感的公共空间,如何遵从历史重塑过去的辉煌?一方面是要保护大量的工业历史建筑,另一方面是急需优化的城市面貌,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与再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实际上,近年来在城市化的浪潮下,不可再生的工业遗产财富正变得岌岌可危,无数人的青春无处凭吊。幸而,以“城市更新引领者”为企业愿景的中车置业应运而生,为成都这座千年古都,完美解决了老工业遗址的保留与城市面貌亟待更新这一看似冲突的两个命题。


拥有央企背景的中车置业,对于机车厂的改造,以“ 城市更新引领者”的身份,摒弃了传统城市更新“拆”的开发模式,首先对成都厂工业遗址部分进行改造。在改造这些工业遗址的时候,保留了大量的工业文化痕迹,并以现代风格结合红砖艺术,将工业遗产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实现过去与未来相互碰撞,完美延续工业记忆。

事实上,该项目未亮相就已荣获了成都首批“中优”区域性示范项目称号、四川省重点项目称号、2017年度“四川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2018年“四川房产区域典范项目”、“2019年最值得期待项目”等众多殊荣。同时中车置业与国家住建部也将本项目做为“城市双修”实施落地的典范。

而将于4月17日举行的中车置业品牌发布会,也将成为机车厂焕发新生的第一声“啼鸣”。在中车置业看来,对于城市老旧建筑的更新改造,不应该是从经济效益上,从“拆”出发,而应该是通过保留厂区原本的历史建筑、铁轨、机械等,将其重新改造以实现新生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城市更新方式,机车厂将成为一个“成都记忆”的“生产车间”。这种“生产车间”的作用就是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为成都这座城的裂变增添新的驱动力。而中车曾经通过这片土地用工业驱动城市发展,如今又用新的理念驱动城市焕新。这片土地,便是中车置业与城市共进、与成都共生长的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