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用户58797569382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椎

说到清明节,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春秋时期的介子椎,因为这个节日和他有很大关系。

事情还要从春秋时期的晋献公说起。这位晋献公是当时晋国的国王,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山西省省长。因为晋国就是我们现在版图上的山西。

这位晋献公年轻的时候,是为骁勇善战,而且有能力的人,所以齐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并且生了好几个孩子。

可是谁知道这位晋献公年老的时候从战败的部落弄回来两个美女,从此笙歌燕舞,开始昏庸起来,偏偏哪两个美女还都给他生了儿子。正当宠的那个美女叫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就设计逼死了当时的国君候选人申生,这可是长子而且还是齐姜的儿子,剩下晋献公的儿子们一看不妙就跑了。

这下我们的主人公要出场了。重耳和自己的谋臣介子椎也跑路了,可是遇到灾荒没有饭吃,介子椎就割下子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做了一碗汤,重耳感动的大哭。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封赏了很多当年跟自己一起逃难的人,就是把介子椎给忘记了。

别热都劝介子椎去讨封赏,介子椎不听,还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去隐居了。重耳后来想起介子椎就想让他回来当官。

但是介子椎是个大孝子,不想离开自己的母亲。就带着母亲躲到了山里。重耳命人三面烧山,希望介子椎出来。结果等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椎和他的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重耳后悔不已!

他们在装殓介子椎的时候就从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就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椎,重耳下令这一天不能开火,所以叫“寒食节”,第二年他们去山上祭拜的时候,发展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因为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并且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因此我们后世才有了清明祭祖,给过世的人上坟这一说。


三宝美妈


“清明节”来自二十四节气的第五节气“清明”,根据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

根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的解释:“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而不知出处的《岁时百问》也有相近说法:“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大意是清明时节万物正在生长,天清似水,地明如镜。

作为节气,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这个时节白桐花开了,鼠类入洞而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大约在唐朝时,“清明”开始进入诗中,在杜牧《清明》之前,孟浩然已有一首《清明即事》,其中提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此处“清明”还不是我们今日的“清明节”,唐时人们扫墓祭祖还是从“寒食节”开始,寒食之后两日是清明,大约清明时才能完成所有的扫祭活动。

唐代非常重视“寒食”节,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寒食”的诗作,沈佺期、杜甫、孟云卿、韩翃都曾写过以《寒食》为题的诗,因为重视,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开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开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开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给三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正式成为官方节日。

到宋代时,“清明节”的地位越发重要,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的扫墓等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题,兼有禁火、冷食、踏青、植树、秋千、蹴鞠、赏花、咏诗等习俗活动的大型节日,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可见当时都城东京清明节的热闹。

元代“清明节”基本定型,明清两代虽“清明节”官方休假规定,不过“清明节”外出扫墓和踏青等活动已被人们完整继承了下来,至1935年,民国政府又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而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以上是六甲番人整理的“清明节”来龙去脉,希望能为您解惑,更多精彩,敬请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现代人说起清明节,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第一,清明的得名——物候现象与传说

1.得名于物候现象。

清明的字面意思是“水清澈,天明净”的意思,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所以,清明,反映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是从这一天开始生长,都是清洁明净的,所以被称为清明。

2.得名于历史传说。

但清明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深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其中,因为这其中,有春秋五霸的第二霸晋文公重耳的流亡故事与君臣之间的患难相随。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这就是“辞官不言禄”。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所以,这个清明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意为“政治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二,清明的作用——指导农事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每年出台的文件,基本上第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有关的),而农业生产,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阳光,二是降水。所以,我们的古人,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划分成了24个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具体来说,这24个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反映四季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

后人将清明对应的农事进一步明确,还专门做了顺口溜: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意思就是清明开始,种瓜种豆,种甜菜,水稻育秧,还可以植树造林。

所以,这个时候,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

第三,清明与祭祀——地位翻转

清明为什么成为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呢?这又与中国的祖先崇拜与丧葬方式有关。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但其实,墓祭的时间,是寒食而不是清明——但因为清明就在寒食的第二天,所以,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墓祭的时间,也就可以延迟,后来,干脆将寒食与清明连在一起,所以,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再后来,人们逐渐淡忘了寒食,而将寒食的功能归到清明这一天,于是,清明就从一个节气,逐渐变成了一个节日,唐朝的时候,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相当于是法定假日,并且,还是放假4天哦,《唐会要》中有言“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到了宋代,放假时间更长,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愿逝者安息,愿生者一边追忆,一边享受这大好春光,更愿我们的时代,清明永固!


三水三心


清明是怎么来的,古时把清明喻为寒食节,踏青节,尝青节,大地回春,春暖花开,说起清明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关系,水清则明,清明当然离不开祭祀,也是一种传承,祭祖宗,拜祖先,悼亡灵。

清明是开年来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也是一年来几大鬼节日之一,清明是一年来首个重大祭祀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对亡灵的一种哀悼。

清明也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节气,春耕春种也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是勤劳,收获的是喜悦,一年四季在于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网图。



有缘人153832681


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起源于对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后来又受到了儒学伦理思想和佛道宗教思想的影响,因此,节日的起源就显得更为多元,更为复杂,同样,节日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后的发展演变也充满了复杂性和内容的不确定性。纵观清明节的漫长发展历史,我们需要一一追溯,一一把脉。

一、秦汉时期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起源于周秦时代人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早在西周时,中国就对墓葬十分重视,设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王、候、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清明节真正的源头就是祭祀祖先,扫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到被民间效仿,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风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

“清明”这一名称从周代开始,至今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虽然这一名称最早记载于周代,但清明作为节气的真正形成是在汉代。到了汉代,我国从原始社会的“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到形成了知年知日的完整二十四节气和太初历。在西汉时,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基本齐备,每隔十五天设一个节气,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份,公元前 139 年面世的西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二十四节气决定了清明节的确立,公元前 105 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及专家唐都等二十余人制定了《太初历》,更精确地反应一年地球运行的周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阴历或农历。从此,中国的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魏晋至唐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十分流行,清明节尚未形成,到了唐代,寒食节被唐玄宗钦定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至此,寒食与清明合为一体,寒食节的习俗也就成为了清明节的节俗。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同时由于清明时节正值踏青之时,汉代以来的上巳拔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这样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清明节俗起源于寒食节,一直以来是不争的事实。清明节和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要搞清楚清明节就必须要搞清楚寒食节。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在介子推被焚的忌日,晋文公诏令百姓们禁火而吃冷食。关于此,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 19 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而且更不耻与那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就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晋文公知道后,追忆起介子推的忠诚,十分后悔,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

根据现有的资料,清明在唐代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清明节真正的兴起是在唐代,唐代是我国节日风俗划时代的裂变时期。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家强盛统一,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从几百年的战乱中恢复起来。唐代十分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更加兴盛。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唐太宗李世民历尽战乱,对晋地浓厚的寒食习俗十分留恋,所以后来他把寒食习俗带到了长安,这可以说是寒食节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年的请明日之前。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禊。二是招魄续魂,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上巳节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一种驱邪的巫术仪式,而且更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魄续魂之俗逐渐消失,转为临水酒会,其中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会稽山而作。由于时间与清明节临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

三、宋元明清时期

到了宋代,清明节继承了唐代的节日风俗,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得到了极大发展,北宋年间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对当时汴京城过清明节百态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到了明清时代,清明节的传承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元代严禁寒食之俗,再加上明清时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逐渐发达,使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不少传统节日受到了严重冲击,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淡出,只有清明节保留了下来,北方以扫墓为主,南方更趋于踏青,清明节形成了南北方两种不同的节日风景。

清明成为春天大节 清明节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宋代。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自然受到重视,得到发展。宋代朝廷明文规定:“为了追悼亡亲,以表孝道,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这时,清明节和寒食节真正融为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两种风景 中国节日风俗在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变化:一是上层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层的复古风,二是有些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节日风俗被淘汰或淡化,三是游乐性的风俗迅猛发展。经过宋元两代的传承与演变,当薪火不再珍贵的时候,寒食已变的徒有虚名,寒食、上巳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是春天唯一的大节了。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到全国,但风俗有异有同。总的来看,清明节南北冷热不一,形成了两种色调。北方人不像以前那么重视清明节,但节日娱乐保留古风,相比而言,南方过清明节就热闹许多,清明节在南方各地发展兴盛开来,这也是宋代以后文化中心南移对节日风俗的巨大影响有关。这也造成了现在南方对清明节的传统保留继承的比较好,习俗风貌呈现的多种多样的原因。

此后,清明节从近代沿袭到当代。清明节和许多传统节日一样,在这段动荡巨变的岁月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是灭绝之灾,几经沉浮,最终才从几千年的传统血脉中绵延下来 ,得以重见天日,古老的清明节,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灯影夜明安乐塔


“清明”,是多么美好的字眼。神清气明,清朗明净。

清明节为什么叫“清明”?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是因为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

清明时节正值万物萌动,出去走走,你就能发现自然界中那一抹抹新绿、那勃勃的生机,处处都是清洁而明净。这个时候空气清新,万物澄澈,春江水暖,新苗嫩芽,杨柳依依,真是一幅清朗明净的醉人画面。据《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

第二是因为春秋时期关于介子推的民间传说

根据民间传说,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被介子推用自己大腿肉做的肉汤救了一命。后来介子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烧山。介子推被大火烧死。留下的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三是因为人们对政教清明的美好向往。

清明有着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寓意。据《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清明,寄托着人们对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向往,所以才这么喜欢清明节。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清明盛世,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不知道有没有听过,故事来源于《东周列国志》。还说晋文公做了晋国的国君以后,对跟随他的功臣进行了丰厚的奖赏。奖赏完毕以后,晋文公发现,曾经与他流亡在外,割股进肉给自己吃的介子推不在其中。于是命人前往招介子推的住处,让他来接受封赏。但是介子推的家已经人去楼空,使者们不知道他住在何处。晋文公就亲自前往询问介子推的邻居说:“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给他封官!”一个叫张解的邻居,说知道介子推住在何处,于是带着晋文公等人去当地的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是一座深山老林,峰峦叠嶂,树木茂盛,寻人在绵山之中叫介子推的名字,也不见他回应。不过山中还有农夫往来,晋文公亲自问农夫。农夫告知晋文公:“在前不久,曾看见一位汉子背着一位老妇人。在此山当中休息,喝了几口水,然后登山远去,现在也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晋文公将马车停在山下,发动村民寻找,找了几周,都没有找到介子推身在何处。晋文公显得很不高兴,他在想,介子推为什么这讨厌自己,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用大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出来。于是,晋文公命令军士在山前山后放火烧山,活势很猛,烧了几天才熄灭。但是,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一棵枯柳树之下。晋文公看见这种情形,忍不住为他流出了泪,于是收集介子推的遗骨埋葬在了绵山之下。

环山一公里的田土,都作为介子推祭祀用田,并专门叫农夫每年为其祭祀。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由于焚烧树林的日期是3月5日,清明之时。晋国人思慕介子推,为了祭奠他,在这一天都不忍心烧火,为他冷食一个月,后来减少到了三天。当时的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各处,每年冬至后105天,家里准备干粮,以冷水泡干粮而食,称之为“禁火”,也叫“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到节日,家家插柳于门,以招介子推之魂。或在野外祭奠,焚烧纸钱,都是为了纪念晋国人介之推。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谋士说


这是一个缅怀先辈、慎终追远的时刻。它有节日的仪式感,庄重而肃穆,引发我们的无尽思念和深深寄托。

相传,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饿得无力站起。他的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让公子喝了。公子得知,涕泪长流。十几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当了晋文公,重赏当年伴随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去讨赏,而他却打了行装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不已,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山路险峻,林木茂密,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独留一面,逼出介子推。可大火烧遍,也不曾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于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发现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公主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又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是一个悲恸感人的故事,清明由此演化而来。

岁月更迭,沧桑变幻,多少节日湮灭于时光深处,但清明祭扫的习俗却一直得以延续,并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寓意。二十四节气中,其它二十三个节气之名,皆为气候物像而置,唯有“清明”一词,独具人文特色。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绝唱。萋萋芳草,掩盖了多少凄楚的往事;堆堆黄土,埋藏着多少感人的故事?走近清明,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历历在目的过往和故事,饱含着人间的亲情之爱,充满着难舍的思亲之泪,外化为断魂的清明之雨。


夜间列车


清明节缘来之一就是寒食节,而寒食节在古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何说是寒食节呢?据说这是春秋时期纪念名士介子推的。那介子推又是何许人呢?他是晋文公重耳手下的幕僚。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由于宠爱两个小妾,接连也喜爱她们的儿子,于是对当时的太子申生和老二重耳,老三夷吾都看成眼中钉。借机就到晋献公那诬告他们三,这三人没办法,太子申生被逼诛杀,重耳和夷吾逃到其他国家去了。

后来晋献公死了,国内发动政变把那两个小妾生的儿子给杀了,夷吾抢先一步回国当了国君,怕重耳威胁到他的地位就派刺客追杀,于是重耳就开始了各国流亡的生活。这一去就是十几年,途中各种跌沛流离,饥寒交迫,而介子推就一直跟随在重耳身边不离不弃。因为他相信重耳才是晋国名正言顺的国君,只有重耳当国君才是顺应天道。为了这个理想,他一直追随在重耳的左右,出谋划策,持鞭驱车。有一次由于路上没有吃的,重耳饿的实在是受不了,都晕过去,介子推看看实在是没办法了就割下来一块自己的肉和野菜一起熬了肉汤给重耳吃。这就是历史上的割肉充饥的故事。

后来重耳在流亡了十几年后,终于得到秦国的相助,同意借兵给重耳护送他回去当晋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对于追随他的几个人都得到了重赏,唯独单单忘记了介子推。然而介子推也不是追名逐利的人,觉得能够辅助公子重耳当了国君自己的理想就已经实现了,便归隐山林去了。然而介子推的邻居看不下去了,便跑到晋文公那里去替介子推说话,晋文公这才想起把介子推给忘记了,觉得非常对不起他,就请他出山来给他封赏。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好像不认识晋文公一样,晋文公请了三次都被吃了三次闭门羹。这下晋文公火了,就把介子推归隐的山给点了,他的本意是要介子推出来见他,然而介子推并没有出来,反而和他母亲抱着树给烧死了。这下晋文公懊悔不已。

当时的人民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不烧火,只是冷食,以纪念介子推。后来,渐渐的就把清明和寒食合成为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现在清明要去给祖先上坟扫墓的原因之一吧,让人们怀念先人。


山中茅店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于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地108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