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1859年10月13,北京安定门开启,古老的紫禁城迎来了两位张牙舞爪的西洋强盗,他们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和毁坏圆明园的英法。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此时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早在英法联军打到通州之时,便从圆明园已经逃往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去了。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他被英法联军从大沽炮台一路打过来的战争讯息给吓怕了,他不仅闻风而逃,而且在英法联军打到通州之时,便下令各地将领率军勤王。

作为当时最为精锐的湘军,自然是也接到了这条命令。但所不同的是,上谕要求的,并不是相军的最高指挥官曾国藩,或者是胡林翼。而是湘军中最勇猛最精锐的一路,霆字营鲍超率领的5000人来京入卫。

鲍超是何许人也呢?他是四川奉节人,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曾经跟随向荣参加过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行动,后来被湘军征召,素以率性好战,勇敢善战著称,指挥有方,屡战屡胜,被称为常胜将军,湘军第一悍将,得赐号为壮勇巴图鲁,手下的霆字营,也被称之为是湘军精锐中的精锐,深受曾国藩赏识。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鲍超听到皇上有难这个消息之后,不等上谕来到,就急急忙忙的向曾国藩请示要求去京师保卫皇上。

那么这种情况下,作为忠义有加,深恐君父之忧的曾国藩为什么会拒绝呢?难道是他有反心,想保存实力玩个隔岸观火吗?

如果是这样想,那绝对太误会曾国藩了。此人绝对是是一个深有城府的忠君分子,关键是忠君之极。历史证明,他绝对是晚清历史上最大的忠臣。

对于曾国藩而言,不让鲍照去北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鲍照入卫,则湘军苦心孤诣设计针对太平天国的安合围,成功率将大大缩减,这不仅是曾国藩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全体湘军战士和整个清王朝所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给天京内讧之后的太平天国留有喘息之机,因此曾国藩陷入两难的境地,在这个位置上,作为主帅的曾国藩自然比作为将领的鲍超要更能总揽全局的多。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另一方面,圣谕上说,鲍照率领的霆字营入京以后,要由胜保来调遣,便牵涉暗含到了一种权力的阳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调令上就可以看出,是胜保向皇上提出要求湘军派鲍超这位“第一悍将”和最精锐的湘军援京,由此可以看出胜保这一招不仅用心险恶,而且还很有摘桃子的阴险意思,鲍超到了北京之后,要由胜保调遣,这样不仅可以,就此挖空湘军的实力,还能壮大它胜保自己的势力,不可谓不高明。

而且也不怕你不遵旨,如果你号称忠义无双的曾国藩违旨不来,那么在皇帝眼中的曾国藩会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在世人眼中的曾国藩的形象也将坍塌下去。到时候,这位湘军统帅便自然陷入一种众叛亲离的局面,此刀杀人于无形。这个阳谋,实在是高啊!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很可惜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曾国藩毕竟是一个统帅全局的人物,他自然知道英法联军,发动第2次鸦片战争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灭亡大清朝。

恰恰相反的是,英法这种重商业的国家,更希望大清朝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这样才能为他们发展工业商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所以他们发动战争无非是为了求利,一旦达到目的自然会撤退,因此占领北京城也不会太久,恭亲王很快就会与英法和谈成功,那么去北京勤王,将会只是一个徒劳的事情。

这种局面下他联合李鸿章想出了一个办法,既能够让鲍照免于赴京,也能不让湘军因为违旨而被皇帝忌惮。那便是“按兵请旨”,请什么旨呢?大概意思就是曾国藩给咸丰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如果局势凶险,鲍超官衔太低,难以独挡一面,请皇上要求从自己和胡林翼两人中挑一个带兵北上。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当然不是真的想要去入卫北京。而是当时曾国藩所在的徽州到达北京要大概有5000余里,骑着飞马一来一回六百里加急,也要很久的时间。

正是要寄希望于这个时间之内,恭亲王奕訢与英法和谈成功,如此便可以不必去了,也不会违诏了。果然不出所料,10月初四,曾国藩便接到了军机处14天前发来的上谕,议和已成,皖南战事吃紧,不必前来。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湘军悍将急要去勤王,为何曾国藩强烈阻止?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多事情可能只是表面上文字所显示的一段故事。但是事实上来说,远不止此,很多普普通通的历史故事背后,都是两方或者多方聪明人心机谋略和格局的较量,细细观来,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令人叹为观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