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技術來製造二戰時期的戰鬥機,在性能上能有多大的提高?

文人黑客


二戰的戰鬥機個頭太小了,還是發動機安裝在機頭的樣式,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現代戰機的雷達、電子設備,紅外/光電等系統。所以,所謂用現在的技術來造二戰的戰鬥機,性能上不但沒有提高,可能根本就造不了。你可以想像一下,P51能裝得下F22的所有系統嗎?


血染戰旗紅


武器裝備的發展源自於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二戰期間戰機大部分都是螺旋槳戰鬥機,動力上並不優秀。

有動力的飛機發明之後,早在20世紀10年代,就有人提出過噴氣飛機的概念[1]。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德國的噴氣式飛機研究開始取得突破。第一架使用噴氣動力的原型機是1928年首飛的利佩什·恩特。該飛機是由滑翔機改造而成。

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概念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先後由漢斯·馮·奧海恩、弗蘭克·惠特爾兩人獨立提出。第一架配備渦噴發動機的飛機是納粹德國的亨客爾He178。該機於1939年8月首飛。而真正引起人們注意,投入實戰的噴氣戰鬥機則是梅塞施密特Me-262“飛燕”是德國梅塞施密特飛機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德國空軍制造的一種噴氣戰鬥機。該機於1944年夏末首度投入實戰,成為人類航空史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噴氣機,與同一時期英國製造的流星式戰鬥機齊名。

德國飛行員稱Me-262為渦輪,盟軍則稱之為暴風鳥。雖然燃料以及稀有金屬的缺乏使得Me-262大戰中未能完全發揮其性能優勢,德國飛行員駕駛該型戰鬥機在二戰期間仍取得擊落約509架敵機其中還包括轟炸機,自損100架的戰績。如果以現代技術加裝二戰時期的戰機,首先老舊平臺的氣動設計不如現代平臺,現代戰機在氣動設計上都已在風動實驗中模擬完成,一流的氣動平臺是二戰老舊平臺所不能比的,再有就是現在機載設備數量繁多。

要裝進空間更小的二戰戰鬥機上是不可能的,但提升二戰時期的戰機性能還是有的,只不過意義不大,提升雖高但完全不能與現代戰機相抗衡。按照美軍武器裝備配備要超越對方一代以上的戰略思路,即使是很先進的三代機F14都要淘汰給更加先進的戰機發展留位,老式二戰平臺就更看不上了,但二戰飛機中創造經典戰績的飛機依然閃耀著光芒,那是屬於曾經戰火紛飛年代的榮耀。


歷史的不一樣


以現在的技術製造二戰時期的戰鬥機,那要看是什麼技術如果是隱身技術,導彈技術,發動機技術,雷達技術以及材料技術。來製造的話絕對會形成碾壓

以雅克-1型戰鬥機為例,如果使用輕量化材料製造機身,裝上渦扇發動機,塗上隱身塗層,安裝上相控陣雷達,掛載空空導彈。而敵人的飛機還是目視瞄準,機炮攻擊,那不會碾壓嗎?敵機還沒看到你就已經被你的空空導彈擊落。而且使用了輕量化機身和渦扇發動機可以飛的更高,目視看不見,有隱身塗層雷達發展不了。就算看到了又沒有防空導彈高射炮又打不到。


軍迷WYW


因為現在材料、工藝等都比二戰時期好很多,所以用現在的技術去造二戰時的戰鬥機,整體工藝會好很多,機身更堅固而且更輕,因而會有比當時更大的載荷,機械可靠性更好,維修更方便,戰場信息感知能力更是二戰時期不能比的。但是戰鬥機的性能並不會有多少提高,使用氣密座艙,戰鬥機的升限會提高一些,除此之外,速度、盤旋半徑等其它方面性能並不會有什麼提高。因為到二戰末期,美國的P-51野馬戰鬥機性能幾乎已經到了螺旋槳飛機的性能極限,飛行性能再想提高,就必須改用噴氣發動機。


業餘的生活家


以現代技術造當年的戰鬥機造不出來了,造出來了也沒有用,四十年代是木製戰機,螺旋槳,改進的地方都沒有,五十年代機頭進氣,沒法改,雷達沒有地方裝,發動機可以換,但是不如造新的,就象現代技術改進老爺汽車。


東龍45


第一飛行速度提高不了多少,螺旋槳飛機超不了音速是空氣動力原理決定的,材料上有巨大進步,飛機可以裝的更多,飛的更遠,加速更快。


鬼穀道場


看過一些德國、英國復刻版老戰機。貌似性能好像還不如當年,畢竟當年戰爭時期。空軍戰機,各國都是集中一切力量生產的尖端科技。如果是用現代技術其實就不是二戰的戰機了。


Dora小主


問題很不準確,二戰時代的飛機受技術限制,所以是那個樣子。如果用現代技術造二戰飛機,?首先定義二戰飛機或者說加限制調解,因為現在是上帝視角了,比如說必須內燃機螺旋槳,不能用導彈,重量限制,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