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一切一切都没了


姚启圣是第一个向康熙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的,并且在朝廷对施琅存在各种怀疑和非议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东南海事收复台湾唯有施琅才摆得平。当时福建水师提督已经是万正色,姚启圣丝毫不顾官场面子,照样一个劲地希望康熙换将任命施琅。



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时,没少为后来的收台做基础工作,他最大的本事之一就是招降对方官兵。想方设法挖对岸郑经的墙角,招降政策也有相当成果,郑经手下四五个大将先后归降,近七万士兵从海峡对面跑过来归入大清。这些都是动摇了郑经在台湾统制的根基,后来澎湖一战,明郑主力被歼灭,人心马上溃散,基层士兵厌战情绪激烈,都和前期姚启圣的工作不无关系。

姚启圣打心眼里都想和施琅一起赴台建功,问题却是施琅不愿意和他并肩作战,他的道理是其他人根本就不懂海战,到时候临战布阵,攻守进退人多会相互掣肘,反而容易贻误战机。施琅也不客气,他照样把这些个理由几次三番向康熙解释。


康熙的态度开始是摇摆不定,明珠认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应该给施琅独断的权力,李光地也是这个意见,康熙这才下定决心让施琅独征台湾。这些大臣的意见里面多少都有点猫腻,施琅的复出是明珠和李光地参与的,他一旦有功,自然明珠和李光地也有好处。施琅在京城赋闲十三年,这期间他虽然有志杀敌收台,但缺乏康熙的信任,施琅没少通过送礼来“和谐”那帮大官为自己说好话。再者,姚启圣也倒霉,那节骨眼时他背上长了个大疮,身体条件更不允许他跨海劳顿。


由此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姚启圣只能目送施琅率领水师向台湾出发,多年以来收台建功的梦想化为泡影。在福建辛苦了十年,没想到头来竟然成全了施琅,姚启圣成了施琅的军需官,他够郁闷的了。

施琅平台之后,施琅向康熙举报了一些姚启圣的罪状,明珠等人也开始攻击姚启圣,康熙对姚的印象迅速恶化,施琅世袭靖海侯,姚启圣却靠边站。姚启圣当然不服气啦,上折子给康熙,历数自己的功劳,同时“故作姿态”地愿意将功劳让给施琅,没想到这招弄巧成拙,康熙御笔一挥四个字“沽名钓誉”。


姚启圣的工作都做在背后,没有人知道了解他前期为攻台所付出的努力,不像施琅旌旗招展,一战下澎湖歼灭明郑水师主力逼迫台湾投降,能成为世人眼光的聚焦点。姚启圣更没有机会走上层路线,所谓“朝中有人好当官”,反观施琅自康熙七年内调京师,到康熙二十年复出,这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他没白混。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1.姚启圣

姚在任广东香山知县期间,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他擅开海禁得罪了朝廷,被罢官了。

后来他平叛、劝降耿精忠立下大功,任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郑成功长子)退兵澎湖;1682年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勋卓著。

2.施琅

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台湾水师中大获全胜,并上奏清廷屯兵台湾、设府管理,力主守卫台湾。

但人称施琅是“三姓家奴”:早年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手下部将,随郑降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得力干将;郑成功的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郑经诛杀了施琅家人,导致施琅再次降清,后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3.重赏与未赏

施琅、姚启圣收复台湾立下大功,都是康熙时期镇压台湾抗清力量的干将。康熙帝问姚启圣想要什么奖赏,姚启圣个性耿直,不贪污受贿,人生“三起三落”,心里非常清楚历来“功高震主”会导致悲惨下场,于是只要求皇上把一些珍贵书籍赠给他,并主动辞官,所以康熙帝只重赏了施琅。

《简明清史》云:施琅、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倘若没有姚启圣的前期准备,施琅不会顺利取得胜利。康熙皇帝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功劳归于施琅,因为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4.乾隆评价施琅

乾隆并不看重施琅,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规模重新定位时,不知道如何定位施琅,就干脆把他遗忘了。乾隆官修的《贰臣传》,列入了明朝叛徒120人中没有施琅;紫光阁里 “平定台湾20功臣” 中也没有施琅。其实道理很简单,乾隆要让大清永存下去,对投降的明军都没有好评价,就是想警告汉臣,要做忠臣,不要投降别人。

5.后人评价施琅

后人对施琅的评价也具有争议的。当时台湾的郑氏集团是华夏最后的抗清势力,有人认为若施琅能成为民族英雄,那么抵抗的人就是奸贼了;也有人认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不齿于人类狗屎堆。尽管施琅代表清朝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中的民族英雄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民间也同情郑氏,将施琅视为吴三桂之流的汉奸。

但史学家评价台湾的郑氏叫抗清,后又被定义为分裂。2006年央视首播《施琅大将军》,为施琅翻案,施琅成了民族英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姚启圣可以说是个可悲之人,为了平定台湾鞠躬尽瘁,却蒙受不白之冤。

首先姚启圣能从一个永不录用的罪臣一跃翻身掌控两省忠臣本身在清代历史上就是个奇迹,可见姚启圣本人很有过人的本领,人无完人,姚启圣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直口快,不能圆滑处事,这在官场是一大忌,为此姚启圣也在朝中树敌以明珠为代表的一干文武大臣。

自康熙十八年得李光地举荐出山对台至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姚启圣为了保障后勤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堪为平台第一人,在对台方略上与主将施琅不合,遭施琅上书诬陷,康熙身边权臣明珠等人也配合施琅对其进行舆论攻击,因此康熙皇帝十分不满,之后姚启圣在病痛中连上书七篇关于治台梳政奏疏,遭康熙接连驳回并严厉指责,并列举几大罪状对其进行接触奏议之权,最终悲愤的姚启圣黯然离世。

在去世后的次年,康熙皇帝予以为其平反,肯定了姚启圣的平台功绩,奈何活人以故,幽魂不知,姚启圣平台事件也成为康熙年间一大冤案。


晴空喜欢笑呵呵


姚啟聖是政治家,施娘是海軍大將,专長海战,把駐守台湾的郑氏海軍引誘到澎湖海面决战。施娘原來是郑芝龙的部下,後投誠康熙,对郑氏來說,施娘是叛将,对康熙來說,施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海軍人才。


David张87338154


很简单,康熙皇帝虽然是“满族人”但是他对汉文化很精通,对汉人的“帝王心术”很透彻,运用自如,他这样做就是“帝王驭人”的运用!做为聪明臣子当然是“心知肚明”的!如果是死读书的或者迂腐之人定然不懂!


陈一逛


降将建功,攻破自己上一任老板的老巢,这样的人不应该好好鼓励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