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侯崇飞


《雍正王朝》中,十三爷仅仅凭借弘昼的一句话就判断出了隐藏的危险,愤而前往丰台大营,重掌兵权。

八阿哥胤禩串通弘时,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召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兵进京。而在关外的八旗官兵驻扎在丰台大营的时候,弘时又误导弘昼“假传圣旨”,进而让关外四位铁帽子王带来的将领控制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而越想越不对劲的弘昼似乎闻到其中的端倪,因而在上朝前,找到了十三爷胤祥说明了实情,十三爷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只身前往了丰台大营,进而重新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同一时间,朝堂之上,八爷党一众伙同关外四位铁帽子王以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为由,对雍正实施逼宫,隆科多也假借理由撤换了防卫宫殿的御林军,此时的雍正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十三爷带兵赶到,同时更是带来他重新掌握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消息,帮助雍正化解了眼前的危机,同时也宣告了八爷党末日的来临。

十三爷之所以能从弘昼的一席话中发掘隐藏的危险,也是有着他的思考和顾虑。

一来,丰台大营驻防北京,必然是上三旗的官兵,况且也是通过他们来关外来的下五旗的旗营兵务,现在反而是被关外来的将领控制了起来,说明关外的铁帽子王并不是来整顿旗营兵务,而是另有目的,而现在失去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使得雍正和整个北京城变得非常的危险。

二来,十三爷非常了解弘昼的性格,做事虽然浮夸但是绝不会出格违制的弘昼必然不会违背雍正的旨意做事,说明其中必然有蹊跷,并且弘昼此时主动向自己说明情况,更说明弘昼从中发现了什么活着因为他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也让十三爷瞬间紧张了起来。

三来,就是与弘昼同行的是弘时,此时的弘时因为和八阿哥走动的过于亲密,已经进入了十三爷的视线,因而十三爷也断定,此时的弘时已经有了背叛自己父亲雍正的想法,而弘时的背叛无疑是对雍正最大的威胁和打击,也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才有了十三爷坐在担架上,拖着病重的身躯赶赴丰台大营重夺兵权的一幕。


坐在担架上的十三爷依然能够迅速的控制兵权,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十三爷的身份和地位。

一方面,雍正和十三爷非常清楚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必然一直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

在雍正登基前,邬思道就向雍正说明过丰台大营的重要意义,而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也是有赖于十三爷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率兵勤王,稳固了皇位。

这使得雍正和十三爷必然非常清楚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实际上雍正登基的当晚,十三爷来到丰台大营杀死成文运,夺取丰台大营兵权的时候,就已经将丰台大营的管理体系进行了撤换,是由十三爷的亲信掌管。而凭借雍正对十三爷的信任以及十三爷军旅阿哥的身份,雍正登基这些年,必然也是一直由十三爷代雍正管理丰台大营,从上到下都是雍正和十三爷的人,因而当十三爷重新出现在丰台大营的时候,可以立马掌管兵权。

另一方面,十三爷是掌握大权的怡亲王,远非关外铁帽子王和他们手下的将领能比。

十三爷胤祥自始至终就坚定地站在雍正一边,因而在雍正刚一登基就被封为怡亲王,并且是“铁帽子王”。

作为雍正亲封的铁帽子王,又是雍正最为信任的宠臣,进入军机处,还是掌管实权的王爷,因而无论是权势还是地位,远不是那四位依靠承袭爵位获得铁帽子王的关外王爷所能比的,因而在十三爷所拥有的绝对权势和地位面前,关外的下五旗官兵必然只能服从交权,即便是四位王爷在场,也无法与十三爷相抗衡。

所以,即便是十三爷躺在担架上,凭借其身份和地位,依然可以重新掌管丰台大营的兵权,带兵进宫勤王,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十三爷能够重掌兵权与八爷党一众对于十三爷的疏忽有着巨大的关系。

八爷党中的九阿哥,在十三爷病重的时候,就曾经说“老十三还是先管好他自己吧。”也正是因为十三爷自雍正执政中期开始,身体大不如从前,长期卧床,因而长期未能参与政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去丰台大营安排旗营兵务整顿的事情,雍正才会交给弘时和弘昼去。毕竟,丰台大营只听雍正和十三爷的,而弘时和弘昼是雍正的儿子,也是因为雍正的关系才会为丰台大营的守将所相信,要不也不会如此轻易的就丢掉了控制权。

由于十三爷的病重,使得八爷党觉得此时的十三爷已经无法再没有能力去妨碍这次逼宫的行宫,更为重要的是,八爷党自认为皇宫内有隆科多的支持,皇宫外由控制了丰台大营,已经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因而对于此次逼宫行动的成功有了盲目的乐观和自信。

而弘昼临时告诉十三爷丰台大营的情况,十三爷突然前往,也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更是八阿哥等人所未曾想到,并且没有及时了解的。

也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再一次疏忽掉了十三爷,使得十三爷再一次的带兵勤王,将八爷党势在必得的胜利变为了最终的失败,同时也宣告了八爷党的彻底终结。


雍亲王府


《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情节,但主要镜头都集中在朝堂之上雍正与八爷党的交锋,老十三躺在担架上夺回兵权被设定为辅助线,一带而过。

但这条辅助线却是雍正逆袭的关键,印证了毛主席那句名言:枪杆子出政权。

奄奄一息的老十三有何本领,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兵不血刃的解决叛乱?这里看似简单,实则牵出了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官场潜规则:山头!

权力是什么?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解释,权力是制度规定下的责任划分,规章制度规定了权力的范围和大小。

但在皇权社会,权力却是由另外两层含义构成。

一则是职位赋予的有形权力,各色朝廷命官,分工不同,权力不同,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则就是源于个人魅力和人脉关系的无形权力,权力的大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地位职责,而是建立在人心中的号召力。

古代社会主考官是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做了主考官意味着当年的所有考生都是自己的学生,所谓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上级需要下级扩展自己的权力,贯彻自己的意志,下级需要通过上级来改变自己的仕途,得到提拔的机会。

基于这种特殊的依附关系,双方结成了无形的利益集团。而有了这层关系,即便是上级归隐一方,或是获罪免官,依然能够呼风唤雨。

这种存在于特定群体内的号召力,便是山头。

十三阿哥无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皇子,他早年率军出征,战绩卓著,不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许,也受到了将士的爱戴,纵然他已离开军队,但与将士的联系并未中断。雍正继位前就曾拜访被圈禁的十三阿哥,希望他们举荐信得过的将领,以防万一。

雍正上位以后,十三阿哥荣宠至极,虽然电视剧中并未做交代,但昔日的老上司官场得意,老部下自然受益匪浅,即使双方并非直接隶属关系,却丝毫不影响十三阿哥的号召力。

八王爷利用铁帽子王进京的机会夺去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是基于自己的号召力,但他的地位比不上皇帝,所派遣的人马影响力有限,十三阿哥一到,就被压制住,兵权顺利回到雍正手里。

雍正信任老十三,同样是基于这种号召力,据史书记载,两人从小就关系融洽,年长些雍正负责教育十三弟,雍正很爱护这个弟弟,十三阿哥也十分尊重四哥,两人的友谊维持了一生。

特殊的情谊赋予是双方更大的信任权限,雍正谁都不信,却对老十三知无不言,而十三阿哥也是实心办差,处处为皇帝分忧解难,这才有了八王议政上的那一幕。



日慕乡关


《雍正王朝》里面提到的部队有三支,分别是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而步军统领衙门的指挥是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是在康熙五十年被授予的九门提督。

而且他为了让自己的位置做得更稳,也为了能够进入十三爷、四爷的圈子,在佟国维的授意下,倒过来攻击自己的六叔佟国维,这样,就让隆科多获得四爷、十三爷的信任。

而另外的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一般是放在一起说的,剧中有两次是十三爷通过掌握这两座大营之后,帮助雍正。第一次,是被关宗人府的时候,四爷将金牌令箭交给张五哥,再让张五哥交给邬思道。

然后再让邬思道去宗人府,放出十三爷,然后再让十三爷到丰台大营,杀死了丰台大营的提督,然后再带着丰台大营的兵,帮助雍正继位,而十三爷之所以能完成整个过程。

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他手上有皇帝代表的金牌令箭,这个就能证实他的身份。第二,西山大营一半的将领是他带出来的,所以他在军队里面的威望很高,既有合法身份,又有威望,他掌握丰台大营,那就很正常了。

那我们再来看第二次,我们先来说为什么丰台大营为什么会落入八爷与八旗王的手里。这里面是因为误会,八爷要去掌管的时候,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的两个提督,就明确指出,要么有十三爷的手谕,要么有皇帝的圣旨。

八爷当然都没有,可是他有弘时与弘昼两个皇子,弘时有问弘昼,皇上是不是要将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里整理旗务的事情交给八旗王?弘昼说有,这里面就有误会了,两个提督,以为这整理旗务包括防务与调令,以为这个确实是皇帝的意思。

也就是八爷是通过两个皇子骗到的军权,但这边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两个大营还是听十三爷的,所以弘昼觉得不对劲,就告诉了十三爷,而十三爷即使在担架上面,但是还是能够发号施令,扭转乾坤的,因为这两个大营本来就归十三爷管。


历史简单说


《雍正王朝》里面老十三的设定和历史中有所不同,在《雍正王朝》中老十三是一个战将,年轻的时候就上过战场,结实了一帮战场上的弟兄这些弟兄就是老十三掌握兵权的依靠。

老十三第一次到军营夺取兵权是康熙皇帝去世的那一晚,老十三被人拿着皇帝的金牌令箭放出宗人府后,就直接飞奔到丰台大营,通过他皇子的身份加上一些他的旧部,就完全控制丰台大营,并且带领一些人马到皇宫,保障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从此时开始,老十三就是雍正在军队的代言人,直接掌控京师附近驻扎的军队,丰台大营的军队主帅就成为了老十三的嫡系人员。

雍正为了整改旗务,就将四位铁帽子王招进京师,然而几位旗主却被老八等人所利用,并且老八串通弘时假传圣旨,使大营的驻军被旗主所共管,这样就等于间接的控制了丰台大营。

雍正召开早朝的时候,弘昼一席话立马让老十三产生警觉,所以老十三连早朝都不参加,直接赶往丰台大营。丰台大营此时虽然被旗主所共管,但是共管不代表绝对的控制,只是领导权被削弱,丰台大营的原有统领人员依旧还在。当老十三在到达丰台大营时,他原本在丰台大营的那些嫡系人员就会立即拥立老十三,加上老十三是管理兵权的军机大臣、亲王等身份,重新夺回丰台大营的控制权将比第一次容易的多。

老十三掌握兵权后,又带领人马进驻京师,彻底颠覆了雍正不利的局面,又一次的保驾了雍正。


帝国烽火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老八拿八王议政说事,来向雍正挑战逼宫这场戏是全剧的高潮戏份。

单从电视剧来看,LanyaLanya以为,要不是老十三这一力挽狂澜之举,那雍正皇帝还真怕是要皇位不保呢!尽管这时的老十三已是病入膏肓,但老十三的为人和影响力还在,尽管老十三被康熙皇帝以保护的名义圈禁了十来多年,但老十三的为人,还仍然被朝中具有正直善良为人之文武百官所惦记。更重要的是,当初老十三在军方任职时的大批得力干将,并没有因为老十三的被圈禁而遭到解职甚至于不信任,仍然许多得力干将现还在军中甚为重要的位置上领兵做事,虽然接受着被老八信任的上司的领导,但心底里却还仍然在念念不忘以前的老十三。正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说得就个道理。

所以这帮人在老十三需要的时候,肯定会一呼百应,与老十三病与不病没有太大关系。尽管说是军中主将现听命于老八,但无奈主将手下之干将却是听命于老十三的,当主官指挥不了众将的时候,失败就已成定局。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这是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里的桥段。按照作者的说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在康熙朝的时候就是带能文能武的皇子。

等到雍正登基,胤祥更是当做肱股之臣封,掌管兵部和刑部。当时,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都是拱卫京师精锐部队,兵力数万。由于胤祥多年经营,军官皆为其嫡系。纵然关外旗主带的几千兵马进驻,但毕竟人数有限。至于爱新觉罗·胤禩派驻监视的将官,则更是无用的光杆。事实上,即便胤祥没有及时发觉胤禩的阴谋,这些人在兵营里都未必能掀起什么大浪。更何况胤祥直接出现在他们面前。

虽然小说有杜撰的成分,但胤祥的才能和对雍正的忠心却并非虚构。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极少见的,世人经常用“棠棣情深”来形容二人兄弟情谊。另外,在雍正登基以后,所有兄弟为了避讳,都将胤改为了允,而只有这位十三爷,在死后恢复了本名胤祥。



老胡读历史


这里面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八爷的疏忽。

八爷只是用一个地方的武装来控制首都周边的军权。而这个控制是非常不牢固的。

首先八个旗主王爷带来的兵,只是对京基附近的兵力形成挟持之势,还谈不到,完全控制。顶多是三个人包围两个人这样的优势而已。

其次是合法性不足。首都附近的守军只是由于一个模棱两可的原因,暂时服从于八爷的命令,那就是皇子弘昼的一句话。他们并没有接到直接而确定的命令,只是碍于他们皇族之间的亲戚关系,才于人情方面暂时予以接纳,心中肯定是疑虑,而且不服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完全反对,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到十三爷明确的命令。当然八爷走这步棋也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即使他们想请到明确的命令,怎么也得等第二天才能实现,而在八爷的盘算中,到那个时候雍正已经完蛋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还没有胆子大到把十三爷直接抓起来。十三爷统军多年,为人仗义正直为人办了不少好事,在军中威望颇高,加上皇子的身份,往往一呼百应。在原著中,二月河把十三爷描绘成一只虎,可见十三爷的实力。

其实在发生政变这一幕之前,有一个情节是雍正被抬在皇椅上,到老十三的病榻前进行密谋他们准备把问题引出来,然后再解决,可见这也是他们二人诱敌深入的结果,因此可以推导出雍正和十三爷必定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力量方面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所以我认为八爷他们的政变是绝对不可以成功的,雍正也是让他们充分的演戏暴露,才可以进行随后的全面打击。

只不过他们也没有想到八爷动手这么迅雷,不及掩耳,此时弘昼这个人又立了一个大功。在八爷他们对雍正进行政治逼宫的时候,十三爷已经通过正当的渠道把那些旗主王爷带来的军队控制了起来。那些军队自然是不敢反抗的,因为他们只是一些散兵游勇,而十三爷可以控制全国的军队。

可是事情也难说,如果那天十三爷没有遇到弘昼的提醒,依然去大殿里面上朝,那么也许他们就会被八爷的人直接控制起来,那样的话,后果也许会反转,即使下级军官不服从八爷,那么十三爷的命也可能不保,因为八爷心狠手辣,很可能会来个鱼死网破。

总之这件事非常的惊险,最后的结果也确实有天意在指导。


扪虱看天下


皇帝生病躺在床上都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为什么?主要是制度建设,没有制度文明,有枪就是草头王,所以历史上秦朝的赵高可以指鹿为马,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唐朝的太监可以废立皇帝,赵匡胤可以陈桥兵变。

到了宋朝,谁还能兵变?谁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还能指鹿为马?经过宋朝的制度努力,到明朝,权力越来越受到合法性程序的制约,没有调兵兵符,没有印信,没有合法性,谁也难以调动一兵一卒。这就是制度文明的力量。

老十三当时以皇帝的名义杀了亲老八的丰台大营的主帅,夺回了兵权,换了自己的人掌握军队,建立了服从雍正皇帝指挥的新的制度信任,从而建立起了新的至上而下的指挥体系。这样,老八就算躺在担架上,也可以控制兵权。

倘若是在野蛮社会,不可能通过一张纸、一个兵符就能将人指挥的团团转。话说回来,《雍正王朝》电视剧的这一段是虚构的,雍正年间根本没有八王议政的提议,也没有发生八阿哥逼宫的事情。


实际上,老十三胤祥在康熙后期没有参加夺嫡,因为他被皇阿玛康熙皇帝关了起来,失去了自由。《雍正王朝》的确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视剧,但是里面很多情节是虚构的,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把兄弟间围绕皇位之争的勾心斗角表演的淋漓尽致;这部剧的不足也在于此,正能量少,负能量多,夸大了康熙九子夺嫡的激烈程度,对老八刻画的过于不讲大局。

但是,对老四雍正的形象刻画是比较成功的,正直,有责任心,有才有德。


坐看东南了


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从电视角度来看,十三阿哥为人仗义,侠者风度。并且早年军中有一批战场上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部下,对部属也是关心照料,所以,很多人还是对十三阿哥比较的尊崇。这也是奠定了他在九子夺嫡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在后来的八王议政中,这时候的十三阿哥已经是朝中二号人物,军中一号人物般的存在,举国之中,无他不能调遣之兵了。这个桥段,其实有点雍正皇帝已洞若观火的感觉,因为雍正皇帝的猜忌和怀疑其实也是很强的,他不会允许也不会疏忽到让老八沾带和接触兵权,以及京城的防务与安全。

电视上不足的是八阿哥也是一位比较精明之人,为何没能看出或者说没有想过他这个十三弟在军中的能力与威望而不予以限制。是剧情转向历史的需要还是历史本该如此,这就很难猜测。

纵观整个剧情,给人的影响是十三阿哥在军中的威望和号召力还是挺强大的。


雨D迹途


京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箭营都是老十三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而且早就有圣旨,两个地方大营只听皇帝和老十三调遣,当时几个旗主王爷和老八说话都没用,是弘时和弘宣去的时候改了圣旨,才让八旗旗主的手下接管了两个大营,不过毕竟是外来户,等老十三亲自去,肯定直接就收回了兵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