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水泊梁山
这个问题的表述有待商榷的,二十四节气是观察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是首先被确定下来的,但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夏商时期,是通过观测恒星“四中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这四个节气,可是不准确。周朝采用“土圭测景”,即测量一年竿影长变化确定四时,“冬至”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这种方法科学而准确。
而后到战国时期增加到八个,《吕氏春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为什么是二十四呢,也因为古代观测星象的经验总结,例如发现月亮一年12次变化,木星公转一周为12年,所以古人对12这个数字特别的崇拜。人们划分节气也用上了12,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 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 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那以今人目光看的话,二十四节气可以解释为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分为24个节气。
另外题主说的准确是相对性的。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华夏先祖在这片土地总结,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对于指导农事生产有重要意义。因此广泛适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对于海南,台湾地区就不见得有很大适用性了。
昆仑还东国
古人观测太阳的高度角,很容易发现两分两至。
现在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定下来的定气法,用太阳在黄经上每15度的位置定为一个节气,所以你会看到总在公历日期的那几天,误差来自于闰年。
汤若望之前中国的传统历法采用平气法,计算非常混乱复杂,也不准确。
汤若望只是保留了以前的节气名称,给中国人留一点面子。
老馒头簸箕
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规律,是人类(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