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隋煬帝?

清心寡慾56352357


隋煬帝表示:朕乃千古一帝!什麼?朕是暴君?那是李唐賣國叛臣詆譭朕!

隋煬帝的主要成就有六項:營建東都洛陽 · 修建隋唐大運河 · 平定西北、開通絲綢之路 · 創立中華文明朝貢體系 · 重視教育、修建藏書館、開創科舉制度 · 三徵高句麗。

很多人並不明白,隋煬帝這一系列的舉措對中華文明的延續意味著什麼。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隋煬帝這些成就,棒子們吹的牛就會成為真的,中華文明早就消失了。

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曾經受到氣候和地形限制的北方長時間冰封凍土以及南方丘陵山地硬土都能得到開發。中華文明的文明中心正在從傳統的文明中心關中河南地區的長安洛陽向燕薊江南地區的北京南京轉移。唐朝以後,古代中國最強的王朝或是大一統的王朝都城都在北京。

因為隋唐大運河的修建,北京和南京兩大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力量通過隋唐大運河輸送到了洛陽,使得隋唐兩朝成就了大一統帝國的輝煌。

科舉制度奠定了平民政治的源頭,這與西方的寡頭政治有著本質的區別,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都是如此。西方強大的帝國覆滅後從來就沒有再復興過,因為他們的王朝是貴族的。而中國即便衰弱,還能再崛起,因為中國的王朝是每一個百姓的。這個暫不論述。

文明中心轉移的恐怖是一個文明的消亡,看看古羅馬文明、古埃及文明等等已經消亡的文明,文明中心,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首都不在自己的地盤有多恐怖。一個國家,所有的地區都是以首都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為生產生活方式的標準,語言文字文化等等都是按照首都的標準統一起來的。文明中心轉移,首都換了地區,意味著新的文明崛起。

因為隋唐大運河和中華文明朝貢體系,傳統的文明中心仍然能夠通過大運河輻射新崛起的文明中心,使得新的文明中心北京和南京成為長安洛陽的複製品,保證了首都轉移的同時,中華文明能夠延續下去。而中華文明朝貢體系,卻是為周邊各族打上了中華的烙印,即便他們入主中原,他們的思想文化認同都是中原的,所以元清兩朝在認同上是中國的。

可是高句麗、高麗、朝鮮、韓國他們不一樣,這也是古代中國沒有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央政府直轄、成為古代中國一個省份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隋煬帝以及後來的唐太宗唐高宗三人急紅眼都要拿下高句麗、高麗的原因所在,直到徹底滅亡他們,將他們內遷同化掉。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的高麗遺民逃到新羅,和新羅人融合成為了新的民族。

一旦高句麗、高麗在東北崛起,佔據了燕薊這個文明中心,那麼燕薊就會被高句麗同化,因為高句麗是國家,這與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不一樣,因為這三者都是部落,都是各部落新融合而成的民族,在思想認同上已經華夏化了。

如果燕薊被高句麗化,那麼再憑藉這個文明中心的力量,征服整個古代中國,那麼整個古代中國都要按照高句麗化的標準生產生活,原來的文明,原來的思想文化等等都會被否定從而徹底消亡。

隋煬帝的科舉制度、中華文明朝貢體系、隋唐大運河,與秦始皇的書同文、中央集權、萬里長城,他們的作用是傳遞性的。古代中國能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也只有這兩個人。

隋煬帝幾乎是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賭上了一個朝代的命運,李淵父子建立的唐朝一定程度上帶有鮮卑復辟的性質,是關隴集團對隋煬帝遷都洛陽、推行科舉和禁胡語的不滿,唐朝的建立是李淵父子向突厥稱臣,引胡兵攻下長安後才有的,相比三攻高句麗損失的人口,胡兵肆孽長安,死的人更多。這也是後來,武則天能夠成為女皇的根源所在。在武則天時期,百姓們多次請求廢唐立周,對武則天誅滅關隴集團是十分支持的。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仇不報是時候未到。

如果不是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以及武則天在次以洛陽為中心,那麼很可能就壓制不住長安的關隴集團。

李唐不詆譭隋煬帝,就不能確定他建立唐朝的合法性。


青青說文明史


隋煬帝,即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和獨狐皇后之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北周時期長安,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立為太子,仁壽4年(604年)繼位。這個時期的隋朝是最強盛的,而卻在14年之內亡國,也足己證明了隋煬帝時期的民憤有多大!

很多人說秦朝和隋朝很像,秦始皇和隋文帝都統一了亂世,進行了改革,完成了千秋霸業,他們都是明君,而隋煬帝和秦二世猶如敗家子一樣,把祖上攢的錢財都給禍禍光,然後混吃混喝等死,因此他們都是昏君,"昏君"這個詞形容秦二世那是十分在理的,但是形容隋煬帝可就大錯特錯了!

隋煬帝登基後,遷都洛陽,伐突厥,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修建大運河,改州為郡,這一系列事情都證明了隋煬帝的軍事才能和商業頭腦十分優秀,而且隋煬帝修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為華夏文明帶來了極大的貢獻,是就在這一點上,你說隋煬帝是昏君那是不可能的。

還有吐谷渾,吐谷渾的大致位置在河西走廊附近,那裡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裡是東亞唯一通往外界的陸上通道,往北走,是一望無際的蒙古沙漠,路途遙遠,往南走,是青藏高原,更不用說了,所以河西走廊就成了一塊軍事要地,五胡十六國末期,西北崛起了一個小國家,這就是吐谷渾,到了隋朝時,吐谷渾憑藉自己的地理優勢,己成為了一個大國,隋煬帝早己看見吐谷渾猖狂的樣子,於是親征吐谷渾,滅掉這個國家,後來趁著隋末大亂而復國,唐朝費了很大勁才徹底滅掉了這個國家。這也證明了隋煬帝的軍事才能。

隋煬帝這個人,沒生在文景之治時期,卻做著漢武帝的事,不能說他是昏君,但可以說他是暴君,假如他取代了漢武帝,相信他也會像漢武帝一樣有一番作為!

大家有時間可以聽一聽大隋風雲這首歌,為極隴所作,是史圖館隋朝的主題曲,這首歌講述了隋朝的一生,也講述了隋煬帝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這首歌的最後一句歌詞是"載舟覆舟俱凡人"歌詞中,充滿了無盡的無奈和嘆息,一代雄主,到最後竟落到如此落魄的地步!

一句話概括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水清山藍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皇帝,後世對其的評價貶義居多,“名聲”確實不太好,而歷史上隋煬帝究竟怎麼樣的?下面我們簡要敘述一下。

楊廣出生於北周時期的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書稱其:“美姿儀,少聰慧”,在楊廣十三歲時,被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

楊廣這個人呢,很會裝,就是擅於藏拙,他家中樂器的琴絃大多都是斷的,而且又有塵埃,以告訴別人不喜歡歌舞藝伎,其實就是告訴自己的老爸,也就是隋文帝。而在自己的生活上,楊廣的只和自己的正室蕭妃起居在一起,不沉迷侍妾;車馬侍從都儉約樸素;對待朝臣,更是謙恭。由此,楊廣的名聲在隋文帝的兒子裡是最好的。這些也都促成了之後楊廣取代楊勇成為太子。

而在隋文帝駕崩後,楊廣繼位為帝,史稱隋煬帝。在其登基後,改革官制,增設殿內省;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遷都洛陽,改州為郡;軍事上,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楊廣在西巡期間開拓疆土、安定西疆、開展貿易、暢通絲路。

而隋煬帝最著名的政績,莫過於隋朝大運河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運河之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

雖然隋煬帝政績上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其他方面便讓人詬病了。先說楊廣的繼位,有史書典籍記載,隋文帝駕崩的原因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楊廣命人所殺;楊廣為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勞民傷財;楊廣遊江都時,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命人挑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不理朝政。

所以,對於隋煬帝楊廣,我個人認為他有功,有過,不算是昏君,但也稱不上明君,看到了國家的發展,卻忽視了民生,也沒有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的道理。


說與山鬼聽



有喜梅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突出的暴君之一,他是封建統冶階級中較有作為的皇帝楊堅的次子。按封建社會法統,隋朝皇位繼承者應是文帝長子楊勇,但隋煬帝卻不顧親情,使用其陰險惡毒的卑鄙手段,殺死兄長,自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六十三歲的隋文帝臥病不起,楊廣指使心腹張衡將文帝殺死在皇御仁壽宮。楊廣殺父屠兄,非法登上了皇帝寶坐。隋煬帝即位以後,憑藉文帝時積累起來的強大國力和財富,大肆揮霍,荒淫無度。對內釆取血腥統治,橫徵暴斂,

巧取豪奪,殘酷壓榨人民,對外進行大肄的擴張。同時,他動用強大的人力物力,開始了建造豪華宮殿,修復萬里長城,疏通運河,開鑿馳道等浩大工程,並且強徵了千百萬人參加內外戰爭。在煬帝的暴政下,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深陷苦難的深淵。隋煬帝政治昏庸,妒賢忌能,佞臣當政,統治暴戾。他羅織罪名,殺死開國功臣名將高熲等;任用佞臣御使大夫裴蘊等把持朝政。朝中掌權官員多是"默默苟容、偷安高位"。他們置國家前途和民生於不顧,只一味討好,孝忠隋煬帝。甚至勸隋煬帝及時行樂,莫管朝事。如此一群昏君佞臣當政。隋朝的迅速滅亡是必然的。隋煬帝雖是歷史有名的暴群,臭名昭著,令世人唾罵,但他修復

萬里長城,疏通大運河,開鑿馳道這些工程,在某種程度上防禦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和騷擾,增強了我國南北糧食和各種物資的運輸能力,方便了隋朝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當時隋朝的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具有一定的作用。直至現在,雖然經過了二千多的歷史滄桑,這此工程仍在發揮著它的效能。所以我認為隋煬帝是一個有功又有過的人,但畢競過大於功。


渤海綠洲


有能力,但急功近利,有志向,但卻剛愎自用,且好大喜功。



歷史的功與過,孰與非取決於後世的評說。很多時候並不像《隋唐演義》的那樣,把隋煬帝刻畫為荒淫無度,殘暴無能之輩,相反歷史上的隋煬帝,是一個勵精圖治,有遠大抱負的有為之君,但同時也是一個窮兵黷武,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帝王。也正因如此,他極大的影響了隋王朝的命運軌跡,為後世的評說留下了兩極化。也正因如此,他是可悲的,但也是可敬的。


隋煬帝簡介


隋煬帝,名楊廣,是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在位期間14年。在位時期開創了多個政治舉措,開拓了版圖,是一個有為之君,對後世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華夏的文明再次復興鼎盛奠定了基礎。


隋煬帝的功與過,孰與非。


隋煬帝被後世廣泛認可的地方,就是其開創了京杭大運河這條貫穿南北的交通樞道,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南北文化的融合起到了推動作用。是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大舉措。當然利與弊只是一面之間,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但對開創初期來說,確實是一次勞民傷財的政治舉措,不僅加重了財政的支出,更是加重了民族的負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隋煬帝的急功近利和遠大抱負,不僅限於政治上的有為舉措,更多的是窮兵黷武對領土上的擴充,年年征戰和大興土木的改革,確實把隋煬帝以及隋王朝的命運推向了邊緣,但最終壓垮隋王朝的最後一絲希望的,還是民心所向。

隋煬帝是無奈的,但同時也是可悲的,他錯在急功近利上,忽略了日益突出的民族問題。大興土木,年年征戰造成了國庫的空虛和民族的負擔,民意的缺失,最終壓垮了這新興王朝的命運,走向了滅亡。


後世的評說,已經筆者的總結。



後世的評說,多站在功的對立面上,這一點從《隋唐演義》以及後世的文學著作裡,都能看出一二。這不乏有蓄意抹黑醜化行為,也有顛倒黑白之嫌。確實後世的文學演義裡,將隋煬帝的形象刻畫地過於虛假,與真實的歷史形象確實有很大的出路,所幸後世的考古發現以及一些歷史文獻的記載,逐漸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形象。他是一個有為之君,但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抱負極大的人,也是一個過於理想化而忽略現實問題的主義者,正因如此,他才備受爭議,這是他的可悲之處,但同時也是他的可敬之處。


森蟻聊史


一個理想主義者,其實他的那些措施以現在的人來看是有一定的先進性的,但是,正所謂領先別人一步是天才,領先別人一百步是瘋子。楊廣太著急了,不考慮當時還很底下的生產力,數個大型項目一起開工,並且在國內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又對外進行戰爭,而且還打輸了。導致國內出現饑荒,社會動盪。再加上山東門閥世家和關隴軍事集團 在背後推動,使得剛剛安定下來大隋政權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轟然倒塌。但是如果楊廣可以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將他的那些建設項目逐一建設完成,特別是大運河開通,使得中央政權對江南控制力度加強,江南豐厚的糧食物資可以源源不斷運往北方。'那個時候,就沒有李家父子什麼事了。


老狗兄


楊廣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楊廣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去做事,才有了點作為。而且,真正仔細看看歷史,那些所謂的豐功偉績其實絕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只是被挪用給楊廣。例如,開大運河、立科舉制度等等的主要工作是其他朝代做的,主要功績也是其他朝代的,不是隋朝楊廣的。(後面有具體說明。)是其他朝代“功在千秋”“利在千秋”。楊廣沒有“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楊廣接手的前人留下的產業與局勢,是古代中國最豐厚、最好的之一,但是卻被楊廣迅速敗壞了。多虧後來其他人結束了楊廣留下的隋末惡劣形勢,否則,華夏就要被楊廣搞的滅亡了,就要被楊廣造成的惡劣形勢搞的滅亡了。

即使把那些豐功偉績都算作楊廣的,楊廣給華夏造成的破壞仍然遠大於功績。綜合楊廣的功過,楊廣的總影響是嚴重損害了華夏、造成華夏面臨滅亡的惡劣局面。其實,楊廣是罪在千秋,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後來其他人結束了楊廣的留下的惡劣形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隋朝有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本來即將迎來盛世了,但是卻被楊廣短短數年就敗壞成了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嚴重損害了華夏,楊廣不僅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還對後面的朝代造成了極大困難與負面影響。

隋朝楊廣造成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徹底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嚴重削弱華夏,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隋朝楊廣過度優待dong突厥,結果隋末dong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沒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楊廣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去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外敵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朝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

實際楊廣沒有多少遠見、韜略。楊廣這種通過揮霍、敗壞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去滿足自己的幻想,造成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後不收拾、反而躲江都去醉生夢死,遠不是什麼戰略構想、偉大計劃,反而類似幼兒的胡作非為、闖禍了就不管了。

李淵李世民唐朝沒有黑隋朝楊廣。

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李淵李世民才起義。(李淵李世民是貴族,但是)李淵李世民起義時只有太原一地,幾乎沒有地盤。之後,李淵李世民逐步攻滅眾多割據強敵,做到統一,李世民攻滅多個外部強敵,擴張佔據龐大疆域。唐朝的江山是李淵李世民唐朝打下來的,是奪取自割據勢力以及外敵,而不是取自隋朝。李淵李世民唐朝的合法性來自結束嚴重分裂大亂,做到統一。 所以,李淵李世民唐朝根本不用抹黑隋朝楊廣,也沒有抹黑隋朝楊廣。

如果李淵李世民唐朝黑了楊廣的話,那麼民間野史裡的楊廣應該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裡的楊廣好。而實際上,民間野史裡的楊廣,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裡的楊廣,更垃圾。

而後世《資治通鑑》與後世其他史書裡記載的楊廣、以及現代歷史大家考證的楊廣,比《隋書》裡的楊廣更差。

何況,楊廣本來就有很多過度殘暴、昏庸的行為,而楊廣那些所謂的功績很多是被過度誇大的,很還有很多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這不僅是唐代史料證明的,也是五代、宋代等等歷代史料證明的,古代史料、現代歷史大家的考證都證明了的。

楊廣那些所謂的功績,其實很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的(例如,科舉制度、大運河的功績大部分不是楊廣的;楊廣有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修的東都竟然“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後世武則天 才修了洛陽外城……具體說明在之後的段落裡);還有一些根本不是功績(例如,搞垮突厥的根本不是楊廣,楊廣反而導致突厥崛起入侵;楊廣三徵高句麗導致天下大亂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徵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楊廣沒有打壓世家門閥階層,楊廣仍然維護世家門閥階層的利益……); 還有一些是楊廣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力物力做事,結果造成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的實力。 隋煬帝就沒有定下什麼計劃。唐朝前期的發展路線根據就不是沿著隋煬帝定下的計劃實施。唐朝佔據漠南、西域、漠北,而隋煬帝沒有佔據漠南、漠北,反而丟了河套,隋煬帝只是很短暫的佔據了西域東部的一小部分。 唐朝這疆域擴張實際是李淵與李世民定下的計劃,先後由李淵、李世民、李治實施。 從617年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到668年唐高宗滅高句麗,唐朝可不只是滅掉了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和高句麗。617年李淵起義時只有太原一地,面對內外眾多強敵。(李淵起義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分裂內戰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義時只有太原一地,幾乎沒有地盤。李淵起義時,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李世民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李淵李世民攻滅眾多強敵,完成統一。李世民登基之後,攻滅了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等勢力,並且佔據了漠南、西域、漠北這廣大疆域,並且真正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使唐朝開始統治漠南、西域、漠北。李世民還出兵徹底打垮了吐谷渾汗國,吐谷渾成為被唐朝控制的下屬;李世民出兵打敗了吐蕃、西突厥、松外諸蠻、高句麗,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唐太宗。唐太宗徵高句麗的結果是唐太宗取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與隋煬帝那損失遠大於戰果不同)。之後唐高宗又攻滅西突厥汗國、百濟、高句麗等。 李世民是結束了隋煬帝留下的隋末惡劣形勢與隋末大亂。

楊廣的那些所謂的功績,但凡擁有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那豐厚遺產,並且皇帝不是傻子,就能做成,而且做的遠好於楊廣做的。另外,楊廣誅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張衡、薛道衡等,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隋朝徵高句麗,在國力軍力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卻因為楊廣的戰略戰術錯誤而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楊廣其實是維護關隴貴族、門閥世家階層的利益。楊廣嚴重損害的是廣大平民百姓的利益。

隋朝那所謂的科舉既沒有做到允許“投牒自進”,也沒有考試黜落法,沒有打擊門閥貴族階層的作用。隋朝的科舉只允許貴族門閥、世家大族的人參加,而不允許寒門、平民的人參加。

與之前相比,隋朝沒有增加削弱門閥貴族的作用,更沒有為寒門、平民開闢新的上升通道。 後來唐、宋、明的科舉都做到了允許“投牒自進”,允許寒門、平民自己報名參加,為寒門、平民開闢了新的上升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