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父母都喜欢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你怎么看?

yEs_HeLlo


许多的父母和孩子逗有过这样的场景。

周末,带孩子在商场里玩,看到一个妈妈在角落里训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回事啊!就一个小时也坐不住!”

“妈妈花这么多钱把你送过来,容易吗?”

“妈妈小时候是没条件学画画、学唱歌,什么也不会!现在有条件了,你还不好好学……”

听了几句,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用心良苦的妈妈,和“令人失望”的孩子之间的故事!

只要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心理落差。

你辛辛苦苦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可孩子就是“不领情”,要么跟不上节奏,要么你说东、他偏往西!

有人说,“养孩子,就是一个不断承认自己失败的过程!

难道孩子生来就是跟父母作对的?

最近,看了一部“少儿不宜”,却在豆瓣拥有8.1高分的短片,看过之后,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01

这部短片叫《驯兔记》,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陪伴80后、90后长大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中,那个调皮有个性的男孩——皮皮鲁!

皮皮鲁上小学了,可是他发现,上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课堂上,所有的同学都被要求用“标准坐姿”、一动不动的听讲,这可难坏了好动的皮皮鲁。整堂课,他都“如坐针毡”!

到了回答问题的环节,思想活络的皮皮鲁更显得格格不入!

老师问:“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有同学回答:“用网子捞!”老师让他“再想想”;一个乖巧的女生回答:“往坑里倒水,让皮球浮起来!”老师喜笑颜开,表扬她是“优等生”!

而皮皮鲁却不认同这样的“标准”答案,他问老师:“坑有多深?”

“安全起见,还是让爸爸再买一个好了!”

结果,认真思考的皮皮鲁不仅没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认为是“胡搅蛮缠”!

因为在学校,“标准答案”才是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

看到老师生气了,“优等生”立刻站起来指责皮皮鲁:“老师多辛苦啊!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不跟老师顶嘴!”

没想到的是,说完这句话,“优等生”长出了两只奇怪的兔耳朵!

在同学们恐惧的目光中,老师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在这所学校,所有的“优等生”,都会变成兔子!

而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每个孩子都变成兔子!

变成兔子,才是作为学生的荣耀、作为老师的骄傲!

有了“优等生”做榜样,班里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为了变成兔子而努力!

很快,学校就有了3个“全兔班”。

可一直特立独行的皮皮鲁,却拖了班里的后腿,成了班级的“罪人”;他不仅被老师重点“关照”,还成了同学排挤、指责的对象……

最后,老师不得不向家长施压,希望家长能够加紧督促孩子变成兔子!

为了让孩子尽快符合学校的标准,皮皮鲁的爸爸妈妈无所不用其极:

把家里的伙食全部改成胡萝卜、家里的玩具也变成了兔玩偶,甚至还把整个房间刷成红色,就为了让他快点生出红眼珠……

可这些,都不管用!因为皮皮鲁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他什么”!

无奈之下,爸爸妈妈只好合伙骗他喝下了能让耳朵长长的药水……

故事的最后,“备受煎熬”的皮皮鲁放弃了挣扎,他选择自己带上了兔子头套,假装已经变成了兔子。

“全兔班”梦想成真,老师终于喜笑颜开!

真假,又有什么关系呢?委屈,又有谁会在乎呢?

反正大人在意的,只是你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迎合期望!

于是在象征荣耀的大合照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讽刺的一幕:变成“兔子” 的皮皮鲁,依然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故事虽然荒诞,可类似的情节却在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

多少家长,会为辅导作业成为“吼爸吼妈”?

多少家长,会为孩子“辜负”期望怒不可遏?

教育,就是驯化吗?<strong>

虽然我们心里不愿承认,但谁不想孩子成为“优等生”?

02

短片爆红后,原著作者,“童话大王”郑渊洁坦言:

“这部童话,其实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我们身边总不乏一群人,一生都在追寻“标准答案”:小时候苦苦追求成绩优异,长大了又苦苦追求“出人头地”!

可“标准答案”,就一定正确吗?

郑渊洁自己,就是一部教育的“黑色幽默”!

郑渊洁曾爆料,自己小时候是“焉儿坏”的类型,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老师布置作文,写“我的梦想”:其他同学都写,长大了想当科学家、艺术家、警察、医生;郑渊洁却独树一帜,写了一篇《我要当淘粪工人》!

老师让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他非要改成《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不听话,偏科,还捣蛋,郑渊洁绝对是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

可特立独行的思想,却被郑渊洁在写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

(郑渊洁陪儿子读书)

当了父亲以后,郑渊洁依然延续着这份“不正经”!

他不仅对儿子成绩要求很低,还在儿子“调皮捣蛋”时,处处袒护儿子;

儿子与学校“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管教”,还索性给儿子退了学,在家里教!

虽然一直在用行动“挖苦”应试教育,但郑渊洁对教育的感悟,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03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世上有一所学校,专门为了打造完美孩子而存在”,“不管多顽劣的孩子,到了这所学校,都能变成“品学兼优” 的好学生”,你会送孩子去吗?

影片《重生校园》中,“熊孩子”阿希,就被父母送进了这样的学校!

本来,他以为迎接他的,会是非常残酷的管教;可一次意外,阿希撞破了学校的秘密!

原来,学校根本没有把“差生”变成好学生,而是采用克隆技术,复制一个“全新的”孩子交给父母。而“原件”,将会面临被销毁的命运……

虽然影片的故事有些“丧心病狂”,但父母期望孩子长成“标准”的样子,这种心情却非常真实:

小区一个邻居,家有5岁男孩!因为觉得“很多孩子都在学钢琴”、“男孩弹钢琴多帅”,硬是拗着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报了钢琴班;

大学时认识的一个学姐,绘画非常有天赋,高中成绩也很好!本来她想大学报考服装设计专业,可父母觉得“财会专业好找工作”、“女孩子就要稳定一点”,硬是逼她报了会计专业。

我们总是急于给孩子课堂上的、人生中的“标准答案”,却不在乎孩子“背了答案”、“考了高分”,到底能不能过好这一生?

高晓松在女儿四岁生日时,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有自己应该走的剧本。父母所能做的,是帮助孩子达成他自己的剧本,而不是为孩子打造一个自以为完美的剧本。”

总之,谁的人生,谁说了算。

04

看江苏卫视的节目《一站到底》时,我对高颜值学霸李乐遥印象深刻:

▪ 她跳过了国内的高考,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直接录取

▪ 她初中就拿到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冠军

▪ 满分120的托福,她考了119分

▪ 申请了6所国际名校,全部拿到offer

▪ 在《一站到底》节目里,她一站到底成站神

李乐遥,活脱脱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猜测,这么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乐遥的家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妈妈是银行职员,爸爸是一名警察。

爸爸妈妈对她的培养,也没什么秘诀!只是非常尊重她的想法,并全力支持她去尝试

她想要学吉他,家里就多了一把吉他;

高中时,人人都在拼高考,而她却想学街舞,父母就鼓励她报班;

她想写歌,家人就当听众;她尝试做烘焙,家人就当食客;

原来,每一个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背后都有一对“别人家的父母”!

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培养孩子考高分!而是教给孩子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让TA整个人生,走的快乐又精彩!

就像《驯兔记》原著小说结尾写的那样:

“皮皮鲁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脱掉这模拟兔衣。

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作为百万少年都喜欢的素质教育平台,ahaschool也希望孩子们,都能发现并成就自己的独一无二!

如果你是狮子,那就傲视草原;<strong>

如果你是鲨鱼,那就驰骋大海;<strong>

如果你是蝴蝶,那就惊艳世界!<strong>

家长们,即刻就开启“独一无二”的发现之旅吧!


AhaSchool第二课堂


对于父母是否给孩子规划人生,我想有许多妈妈各有各的看法,不少妈妈可能就是如同问题中所提到的“认为孩子18岁之前,没什么判断力。事事都交给孩子,未必就是好的选择”。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今天再次在这个问答里做下分享,希望能给予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究竟该怎么做一些帮助。


我的一位朋友,他常常说活着真没劲,真想死了算了。一次,他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和公司领导吵了几句,回家后,他纵身从阳台上跳了下去。幸运的是,他家是3楼,他仅受了一些轻伤。


曾经我很不理解朋友怎么会这么脆弱,深入接触后,我才明白他的痛苦。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活在爸妈的各种安排里。


从他有记忆的那一天开始,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爸爸安排好的。上什么兴趣班,每天要干点什么,他都不能有自己的主意。就连别人送给他的玩具,能不能拆开来玩,他也不能有自己的主意。他记得曾经有一位叔叔送给他一把很漂亮的玩具枪,他想拆开玩,爸爸却说他太小,还没到可以玩的年龄,把玩具枪束之高阁。至此以后,这把玩具枪他再也没玩过。


他特别喜欢唱歌,在幼儿园,他因为嗓子好,被老师推荐参加合唱队,但爸爸说唱歌有什么用,毅然把他从合唱队拎了出来,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对他只有一个要求:好好学习。他平时的成绩也还可以,但只要面临考试,尤其每逢重大考试,他一定出状况。小升初考试前一天,他左手骨折了。中考时突然头疼患了,只考进全市最差的高中。


高中毕业时,父母早早为朋友选好了大学和专业,大学毕业后,朋友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得到就直接被爸爸安排进了亲戚的公司。后来亲戚的公司出了问题,朋友打算辞职换一份工作。爸爸听到这个消息后,把朋友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就你这能力,你不在亲戚的公司好好做,出去能找到工作吗?”


我问朋友,他没想过反抗吗?朋友反问我:“难道你没听过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吗?”


从他有记忆的那一天开始,爸爸就对他动不动拳脚相向。据他说,5岁时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饭,爸爸妈妈在说什么事,朋友插了一句嘴,他爸爸反手就是一耳光。小学的一次家长会,老师批评了朋友几句,爸爸回家后,把朋友从睡梦中揪起来,用皮带猛抽了一顿。朋友说他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各种爸爸打他的镜头。


他就像一个肢体僵硬的提线木偶,活在爸妈的安排中,他不会伤心的大哭,也不会发自内心的开心笑,他一次次说:“我不想活了”,其实只是用这个方式告诉爸妈,别再为我做选择。


我曾经问过朋友的爸妈,为什么要帮他做这么详细的安排,朋友的爸爸说:“我不帮他怎么办?他自己会选吗?他只会选错!”


这样的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担心他们选错而剥夺了他们选择的机会。其实,孩子的自信、对好坏的判断力、对自我的控制能力恰恰是在各种选择中建立起来的。正是因为孩子体验过错误的选择,他才能更加积极的思考,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体会到活着的乐趣。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去选择,他的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能体会到生命切切实实的存在。


如果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则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活过。


所以,那些事事包办,时时刻刻觉得孩子会出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会身体健康出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他们骨子里是不相信孩子的。


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一样。按照自己的蓝图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用各种方法压迫他,这绝对是自私。替一个人做选择,就是在杀死这个人的精神生命,所以那些一直被父母做选择的人,常有较强的抑郁倾向,严重的则有自杀倾向。


最最关键的是,就算事事都为孩子设想周全,也一定有很多事是超出父母的能力范围。如果父母对孩子们的未来想得太深远,将孩子的成长路径预设的太清晰,孩子就会失去自己探索世界的动力与空间,孩子就会养成“有问题开口问就能知道答案”的心态,他自己就不会有兴趣动脑筋寻找答案,孩子会变得懒惰。这样的孩子还会因为实际操作经验少,缺乏自信。而且一旦孩子的成长超出设想,大人和孩子都会倍受打击。


生命的美妙正在于它的不可预设性。将来的每个阶段都早知道的话,人生还有什么激情与挑战呢?

——END——

更多亲子教育内容,小儿推拿内容,儿童阅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60分妈妈月华,ID:liushifenmama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60分妈妈月华


虽说很多家长第一的回答都是不会帮孩子规划人生,但是他们所做的明明和回答的是相反的!那些让孩子上早教的,上各种补习班的和艺术班,选择学校的,已经说明他们已经规划了孩子的人生!孩子还小,当然会说得理所当然,说尊重孩子的选择!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岁数,那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不得不让父母亲们无意识地开始规划孩子的人生了!那些从小就买钢琴,买图画书,笔墨纸砚之类的,无不是为孩子规划着人生!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喜欢这些,都是父母一厢情愿!外国为什么都愿意让自己孩子自己选择,因为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好,不用担心孩子的将来!我们中国的国情不一样,逼着父母亲们规划自己孩子的人生,不然长大了很难立足于社会!我是两个宝宝的妈妈,我会半规划孩子的人生,大方向规划,小方向孩子自己选择!


败白菜败白菜


今年三十岁了,读书之前的就不说了,自打我出社会以来就给我安排了这份工作,嗯,在老家,工资从一千多干到现在的四千多,以前一个人就没什么感觉,现在老婆怀第二胎了,我想发展什么家里都要干涉,还不让我辞职,我现在想做生意又没本钱,想换工作又不会什么技能,不上不下的,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四千多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真的很拮据!我感觉我的人生完了,看不到一点的希望,这就是你们给我安排的人生啊!呆在老家陪你们,你们很高兴吧?看着我穷大半辈子你们很高兴吧?不要再说我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了,再让我听到这样的话我怕我会忍不住一大嘴巴甩过去!


平兄25829147


我先来讲一件真事吧,我亲戚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他的父亲帮忙找了一份工作,因为父亲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遭过很多罪,他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他的大女儿就是他托人找的工作,所以,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想和他姐姐一样,把一切都给他安排好。

可这个小儿子并不领情,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该怎么做主,可父亲觉得儿子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为此父子间闹得非常不愉快,甚至有一段时间到了见面不说话,说话就吵的地步。

这件事谁是谁非呢?父亲爱孩子,替孩子着想有错吗?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没有错。那么,到底错在哪里呢?错在亲子关系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是以背离为目的的,就像小鸟长大会飞走一样,我们养儿育女,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独立自强,过上好的生活。

可是,我们却狠不下心来,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感,“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才管你,不然我才懒得管你!”很多父母说过这样的话,孩子是我们的,但他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他有他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生活,不能将两者捆绑在一起,不分你我。孩子大了,放手才是最好的爱。




沛泽妈读心理


我个人感觉这个现象的形成,其实是由中国的独特文化决定的,但是任何现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思想形态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可能会有所改变。

1、《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中国人的思想中,父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还提到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几千年形成的基因里的三纲五常不会轻易的改变。

2、中国人口基数大,城镇化脚步迅速,生活压力大,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自带焦虑属性,再加上喊得凶猛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做家长的集体焦虑,集体不知所措,攀比心理更是一天强过一天,佛系养娃日渐式微,虎妈虎爸自然成为流行趋势。从小到大,对孩子的事情实行法西斯式的专治,孩子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差,长大了也得需要父母的指手画脚,这就好比掉进了一个无始无终的死循环。

3、接下来的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龙应台的《野火集》有一篇文章叫《幼稚园大学》,讲的也是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问题,到了大学这个年龄,家长和学校都没有教会孩子独立,家长怎敢放开手里的线让风筝翱翔天空?

中国式的巨婴是对我们教育的讽刺,也是我们教育急需改善的地方,这要从每一代人的思想上下足功夫,每代人进步一点,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当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我们指手画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放开我们攥累了的手。


达尔文说: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影视资讯全收集


真心爸妈是两孩爸妈,也是育儿家教研究者,对这件事,我们的看法是:

1、如果父母对自己的人生都没有规划,那么就不要大胆地去规划孩子的人生

父母为孩子规划人生这件事,其实想起来挺可怕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有权利、有能力,为另外一个人规划所谓未来和“成功”的人生呢?

尤其是对那些自己对人生、未来全无规划,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的父母,自己都还没有能力过好一生,怎么可能为孩子规划出所谓的好的人生?而恰恰越是这样的父母,越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为孩子规划好一切,然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下去。

其实对这样的父母而言,最好的办法,不是为孩子规划好人生,而是培养孩子具备更强的能力,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孩子的发展,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囿于父母的眼界,按照父母的规划,最终重复父母的人生。

2、如果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那么就培养孩子自己规划人生的能力

当然,也有的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有所规划,而且发展得很好。

但是真心爸妈认为,即便是对这样的父母而言,为孩子规划人生,对孩子来说,也不是最好的方式。比这更好的方式是,父母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经验,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对于人生有更高、更广的视野,懂得人生需要自己来规划,并且具备自己规划未来、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的能力。这样,孩子才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3、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为孩子规划人生,会限制孩子真正的发展

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的父母,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没有规划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如果为孩子规划人生,就很可能将这些局限传承给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无数种可能,自己尽最大努力,过自己选择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长,才会无怨无悔。

很多孩子从小父母给规划的道路一路走过来,却上大学后,变得一片茫然,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有的是从此失去人生目标,开始随波逐流地混日子,有些是继续按照父母的规划,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过上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生活。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为孩子规划人生的父母们不希望看到的事。

所以,真心爸妈对此的基本观点是:孩子的人生之路,要他自己去走,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培养他自己做选择、自己过好一生的能力。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在文后点赞或转发分享,也欢迎您在评论中留言与我讨论哦。

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大儿生于2002年,小儿生于2006年。出版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所有回答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欢迎访问我们的头条号“真心爸妈”,浏览更多育儿文章。



真心爸妈


父母在当孩子的时候,也一定埋怨过自己父母管得太多,但轮到他们自己当父母了,又开始走上老一辈的老路,总觉得自己的经验全是对的,恨不能让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但时不时地,我也会犯这种错误。对孩子大包大揽,不给他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相信周围也有很多父母和我一样。

上次在上家长课堂时,我们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动画短片,在这里也推荐给有同样困惑的家长,这部动画短片是:《鹬》。

看完这部几分钟的动画片之后,我深有感触,动画片中的鹬妈妈,从孩子从生之后,就开始鼓励鹬宝宝探索世界。当鹬宝宝张着大大的嘴巴想让鹬妈妈喂它时,鹬妈妈并没有这么做,鹬妈妈鼓励它自己觅食,最后,经过挫折、成长,鹬宝宝向寄居蟹学会了新的觅食方法,这种觅食方法让他在鹬家族中成为觅食最多的一个。

鹬宝宝学会了新的本领,这是鹬妈妈乃至鹬家族中其它的鸟儿一直没学会的。

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孩子会不断成长,掌握新的知识。

作为父母,我们都不敢说我们是全知全能的,那我们凭什么用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去局限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

所以,虽然很难,但让我们一起学会做一个尊重孩子选择的家长吧!


瑞妈谈家庭教育


我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但是我一定会努力为孩子创造可选的条件。


我常常在反思我自己个性的缺陷,仔细反省过后发现,跟我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父母对我非常的严厉,但是,他们又非常的爱我,为我做了一切的规划。从上学开始,我不断的被父母灌输:一定要好好学习,要成绩好才能出人头地。因此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在课外活动和交友上却没有投入。这导致我除了读书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同时还有社交恐惧症。很多时候我遇到了困难,我的父母会说,这有什么,又不是什么大问题,你不用担心。在这种念头的洗脑下,我变得没有主张,也不会独立思考。回头看看,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头绪,是我的父亲帮我做出专业选择。刚入职场,在工作上遇到了人际关系的困难,又是我父亲的一句话,没关系,辞职了,爸可以养你,我就辞职了。当时的心态是多么的幼稚!但这也就是因为我的父母,为我包办了一切所产生的结果。还好,现在的我,已经从这种困惑中解脱出来,期间也经历了很多困难,把父母以前为我遮蔽的阴暗重新体验。我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成长,虽然迟了一点,庆幸还不算太晚!

所以现在在养育孩子上,我非常的注意要避免这些误导。作为父母,想给孩子创造最完美的成长环境,是非常正常的心态,我们可以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多样的选择,但最终的选择权,请把它交还给孩子。即便我知道前面是荆棘,但只有让孩子自己亲身去走过、去经历,他才会懂得寻找办法,去克服它,也有利于他养成坚强的性格。

养孩子,真是一个重新经历成长的过程。


养个娃娃聊八卦


我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并尊重他的选择。每个人都有独立规划自己人生的权利,我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但是不会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我的规划生活。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会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培养他的品格教会他思考和选择。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要学着慢慢的分离,这种分离不是生活上的分开,而是精神上的,我们可以相互依恋,但绝不是依赖!对于这点我和老公观点一致!虽然孩子现在还很小,谈这些貌似有点早,也许还有点矫情,但是今天看月华老师的《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使我觉得即使孩子没出生,思考这些都不早,每位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孩子虽然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绝不是我们人生的复制,他们当有自己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