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備駕崩到蜀漢滅亡有四十年時間,為什麼蜀漢的人口似乎沒增加,還是隻有一百萬人?

用戶4378518448553


可能是由於中原地區的無險可守,以及黃河的經常氾濫,使得中原地區的人們必須得依靠更為緊密的團隊協作才能戰勝天災人禍,絕境逢生。因此,中國的政治發展非常早熟,姓氏制度和戶籍制度最能體現出這個特點,這都是組織制度的外在表現。

秦獻公十年,疲弱的秦國為短時間增強國力,率先實行了"為戶籍相伍"的措施,打散了國野制的區分,把個體小農按五家為一伍的編制,編入國家的戶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國家的"民",把老百姓編入國家的戶籍,加強了封建國家對勞動人民的控制。"齊民"即所有的百姓,在法律面前都是地位平等的。當然,歷史的發展走向證明,這個結論有如“人生而平等”一樣,雖然正確,卻無甚大用。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富強程度,往往與人口相關,因為人口承擔著兵役、徭役,甚至是生產力,歷朝歷代無不重視,即“人畜兩旺,五穀豐登”,皇帝都要祭拜上天,感謝垂賜恩德。那麼,盤點家底的戶籍制度就成為朝廷重要的工作。秦代的制度是百代之始,戶籍制度也初具規模。劉邦的軍隊打進咸陽,其他的士兵、將官都在到處搜尋寶貨,唯有蕭何去到秦朝的國家圖書館,搶出來了秦律和戶口冊。蕭何由此能夠安治關中,並將關中打造成為漢王朝的根據地。

到漢武帝時,兵役大興,國庫乏用,朝廷就更為重視戶籍制度。為保證賦役制度的實行,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兵役。

西漢末年,世家大族開始復興,形成與皇權對立的局面,造成國家活力的喪失,直接導致西漢王朝的覆滅。劉秀恢復漢朝後,採取了與世家大族共治的措施。前期皇權尚能壓制世家大族,後期皇帝年幼,外戚掌權,宦官為禍,導致皇權旁落,天下紛亂。各地百姓為躲避亂世,不願為割據的軍閥們做炮灰,紛紛主動求為世家豪族的蔭附戶口,不在政府統計的戶籍之列。逮至三國,此種情形更為普遍。

於是,在史冊中就留下了懸崖式下跌的人口數字。東漢桓帝時期,全國人口的數量在4100萬左右,而三國後期三足鼎立之後,魏國登記在冊的只有400多萬人,吳國200多萬,蜀國只有可憐的90多萬,三者相加,偌大中國僅僅只剩下的700萬左右,這還是經歷了休養生息之後的人口。因此,曹操在《蒿里行》這首詩中一段這樣寫道:“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被作為當時人口銳減的佐證。

其中,蜀國的人口最少。

公元263年,號稱“天府之國”的蜀漢人口,僅僅不足百萬之數。《三國志》卷33寫到:炎興元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在《晉書.地理志》中則寫到:“劉備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亦以郡國封建諸王,或遙採嘉名,不由檢土地所出。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聯繫《三國志》和《晉書》採信的數字,42年間,蜀地人口竟無半點增加。所謂諸葛亮空有治才,蜀地疲敝之甚矣。可是,聯繫到前文所說的戰亂時期,豪強世家蔭戶眾多,此數據存疑。

據《後漢書.郡國志》,益州有戶1525258,為天下第一大郡。到了《晉書.地理志》載,益州有戶149300。三國亂世,益州人口縮水到14.7%。漢末中原地區戰亂頻仍,人口流失極其嚴重,但是益州地區卻遠離戰火,號稱海內殷富,引起各方勢力的覬覦。同時,各地流民走投無路,遠走蜀中,被劉璋編為為“東州兵”,成為劉璋奪取實權的重要軍事力量。劉備自視為仁德之主,與劉璋在蜀中鏖戰3年,雖有戰禍,卻與中原動輒傾國之戰卻有不同。因此,蜀中人口銳減的情形,尤為可疑。

三國時期賦稅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官僚系統徹底崩毀,行政組織建設力不從心,兩漢“編戶齊民”政策下實行的田租、鹽、鐵、酒稅、緡錢、算賦、更賦、均輸等多種稅賦被簡併為田租、戶調、力役三項。按戶徵收絹綿,謂之戶調。以後到南北朝按戶徵收愈來愈普及,而且比重增大。因此魏晉時代更為重視戶籍而輕視人口。這也就意味著,不見於簿籍的不僅是人口,更重要的是戶籍數也未必準確。那麼,蜀漢的人口究竟有多少,都去了哪裡呢?有以下四種可能。

其一,豪強蔭戶。前文說過,東漢時期豪強漸盛,漢末戰亂使得有實力的世家大族有了更大的發展。以前文所述“蓋依附私家為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國家編戶者,當數倍已登記之戶口。”對於蔭戶的數量史無明文,可一般認為其數量應在編戶兩倍以上。因此,豪強蔭戶此處有56萬戶。

其二,屯戶。曹操首開軍屯制度,國家將無主之地分給流民,發給農具、種子,收其7成,以諮軍用。據《晉書.地理志.總序》,晉初廢除屯田制,全國戶數增加67%,口數增加110.7%。蜀國在東漢末年並沒有遭受大規模的戰亂,本地的世家豪族並沒有像中原地區那樣大規模流亡。只有在漢中一帶,因為被曹操遷走了一大批人口,諸葛亮和姜維北伐時,為了充實當地人口,就地屯田。不過,此種軍屯,因為來回拉鋸,戶數不可能會有很多。諸葛亮一次敗退,只能遷走數千家百姓而已,可見當地人口之凋敝。

第三,兵戶、吏戶。《三國志》裴注蜀、吳投降所獻圖籍均將戶、口、兵、吏並列,可見兵、吏、戶三類分別單獨入籍。蜀國人口的詳細資料僅《蜀記》一例,其中記錄兵數十萬二千,吏四萬。三國時期士兵與其家屬一起被編入兵戶,或稱士家,單獨成籍,地位低於編戶;吏戶與士家相同而地位略高。此處有14萬戶。

因此,三者相加,可得蜀國總有84萬戶。由於亂世中軍事為先,兵戶一家出2人當兵也屬正常,因此兵戶屬可以適當調低。同時,由於蜀中地區本無大亂,因此蔭戶之風雖盛行中原、江東,蜀中地區卻可能沒有太多,此數也可調低。因此按照戶均3-4人為基礎核算蜀國人口比較合理。以此觀之,蜀國實際人口大約在260萬-320萬之間。如果以蜀國百萬人口,10萬士兵,以1:10的當兵比例,連續窮兵黷武多年,蜀地卻未大亂,已是不可能。如有300萬人口基數,以30人供養1人,當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同理,三國實際總人口也應根據相同的戶數比例翻番,應有3000萬人口。蜀國依舊只佔有10%的人口和一州之地,絕對劣勢之下,諸葛丞相也回天乏術。


而知而行


蜀漢人口究竟是不是隻有100萬,直到今天依然是個爭議的話題。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蜀漢滅亡時“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麼算來,蜀漢大體也就100來萬人。但奇怪的是,據《續漢書》記載,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益州有戶1517319,口7204877。從永和五年到蜀漢滅亡的263年,中間只不過間隔了120年,但益州的人口卻從720萬降到了100萬。

不可否認,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導致了全國性的人口大幅下滑,但與其它各州相比,益州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在東漢末年並未遭受大的戰亂,屬於人口淨流入地,劉焉、劉璋父子雖然沒有大的作為,但也絕對算不上統治殘暴。《三國志》中各地人口舉家遷徙到蜀地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南郡董和率親族西遷投劉璋”,”法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等。

那麼劉備入蜀時,益州究竟有多少人呢?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通過兵力可以推算出來。

在三國時期,百姓和士兵的供養比例大體為10:1,如蜀漢滅亡時人口94萬,兵力10萬,東吳滅亡時人口230萬,兵力23萬。按照這個比例,我們來推算下劉備入蜀時,益州的人口。

劉備入蜀不久即先後打了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中後者損失兵力在5-8萬(一種說法是劉備支黨四萬,黃權統兵1萬在江北,劉備戰敗後黃權歸路被斷被迫投降曹魏,這麼算來劉備損兵5萬,而另一種說法是孫權給曹魏的信中說: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就在劉備全軍覆沒後不久,劉禪給諸葛亮的詔書中曾寫道:“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這麼算來,劉備入蜀時,益州能提供的兵員多達25-30萬,也就是說當時益州人口是在250萬-300萬之間的。

這個數字雖然比漢順帝時期少了一半多,但也不至於降到只有100萬那麼離譜。

蜀漢人口到底去哪了?

蜀漢的人口分兩部分,在籍和不在籍。因為蜀漢的賦稅和徭役是根據在籍的來徵收的,所以為了逃稅和躲避徭役,益州存在大量的隱匿人口,這其中既有故意瞞報口數的百姓,也有世家豪族萌附戶口、屯田戶、兵家、吏家,這個群體是非常龐大的。

那麼自劉備去世後的40年裡,益州人口到底是增加了還是下降了呢?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蜀漢連史官都不設,遑論做人口普查了。就連諸葛亮主政時,也是忙於南征北戰,從未進行過正式的人口統計,即便對於新徵服的南中地區,也是實行羈縻政策,只徵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而不徵賦稅和徭役,不徵賦稅和徭役自然也就沒必要統計戶口。

但我個人推測,蜀漢後期人口增長率是很低的,至少與劉備入蜀之初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增長。因為蜀漢在三國當中屯田最晚,數萬北伐大軍完全靠益州百姓供養,無疑會加重百姓負擔,東吳使臣出使蜀漢回來後報告說蜀漢“民有菜色”,可以預想當時蜀漢的民力已經被用到了極致。

所以,綜上總結如下:劉備死後40年裡,由於不斷的北伐以及統治的腐敗,蜀漢的人口並沒有大幅增加,不僅如此,連在籍人口也在連年下降(因為百姓都在躲避徵兵和徭役)。


秦皇漢武


關於蜀國的人口問題,我也回答過不止一回兩回了,其實按照一開始的說法,當時的益州,在劉璋父子的統帥之下,人口應該是在100萬戶左右,100萬戶是什麼意思?不是說100萬人是100萬戶人家!就是說有個兩三百萬人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相比較於東漢末年各個地區戰亂不斷,此時的益州可以說是天府之國之中的天府之國,不僅自己本地的人民繁衍生息,而且還有很多的人往這遷徙,可以說是欣欣向榮,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張魯。

張魯原本是屬於劉璋的實力,但是後來由於二者之間鬧不和,張魯只能逃到漢中去,漢中原本也是屬於益州的地盤兒,就是說這個地方的幾十萬人已經可以先擇出去了,在這之後,曹操拿下漢中,更是將漢中所有的子民全部簽到了觀眾地區!都被拿下了漢中就是一個空殼子。

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整個益州噩夢的開始,再者,之後就是長達數年的劉備奪取益州的戰爭,歷史記載,劉備包圍成都的時間很長,長到什麼程度,劉備自己都不想打了!後來要不是馬超過來投降,徹底擊潰了劉章自己內心的防線,這個成都想要拿下來還得花幾個月時間。

是長達數年的戰爭,也讓這個地區的人口一直在下降,戰爭戰亂永遠都是人口增長了一個死敵!並且在這之後,劉備拿下益州以後,又率兵去攻打漢中工打完漢中之地,又是一個空殼子,還得遷徙自己屬下的老百姓到這個地方來,作為一個軍事據點。

一來二去,整個益州損失個100萬人,也真的有點說不過去,所以總體的人數降到了100多萬,可就是這100多萬的人口,還遇見了大事情,關羽被殺,荊州落入了東吳的手裡面。劉備大怒,率軍攻打荊州!不被損失多少人數,這一點歷史上面含糊其辭,但是總體來講肯定是超過了6萬人!這6萬多的人口全部都是青壯年勞動力。

頓時,整個蜀漢的所有的人口比例,尤其是男女比例,可以說出現了一個斷層!不過此時休養生息,說不定能夠慢慢的緩過勁兒來,但是偏偏這個時候,南邊的孟獲,北邊的曹魏一直在不斷地給蜀漢政權施加壓力。

諸葛亮和姜維兩個人一直主持的北伐戰爭,也一直在損耗前線的青壯年勞動力,整個蜀漢的人口一直出現一種負增長的狀態,雖然不斷的向北進攻可以掠奪本地的人口,(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由於曹魏在這個上面吃過兩回虧,所以在這之後,蜀漢政權無論向哪裡進攻,曹魏的第一反應肯定就是先遷走這個地區的本地居民!

在那以後,漢中之地又被鍾會給拿了下來,本遷到漢中之地的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居民,直接落入到漢中的戶口,而不是你益州的戶口。

我以蜀漢政權在最後的98萬人的說法是可信的。至於說這裡面有沒有多少油水,我覺得可能性不大!當時已經做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諸葛亮的兒子甚至都已經戰死在了沙場之上,你哪的的大家族敢藏匿壯丁啊!


漩渦鳴人yy


《蜀漢49年裡,有30年在打仗》——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之時,後主劉禪曾派遣尚書郎李虎給曹魏大將鄧艾奉送“士民簿”,其時蜀漢僅有“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可見,當時蜀漢的人口僅僅不過100萬人口左右。

另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記載:公元212年,龐統曾勸告劉備攻佔巴蜀以成三國鼎立之大業,其時龐統稱:“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可見,劉備在沒有侵佔劉璋地盤前,巴蜀地區已有100萬人口。

從公元212年到公元263年,其間經歷了劉備、劉禪和諸葛亮、蔣琬、姜維等名臣扶佐的51年的苦心經營,蜀漢始終保持著100萬人口的規模,著實讓人迷惑不解。理論上來說,這個數據僅僅是當時蜀漢整個戶口數的一小部分而已,因為,該時期的佃客、部曲、官私奴婢、兵戶、隸戶、百工、鼓吹、流散戶、屯田客以及少數民族等均不入蜀漢管理之戶籍。

但是,根據《三國志·蜀書》的記載看,自劉備稱帝之後直至後主劉禪的42年裡,蜀漢至少有26年處在內外戰爭狀態。如把劉備建安十九年侵吞蜀漢的時間考慮進來,那麼49年裡,蜀漢至少有30年處於戰爭狀態。從這個角度看,其沉重負擔對於一個泱泱大國也難堪其負,何況是人口只有100萬的小小蜀漢割據政權呢?

從另一角度看,長期的內外戰爭佔用了大量的青壯男性。按古代戰爭中後勤保障人員當是作戰人員的5倍這一比例計算,蜀漢每出動10萬將士出征,就須有50萬勞動力為之前後奔忙,那麼,蜀漢幾乎所有的、有勞動能力的男性齊民都必須參與進來,包括該時期的佃客、兵戶、屯田客、少數民族等,從而使這些青壯年男性沒有或很少有時間進行家庭人口的再生產,從而直接導致蜀漢人口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最後,戰爭的直接後果必然是參與戰爭的青壯年男性的大量死亡,並且進一步造成人口的性比例失調,從而制約了人口的增長。以劉備東征孫吳的戰役為例,雖然《蜀書·先主傳》和《吳書》中沒有明言劉備出兵時所率蜀兵的具體人數,但據《吳書·吳主傳》記載:陸遜大破蜀漢軍隊時,“斬降兵數萬人”;《陸遜傳》記載,蜀軍“死者萬數…屍骸漂流,塞江而下”,而劉備僅以隻身逃歸白帝城。


蜀漢東征孫吳,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性比例失調問題,數以萬計的蜀漢青壯年男性直接死於戰火,終身喪失婚育的機會,何況,蜀漢有49年處在內外戰爭狀態,必定都會有新的將士犧牲,因此,蜀漢人口處於停滯狀態就毫不奇怪了。


秋姨講歷史


古代人口增長有幾個途徑:一是擄掠人口,這一招在三國之後的十六國時期很有用,攻陷一個地方就擄掠大量人口;第二就是休養生息,沒有戰爭,降低徭役與賦稅,與民休息,使人口自然成長。

另外古代以農業為主,人口都是集中在平原地區,所以以中原與江南為主。

回到蜀國當時的情況,蜀國地處邊陲,農業相對魏國與吳國弱很多,根本上就決定了蜀國實力有限,人口增長的基礎不足。

其次雖然諸葛亮治蜀卓有成效,但是後期諸葛亮與姜維連年北伐,人口喪失。人口數量沒有倒退就不錯了。


民哥戲說歷史


幾方面原因 一:戰爭帶走了大量的青壯勞動力 二:瘟疫疾病 最典型的代表是張仲景 當時瘟疫疾病流行時張仲景全家100多口最後只有他一個人活下來,張仲景家在當時可是貴族至於小老百姓那就沒法形容,漢朝鼎峰時間可有5000千萬人口的到三國時只剩幾百萬人口 瘟疫是最大的原因 三 :四川盆地 在當時沒有高產農作物的情況下養活人口數量有限(注 :當年的四川盆地可和現在不一樣)


老納也有愛


40年時間,肯定是一直出生率居高不下,因為這40年,常年作戰不息,有很多人都會戰死沙場,當時沒有計劃生育,肯定是出生率越多越好。


小樹苗5452



希希希596


第一,長期在戰爭狀態下,人口肯定會有損失。第二,南方少數民族人口不以統計。第三、很多非在籍人口無法統計,這部分人口應該還有大幾十萬至上百萬。


虎躍鷹揚1


長期徵站,制度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