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木剑温不胜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1004年秋,大辽的萧太后与皇帝辽圣宗,倾巢出动,率领大军南侵大宋。最后大宋皇帝也御驾亲征,两军在澶州城会面了。最后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退兵而去。

澶渊之盟的主要条款是:

最终达成协议: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3.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4.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5.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宋神宗觉得自己赚了,当了大哥,有些洋洋自得。但是回到汴京后,也感觉到满朝的不满情绪充斥朝野。他有些心里不托底,就招来心腹王钦若询问原因。

王钦若问宋神宗:“请问陛下,和辽国的盟约是在宋辽边境签订的吗?”

宋神宗不明所以,答道:“是在我大宋境内。”

王钦若回答道:“那就是了,这是《春秋》里所说的城下之盟,诸侯还以之为耻辱,而陛下认为是功劳,臣私下认为不可取。”

宋神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这个盟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是一个“胜利”,它已经打上耻辱的标记了。那样,就对自己的光辉形象,造成了无可弥补的影响,想到这里,于是凄然地说:“爱卿看看,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吗?”

王钦若明知这个计策宋神宗不能同意,但为了吊他胃口,诡言道:“陛下可以用军队攻取辽国的幽燕之地,才可洗去耻辱。”

果然,宋真宗听后,摇摇头回答道:“河朔的百姓才免于战火,朕怎么能这样做呢?爱卿可有更好的建议?”

王钦若说:“不动刀兵,那还有一个办法,到泰山去封禅,这样可以镇服四海,夸耀显示外国。但自古封禅,应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绝伦的事情,然后才可以。”

泰山封禅?宋神宗听了以后,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一件说说就办的简单事情。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此封禅是上古时期留下的庄严礼仪,封和禅是分两步完成的: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正义》唐·张守节)

封禅,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祭祀活动,非同于一般的礼仪可比。要举办此类活动是有条件的,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帝王的封禅,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

第二个是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政绩卓著,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要有政绩,大家都信服。

第三个主要看天意了,那就是天降祥瑞,也就是说必须有吉祥物出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经在泰山,正式举办过封禅仪式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五位。纵观宋朝,太祖、太宗皇帝都没敢举办。

那么说到自己呢?统一的事情,还有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自己刚登基几年,还没有创造什么伟业;天降祥瑞,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王钦若一看,皇帝显得有些踌躇,马上猜透了他的心思。进一步启发道:“ 上古时的祥瑞也都是人为的。比如说‘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文明源头,难道就都是真的?可那时的君王深信不疑,郑重召告天下,所以臣民也都跟着相信。事情也就办成了。”

宋真宗虽然表示同意,但害怕丞相王旦阻挠,问道:“王旦要是认为不行呢?”

王钦若说:“陛下如果用圣意晓谕他,应该没有什么不行的。”

从这一天起,宋真宗开始变得恍恍惚惚,经常一个人散步、思索,而且长时间地到皇家图书馆里翻阅古老的典籍。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偶遇秘阁的直学士杜镐,这是一位公认的博学且正直的宿儒。

宋真宗突然问他:“‘河出图、洛出书’,真有其事?”

杜镐是个满腹经纶的老儒,宋真宗这一问,他摸不清意图,于是就直言相告:“假的。是上古圣人为了教化天下,才假借这些神怪的事,让百姓们相信。”

听到这话,宋真宗愁苦的浓眉舒展开了。有了这句话,他的心里头有底气了,决意要完成此事。

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宋史·王旦传》

王旦喝了皇上的酒,又抱着酒坛子回到家,等回到家打开酒坛子一看,傻眼了——当今圣上竟然给一个大臣行贿!

如果皇上御赐美酒,那是赏赐;可说的是酒,却变成了珍珠,这不是行贿是什么?想到这里,冷汗都下来了。但他却没有地方报告去。如果把这件事汇报给御史,说当今圣上居然给自己行贿,谁信呢?到时候皇上一口否认,自己可真就是百口莫辩了。罢,罢,还是装糊涂为妙。就这样,之后凡是天书、封禅等事项,王旦只能同意,不敢再有异议了。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宋真宗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很离奇的故事。

既然是皇上说的,那一定是真实的。于是百官在皇上的率领下,徒步来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为了扩大影响,宋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允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

一切准备就绪了,马上要准备实施了,才想起来,这差旅费够不够呀?马上招来管财务的丁谓询问。丁谓一听,信心满满的打包票说:“经费足够,大计有余。”

宋真宗一听,资金问题解决了,还等什么?赶快趁热打铁去操办吧。

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宋真宗于当年的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文武百官随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

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宋真宗将乾封县,改成了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之后,就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前后用了四十七天时间。这么庞大的队伍,历时一个半月,花钱自然像流水一样,花费达到800余万贯。

但这些钱在理财圣手丁谓那里,还真不算回事。他没花国库一份钱,全是靠拉赞助,做到了他向宋真宗“大计有余”的承诺,让那些以靡费国家财力反对封禅的大臣们嘡目结舌。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赵恒主演、丁谓赞助、王旦配合的封禅闹剧结束后,王旦奉命撰写歌功颂德的《封祀坛颂》,并刻碑纪念。宋真宗虽然因此被载入史册,但自此以后,这种封禅仪式在历史上就成为绝响。

他之后的皇帝为何没有再举办这种典礼?

就像目下的世情一样,娱乐界把“老师”的名声叫臭了,不管资历深浅,艺术造诣高低,统统都成了老师。所以,“老师”这个过去神圣的称呼,被蒙上庸俗的灰尘。还有,过去大户人家的千斤才能有的“小姐”这个称呼,到了当下,某些场合你叫妙龄女子“小姐”,有可能要挨耳刮子的地步。

都是这么一批宵小之徒,把高贵的东西给玷污了。

同样,神圣的泰山封禅,就这样让宋真宗最后搞成了一场闹剧。从此以后的帝王,都羞于再去泰山举办这神圣的仪式了。

后续: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还特意派人到泰山凿刻琢了“去东岳封号碑”。从此以后的帝王,就和泰山说拜拜了。以后只是普通的祭祀而已。

朱元璋在南京的正阳门外建大祀坛, 并且在此天地合祀,也就是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举行。

公元1420年,明永乐帝在北京建成天坛,祭祀的地点搬到了北京。清朝的皇帝后来也在此举办各种祭天活动 。


老衲侃春秋


古代有德之君才能够去泰山封禅,历史上有记载的泰山封禅的帝王有6个,除了宋真宗赵恒和唐中宗李治,其他四个都是实质名归: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礼仪,象征着帝王文治武功,光辉功绩。

宋代除了开国的赵匡胤文武双全,文治武功有资格去封禅。其他的皇帝没有一个合格去封禅的。宋真宗为了去泰山封禅,不惜贿赂当时的丞相王旦。因为宋朝的丞相是文官集团的管理者,首先要搞定文官集团,他们要认可,封禅才能搞成。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封禅,封禅就是祭天。因为古代皇帝是君权天授,皇帝是老天的儿子,降生到人间来代替老天管理人间,所以皇帝被称为天子。在易经第一卦乾卦(代表天,至阳)里面,皇帝是在第五爻,所以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最上面的第六爻是代表天。

为什么要封禅?封禅是干嘛的呢?

说白了,封禅就是皇帝向自己的上级汇报工作的——摆自己的功劳的。《史记 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未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一定义就十分准确了,向老天汇报工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这封禅就搞不了,因为大臣们都会反对。

为什么要选择在泰山封禅呢?因为皇帝要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给老天汇报工作。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就是泰山。那为啥又不去其他更高的山上封禅呢?是因为泰山上可以迎接第一缕阳光。中国人的皇帝是来自于天,所以皇帝封禅一般都选择在泰山。也有一个例外——武则天,在嵩山封禅,因为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再说回来宋真宗,这个人是一个想干伟大事业但是有没有胆量心胸才能的皇帝。檀渊之战,本来要搞御驾亲征,但是临阵自己又怂了,不敢上前线。后来再寇准的蒙骗下,让皇帝车架不准停,一直开到前线。最终,士兵们看到皇帝旗帜,气势大振,奋勇作战。和辽兵打的不分胜负,最终辽国要求罢兵,签订盟约。但是,檀渊之盟签订之后,在小人的挑拨之下,又嫉妒寇准,罢免了寇准。

宋真宗的封禅,封的成了一个大笑话。

宋真宗之后,元明清三代,两个是北方少数民族得天下。元朝人根本不搞封禅,因为他们是来自于草原。而明朝朱元璋说:我们不搞封禅。所以明朝皇帝也没封禅,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都去过泰山,但是他们虽然被汉化了,祭天却不去泰山了,而是在北京天坛搞了。

所以宋真宗后面没什么人搞封禅。


嘟嘟读读


在古人的认知中,泰山是沟通天地之所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都封禅过泰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皇帝只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其他皇帝诸如隋文帝、康熙乾隆等,都只是到过泰山,而没有进行隆重的封禅。



封禅泰山有昭告天下,彰显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意思,因此必须是建立文治武功、开创盛世局面、天下归心的伟大帝王才有资格仿效炎帝黄帝封禅泰山。

秦始皇作为开天辟地的始皇帝,虽然尚未统一人心,国祚短暂,但功业之巨无法比拟,显然是有资格封禅泰山的;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皇帝,秦始皇没有征服的人心,他征服了,他的国号从此成为一个民族的名字,显然他也有资格;汉光武帝一代圣主,再创汉室基业,实现光武中兴,也有资格;唐太宗文治武功皆值得称赞,创建贞观之治,唐高宗的封禅之举,就当是替他父亲做的吧;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势达到鼎盛,迎来开元盛世,也有资格,可惜唐玄宗晚节不保;似乎只有宋真宗的资格有疑问,他和父亲两代人与辽国打了几十年也没能收回幽云十六州,但在经济层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北宋在经济文化层面到达封建社会巅峰,甚至远超唐朝,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堪称千古贤君,就当是替他儿子去的吧。



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再也没有皇帝封禅了呢?宋朝之后是元明清三朝,元朝不足百年就回到草原,亲手结束宋朝的辉煌,哪还好意思去封禅泰山;此外,元朝和清朝都有同一个顾虑,那就是异族统治,历来封禅泰山的都是华夏人或者汉人王朝,从未有少数民族皇帝封禅泰山,因此元清的皇帝谁都不敢去泰山与上天沟通,这或多或少也体现了他们的不自信吧。

最后说明朝,明朝皇帝中文治武功堪称伟大,有资格封禅泰山的,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俩人,恢复汉人江山的朱元璋是有资格封禅的,但明朝初期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离盛世局面还差十万八千里,这或许就是朱元璋没有封禅的原因。朱棣是藩王篡位当的皇帝,从法理上讲帝位来的有问题,显然让他去封禅泰山和上天沟通,他也直不起腰来。

小生居于泰山脚下,能回答这个问题,实乃万幸。


用户3278175866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的功绩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对的千古一帝,如果没有秦始皇,如今的中国可能像欧洲一样分裂成各个小国,可见秦始皇对中国的重要性。而秦始皇也是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想去泰山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能举办的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礼。一般都得是明君才有资格封禅,门槛是很高的。

我国历史上有过七个帝王封禅,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渊、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桓,其中只有武则天在嵩山封禅,其余六帝都是在泰山封禅。可奇怪的是自从宋真宗封禅过后,后世帝王无论多有成就,就连朱元璋、康熙都没有再封禅过,这是为什么?封禅不是彰显太平盛世的举动吗?后世明君怎么不热衷于封禅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帝王封禅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彰显自己圣明是其中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要表明君权神授,让百姓顺服自己。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内不服秦者众多,秦始皇来一次封禅表明自己帝位来自神灵,古代都是很迷信的,百姓自然会相信,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人都听命于皇帝。汉武帝时期也是思想混乱的时候,当时各种家的思想并存,对皇帝的统治很不利,于是汉武帝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也奠定了后世皇帝的通知思想。然后汉武帝再来一次封禅表明君权神授,让百姓顺从自己,把混乱的思想统一起来。

那为什么后世的皇帝不封禅了呢?首先是因为皇权高度集中。明清时期是中国皇权最集中的时期,从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中国封建皇权达到顶峰,皇帝的权利很大,根本不需要封禅来表明自己的权利得来的正。其次也应该是让后世帝王最尴尬的一点,就是宋真宗似乎降低了封禅的门槛。其余封禅的帝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统一思想开疆拓土,汉光武帝重振汉室中兴大汉,唐高祖建立强盛的大唐,武则天做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但这宋真宗似乎没啥大的文治武功。你说如果后世帝王提出想要封禅,手下的大臣如果说陛下是想媲美宋真宗吗?那多尴尬。

不过封禅也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活动,不封禅对老百姓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风尘讲历史


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废柴,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更是亡国之君。“靖康耻、亡国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宋朝因此被视为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历史籍籍无名,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又无来开疆拓土的战例。但是就是这个一个泛泛之辈,却效仿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壮举,这在历史上留下了笑话。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禅。然而自他封禅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而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禅的规格。说起赵恒封禅之事,还得从“澶渊之盟”这次战争说起。



▲王钦若

“澶渊之盟”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太后发兵20万攻宋,契丹兵锋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队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时朝廷震动,人心惶惶。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提出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则建议迁都,放弃北方之地。

最后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和辽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契丹军队退回了辽国,京城危机解除了。寇准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挑拨真宗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他对宋真宗说,“当初寇准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这次战争。再者说了,“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条约,是不公平的条约。【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引自王钦若语】

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

王钦若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揣摩圣意,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目的就是宣扬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试图比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皇帝。真宗听后大喜过望。其实按照真宗这点能力,“封禅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们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汉武帝刘彻、3.汉光武帝刘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亲们可以比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个皇帝呢?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人就别说了,真宗和他们相差甚远,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选中接班人就是明证,李治以仁孝著称。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过“唐隆政变”打拼来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只不过到了晚年宠幸杨贵妃而被世人诟病。总之真宗和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无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禅泰山这事,大臣反对怎么办?毕竟自己这点业绩明摆着呢!正在苦无良策时,王钦若又给真宗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从“地方包围中央”,他说,只要地方官员不断的献瑞,朝廷大员们就不好反对了。献瑞是古代常用的办法,想捧谁,就让老百姓献个奇异的东西,比如五色的鸡、鸭,谷子一个杆长两个穗。小猪有两个尾巴等等……。

真宗一听这办法不错,于是暗示地方官员进行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断汇集汴京,王钦若把握火候,适时提出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建议,朝廷一致通过,这就是真宗封禅的过程。





说实话,皇帝弄虚作假让人不耻。到后来的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封禅这事弄的不够光明正大,都嫌弃他,以他为耻,以后只是来泰山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后来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禅。)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封是“祭天”,禅( shàn)是“ 祭地”,封禅二字连起来就是拜祭天地的意思。

古代帝王讲究“受命于天”,为了彰显他跟上天的独特交情,很多人愿意搞个祭天地的套近乎仪式,由于统治中心大多地处中原一带,泰山被视为地势最高、最接近上天的山峰,山势雄峻,被古代帝王认为是封禅的当然之选。

进入封建王朝时期,前往泰山封禅的帝王依次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六位皇帝。

前三名无须赘述,都是并吞天下或开疆拓土的雄主,唐高宗李治开创了号称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也开创有开元盛世,到达了唐朝的极盛时期。

唯独这宋真宗嘛,好像有些拿不上台面。

他能被人记住的,是完成了花钱消灾的“檀渊之盟”,维系了百年和平局面,据说宋真宗死后,连老对手辽国都召集群臣举哀,带着辽国后妃都跟着哭上一阵子。

宋真宗搞封禅,正是在“檀渊之盟”四年之后,当时的宋真宗本来还很得意,却被宰相王钦若兜头泼了一盆凉水,指出了“檀渊之盟”好像除了显示出我们是个有钱的凯子,和不知道未来将持续多少年的和平,无非是让寇准逞了一下能,你这当皇上的被寇准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宋真宗被戳到痛处,开始冷落寇准,这王钦若绝非是一时意气,倒也管杀管埋,看着宋真宗闷闷不乐,又上前给他出了个主意,可以去泰山封禅,夸夸太平。

宋真宗不是傻子,前面六位封禅的帝王的高逼格在那里明摆着,最多也就是在风格上学学唐玄宗,但疆域上比人家差的太远,老百姓传播起来,殊为不中听。

当然,也有一点可以堵住悠悠众生之口,那就是天降“亩产十万斤”的祥瑞。

于是乎,“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全民得了狂躁症,从全国各地纷纷飘来雪花一般的大好消息。

为了与全国各地形成联动局面,京师也不甘示弱,爆发了“天书”事件,老天爷安排在皇城门楼上挂上了一幅横幅,称颂了赵宋如今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宋真宗“勉为其难”,只好应万民请求,前往泰山封禅。

这场华丽的愚民秀最终连宋真宗自己都快信了。

但后世的帝王们选择了不信。

朱元璋在台上时,为了显示羞与宋真宗并提的决心,干脆取消了泰山封号,不再去泰山封禅,这直接给明朝各代帝王起了表率作用。到了朱棣迁都北京,在京城建造“天地坛”(地址就在现在的天坛),明代皇帝有了专门的祭拜天地的御用场所,也就不再需要劳师动众前往泰山了。

嘉靖一朝,又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把原天地坛改名为天坛,不管是封还是禅,祭天还是祭地,还是祭拜日月众神,都有了固定去处,并为清朝沿用。


历来现实


金元二朝无封禅需求,从朱棣开始,北京城的建设便取代了封禅仪式。

“封”是筑土为坛以祭天,报答上天的恩德。“禅”是祭地以报答大地的功德。

宋真宗之后,金元两朝作为少数民族,没有封禅的需求。

明朝朱棣建设北京城,从设计上便取代了封禅仪式,南有天坛,北有地坛,因此祭天地不需要去泰山。当然,为宣扬正统,明朝皇帝还是动了小心思,比如嘉靖帝在天坛东门,放了一堆石头,借此仿造泰山的七峰。

清朝建立后,也为了宣扬正统,康熙帝写文表示长白山和泰山是一脉,在天坛东门的石头上又放了石头,表示长白山。

最后,宋真宗泰山封禅,纯属是一场闹剧,在此不多加论述。


五味社


因为宋真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根本没有资格封禅泰山,后来有能力的皇帝,不屑与宋真宗为伍,所以也就没有皇帝来泰山封禅。是泰山的不幸。


泰山人60


记得朱元璋,康熙去过泰山封禅啊。不都是宋以后的事吗


冰血31395404


敢到泰山封禅的帝王大都是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功德无量之君!宋真宗效法此举。真是贻笑大方。一个没有血性的王朝,一个憋屈的王朝,也敢去封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