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谥号是仁好还是孝好?

手机用户51143400770


在庙号中,“仁”比“孝”要高一个档次。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帝王的庙号。

先纠正一下,那些“仁宗”、“孝宗”之类的是庙号,而不是谥号。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

汉武帝

本名:刘彻

谥号:孝武皇帝

庙号:世宗(汉宣帝时给上的)

在汉朝时候,谥号是很注重的,我们现在称汉武帝,后世一般是称谥。

到了唐朝以后,皇帝死了以后,谥号上得太多,就不值钱了,庙号就贵重起来了。举个例子:

本名 :李世民

庙号 :太宗

谥号:

1.文皇帝(初谥)

2.文武圣皇帝(674年,唐高宗李治加谥)

3.文武大圣皇帝(749年,唐玄宗加谥)

4.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754年,唐玄宗加谥)

大家看,谥号一大串,不严肃了,称“大圣”了。不注意的还以为李世民和孙悟空在水帘洞结拜过。大家再称谥就很不方便了,就改称庙号,叫他“唐太宗”。

这个坏习惯就沿续下来,到了宋朝也是这样,就拿宋仁宗来举个例子:

本名:赵祯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

大家看,这么长一串,能记住吗?看一遍都觉得心烦。

即然谥号搞得这么乱七八糟,缺乏严肃性,对于死去的皇帝来说,庙号反而更能体现一个皇帝的功业,就更重要了。


咱们把范围综小一点,主要就说几个代表性的皇帝,集中在宋明两代:宋仁宗、宋孝宗、明仁宗、明孝宗。

一、宋仁宗

喜欢的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仁宗赵桢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皇帝,宽厚待人,对文武大臣甚至宫女太监都非常和善,宁可自己受些委屈,也不愿意麻烦别人。宋仁宗主政时期,生活俭朴,爱惜民力,朝廷人才济济,国家蒸蒸日上,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他死后,举国悲伤,老百姓痛哭失声,连辽国皇帝都悲伤得难以自己,为他戴孝。

这样的好皇帝非常罕有,是宋朝最仁慈善良的有道明君。宋朝的祖制,士大夫不因言获罪,死后,大臣们都是文人,非常怀念他,为他议谥。

《宋大诏令集·卷八》记载:
大家认为:“仁者圣人”


,赵桢从品质和功绩方面担当得起这个“仁”字,为赵桢上庙号为:仁宗。


二、再来说说宋孝宗。

本名:赵昚(念shèn),初名伯琮,是赵匡胤七世孙,被宋高宗收养后改名为瑗,赐名玮。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庙号:孝宗

从赵昚开始,宋朝的皇位重归于太祖一系。赵昚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即皇帝位以后,赵昚为岳飞平反,昭雪了冤案。赵昚提拔和起用了很多主战派的人士,立志北进,要收复中原。

赵昚大力整顿国家的吏治,裁汰了很多冗官,并对贪腐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使朝政转向清明,在宋孝宗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后世称之为“乾淳之治”。

赵昚受到众人的爱戴,死后群臣议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一·乙集 ·壬午内禅志》记载:
群臣认为,
赵昚是个有为之君,执政期间,国力上升,一日三朝,很勤政,是“天子之孝”,对宋高宗赵构“问安视膳”,尽到了礼数。所以,庙号为“孝宗”。


宋孝宗赵昚也是宋朝少有的好皇帝,比他那个混账干老子赵构要强得多。

三、再来说说明仁宗。

本名:朱高炽

年号:洪熙

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昭”字)

庙号:仁宗

明朝稍微有点人性的皇帝都活不长,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死了,只有47岁。

在他执政的短短时间内,朱高炽的施政作为与宋仁宗很类似,废除了朱棣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忠,解放了他们的家属,还对士大夫优待,纳谏如流。国家也不再胡折腾了。清修《明史》对他评价特别高,甚至在史书上搞假说:如果他能多几年,肯定能创造出丰功伟绩。但按照明粉理论,《明史》一个字都不能信,所以,我只好认为对这位皇帝所有的赞誉都纯粹是胡扯淡。

因为心怀仁德,宽和施政,因此朱高炽的庙号为“仁宗”,而他的谥号为“昭”。因为按照谥法解:


明仁宗身体肥胖,行动不方便,“容仪恭美”就谈不上了,谥号“昭”指的是他圣闻周达、圣问达道,是个有道明君。

四、最后来说说明孝宗。

本名:朱祐樘

年号:弘治

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庙号:孝宗

由于祖宗杀孽太重,仍然是明朝的特色:但凡是有点良心,能干点人事的皇帝都短寿。朱祐樘也不例外,活了36岁。

朱祐樘这个人心地善良,性格也很宽仁,生活节俭,也很勤政,重司法,开言路,清腐败,驱奸佞,励精图治,任用了王恕和刘大夏等忠直之士。他在位时期,朝廷风气扭转,国家基本上安定,后世称为“弘治中兴”,对他评价特别高:
拿他与汉文帝和宋仁宗相提并论。

和宋孝宗赵昚一样,朱祐樘的特点也是:孝顺、贤明、勤政、优待士大夫。所以上庙号为“孝宗”

明孝宗的谥号最重要的是“敬”字。
明武宗实录中,大臣们对明孝宗进行谥议:


但这个“敬”不是太好,南朝梁国末代皇帝萧方智,在位两年,退位后即被杀害,谥号为“敬”。唐敬宗也死于非命。不知道这些大臣是不是对明孝宗的死亡有所暗示。

总的来说,有明一朝,明孝宗朱祐樘算是个最好的皇帝了。我对明朝整体非常反感,经常批判他们,但对明孝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贬低。

仁,发自于心,为天下;孝,行之于道,为人伦。所以,“仁”比“孝”要更高一个层次。


馋嘴肥猫铲史官


首先,谥号仁和孝都属于美谥。

绝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有“孝”,表达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谥号从一个字发展到二十一个字后,已经变成了谥美之词,有“仁”的皇帝最少也是十多个字的谥号,谥“仁”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

所以说,两个字都是套话,没有比较的意义。

我觉得题主是不是想问庙号“孝宗”和“仁宗”哪个好?庙号孝宗的历史上有三人,庙号仁宗的历史上有两人,这两个庙号还存在一定的探讨空间。


宋在唐后


虽然现在皇帝制已经被废除,但是结合中国历史,以孝更多, 纵观唐代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可见唐代以孝治天下。并以孝字传国。皇帝率先做出表率,为了大家都遵从孝道。

何为“孝”狭义指人类仙灵深处至诚至善对对祖宗,父母敬爱的一种伦理情感和应尽的义务,广义就是孔子提倡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甲骨文“孝”字是由“老”和“子”组成。像是小孩搀扶着老人。所谓“百事孝为先”,正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孝文化产生的根源。孝道文化是一个有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孔子的《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为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至备,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孝是“爱”的延伸,是爱的反映,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治国必须强调孝。强调孝就要从皇帝开始,不论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还是为了子孙基业考虑,谥号“孝”字都算是对太平皇帝的褒扬,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唐代皇帝谥号都称“孝皇帝”的原因。


溪曦爸爸


仁,说明你面,这对帝王来说绝对不是好词,仁,百姓肯定是最苦的,官员肯定是最爽的,孝,意味着你没本事,都是你爹的,你就是个听声的,但却依旧要比仁强,因为官员在这种人手里不好混,假如他爹有本事,他会很好的维持现状,一个帝王有了仁,慈类似的,那说明这个朝代就已经转衰了,吏治已经败坏,如果中兴,必然是有肃,武一类的字号。仁,实际上是对帝王最大的羞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