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裡的“拾金不昧”何時變了味?


校園裡的“拾金不昧”何時變了味?

01

大學宿舍老三畢業後選擇回到湖北老家的一所小學當一名人民教師,帶了一年數學的老三在第二年就榮升成了班主任,這一帶就帶了近五年。由於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算是我們宿舍最“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人了,為此我們時常會在群裡向她請教和討論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她也時常會在群裡發一些她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照片,看著她能和30多個孩子打成一片著實覺得不容易。

前些天,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文章說一位老師告訴孩子撿到東西不能據為己有,要上交老師,老師再找到失主。於是,每天都有不少的學生跑去老師辦公室上交一些鉛筆橡皮之類的東西,可是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個多月下來,老師卻攢了好幾盒找不到失主的鉛筆和橡皮。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覺得很有趣,於是我就把這篇新聞的鏈接轉發到了群裡,並打趣的問老三是否也遇到過這類事情。

老三那邊沒過一會兒就發過來一個哭笑的表情,說:“別提了,我抽屜都是孩子們上交來的並且找不到失主的鉛筆盒橡皮,有些還都是新的。”

校園裡的“拾金不昧”何時變了味?

“應該很多是孩子自己的東西吧,所以才找不到失主不是。不知道你們以前幹過沒,我上小學那會兒撿過一次鉛筆上交後被老師表揚了,回家後我告訴爸媽,爸媽也表揚了我一頓。被表揚的感覺得很上癮,所以日後我就經常去找東西上交,還有幾次拿自己的東西上交換取老師的表揚。”宿舍老四接話道。

“難怪你那麼愛表現,原來是有歷史積澱!”我打趣道。

“的確有很多孩子上交自己的東西,我也是在無意間發現的。這與孩子的虛榮心有關,雖然學校也時常教導孩子要實事求是,但是效果甚微。就跟很多孩子考試作弊為了騙取家長表揚一樣。但是作為老師,我沒辦法當著孩子的面去揭穿他們這種‘拾金不昧’的舉動。因為孩子內心都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因此事被我批評了,很有可能面子掛不住,會讓他們為此失落很長一段時間,更有可能因此不想面對我這個人,從而討厭上數學課。同時,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老師我們也理應鼓勵而不是拆穿。為此,我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不去追求真相了。老師與孩子相處畢竟時間有限,這工作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去指引,才能得到解決。”老三語重心長地說。

聽完老三的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這樣的變味“拾金不昧”對於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無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還是有害的。

02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相信這首《一分錢》兒歌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雖然只有短短5句話,卻陪伴了60、70、80…幾億人的童年時光,至今想起來還會有很多人不自覺哼上幾句。

這首創於1963年的兒歌,是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學雷鋒的初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欄目向潘振聲先生邀約“好孩子”的兒歌時創作的。當年,這首兒歌所謳歌的拾金不昧的中華傳統美德,成為一個時代道德風尚的象徵符號。歌曲問世後,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節目在廣播中反覆播放、教唱,一下子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傳唱至今,也讓一代代小朋友養成了拾金不昧的習慣。

校園裡的“拾金不昧”何時變了味?

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交唱這首歌時,就曾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學生,如果撿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要上交老師,老師再找到失主。轉眼間,我們已為人父母,今天我們也如當年的老師那般,如此指引著自己的孩子或學生。

然後,現如今很多孩子為了拾金不昧而“拾金不昧”的舉動,無疑有違美德初衷,長期以往必將給孩子人格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或許在教孩子拾金不昧之前,更應該教會孩子什麼是“實事求是”。

03

“孩子心理健康的要素很多,它猶如一座花園,裡面盛開著自信、友善、誠實、理解等美麗的花草樹木——它們植根的土壤則是四個字: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家長如果真正希望孩子學會“實事求是”,則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身為父母我們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應該儘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要關注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言行,畢竟身教重於言傳。

“實事求是”的對立面不是虛假,是虛浮,虛榮和浮躁,以及偏執和嫉妒等。很多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其實不是由於他們教育知識的欠缺,多是由其虛榮和浮躁的內心所致。

校園裡的“拾金不昧”何時變了味?

比如為了面子要求孩子學習成績要達到多少多少分,多少多少名,沒有達到要求就是一頓批評、責備、貶損,虛榮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很多孩子為了迎合家長的虛榮心得到家長表揚,必然會選擇另走捷徑做出有違事實的事情。日積月累,必然會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陷入迷茫。

盧梭說:“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極的,同時也是最難於實踐的,因為這種道德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的。”言下之意,就是人在針對自我做一件事時,必須要實事求是,做什麼事情“不是為了要做給人家看”,這就是人對自己的真實,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不過他可能同樣是“難以實踐的”。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畫什麼圖畫,他的未來就呈現什麼。如果畫上弄虛作假,未來將很難想象,甚至可能越走越偏,越走越遠。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或許在教孩子拾金不昧之前,更應該教會孩子什麼是“實事求是”。越是實事求是,孩子的人生就越順利,生活才可能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