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沒有仿製“支奴幹”直升機嗎,為什麼?

軍事小科普


我國當年根本沒有機會仿製CH-47“支奴幹”直升機,更沒有能力仿製。之前網絡上盛傳一張噴塗中國民航塗裝的波音-234直升機,也就是CH-47“支奴幹”直升機的民用版的照片。也就是下面這張▼,這張照片其實是80年代中美蜜月期美國波音公司為了向中國推銷自己公司旗下的波音-234直升機,而塗上中國民航的塗裝拍下的照片。不過後來,因為蘇聯解體,中美關係也隨之破裂,最終這款直升機沒能進入中國大地。


上圖這就是波音-234運輸直升機,和軍用版的CH-47“支奴幹”直升機在外觀上最大的差距是舷窗數量,民用版的波音-234舷窗多得多,非常容易辨認。這款直升機自始至終並沒有從正常渠道進入我國,不過後來越南戰爭結束之後,越南為了感激我國的軍事援助給我國送來了一架CH-47“支奴幹”直升機▼。當年它還是很完整的,後來它被拆解研究,然後成了這個樣子。據說這裡還有一個段子,說是我國當時研究這款直升機,拆解之後發現裝不回去了,最後不得不這樣子存放在博物館。這種說法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是其複雜的機械結構卻是真實的。
從外觀就可以看出,這款直升機的設計和普通直升機完全不同,性能不俗。CH-47“支奴幹”才用的設計叫做串列式雙旋翼設計,機頭和機尾各一具旋翼,提供升力的同時相互抵消扭矩,達到穩定機身的目的,平穩飛行的效果。這種設計有三個個非常大的優點。第一,載重大,且允許重心位置較大變化。因為串列式旋翼設計,沒有普通直升機的尾梁。這款直升機的機身內部空間非常大,只有保證發動機的功率,其載重可以達到非常恐怖的水平。而且因為升力中心位於機身首尾,所以“支奴幹”直升機的重心在兩個升力中心之間都可以隨意移動。


第二,速度快。“支奴幹”直升機的飛行速度非常快,雖然是一款直升機,但是飛行速度比“阿帕奇”直升機還要快。第三,戰術性能出色。下面這張圖相比大家不陌生吧▼,CH-47“支奴幹”直升機採用機尾降落的方式迅速撤離美軍士兵。這種降落方式是串列式旋翼直升機的專利,只有擁有強大的俯仰慣性才能夠做出這種懸停動作。

出色的性能背後必然是高超的技術水平。CH-47“支奴幹”直升機的研製難度非常高,首先一點就是要有大功率直升機渦軸發動機。支奴幹直升機最開始的型號使用兩臺2125千瓦的T55-L-7C渦軸發動機。後來的增推版本發動機功率更是強悍,後來的CH-47D發動機功率更是達到了可怕的3750馬力。除此之外,這種獨特的串列式雙旋翼直升機對我國來說一片空白,設計的難度非常大,幾乎可以說是無從下手。

當時我國的直升機工業剛剛起步,設計水平還停留在最原始的水平。下圖為我國的直-5運輸直升機,是我國在前蘇聯米-4直升機基礎上仿製而來,是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直升機。在這款直升機之後,我國的直升機發展幾乎可以說是進入停滯狀態,完全依靠從前蘇聯進口。直到80年代開始,我國終於意識到直升機的重要性,開始發展國產直升機,並且希望藉助中美蜜月期來促進自己發展。不過最終因為關係破裂,我國僅僅得到24架黑鷹,仿製了幾十年都沒能成功。可見我國直升機工業水平實在有限,黑鷹都沒能仿製出來,更為複雜的“支奴幹”搞不出來很正常。

直-5直升機,我國航空工業那個年代最高成就,放在南昌航空大學東門。

眾所周知,就算在21世紀的今天,直升機依然是我國航空工業的短板。在那個窮苦的年代,我國直升機工業根本還沒起步,國內毫無任何直升機獨立設計的經驗。雖然當時我們已經從越南手裡拿到了CH-47,而且也進行過拆解和相關研究,甚至有國內航空企業已經根據這種直升機給出了設計方案,但是最終因為我國國內直升機設計水平不足而放棄。除了設計,動力更是一大難題,沒有發動機,再好設計也發揮不出最大性能,現在的直-10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直升機這個領域,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赤焰噠噠噠


如果說現如今中國軍工還存在那些短板,那重型直升機絕對算一個,甚至整個直升機領域都是!因為我國能造出8萬噸航母、第五代戰鬥機的今天卻造不出一架起飛重量超過了15噸的直升機(重型直升機門檻是20噸)!

在上世紀8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之後,我國同美國迎來了一段不可思議的“蜜月期”,期間從美國購買2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24架“黑鷹”直升機、重型魚雷等,另外美國還為我國升級改造了55架殲-8Ⅱ戰機,當時可以說是想買什麼都可以!

當然,我國當時也看上了長相怪異的CH-47“支奴幹”重型直升機,但奈何價格太貴,那就買民用版吧,也就是波音-234,美國為了推銷“支奴幹”民用版運輸機也是煞費苦心,刷上了中國的民航塗裝並來華表演以及搭建電線設備,而且我國已經決定購買6架,但最後“蜜月期”結束,購買“支奴幹”運輸直升機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越戰之後,越南為了感激我國的幫助,送了一些繳獲美軍的武器裝備給中國,其中就包括一架完整的CH-47“支奴幹”重型直升機,據說這架CH-47最早停放在北京沙河機場,而且最初還具備飛行能力,後來就不知什麼原因進了博物館缺少了很多零件!

作為全球最大的重型直升機之一,CH-47“支奴幹”的優點確實不少,最大起飛重量22.7噸,可以一次運輸80名士兵,吊裝小型直升機等武器裝備,而且該直升機穩定性較好,可以以多種角度懸停,甚至是在懸崖邊上!當然,該直升機也有一些缺點,比如體型較大容易被攻擊等,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一款優秀的直升機,畢竟任何重型直升機體型都大!

那為何中國曾經得到過完整CH-47直升機卻沒有仿製呢?首先,越戰結束是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我國直升機工業基礎更加薄弱,從幾年之後的80年代打算購買6架“支奴幹”直升機來看,說明當時我們根本沒有能力仿製這樣的直升機,要不然也不會再去購買了!

另外,我國在1973年從法國引進SA-321“超黃蜂”直升機,到1993年仿製版直-8才首飛成功;1984年引進的“黑鷹”直升機,2013年直-20才首飛成功,雖然兩款直升機都有後發優勢但這足以說明研製以及仿製直升機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甚至比戰鬥機更難。

而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得到“支奴幹”直升機,當時沒有能力仿製,如今雖然有能力了,但昔日的那架“支奴幹”早已破敗不堪,可能已經無法進行逆向工程;另外,目前我國已經與俄羅斯合研重型直升機,直接的技術分享比逆向工程更快更可靠,何必再去進行艱難的仿製呢?

最後,不管是合研還是自研,都希望我國能早日造出重型直升機,彌補重型直升機領域這一短板!


天下布武


大家在網上看到的中國民航塗裝版支奴幹直升機,其實並不是當年正式購買的,而是為了引進而先期進入我國進行測試,同時也是CH-47的民用版“波音-234”。

在80年代中美蜜月期,美製CH-47性能很符合我國需要,在國產直-5嚴重落後,直-6/直-7陸續下馬的情況下,考慮到現實因素,決定先買再造。

經雙方協議,1986年起兩年時間內,波音-234直升機刷上民航塗裝在我國進行各項性能測試。包括:吊運高壓電塔和佈線測試等,性能很符合預期,中方決定先行進口6架CH-47直升機,同時引進生產技術,後續在國內進行批量生產組裝。

吊運高壓電塔和佈線測試

至於題目中提到的為什麼我們不仿製,從上面的內容表達中大家可以找到答案。以50年代技術的直-5挑大樑,自主研製直-6/7技術儲備不足陸續下馬,對於CH-47這種技術程度的直升機,在當時而言技術完全跟不上。

實際上我國獲得CH-47的時間更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從越南獲得幾架CH-47直升機,保存完好還可以正常飛行。該拆拆、該研究研究,歸根結底還是基礎不行,最後只能送博物館當展品。

白高興一場的波音公司,在兩年無果的測試之後撤回美國,最終只留下以下這個任務紀念徽章。說白了,還是技術不行,看看同期引進的S-70“黑鷹”直升機就知道了。


河東三叔


中國壓根就沒有引進過CH-47“支奴幹”,何來的仿製?而且中國當年的技術搞這種仿製是很吃力的。黑鷹也是在那個年代引進的,到汶川地震時仍然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能無壓力上高原的直升機。下面這張圖騙了好多人,以為它塗上了中國民航的塗裝就是當年中國已經引進了。而且美國給中國推銷的也不是原版的CH-47,而是民用版的波音234,波音234和軍用版的CH-47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機身兩側佈滿了舷窗,機頭的大鼻子因為安裝了機頭雷達變得更長。

上圖這架波音234(CH-47)為什麼會塗上中國民航的塗裝,其實他就是中美蜜月期時美國波音公司向中國示好的一種方式,噴上中國民航塗裝和中國國旗希望這樣能得到中國訂單。80年代初中國確實對民用版的波音234有興趣(當時買的黑鷹也是民用版的S-70,實際上服役於陸航)。1986年,2架波音234來到中國進行全方面測試並執行了吊運輸電鐵塔的任務。在1987年的時候中美達成協議引進6架波音234並引進生產線,但是2年後出現了一個事件,中美蜜月期突然結束,這6架波音234和生產線都化為泡影。下圖為軍用版的CH47支奴幹,正在吊裝榴彈炮

中國實際上擁有的支奴幹目前放在航空博物館裡,不過已經不是完整的了。是越南送給中國的,當時美軍撤出越南時留下不少裝備。下圖就是中國航空博物館的支奴幹

即便支奴幹真的來中國,仿製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完成的,當年的中國的技術和工業基礎太薄弱,對於先進的渦軸發動機和材料都沒有製造能力。中國在70年代初引進了法國13噸級的“超黃蜂”直升機,1976年開始研製,1985年首飛,實際定型已經是1994年了,前後18年時間,而且當時零部件沒有實現完全國產化。

不過,早在50年代末中國的上海燈泡廠設計過一款叫“上燈一號”的直升機,看起來跟支奴幹差不多,不過因為設計指標實在是超出當時的能力,最終下馬。不過看起來這個“上燈一號”跟一輛大客車上面架兩個螺旋槳似的。


雛菊西瓜Peterpan


仿製支奴幹?縱列雙旋翼直升機這麼牛逼?你怕是對我們大中國的直升機事業有什麼誤解吧,不知道我們曾經的上燈一號直升機?

“上燈”1號直升機,是上海燈泡廠為國慶十週年獻禮而準備的大彩蛋,該機採用當時極為超前的縱列雙旋翼設計,動力裝置為一臺功率為450馬力的多汽缸活塞式發動機,兩個旋翼也極富創造性的採用相反方向旋轉以克服反作用力矩,當時美軍設計支奴乾的時候為了這個力矩可是花費了不小心思,最終也採用的是和上燈一號同樣的解決方法。

上燈一號最牛逼的地方是因為它不是一架純粹意義上的直升機,而是一款被定義為水陸空三棲的通用飛行器,其發動機前端可以帶動前旋翼旋轉,後端帶動後旋翼,開啟水中模式後則可以帶動尾部螺旋槳,在陸地時則帶動車輪跑,只能這麼說: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想象力!但就是這樣一款天馬行空的作品,它的命運卻是悲劇的,作為大躍進的產物,在1958年製作出模型後,就被許多人評判為不切實際,脫離實踐,無視當時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最後慘遭下馬。據說其圖紙流落至西方,不久後的1961年9月21日,支奴乾的原型YHC-1B原型機就首飛了,這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
(支奴幹原型機1961年試飛)

如果上燈一號能夠堅持下來,哪怕是大幅度降低指標,放棄水陸行進功能,今天的中國也不至於沒有一款合適的重型運輸直升機可用,它和運十並列成為中國航空人心中的兩大痛點!(運十)


軍史吐槽君


美國的支奴幹(CH-47)是直升機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運輸直升機之一,這架直升機在平常的時候就可以運送32個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運輸人數甚至能夠達到80人左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之一,支奴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服役以來,幾乎參加了美國所有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在海灣戰爭期間,支奴幹運輸直升機更是發揮了非常強的作用。

這類高效的軍用運輸飛機,對於增強我國的軍事運輸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網友都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國沒有生產類似支奴幹運輸機的這類軍用直升機呢?其實我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曾經提出過類似支奴幹運輸機的雙旋翼運輸機的計劃,當時提出這個計劃的是上海燈泡廠,所以這架飛機也被稱為上燈一號。燈泡廠設計了模型,並且提出了飛機未來的性能設計方向,當時燈泡廠的計劃是設計一個海陸空三種模式自由切換的直升機,在平常的時候這個飛機可以在陸地上作為小客車使用,在水上的時候可以作為小客輪,在空中則切換成直升運輸機。這個計劃本身就是空想主義,在現在看來也是不切實際的,而當時的技術水平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在提出之後就被軍事專家們否決了。



這之後國內對於運輸機的發展主要方向在固定翼飛機上,比如國內的運-20就是屬於這一類軍機。而在直升機方面,國內對於電子對抗直升機和武裝運輸直升機比較重視,對於這類重型運輸直升機並不是非常的感冒。國內雖然沒有發展大型運輸直升機,但是在武裝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上的發展都是屬於世界一流水平。這之後國內對於運輸機的發展主要方向在固定翼飛機上,比如國內的運-20就是屬於這一類軍機。而在直升機方面,國內對於電子對抗直升機和武裝運輸直升機比較重視,對於這類重型運輸直升機並不是非常的感冒。


國內雖然沒有發展大型運輸直升機,但是在武裝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上的發展都是屬於世界一流水平。國內對這類直升機的發展力度不大主要還是因為中美的國情不同,美國在全球各地都有盟友和軍事基地,並且經常會在一些地區駐軍或者直接參與一些地區的戰爭。而中國一直倡導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風格,對於這類大型運輸直升機的需求並不是非常迫切,因此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大力發展這類自身沒有戰鬥能力的大型運輸直升機。


軍武小咖


為什麼不仿製“支努干”?也許“支努干”在阿富汗的表現,給人帶來很深的思考。頻頻使用,頻繁被擊落,十一年阿富汗,“支努干”幾乎年年被擊落,一墜落就死那麼多人。用著好,吊運和運輸人員、裝備都方便,可是形體龐大,有似飛行的車廂,裝那麼多人,天生這麼大的塊頭,就是火箭彈,也可將其擊落,傷不起;噪聲高,雙旋翼機的固有缺陷,改不了,隔著十幾裡地就能聽見,執行前線運輸任務,是致命的,2011年8月6日一次就曾傷亡22名“海豹”特戰隊員,心疼肝痛,損失“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沒人否定“支努干”的先進性,然而先進性也是相對的,無法解決自身存在的諸多缺點,從1961年即開始服役的“支努干”,恐怕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未來要被何種機型代替,是SB-1“傲視”這種隱身高速型號,還是MV-22“魚鷹”的發展型V-280“勇士”,似乎都存在可能性。要問中國為何不仿製,主要原因正在於此。

▲決戰“藍鯨”。自從2013年亮相直博會,5年來軍迷等得著急,可見並不容易。對傾轉旋翼機的研究,必須建設專門的風洞,以觀察它的旋翼、尾翼、機翼,以及旋翼間的氣動特性。我們知道,美國MV-22在驗證飛行期間惡性事故不斷,帶病上崗以後,投放阿富汗開展實戰測試,小心翼翼,所幸沒有出事,2017年在也門粉得粉碎,當年於日本失蹤,由於事故率高,部署沖繩之時,還引起當地居民莫大抗議。這種旋翼機的主要問題在於,由平飛改為懸停,或懸停改平飛時,會面臨漿葉間擾流和機翼負升力間的諸多不確定氣流乾擾,成為很頭痛的難題。在使用“魚鷹”多年後,波音聯合貝爾想盡辦法,把發動機改為固定不動的,打造出一款V-280“勇士”,安全性不知提高不少,但優點毋庸置疑,速度快,作戰半徑大,最大起重13噸。也許正因為性能上比直升機有很大優勢,才會不顧軍隊反對,贏到了美國高層的青睞。我們的“藍鯨”,起重定在60噸,是“魚鷹”的3倍,這對於沒有製造過傾翼機的我國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中俄合作直-30。重型直升機,我們沒造過,2017年我們與俄展開合作,開始打造一款有類美製CH-53“種馬”的重型直升機,性能參數有比“種馬王”。是否編號直-30,還不能夠確定,為叫著方便,不妨先這麼叫。直-30可以滿足大部分作戰需求,可以裝備吊運,亦可實現人員運輸,正是我軍急缺的型號。可以看到,美軍用之得心應手,一再改進升級,我們從無到有,從來沒有研製過這麼大的,在構型上可能反覆對比過CH-53與CH-47,還是覺得CH-53最為實用,因此先上馬一種型號,待發展配套以後,再做它途,比如“藍鯨”。直升機技術落後是客觀現實,需要正視,一哄而上是沒有好處的。可以做預先技術研究,多做幾款實驗型號,先把技術問題弄得了再說,比如發動機,珠海亮相一型50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正是我們著力處。

▲曾經“支努干”。來中國飛行,還塗上了中國民航裝,1986年飛來安徽給輸電線路放線,計劃引進6架,最終不了了之,原因是多方面的,錢緊是一方面,技術複雜可能是主要考慮,要維護起來不容易。不過,“支努干”軍用型號,我們曾經有過一架實機,到過小湯山,進過中國航空博物館參觀的人們,都見過一架真傢伙,據說加了油就能飛,這架CH-47哪來的?當年抗美援越時,越南做為禮物送給我們的。經過了大量技術研究,我們發現,還不具製造重型直升機的能力。現在我們知道,直升機技術複雜,並不比固定翼飛機容易,一架高可靠的直升機,都是飛出來的,必須展開大量實驗,在經過多年使用以後,才有有效檢驗它的技術成熟度。好在我們在直-8、直-9、直-10、直-18等,幾款型號努力多年以後,才把直升機技術提高了不少,不過仍然與直升機強國有很大的技術差距,何況重型直升機?好在我們夠努力。


魂舞大漠


並沒有引進,當時瞪一眼就懷孕大法還沒學會

上世紀8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我們曾經與美國波音公司接觸引進過CH-47“支奴幹”直升機的民用型號—波音234,外觀上與CH-47最大的區別在於客艙兩側安裝了更多舷窗,同時為了安裝氣象雷達,它的機頭部分也比軍用型CH-47要長。因為該機型自1980年首飛之後,沒有獲得過一架訂單,所以當中國對該機型表示濃厚興趣之後,美國波音公司對此非常熱心。

原版支奴幹

波音234

1986年的時候波音公司專門送了兩架波音234LR到中國進行測試,期間還安徽進行了跨江輸電線路的放線任務,為了表示親切,波音公司專門在其中一架波音234上噴塗了中國國旗和中國民航標誌,這也是後來以訛傳訛的中國支奴乾的來源。實際上在1987年的時候,雙方初步談妥第一期交易,直接購買6架波音234,外加引進技術,波音公司轉讓組裝線在國內組裝生產。這在當時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不錯的交易,我們獲得技術引進,而波音公司一直沒賣出去的民用支奴幹終於獲得首份訂單。但是時間太晚了,2年後協議還沒有落實,就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蜜月結束,制裁開始,合同全面告吹。

美國畢竟是商業大國,討好式促銷公關還是非常擅長的,當年為了推銷F-14A+戰鬥機,格魯曼公司設計了個“紅色雄貓”臂章,非常有哪個年代的中國特色。

其實我們並沒有引進過支奴幹,只不過是波音公司來華展示了下,而以我們當時的生產技術根本不可能做到“瞪一眼就懷孕”。我們從1973年開始就從法國引進了SA321“超黃蜂”直升機,覺得不錯從1976年開始進行仿製直-8,仿了10年,最後還是重新跟法國談引進大量法國零部件才仿製成功。但是國產化歷程始終還是磕磕碰碰,性能和毛病相當多,一直無法大批量生產,不得已從俄羅斯大量引進米-17/米-171直升機,真正問題解決一直到近幾年。所以指望那時候,就實現“瞪一眼就懷孕”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直-8的鋪貨生產,一直到近幾年的直-8F和渦軸-6A發動機才終於順暢。


五嶽掩赤城


中國確實沒有仿製支奴幹直升機的計劃,但是很早就接觸到它了,在上世紀60年代的越戰時,我們就已經解了這款直升機,在70年代時曾經得到整機,至少兩架,上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將其民用型號拿到中國進行展示,當時也簽訂了合同以購買數架,但是因美國的制裁造成合同被撕毀,沒有從美國引進一架。

中國對它的研究時間也不算短,但是沒有作為一個仿製型號來搞,主要原因應該是需求方面的問題,早年在中國沒有考慮使用重型直升機的問題。

我們對直升機在以前的主要需求為輕型和中型直升機,對重型直升機的需求只是本世紀以後的事情,曾經在航空展會當中公佈過類似一款類似於支奴幹設計的型號,沒有實施,僅是一個模型,我們現在已經與俄羅斯搞重直項目,沒有必要再另行開一個項目了。


麥田軍事觀察


很多人認為中國首次接觸“支奴幹”直升機是上世紀80年代波音-伏尓提公司來華推銷“支奴幹”的民用型BV-234,但事實上,中國獲得“支奴幹”要比這個時間更早。

越南戰爭結束後,越南曾經將一批繳獲的美式武器裝備贈給中國,其中就包括兩架“支奴幹”直升機,目前仍有一架在中國航空博物館中展出。在越南方面繳獲這兩架直升機時,兩機狀態良好,主要結構和設備均未受到破壞,僅有艙門被人為損毀,因此成為了中國不可多得的技術借鑑參考。

在獲得“支奴幹”後,我國的航空技術人員對其進行了拆解、並將各個部件或設備分別送往不同的相關機構進行研究。應該說,通過對“支奴幹”的解剖,我國航空技術人員獲得了一些先進直升機的設計經驗和相關技術,但這並不能支撐起仿製“支奴幹”或獨立研製重型直升機的工程。

上世紀70到80年代,正是我國直升機工業技術嚴重落後的時期。當時,我國研製不到15噸的直-7直升機尚有困難,更遑論研製超過20噸的重型直升機,即便全盤照抄“支奴幹”的設計能少走不少彎路,然而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仿製“支奴幹”根本不可能成功,因此當時中國應該沒有仿製“支奴幹”的計劃。

而當80年代波音-伏尓提前來推銷BV234時,中美關係正處於“蜜月期”,中國從外界獲得重型直升機並不困難。當時,中國計劃直接採購6架BV234的零件自行組裝,但後來中美關係交惡,這一計劃也隨之擱淺,引進“支奴幹”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因此,上世紀80年代時中國能直接購買“支奴幹”,進行仿製也是不太可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