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刘备不伐吴而攻魏,不经历彝林大败,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牛寶说游戏


北伐成功依然很难,但是至少会有很大希望,不会显得那么无力。



因为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刚刚成立的蜀国来说,损失实在太过于惨重。东吴陆逊一把火,烧掉了刘备多年积累的家底,五万多蜀中精锐与大量物资装备付之一炬(七十多万那都是罗贯中吹的,当时蜀军并非七十万人,而是约五万。吴军非二十万人(累加),而是五万。)张南,冯习等大批年轻将领的战死,更是导致了蜀国后期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而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兵员和将领的不足,乃是他最为无奈的地方。

当然,最为沉重的打击,莫过于刘备的去世。这几乎足以击垮这个国家,蜀国之所以能够建立,很大程度源于刘备多年打拼所积累起来的名望。



在历史上,蜀国与益州本地士大夫集团,本身就存在矛盾。蜀国属于外来者,根本得不到太多本地土豪们的支持。刘备在世时,他们或许还能卖皇叔一个面子,刘备这一死,仅仅凭诸葛亮的身份地位,不足以让他们服气。蜀国统治集团,大多数时候只能靠着大刀长矛去以势压人,双方矛盾很大。

但他们是蜀地的地头蛇,多豪强地主、士族官绅,他们控制着蜀国的基层政治和经济,蜀国的赋税钱粮多出自他们,势力非常大。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诸葛亮北伐压力很大。



也正是这个原因,最后邓艾仅数千人兵临城下,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不断游说刘禅,蜀地百姓也抛弃了蜀国,如此离心离德,刘禅投降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且战败后,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五年,太过于可惜,此消彼长之下,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如果没有此战,刘备或许能再现汉中之威!


白话历史君


如果荆州丢失,关羽遇害之后,刘备不伐吴而攻魏。

那么首要任务就是到要遣人与孙权重修旧好,甚至可以邀请孙权自南郡出兵攻取襄樊。

站在孙权的角度来讲,自然是非常愿意与刘备重修旧好的。就算是不他同意出兵,至少也不会在蜀汉集团北伐的过程中使绊子。

解决了孙权这个后顾之忧,蜀汉集团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出兵了。

刘备集团如果不经历夷陵之败,那么蜀汉集团的中坚力量就还在,一大批蜀汉重要将领也不会死,所以北伐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束手束脚的感觉。

按照题主的意思。

刘备镇成都,诸葛亮率军北伐。

这样一来,我个人觉得蜀汉攻下雍凉地区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来看一下,在历史上诸葛亮首次北伐是什么情况。

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天水四郡望风而降,魏主曹睿措手不及,仓促迎敌。

如果不是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就能进一步的扩大战果,第一次北伐就有可能成功。

那么如果在公元220年,诸葛亮就率军北伐,情况会怎么样呢?

当时曹丕刚刚即位,忙着稳定国内局势不说。

孙权刚刚攻取南郡,杀掉关羽,如此深仇大恨,恐怕魏国谁也想不到刘备会北伐吧。

而这个时候,诸葛亮突然出兵攻取雍凉,曹丕一定会比曹睿更加措手不及,调集兵马一定会更慢,这样给诸葛亮的时间就更多了。

镇守街亭之所以选择马谡,就是因为诸葛亮身边的可用之人太少了。

而没有经过夷陵之败的蜀汉,那些宿将都还在,所以随便派一个有能力的将领,都可以保证街亭不失。

这样就给了诸葛亮足够的时间扩大战果。

就算是最后司马懿带兵前来,最多也就是阻挡诸葛亮继续前进,已经打下来的这些城池,就别想让诸葛亮吐出去了。

说不定等司马懿到来之后,关中已经落入诸葛亮之手了。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提过,如果刘备不死,还没有夷陵之战的发生,蜀汉的北伐想成功也很难,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刘备虽然不死,但是关羽已死,荆州以失,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丢失,蜀汉的版图和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流产了,隆中对最重要的就是荆州,如天下有变,一将官从荆州出发,进取中原,刘备从益州出发,相互接应,才有可能一统中原,这里是可能,还有不可能呢,荆州一丢就更不可能了。

二,蜀汉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环境,不论是出兵也好,运送粮草也好,都是非常难得,再说北伐,蜀国的供给线太长了,一有意外,粮草中断,不用打仗,就会自败,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休养生息,发展国力,集草屯粮,循序渐进。

三兵力相差悬殊太大,当是魏国兵力百万,蜀国也不过十余万,以弱攻强,以少攻多,本身就是大忌,再加上远道而来,魏国是以逸待劳,当时北伐,已经使得蜀国老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力严重不足,

还有就是刘备就是不死,他有的也只是一个名头,不论军事,智慧,作战都是一般,纵观整个三国,刘备单独作战胜利的战役有那个,从一开始出山,就是不断地投靠这个,背叛这个,最后,从诸葛亮出隆中才开始转运的,荆州还是借的,所以说刘备就算不死,北伐成功也不可能,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成功呢。


老苏拉历史


刘备占据益州、汉中后,首先进行的就是攻魏并不是伐吴。但因为孙吴与曹魏内外勾连,致关羽毁败,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这令刘备对曹魏和孙吴非常生气。但此时如果刘备再去攻魏,一是已经失去了前沿荆州,人力与地理处于劣势,军事力量也一时组织不起来;二是孙吴已经不是盟友了,如果他去攻曹魏,孙吴再来攻汉中、益州,问题会更严重。但要刘备忍下孙吴配合曹魏杀关羽、夺荆州的仇恨,也是做不到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刘备便在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后,就近进攻孙吴。刘备进攻孙吴时,诸葛亮是没有进行死谏的,其实诸葛亮也是有活思想的,因为孙吴破坏了他与刘备《草庐对》所制定的两线出击,打垮曹魏的战略。劝应该是劝了,但刘备不听也就算了。所以,才有后来听到刘备败退的消息后讲:“如若法孝直在,可劝主公不致此败。”诸葛亮要做管仲、乐毅,必须建立功业。孙吴不能先打,只有先攻击曹魏。后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为刘备率领七十万人马,被陆逊一火烧了,把西蜀的国力给彻底毁坏了。这里有误解。刘汉(西蜀)总人口不足一百万,当时刘备率去与孙吴作战的也就五万人马左右,最后被消灭的多算也就是三万人马左右



,蜀国的整体实力还在,如果真如演义所写的那样毁灭性大败,陆逊会一鼓作气,攻击汉中和益州。但即使如此,蜀国已经承受不了了,所以刘备死后,刘汉在诸葛亮的主持下,恢复了五年,才开始了出祁山的第一次北伐。所以,如果不是刘备进攻孙吴给刘汉造成的损失,可能北伐早几年进行,但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把北伐的历史向前推了几年而已。


二曲人


如若刘备不伐吴而攻魏,不经历彝林大败,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嘛,我只能说历史是无法预测的,但题主问了,我就据我的了解分析一下吧。



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出了安天下的方略,第一步、取荆州,第二步、立足荆州眼观西川,刘备若得荆益两州天下己得其半,则到了第三步西和诸戎,南扶彝越,待天下有变率雄师出秦川则大业可成。


但刘备自得诸葛亮以来经历了两次损耗根基的大败,其一为关羽大败、荆州之失,其二为彝林大败损国力,其一敗导致孔明出秦川的战略付之一矩,北伐时期只能出祈山,其二败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北伐成功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回归主题,若没有彝林大败,我觉的北伐成功依旧困难,这里插一个题外话,若孔明采用魏廷的子午谷奇谋,成功性可能要大一些,所谓兵行险招,出其制胜。


桔子历史


这个真的不好说,至少成功的希望要大的多。

1.不经过夷陵之战,说明刘备不会死,张飞不会死,傅彤等一批良将不会死。五虎将中除了关羽,都还在,且兵力可以集合到10万。实力比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强多了。

2.此时曹操新丧,曹丕刚刚即位,如果同时面对蜀汉和东吴的进攻,也不是那么容易防御的。别说什么国力差距,汉中之战刘备能击败曹操,就说明了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一个关羽带着荆州之兵就能够打得曹操要避其锋芒,可见战术上的胜利是可以弥补战略上的不足的。

3.东吴杀了关羽,但是也害怕刘备报仇,如果刘备愿意化干戈为玉帛,不计前嫌,并且邀请孙权一起攻打曹魏,孙权肯定是乐意的。虽然两面出击攻打曹魏是可能的。由于没有夷陵之战,东吴方面的战力也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虽然不能说蜀汉一定会赢,但至少胜利的希望比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要大得多


220君


刘备不伐吳是不可能。

刘备虽是一国之君他的智商太低下。当時蜀汉的弱点是比比皆是,首先派关公守荆州是第一步错棋,大意失兰荆州后,刘备连伤二弟,刘备发兵东征是第二步错棋,这時刘备已制江山社稷而不顾,去完成桃园结义同生死的誓言,这时后已经没有如果了。

诸葛高是聪明人,这些问题多看在眼里,亮绝不肯做权重妨主。

荆州亮知道关公守不牢。为啥不採取措施。一是战将缺,其它将军都有刚位。二是亮知道关公不可容人,关么傲气纵横。所以亮感到,不宜言多。刘备东征,亮也知东征必败,亮当然也劝过,刘备不听,那么东征将帅簿弱,为啥不请亮同行,因此事备,亮有分岐,刘也不邀,亮也不自荐。诸葛亮已意识到蜀汉己基本结束。亮这時忎觉怀才跟了个庸主。既然受过三顾之恩,只能顺天視事。所以造成东征失败,刘备重受刺激,逝在白帝城。蜀汉弄到如此地步,第一步出在关公,等二步出在刘备。刘备,将刘关,张是看成一个家,刘备家天下思维十分严重,他要兄弟,不要江山。所以蜀汉这段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家天下已决定了一切。


老龚166916589


即使没有夷陵之战,诸葛亮北伐也不会成功。

分析如下:

1、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夷陵之战是蜀吴两小国之争,即使没有过夷陵之战这两国家加起来军队也没有魏国的强大。魏军的军事实力强过他们太多,兵多将广,他们自己的地盘粮食与兵源都充足。

2、北伐六出祁山,每次运粮都十分辛苦,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运粮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古代战争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使打入魏国地界,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跟不上也只能无功而返。

3、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国后期大将基本凋零了,无可用之材,只是姜维延续了几年,年年征战,让原本国力就弱的蜀国百姓不堪重负,民怨四起,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没有百姓的支持这仗不可能打下去。

综上所述,北伐最终都会失败,诸葛亮只是继承先帝遗志而已。



枫桥小百姓


即然这个问题是假设刘备不伐吴而攻魏!如蜀汉不发动夷陵之战,没有这次惨败,也须有可能北代成功!但是这得有几个先决条件:一个是重新和东吴把联盟关系再次建立起来,捐弃前嫌而且是很铁那种联合,必须让东吴做到百分之百不能偷袭西蜀之后方,以解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北伐攻打之时,东吴还要有所行动,以起到牵制北方曹魏的作用!第二就是吴、蜀没有因关羽失荆州被杀而反脸开战,精兵强将没有大的伤亡,保存了有生力量!再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之时帮刘备分析道,荆州乃用武之地,之后再拿下西川,占领汉中!一旦中原有变,命一上将出荆襄,将军带兵以出秦川,则大事可成矣!诸葛分析的是有了这几个地盘和根据地之后,还得等待中原有变,他说这个变字也很重要,如之后再把蜀国的内政治理整顿好,使其更加再稳固一些缓上一缓,不能操之过急,剩下就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再就是北方的曹魏其内也不是铁板一块,诸葛北伐时就曾出现过宛城的孟达倒戈,准备要策应其北伐,虽说之后没成,但这也算是其中有变,再就是后期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这些对于蜀汉来说都是大的机会!诸葛在东吴舌战群儒时,他们的好多文臣主张投降,以曹操强大不可能战胜,而诸葛亮却举出史上以弱胜的好多战例!很著名的一个战例,西汉创建之主刘邦,曾经数次败于西楚霸王项羽,而在(垓下)一战就定乾坤,逼的项羽自刎于乌江!这就是说只要作好了准备,抓住了有利的战机,以弱胜强、小国打败大国也不是就没有可能,好多事情都不是绝对滴!


一江春水向东流6254


如果没有夷陵大败,感觉北伐也不会成功,首先魏国占据的领土已经全部开化,综合国力要远远领先于蜀吴两国,古代战争,拼的就是国力和人口,此时的魏国就算是不能立刻吞并蜀汉和东吴,也不至于被这两个国家所打败。

其次是人才,五虎上将基本都老的老,死的死,从夷陵之战关兴张苞为前锋大将就可以看出蜀汉的武将人才出现了断层,法正马良等有谋之士也均阵亡,依靠诸葛亮一个人很难,毕竟他也不能变军队出来,也分身乏术,即使占领了长安,也无人能够把守。但是此时的魏国因为基础好,人才并没有出现断层,就连以后投降诸葛亮的姜维此时也是魏国的。

再然后就是东吴,即使诸葛亮一开始成功了,占领了一部分地区,孙权还能当他的盟友吗?他不会坐视蜀汉一家独大,如果东吴出兵,蜀汉需要两线作战,必定不能很容易的就成功。

笔者认为,就算没有经历夷陵之败,蜀国最多也就是能打到长安,想要成功灭掉魏国并不现实。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