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前言:

研究一門藝術,首先研究它的歷史,瞭解它的前世今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它。不可人云亦云,以管窺豹。算算時間,二人轉自有記載以來,近三百年的歷史,無論是在舊時匯聚三教九流的雜巴地,還是鄉村的田間地頭,再到後來的現代劇場,它都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深深地根植於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時至今日,有人鍾情於二人轉高亢婉轉的唱腔,有人鄙視它粗陋的演出形式;有人視之為滑稽幽默,有人視之為粗鄙下流,那麼歷史上“二人轉”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今天我們來探究一下:

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圖片與本文無關

一、它的老名叫蹦蹦

說起二人轉人們都知道,但對它的別名“蹦蹦”這個詞,大家一定會感到陌生。蹦蹦也稱“雙玩藝”,俗稱二人轉,別名很多。早在雍正末年,遼西錦州一帶的廟會上,就有“雙玩藝”藝人在廟會上獻藝。乾隆年間錦州知府張景蒼著《萬靖垂邊記》一書中記述了“雙玩藝”藝人王蹇傳略。王蹇是雍正時藝人“孫大娘”(男性)的弟子。他們師徒是文獻中最早的二人轉藝人。

蹦蹦是在大秧歌中分化出來的形式。每逢正月新春,村村屯屯都敲鑼打鼓,扭起東北大秧歌。藝人們白天扭大秧歌,晚上唱蹦蹦。唱的都是反映民間生活情趣的小曲、小調,如《小送飯》、《小住家》、《小拜年》、《小姑賢》、《鋦大缸》等。後來,蹦蹦從秧歌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演唱形式。

蹦蹦藝術,起初是一個上裝(旦角),一個下裝(丑角),二人演唱的一種形式,在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單鼓、子弟書、十不閒、蓮花落、各種大鼓、竹板快書、霸王鞭、皮影戲,河北梆子及民間笑話等藝術的曲目、唱腔、音樂、表演、說白等等,博採眾長,逐漸形成了土色土香的地方說唱藝術。藝人們從西向東、從南向北流動,到道光年間,已經遍及東北各地。在表演形式上也發展成“一樹三枝”—單出頭、雙玩藝與拉場戲。到清末已有傳統曲目三百餘個,經常演出者也不下四五十段。如單出頭《王二姐思夫》;雙玩藝《大西廂》、《藍橋會;拉場戲《回杯記》、《梁賽金擀麵》等。此外,還有一些“小帽”(民歌)與“說口”(類似相聲)。

清末,在蹦蹦(二人轉)藝人中,遼西一帶最多,著名唱手有黑山縣的王寶珍(藝名王四猴)等。興城縣的王榮(綽號王大腦袋)在光緒年間曾兩次進關,到天津獻藝,留下了“王大腦袋進關——蹦蹦來了”一句歇後語。此外,還有遼南藝人高凌霄(藝名高小云),遼北藝人惲喜廷(藝名浪雲子),瀋陽郊區藝人陳榮(藝名陳小扁)等。

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圖片與本文無關

二、它是一門綜合藝術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專制,翌年成立中華民國。在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加之中東鐵路通車,營口、大連、安東與京奉、南滿鐵路相接,路軌交錯。同時,新開了瀋陽、遼陽、大東溝、鳳凰城、法庫等十餘處集市貿易。關內移民相繼湧入。遼寧人口已達一千一百萬,是道光年間的五倍。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也為曲藝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奉天落子(評劇)的興起,給蹦蹦藝人創造了借鑑的時機,藝人們常與落子同臺演出。受其影響,興起於農村的蹦蹦將落子的某些劇目、唱腔、表演技巧融於蹦蹦之中。在伴奏樂器上,增加了嗩吶,豐富了表現力,使蹦蹦曲調更加高亢紅火。受奉天大鼓的影響,蹦蹦開始出現女藝人,上裝由女藝人演唱,給觀眾一種新奇感,受到觀眾的歡迎。第一代女藝人有彩雲霞、王素舫、楊玉舫(藝名金不換)等。

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圖片與本文無關

三、它的劣根性有歷史原因

因為某些蹦蹦曲目中夾有粉詞,還有下流庸俗的小曲《十八摸》,說口《三節店》等等,當時官府常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蹦蹦在城市演唱。民國二年(1913)8月12日,奉天行政公署以“戒惡懲淫”為由,下令對小河沿、西門外之蹦蹦“從嚴禁止,勿稍容縱”。然而在廣大農村,蹦蹦十分活躍,深受農民歡迎。民國八年《盛京時報》載。城北道義屯大唱蹦蹦,連日不絕。

民國時期,遼寧的蹦蹦藝人層出不窮,遍及村村寨寨。遼西名藝人首推黑山的龐奉,他身懷絕技,走南闖北,影響廣泛,傳人甚多。還有黑山的於德水,他是蹦蹦早期作家,對蹦蹦傳統曲目的繁榮發展多有貢獻。遼陽的王承業,藝名白菊花,曾進張作霖”大帥府”唱堂會。瀋陽城南的徐小樓、趙文山、張振忠與黃彩霞(女),當時有“城南四將”之稱。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日偽統治下世風日下,遼寧的少數曲藝藝人,也演出過一些宣揚封建迷信、荒誕淫穢的曲目與書目。如評書藝人編演過根據小說、電影改編的《火燒紅蓮寺》等荒誕武俠書。蹦蹦藝人演出過《黃氏女遊陰》等宣揚迷信、恐怖的曲目;在《大西廂》等曲目中加入了大段粉詞;還有許多下流庸俗的”小曲”與“髒口”。相聲藝人演出過《窯論》、《武則天》等“臭活”;也有《六口人》等專在倫理上找對方便宜的曲目。撂地獻藝的“武老二”(山東快書舊稱)藝人,演出過許多“葷口”小段。拉洋片中也夾有不堪入目的“活動木偶”。在表演上,相聲藝人常以紙扇或笤帚擊頭,博人一笑;蹦蹦藝人也常有旦角打丑角後脖子的“上託”表演。奉天第一商場興遊園,有一個女大鼓藝人,披頭散髮,自稱“小狐狸精”,上臺與人調笑,不靠書藝,全憑色相,引起業主與聽眾的強烈不滿。日偽統治者,對這些醜惡東西,任其自流,妄圖借一些壞曲目、書目,來麻醉處於亡國奴的人民群眾,有的偽滿警察以“禁演”為名,將蹦蹦藝人當“浮浪”抓到派出驕卻指名要他們唱粉曲,說髒口,才把他們放出。正像一首二人轉小帽中說的“什麼叫做粉,哪個叫做春,越下流越克蠢,他們聽著越過癮”。當時一些講藝德的正直藝人,絕不演唱這類曲目。

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圖片與本文無關

四、它是革命的

民國三十年,偽滿洲國弘報處炮製的《藝文指導提要》出籠,明文規定:“以日本藝文為經,中國國有藝文為緯,組成渾然一體的藝文體系。”妄圖將中國固有的文藝形式,納入宣揚“王道樂土”,“日滿親善”,“大東亞共榮圈”的日偽政策。同時組織所謂“大滿洲帝國演藝協會一書曲報國隊”,在要出荷、抓勞工的血腥統治下,敵人以參加“書曲報國隊”可不當勞工為誘耳,強令曲藝藝人參加。當時的瀋陽、撫順、鞍山等大中城市都有這種“書曲報國隊”,逼迫藝人以曲藝形式頌揚偽滿洲國。一些富有正義感和民族氣節的曲藝藝人對此舉強烈不滿,有的評書藝人在說書中借古諷今,現編詩詞,插科打諢,譏諷在場的漢奸、特務,表明自己的愛憎立場。在偏遠鄉村,有些蹦蹦藝人,自編自演一些反滿抗日的說口與數板,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在深山密林中,抗聯戰士編演革命內容的小曲、小調、二人轉,進行抗日宣傳,如《農民十二月小唱》《送郎上戰場》,《打東洋》《四季遊擊歌》《偽軍自嘆》《共產黨好主張》等。《農民十二月小唱》頭的唱詞是:“九·一八'事變,民國二十年,錦繡的東北被日本侵佔,小日本眼看就玩完。”末段唱詞是:“先為我們國,後為我們家,收復失地大家享榮華,敲鑼打鼓鞭炮響乒乓。”《共產黨好主張》的唱詞有:“共產黨好主張,領導工農把日抗。工農一齊上戰場,百戰百勝真頑強,定要收復東三省,堅決把日寇殺個光!”反映了東北抗日軍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

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圖片與本文無關

五、苦難中新生

自民國三十五年至民國三十七年,除了蘇聯紅軍進駐的大連地區外,遼寧大部分地區為國民黨統治區,所有大中城市混亂不堪,不少茶社停業,曲藝藝人紛紛改行,另尋生路。如蹦蹦藝人孫家貴(藝名六菊花)以賣茶水為生,女藝人王桂榮走下舞臺當了家庭婦女,東北大鼓名家霍樹棠遠走他鄉。民國三十七年11月,在撫順老虎臺礦演出的京韻大鼓名家張小軒,貧病交加,客死礦上,由藝人們義演方得安葬。

經過三年解放戰爭,遼瀋戰役結束,遼寧解放,曲藝藝人隨之翻身解放,一向不準進城的蹦蹦藝人紛紛由農村湧向城市,民國三十八年,蹦蹦藝人王恩卿於撫順市組建起民聲劇團,主演是號稱”蹦蹦皇后”的筱蘭芝(男)和女演員王桂榮。他們聘請專業編劇劉新編寫了《劉胡蘭》《白毛女》、《藝人翻身》等現代曲目,演唱後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先後進瀋陽的蹦蹦藝人有蔡興周(藝名瞎爬子),高永印(藝名小瞎肥子)、李耀庭等人。進城後,他們也組建蹦蹦劇團,並首次進瀋陽北市場大紅樓茶社演出。 中國共產黨對曲藝藝人十分重視,幫助蹦蹦藝人成立組織,並派新文藝工作者幫助藝人們學義,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整理改編傳統曲目。自此藝人們爭相整舊創新,積極為工農兵演出。

嚴肅點,二人轉是門藝術

圖片與本文無關

本文材料來源於《中國曲藝志.遼寧卷》,有出入之處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