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牡丹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曾是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哺育过先贤冉仲贤、北魏著名文学家温子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抗日名将赵登禹、著名爱国人士何思源等志士仁人。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孙膑生擒庞涓的“桂陵之战”,清代捻军斩杀僧格林沁的“曹州大捷”,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鲁西南战役”等都发生在这里。

自宋元以来,流传于牡丹区的曲艺曲种就多达二十余种,是名副其实的“书山曲海”。如: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东琴书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东落子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坠子书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东渔鼓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东大鼓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东花鼓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三弦绞子书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莺歌柳书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东快书

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流传于民间,约形成于唐代,以说唱故事为特点。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菏泽曲艺的历史可上溯至宋元时期。菏泽地处中原腹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天下之中”。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建国后,曲艺得到重视,菏泽许多县都组建了专业曲艺队,建立了曲艺厅,并组织专业创作人员对传统段子进行整理,创作出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有的坠子艺人还把坠子搬上戏剧舞台,成立了化妆坠子剧团。曲艺艺术历来为菏泽人民所喜闻乐见,流传广泛。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县曲艺队在演出中创作了自己的特色曲目,还分出若干演出组深入农村,深受欢迎,被誉为文艺骑兵。为促进曲艺创作,菏泽市多次组织曲艺会演,并在省曲艺会演中获得好成绩。“文革”中,全市专业曲艺队全部被解散,但在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70年代又恢复了几个曲艺队。70年代末,曲艺摆脱了羁绊,发展迅速,各县全部恢复了曲艺队,并成立原地区曲艺队,曲艺创作十分活跃。至80年代中期,共在各类报刊发表曲艺作品100余件,并应人民群众要求,创作了一批长篇书目,曲艺创作和表演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曲艺形式,看看您都听过没?

一、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又称 “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菏泽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鲁西南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后来,小曲子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 “庄稼耍”。清末,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南十分盛行,相继出现了乾隆末年的梁启祥,之后的袁沛然、刘道友,以及光绪年间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艺人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口味的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

琴筝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鲁西南地区的艺术形式,它是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早期形式。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琴筝清曲音乐丰富,演唱曲牌有200余首,唱段百余个,演奏曲目30余支。演唱者自操乐器,亦唱亦奏,一专多能。常用乐器有古筝、扬琴、琵琶等。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称之为 “元明诸宫调在民间的遗存”,曲坛名家张军先生赞其“远溯唐宋,近谐乡音,明清俗曲,串珠集珍”。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菏泽市几位功勋级曲艺家成立了琴筝清曲古乐社,承担起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他们既是琴书演唱大家,又是弦索乐演奏高手,一专多能,技艺精湛,演唱的山东琴书《大林还家》、《断桥》、《亲上亲》、《新风曲》等唱段,荣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群星奖、牡丹奖等多项全国大奖,演奏的弦索乐《乡音和鸣》、《碰八板》、《对开门》、《戏韵》,荣获全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最高奖。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二、坠子

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

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鲁西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约在民国十一年(1900年)左右。

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河南、安徽、江苏。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1913年,坠子出现了第一位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坠子书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坠子书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上图为坠子皇后——刘瑞莲 表演现场照片

菏泽的坠子书代表人物有彭永江、苏元明、刘桂梅、刘瑞莲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山东落子也称“莲花乐”,以其早期曲调衬词而得名,简称“落子”。初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东流行。但目前艺人推算仅能上溯十代,约至清中叶。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口”:一为“南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风格最为粗犷,影响较大,二为“北口”,流行济南及鲁西北;三为“东口”流行于潍县、平度一带。

山东落子的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铃”式的垛句,按词意将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则十几句,少则两名即拉一个长腔,打一个简单的钹点作为过门。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过于单调,艺常吸取当地姊妹艺术的曲调,来丰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风格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直率强悍的性格特点。

传统书目有《大关西》、《黑松林》、《周仓偷孩子》、《四环记》、《薛礼还家》等。代表人物有张元秀、宋代业等。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申报的“山东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曹州花鼓

曹州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在鲁西南一带,流传有这样的民谣:“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方言即吃晚饭)。”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去听花鼓,大家着迷得连晚饭都不吃了。

南宋时就有山东花鼓的相关记载。而一份上世纪50年代山东曲艺艺人登记调查资料显示,在清朝中期,花鼓活跃于鲁、苏、豫、皖四省接壤地带。其中流行山东的花鼓大致分为三路,走向以鲁西南为中心往北、往东发展,且都是与各地民间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互相吸收、结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流行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南路”山东花鼓约在清咸丰末年最终演变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剧种,但以菏泽方言为基础的说唱形式花鼓并未消亡,一直和戏曲表演并行不悖,是菏泽老百姓长久以来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之一,至今还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

五、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以山东省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据艺人师承谱系和口碑传说,山东大鼓由渔鼓道情的孙赵门衍化而来。已知清嘉庆年间,孙赵门山东大鼓河北籍艺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五大山"。自清嘉庆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十分兴盛。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说。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段等,共计二百余段。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上图为再现《老残游记》中描写山东大鼓表演场景的铜像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莺歌柳书

莺歌柳书又称莺歌柳子,是流传鲁西南、鲁南地区及豫东、苏北一带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相传系由产生于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坠子书。

据记载,莺歌柳书的历史至少有200年以上。莺歌柳书虽历史较为悠久,但流传范围并不甚广。鲁西南百年来最有影响的艺人,也是菏泽地区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1848—1928,佚名)。莺歌柳书的兴盛时期,就是张瞎子活跃的时代。张瞎子的传人是本庄的张保亮,再后一代人就是曹县郑庄郑玉昆(1904—1976)和定陶的曹志田。郑玉昆晚年将莺歌柳书技艺倾囊传给了菏泽的高志军,现今这一稀有曲种只有他这一个传人。

莺歌柳书的主要节目有《偷诗》、《妙常产子》、《卷箔记》、《兔子拐当票》等六十段节;《龙凤镯》、《汗衫记》、《杨宗英下山》长篇书十余部。莺歌柳书唱白相间,为反复使用的单曲演唱体。演唱形式亦三弦。基本唱腔为四句腔,其余唱腔均由此深化。而四句腔后,必有搭尾衬腔“哪、哎、哎呀、哎哎、嗯”。

莺歌柳书演唱形式较为简单,多为一弹一唱的双档。莺歌柳书曲目十分丰富,一部分风格高雅,文辞艰涩,另一部分通俗易懂,清新浅显,显示出曲目来源的多元性。其唱腔音乐早期丰富多彩,而后期唱腔音乐则古朴呆板,它与柳子戏、地方小曲等关系密切,具有多种研究价值。它直接促生了坠子书,对坠子书的音乐、曲目、演出形式、风格特点都有着重要影响。莺歌柳书是中国北方曲艺中的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清中后期在鲁豫皖交界地区颇有影响。但在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绝响,仅有菏泽地区遗有鸿泥一爪,被称之为“活化石”。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莺歌柳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