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加一起,能和千古一帝康熙比嗎?

ID笑似花解語


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靠的是“情緒”而不是“理性”,看似是在激昂文字,侃侃而談,實際上沒有一點理論或者史實依據,或道聽途說。



實際上,康熙皇帝的功績而言,是強於明朝這兩個皇帝的,這一點很清楚。

首先來看看社會的治理方面。朱元璋和朱棣採取的,是嚴密的戶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動,同時將某一批人世世代代的命運固定為最底層。朱元璋和朱棣時期,也因此發生了很多起農民起義(出發點僅僅在於反抗明朝暴政而不是所謂的民族起義)。從這一點來看,朱家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差。而康熙年間則對百姓控制得很鬆,有其是到了後期,永不加賦,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再來看武功。朱家父子面對分裂的蒙古部落,並沒有肅清之。朱元璋尚且派藍玉北伐,取得了一些功績;而朱棣的五次北伐,大多是武裝遊行,沒有實際作用,反而因此使得明朝疲敝不堪,撤回長城以北的衛所,明朝的收縮自此開始。康熙皇帝則擊敗了強勢的準噶爾汗國,同時擊敗沙俄(平內亂就不算在裡頭)。

至於疆域,康熙年間實際控制地區已經到達蒙古高原,通過尼布楚條約確定了對蒙古地區的主權;而朱元璋,朱棣,實際控制不過長城以北幾十公里。且朱棣後期完全收縮到長城。至於明朝軍隊曾經到達過的北海,並不是貝加爾湖,而是貝爾湖。位置在哪裡?內蒙古呼倫貝爾,因為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

最重要的是對待商業的態度,朱元璋一直是奉行海禁,抑制海外貿易;朱棣雖然派遣鄭和下西洋,然而對於海禁(民間貿易)一直是禁止的。康熙前期,因為對付鄭成功的緣故,曾經海禁過,但鄭成功平定後,康熙下達展界令,沿海所有關口幾乎都對外開放,用於民間貿易。


綜上而言,康熙可以說強於朱元璋,朱棣。實際上,要客觀評價康熙很簡單,只要把他假設為漢族皇帝,再看他取得的成就,自然就客觀一些。因為,很多人評價歷史人物,靠的是自己的情感而非史實。


庭州行者


這實在是一個找噴的問題,且不說朱元璋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英雄壯舉,單就以政權的屬性來說,明朝的漢人政權也比滿清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

”千古一帝“本是明朝文學家李贄對於秦始皇的評價,秦始皇掃六合、統八荒,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他的功績在這裡就不贅述了,但是康熙憑什麼也被稱為千古一帝?

康熙八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這是康熙的帝王之最,除此之外康熙在其六十餘年的統治中主要做了以下這些事。

1、剷除鰲拜大權獨攬。2、平定三藩避免了國家的分裂。3、收復臺灣維護了祖國統一。4、三徵準噶爾維護領土完整。5、抵禦沙俄。

雖然康熙晚年也有怠政,也存在嚴重的吏治腐敗等情況,但是綜合一生文治武功來看確實是一位難得的明君聖主,但是要說千古一帝恐怕有些言過其實,尤其是和秦始皇相比。

既然比不了始皇帝,那麼和朱元璋父子相比呢?

其實朱元璋單從”布衣皇帝“這一點來看就已經超越了康熙,更不用說”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壯舉,我個人感覺康熙和朱元璋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如果拿康熙和朱棣相比,我覺得還是有得一比。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以武力入繼大統的皇帝,這樣看來朱元璋、朱棣、玄燁三人都有歷史之最。

在文治武功方面,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削弱的蒙古的實力,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向南征討安南,設交阯布政使司,將唐末丟失的安南(越南)併入明朝領土。

在文化方面編纂了《永樂大典》,在經濟和外交方面有著鄭和七下西洋,在朱棣的統治下明朝實現了”大明盛世“。

據此來看,將康熙稱為”千古一帝“我並不反對,但是如果康熙能達到這個標準,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是千古一帝。


一點點歷史


康熙那麼2b的君主。。。竟然說是千古大帝,真能幾把胡說八道。。。1.軍事能力,渣的一逼,撤藩那事就2b的不行不行,要不是吳三桂死了,估計康熙就把滿族斷送了。。。打不過吳三桂也不知道等到吳三桂死了再撤藩,結果白死那麼多因為撤藩導致戰爭的無辜百姓。。。。2.眼界渣的一逼。。抑制科學,不準中國學習西方強大的地方,扼殺火藥,結果他後代就被西方火藥打慘了吧。 3 胸懷渣的一逼,搞文字獄,坑死多少無辜良民,搞的人心慌慌,文化建設毫無發展,整天猜疑自己兒子,皇太子被他逼的造反,整個一殘渣。4.吏治方面渣的一比,在朝時幾乎全是貪官,國庫就窮的沒子了。。6。藉助孝莊搞死一個忠臣鰲拜也到處吹牛逼。7割讓了一大片土地給毛子也吹牛逼是功勞,噁心的要死。。。8。傾全國之力,把國明累殘,打3次才打贏一個葛爾丹,還把自己最愛的女兒送過去,真幾把丟人

再看看朱元璋,1.一個乞丐出身打殘虐了半個世界的蒙古軍隊,軍事能力強到爆,2.吏治方面懲治貪官,基本上沒太多腐敗。3.經濟方面開創洪武盛世.4.胸懷方面跟皇太子毫無間隙.

康熙跟洪武大帝根本沒得比,洪武大帝智商130的話,康熙那腦殘頂多100,就一正常智商,命好有個好奶奶,靠著身體幫他賺了個江山(睡皇太極和多爾袞)


好好的下雪


如果康熙能算千古一帝的話,那中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就太多了,我們不能否認康熙皇帝的功勳,但是也不能貶低朱元璋在歷史中的貢獻。



康熙充其量只是一個有為的守成之君,並不是開國之君,相比於他的祖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以弱勝強,開創基業,他也是遠遠不及的。

他算是個努力好學的君主,滿清的江山由他的祖輩們開創,年少時有孝莊皇后這個玩政治的高手為其掌舵。

而朱元璋呢?由乞丐到和尚,由和尚到參加起義軍,由起義軍到統兵一方,這可是實打實的自主創業,還不帶任何背景的,這難處可想而知。



從這一點論,朱元璋就勝過康熙了,康熙守業很成功,而朱元璋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治理江山,並且也治理的不錯。

康熙擒鰲拜,將天下大權掌握在手裡,可是鰲拜並沒有謀反的意思,其中難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只是康熙急不可耐的想要掌控權利。

相比於朱元璋的設離間計,誘導陳友諒殺了趙普勝,後來又用康茂才詐降騙的陳友諒在龍灣大敗虧輸,這種心機,恐怕康熙也要自嘆不如。

不是陳友諒不爭氣,他也是個陰謀戰高手,可是碰到朱元璋,他那點陰謀就變成小兒科了,康熙在玩陰謀上就要差點了。

康熙玩陰謀削藩,卻逼得吳三桂、耿精忠等人無奈造反,攪得天下大亂,衰弱的八旗兵完全喪失戰鬥力,不堪一擊,完全靠的綠營漢兵才穩住局面,熬死了吳三桂。

而朱元璋的震懾力很強,對統兵一方的大將,他是完全壓得住的,驕兵悍將,誰狂就能滅掉誰,毫不手軟。



所以朱元璋作為創業之君,玩手段和震懾力,無人能敵。

康熙三徵葛爾丹,以全國之力對抗,也付出極大的代價,如果不是靠火炮的壓制,單靠騎兵作戰,完全沒有贏的希望。

而朱元璋進攻蒙古,將蒙古趕到草原,完全憑藉的就是騎兵,以農業文明的騎兵完全壓制遊牧民族騎兵,而且玩槍玩炮,也是從朱元璋開始的,他十分重視火炮的運用。

朱元璋以打爛一箇舊江山,創立一個百廢待興的新江山,一爛攤子事情困擾,他依舊能夠對草原民族壓制,捕魚兒海徹底滅絕北元。

要論千古一帝,我們不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單單朱元璋一人就能完全碾壓康熙。

論勤勞,誰能比朱元璋更勤勞?

他完全是個工作狂。

當然康熙也很勤勞,可是還是稍遜朱元璋一籌。

就算相比朱棣,康熙也沒有贏的可能。

康熙大典比不上永樂大典。

康熙的統兵能力比不上朱棣,朱棣也是一位馬上皇帝,奪皇位是打出來的,五徵蒙古是打出來的。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從朱棣這兒來的。

康熙收復臺灣費了多大的力,還等到鄭成功死後,施琅降清才辦到了。



反觀朱棣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那海船之大,技術之好,放眼整個世界,也是獨領風騷的。

康熙皇帝促進民族融合方面是有大功,穩定社會局面是有大功的,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是一位非常有為的皇帝,比朱元璋稍差,比朱棣並不遜色多少,在廣施仁政,與民休養上面,也是可圈可點的!


舊史風


恰恰相反,康熙與明太祖、明成祖相比,他的功績遠遠小於這兩位,而且明朝不是歷史最黑得朝代,相比明朝清朝更黑。而且康熙根本配不上“千古一帝”這個稱號。這個稱號只有一個人才配擁有,那就是秦始皇嬴政。康熙可以說將滿清推到一個巔峰,如果非要分得非常細的話,康熙的確是女真(滿)一族的千古一帝。


至於什麼有人說明朝是歷史最黑暗的朝代這就涉及到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現在甚至在網上引發了罵戰,特別是旗幟鮮明的分為“明粉”和“清粉”,都在互相引經據典、翻書證明自己的成功與對方的失敗。不過今天我並不為誰說話。因為我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清粉,只是就事論事。

至於被黑背鍋啥的也沒辦法,我大秦被黑了兩千多年、背了兩千多年的鍋又說了什麼嗎?所以這些問題自己知道就差不多了,不過歷史本身就站在風口浪尖,惹得後人評價也沒什麼,有爭論也是好事,畢竟在學習中成長,但是看問題要全面,特別是歷史,能在歷史問題上用全面的角度看問題,不要帶著傲慢和偏見就可以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個歷史問題問出來,是將康熙置於火上烤,是捧殺康熙了。也許出題者本意是讚揚康熙的,是事實上是適得其反。

看清朝12帝,康熙算是出類拔萃的,放在中國曆代所有皇帝也是出色的,但說他是“千古一帝”,未免太過了。千古一帝是有標準的,而且這個標準由個人主觀意識決定的,不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千古一帝的標誌,而是一千個人也只有一個千古一帝的標誌。

學識有限,我無法說清楚什麼是千古一帝,但康熙算不上千古一帝。

另外,本問用明代兩位帝王加在一起和康熙相比,我想這個問題當面問康熙,康熙自己也都承認不起,也不怕“折煞”康熙了。

對於朱元璋,康熙曾這樣評價過“治隆唐宋”。這雖然有康熙籠絡漢人知識分子的因素,但是這個評價朱元璋受得起。

一、驅除韃虜,復我中華

這個不用說,朱元璋將蒙古人趕出中原,恢復了漢人江山,重新撿起了漢人的尊嚴和民族凝聚力,這份功勞是無法抹殺的。朱棣在位時期多次親征蒙古,雖然沒有徹底解決蒙古的邊患,但是自五代以來,中原政權備受少數民族欺壓的歷史算是翻過去了。

有人說,滿清征服了蒙古而明朝沒有,由此看出康熙比朱元璋朱棣厲害,卻不知此一時彼一時也,明初,黃金家族在蒙古還有這強大的影響力,蒙古雖然分裂卻不似明末清初那樣四分五裂

二、治國方面

朱元璋時期國家初創,軍事上,他北伐殘元,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統一中國;經濟上移民屯田,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對於朱元璋,歷代稱讚者極多,若康熙自己也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

他的老爸順治帝也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宣慰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更是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清朝人在寫《明史》的時候對朱棣給予了高度評價,“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至於明成祖親征蒙古,則是中外史學家一致稱讚的,日本學者就曾說:“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三、瑕不掩瑜

當然朱元璋和朱棣也都不不足的一面,如比較殘暴,大殺功臣,文化上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等等,不過這些是瑕不掩瑜,沒有一個帝王是完美無缺的。即便康熙自己也有大興文字獄等殘忍的一面。

康熙的確是一個出色的帝王,但是說他是千古一帝未免捧過頭了,而且把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加在一起和他相比,更是有些荒唐了。


微史春秋


問:朱元璋和朱棣加一起,能和千古一帝康熙比嗎?

答:說朱元璋是千古一帝,他還能配得上,當然朱棣也確實也是狠角色。但若說康熙是千古一帝那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朱棣、康熙簡直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但朱棣和康熙兩個人卻可以比較下。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剖析,我們可以從文治武功、民族發展、歷史貢獻等角度給此三人詳加考察。

要搞懂“千古一帝”是什麼意思,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千古一帝”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千古一帝”四字出自明代大學問家李贄的名著《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原文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書》是明代聖賢先哲李贄對儒家文化的批判性讀物,在書中,他系統地批判了偽儒家存天理滅人慾邪魔外道的觀點,並主張民貴君輕,重視功利實用主義的治國理念。可以說,他的“異端”學說在明朝中後期為佛、道、儒三家所不容,更令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無比驚恐。

由於他的思想已經打破了封建時代固有的階級理念,明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防止他的異端學說病毒式的蔓延,於是便將李贄打入了死牢,而性情孤傲的李贄始終不肯向封建勢力低頭,並最終以身殉道慘死於獄中。

也就是這麼一位向來以“異端學說”自居的時代“前衛者”,他對秦始皇的評價也祭出了“千古一帝”四字的滿分圈評,不得不說這四字可謂字字千鈞,獲得“千古一帝”這個稱號的有秦始皇、唐太宗、周文王和朱元璋。由此可見,“千古一帝”並不是隨便拉出一個皇帝就能給他戴上“高帽”的字眼的。

朱元璋被授予千古一帝高帽的也正是出自李贄,李贄此人無論是在當時封建禮制環境下,還是在明朝統治者眼中,都是妖言惑眾的異端學說發起人。但對於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李贄的評價卻充滿了極其敬畏和崇拜的感情。

他在《續藏書》中這樣寫道:

“臣李贄曰: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古唯湯武庶幾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則無以安殷之忠臣。湯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則決不能免於太甲之顛覆。唯我聖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後幾五十年,無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無一時而不思得賢之輔。蓋自其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汙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時時用兵,時時禁諭諸將,無一字而非惻怛,亦無一字而不出於忠誠。故天下士鹹願歸而附之,而樂為之死也。”

以李贄看來,朱元璋稱得上千古一帝,原因就在於他出身草莽,依靠著自己的本事逐鹿群雄、驅逐元室、最終定鼎天下,而在這方面周武王、商湯顯然遠遠不及明太祖朱元璋。

那麼,這就是千古一帝評判的標準嗎?能被稱作“千古一帝”的皇帝,究竟有著怎樣難以企及的高度呢?

文治武功

大凡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必將澤被當世、功耀千秋,康熙皇帝有一句對明太祖朱元璋的精準評價:“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甚至康熙皇帝親口承認:“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足見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卓爾不凡。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有哪些傑出的文治武功呢?簡單的歸納起來就是出身卑賤、起身草莽,以柔弱之力蕩平四方群雄、驅逐元室,定鼎天下後製定詳細典章制度,以滿血復活的幹勁兒愣是將元王朝留下殘破不堪的中原全面拉昇到了堪比唐宋的強盛帝國。

而我認為,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貢獻則在於他掃除了元朝勢力後,制定了嚴格的衣冠禮儀制度,將元朝廢止的漢文明重新拾回,這是朱元璋無可比擬的巨大文治功略。

倘若拿朱棣和康熙與朱元璋相比,前面兩者與朱元璋根本沒有可比性。

從出身來看,朱元璋起兵造反前,以他“朝突炊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趍蹌,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的悽慘身世來說,朱棣、康熙都是生來嘴銜金鑰匙的皇室子弟,他們兩人從未嘗試過人間最為悲慘的絕望,更未對元末年間的百姓疾苦有過任何的感同身受。就憑出身而言,三人根本無法放在同個平臺相比較。

從軍事指揮才能來講, 朱元璋、朱棣和康熙三人皆具備較為優異的軍事素養,朱元璋軍事謀劃視野高屋建瓴,善於大膽使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由於他的眼光獨到,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湧現出了馮勝、付友德、李文忠、藍玉等一批不世出的赫赫名將,蒙古人在這些名將慘烈的碾壓下被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起了火花,而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構想也為他奠定明帝國的雛形,毛主席曾對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有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的高度讚揚,而朱棣從小就藩於毗鄰塞外的燕京,由於長年與蒙古人作戰且兼得名將馮勝等人指點,朱棣的戰爭指揮藝術也是爐火純青,甚至一度達到了但凡蒙古人遇見朱棣就望風而逃的地步,康熙於前面兩位相比較,雖親身參與戰爭的機會不多,但其三徵噶爾丹的戰績,也足以讓當時的老對手準噶爾汗國望風披靡。但綜合來看,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毫無疑問排在首位。

從治國方略方面來說,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火,史載:“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城邑空虛,人骨山積”,元順帝北遁時,遺留給朱元璋的簡直就是一個荒無人煙的窮敝帝國,為了迅速恢復民生國力,朱元璋發了瘋似的拼命在全國修建水利工程,大力屯田減免賦稅,並將農業生產GDP納入官員考核績效,大明帝國在朱元璋鐵腕手段的催化下,經濟形勢迅速滿血復活。

而對於吏治整肅方面,朱元璋更是採取了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手段,他規定大明境內凡是有官員貪汙60兩白銀,一律全部剝皮實草。所謂“剝皮實草”就是把犯罪的官員人皮剝下來曬乾後,將乾草塞進人皮中,並懸掛於各個衙門裡以警示下任官員。這種看似慘絕人寰的肅貪模式,為明朝洪武年間的朗朗清風打下了極為清廉的政治生態,明帝國也正是在這種高壓模式下全面開掛。

相較於朱元璋時代的洪武年間,朱棣和康熙所處的年代,整體社會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長遠發展,他們只不過是在前輩皇帝的基礎上繼續做好經濟發展和吏治整飭的工作而已,完全與朱元璋當年所面臨的險惡環境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無論是從出身、環境和軍事才能等諸多方面來審視,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可以說是徹底碾壓朱棣和康熙。

民族發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是怎樣對待蒙古人等少數民族的呢?其實,在北伐前夕的1367年,朱元璋在一份名為《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就說的很清楚,在這份檄文中清楚的寫明:“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用現在的話來說,只要是真心歸附的蒙古、色目等少數民族,我朱元璋都視為漢族人同等對待,可見朱元璋實施的是民族平等政策,而事實證明,終明一朝,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在明廷為官,甚至明朝武裝力量裡就有一支極富戰鬥力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足見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從來沒有搞民族歧視,更沒有因為蒙古人曾欺壓過漢族而採取血腥的報復手段。

而朱元璋更狠的一招在於,這些蒙古、色目人歸附後,朱元璋為了消除民族隔閡,他在《大明律集解附例》規定,蒙古、色目人內部不得嫁娶,必須要與漢族通婚,在經過幾代人的通婚後,少數民族的特性也逐漸融入到了中華的血液中。

也正是由於朱元璋的這種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明朝在各個民族的共通努力之下開創了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新氣象。

相比之下,清朝自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到1669年康熙皇帝登基掌權,期間僅僅過去了33年,但就是這33年的時間裡,滿漢民族矛盾始終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原因在於滿清入主中原後,以多爾為首的滿清上層統治階級採取了血腥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民族壓迫政策,致使本已歸順的廣大漢地再度爆發了激烈的抵抗,隨著清軍冷血鐵腕手段的實施,清朝初年爆發了慘烈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等一批批喋血慘案,大量漢民在這些慘絕人寰的悲劇中盡數喪命,漢族大批精英分子和儒家文化遭到了肆意的毀壞。

及至到康熙主政時期,這種民族矛盾依然處於尖銳狀態,康熙皇帝為了緩和這種尖銳的民族矛盾,此後逐漸放棄了“剃髮令”的強制推行,因此,在康熙年間,民間仍然能見到拖著“金錢鼠尾辮”的滿人和盛著峨冠博帶的漢服並行不悖的奇特景觀。

但此時的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由於前期錯誤的民族政策,彼此之間依舊持有較大的隔閡。這從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可見端倪。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時,漢賊吳三桂在發起叛亂伊始打起了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中國冠裳”的口號在雲南舉起了反旗後不久,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的漢族官員紛紛雲集響應,吳三桂起初也一路勢如破竹大有直搗黃龍推翻滿清的態勢,後來由於軍事方針的失誤,康熙皇帝耗費八年才將叛亂鎮壓了下去。

以此來看,對比明朝朱元璋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滿清入關初期的民族政策,兩者相較高低立現。

歷史貢獻

對比276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創立的朱明,不僅恢復了漢唐文化,甚至在此基礎上,漢文明得到了延續和光大。在明朝276年的時間裡,明代文學小說藝術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橫空出世,與莎士比亞齊名的戲劇大師湯顯祖也創作出了久負盛名的《牡丹亭》,而明朝的詩詞繪畫也堪稱史上一絕,科技方面的天文、農學、醫學、數學、軍工也創下了碩果累累的成績,外交方面更是取得了萬國來朝的朝貢體系,強大海洋科技,更是讓中國整整早於歐洲大航海半個多世紀,即便在明朝末年,大明行將傾巢覆卵之際,大明水師依舊吊打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西方列強,這一系列光耀千秋萬世矚目成績的取得不得不說離不開朱元璋創立的偉大的大明王朝。

而相比之下,在清朝276年的黑暗統治之下,除了134年的康乾盛世,清朝的專制壓迫極其殘酷,動輒大量的文化士人因為文字獄招致殺身之禍,據統計,清朝文字獄貫穿於整個清朝歷史整整長達250年,而自順治到乾隆的140年裡,文字獄達到了巔峰,見於史料的文字獄記載就高達180宗,上萬人死於飛來橫禍,絕大多數皆來源於清朝統治者的捕風捉影,其目的就是為了禁錮漢人思想,防止反清復明餘毒的發作。

在這種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很多知識分子不再談論國是,也不再關心國家命運的走向,而這種變態的轉變愈演愈烈,從明朝的“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徹底淪落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直到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滿清統治下的百姓居然紛紛向洋人提供後勤,似乎清朝的滅亡不管他們事,而當時的有識之士一語道破“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的悲慘境地,可見清朝留給後世的思想禁錮遺禍百年。當然,客觀來說,明朝也曾搞過文字獄,但清朝的文字獄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雖然在文化上採取極為專制的黑暗措施,但留給了後世廣袤的國土,這一點也確實是清朝不容抹殺的歷史功績。

因此,綜合來看,朱元璋被稱為千古一帝是絲毫不過分的,而說對康熙皇帝也作出這樣的評價,顯然不符合歷史發展觀,即便用外國人的眼光來審視,康熙皇帝也遠沒有達到千古一帝的標準,特別是朝鮮史料《承政院日記》中記載:“康熙,千古英傑也”,而套用清末朝鮮國王李熙的話來說:“康熙,英傑之主也”,以此來看,康熙可以稱得上是一代雄主,但絕非千古一帝。


歷史偵查處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康熙雖然算得上一位有道明君,但離千古一帝這個名號還是差一點的。其次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太宗(成祖)文皇帝朱棣。即便是一對一與康熙比較,這兩位都勝算頗大,更何況父子齊上更是遠勝康熙。

公平的說,康熙一生的政績還是十分突出的:擒鰲拜、平三藩、復臺灣,親征準格爾、又打敗沙俄。


康熙擒鰲拜這件事確實做的漂亮,以微弱的代價抓住鰲拜並控制住了局勢,年紀輕輕就展現了明君的姿態。

而平三藩與其說是康熙的功勞不如說是叛軍自己的功勞,吳三桂等三個王爺因為當過叛徒,這次又打出“反清復明”的大旗,大部分漢人實際上是不相信他們的。而且吳三桂曾邀臺灣的鄭氏家族北上攻打清朝,鄭家人卻直接度過海峽攻打福建的耿精忠,使得耿精忠不得不抽調兵力回防,不久更直接投降了清朝。外援們紛紛投降,吳三桂獨木難支,他一死更是加劇了吳氏集團的敗亡。

收復臺灣沒什麼吹的,集中華之物力打一個臺灣有什麼打不贏的。至於親征準格爾這確實是有功於社稷,這次親征將新疆重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統治,新中國能有今天的版圖,康熙是有功的。

而大敗沙俄就有點牽強了,當時沙俄入侵的人數連一千人都不到,清朝卻好不容易才打敗了他們,更讓人遺憾的是,貝加爾湖以東的大片土地沙俄並沒有佔領,尼布楚條約卻以條約的形式明確指出這些土地是屬於沙俄的,沙俄人打了敗仗卻得到了想要的。

說完康熙,再看看朱家父子。朱元璋自不必說,他有重開兩宋天、再造漢室的大功勞。並且復興漢文化,削弱了蒙古等草原文化對中原文化的衝擊。就這一點,全天下的漢人都承了他的情,而清朝對漢人的文化閹割至今都沒有消除。

朱元璋還注重休養生息,懲治貪官,創辦了獨特的上訪制度,使得元末動盪的社會重新恢復生機。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介布衣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這等偉業就是望穿萬古也找不出幾個人來,而康熙不過是受到祖上的福廕罷了。

而朱棣時期曾修編永樂大典,而這一曠世鉅著卻在清朝被毀的七七八八。他派鄭和出海更加強了中外的交流,宣揚了明朝的國威,中原的文化。

對外戰爭上,朱元璋曾經八次北伐,他的兒子朱棣五次北伐,朱家父子一前一後對北元的打壓,有力的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朱棣還直接佔領了安南,雖然後來被他孫子放棄了,但也是了不得的大功勞。

更讓人惋惜的是,康熙所在的年代正是世界快速發展的時候,西方的科技文明有一些傳到了東方,康熙對此十分喜愛,但他卻禁止民間發展科技,這些西方的文化、科技只能在紫禁城中存活。

誠然,康熙的一生作為擔得起一個明君的稱號,但在那個年代,中國不需要一個傳統的明君,我們需要的是一次變革。


歷史就在那裡


首先這個命題就是一個偽命題,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稱千古一帝的只有一個半人。第一個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首創郡縣制,首稱皇帝等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皇帝這個職業裡可謂是祖師爺。另外半個個人認為是楊廣,這位被黑的最慘的皇帝。他首創科舉,打破了中國近千年的門閥制度。讓更多的寒門子弟可以入仕。開大運河。利通南北。堪比秦皇之萬里長城。只可惜三徵高句麗,動搖了國本,最後身死國滅。和他的很多同行們比起來,可謂是千古奇冤。古往今來有玩樂丟天下者。而楊廣獨以聖明亡國。在來說康熙大帝把他稱為千古一帝純粹是文人的馬屁之舉。在國外他比不上和他同時代的彼得大帝,華盛頓,路易十四。這些君主為國家的未來可謂是高瞻遠矚 ,而康熙大帝只會固步自封。在國內大興文字獄。控制思想。文人動輒白刃加身。智擒鰲拜,只是統治階級的重新洗牌。平三藩,徵葛爾丹。只是為了統治階級自身的利益。收臺也是無奈之舉。臺灣鄭氏沿海襲擾,動了清王朝的命根子。大清的財賦重地別人想搶就搶 不收臺就無法保證長治久安。康熙的政績只能說比別的帝王做的更出色。如果把眼光放到世界他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他的不合格將由他的子孫來買單。在說朱元璋朱棣父子。朱元璋恢復民力和驅逐暴元。改善民生。這些舉措證明了他是個優秀的皇帝,朱棣命鄭和下西洋和康熙的固步自封不可同日而語。由此高下立判。





粉黛薄妝晚


提問的這貨,我猜你是為了博眼球,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奇葩問題。或者你是滿清遺老遺少,為了一些目的。朱元璋和朱棣是明朝最有為的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朱棣改變明朝重文輕武。都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貢獻很多,海貿大發展就是在明朝,文化輸出也是到明朝達到頂峰。可恨後來的皇帝大興八股禁錮思想,為衰弱埋下隱患。

你所謂的康熙,最大的功績就是開疆拓土,但是其他的方面,真沒有啥功績。閉關鎖國就是從他開的頭,要不是他兒子雍正勤勤懇懇大治,把康熙連年征戰國庫空虛、貪官汙吏橫行的局面穩定下來,康熙死後幾十年清朝必滅。也是清朝趕上了好時候,如果沒有土豆地瓜等高產的作物大量種植,使得農民還不至於餓肚子,否則康熙朝早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