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4月17日晚,因與母親發生口角,一名17歲男生從上海盧浦大橋引橋處跳橋身亡。

據報道稱,男孩跳橋當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後,在車上又遭受到母親的指責後,他衝下車決絕的從蘆浦大橋縱身躍下。


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媽媽的手試圖拉住他,卻拉不回內心早已對世界失望的孩子。可能媽媽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無意的指責會給孩子帶來那麼大的傷害!但是媽媽也忘了,17歲的少年有一顆多麼脆弱而敏感的一顆心啊!

在孩子看來,如果連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都不信任自己,自己無疑是世界被拋棄,抑鬱而又無助。母親看似無意的打擊與批評,卻一次次將孩子逼向陰暗的角落裡。最終,感受不到愛與溫暖的孩子希望結束自己的生命得到解脫,而父母的言語成為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屢出不窮,無疑也是一次次給我們敲響警鐘,家長在關注孩子學業方面的同時,是否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健康?據調查顯示,自殺是中國第五大死因,中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死亡人數近30萬;自殺是中國15至34歲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5~24歲的自殺人數每年竟高達15萬人以上;除了自殺成功者,每年還有約250萬的自殺未遂者。

有研究者據此分析,實際自殺人數往往比公佈的自殺數高3~5倍,由此推算,中國自殺人數可能達每年60萬人以上。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背後,卻意味一條條鮮活生命的逝去。而這些稚嫩的孩子之所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往往是來自一念之間的衝動想法。

2017年5月3日下午,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學一學生上完第一節課後,獨自一人離開教室,從教學樓5樓縱身跳下,當場死亡。警方查明,死者生前因玩手機遭到其母親兩次批評,並搶奪手機。

2017年5月10日,安徽毛坦廠中學一女生在教室傳看不適合高中生閱讀的課外書籍被班主任發現,班主任徵得學生家長同意後,家長於當日傍晚將其帶回家中。5月11日凌晨,該生在其家庭住處墜樓,經搶救無效死亡。

...


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尋求不到支持,相反如果得到的漠視與責罵,那麼父母的冷漠或者指責將成為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父母只有更瞭解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更好的支持。那麼,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主要有哪些呢?

<strong>

1. 矛盾性

<strong>

在青少年時期,孩子的矛盾心理體現得最為明顯。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突出表現就是成人感,有了獨立自主的慾望,不願過多地被大人所約束。與此同時,由於孩子的社會經驗、生活經驗不足,遇到問題時也不得不從父母那裡求助。這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良好的溝通會解開孩子的心裡困惑,拉進父母與孩子的距離。相反,如果父母不懂溝通方式,只會將本應是最親密的親子關係置於對立的兩端。

2. 傾向性

<strong>

青春期是形成世界觀的萌芽時期,他們開始瞭解、接納、掌握更多的行為規範、價值標準、社會標準,形成自己的社會觀。另一方面,青春期是孩子的一個過渡時期、發展時期、反抗時期和負重時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孩子的發展具有他們自己的傾向性,而父母在孩子的這段時期起著不可忽視的指導性作用。

3. 成熟性

<strong>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身體的巨大變化從而推動了他們內心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在這個時期不再願意做一個適應著、服從者和模仿者,而是力求成為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和選擇者。孩子對自我的片面評價,也會向個性品質轉變,比如是否勇敢、幽默、獨立等。他們也會給自己尋找一個“偶像”,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


良好的溝通方式是一劑“良藥”

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父母應該瞭解孩子在青春期時候的心理,與此同時就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做孩子情緒的引導者。如果我們做家長的可以比較敏銳地感覺到孩子有情緒,幫助孩子,孩子就可以安心成長。那麼,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冷靜,理智對待。

在逆反期內,父母不要跟孩子鬥氣較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尊重孩子,發揚家庭民主,多聽各方意見,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和改錯的時間,不要以家長的“威嚴”壓制孩子,強制孩子屈服。

2.要學會理解孩子,經常給予孩子適當的讚揚和鼓勵。

要學會理解孩子、賞識孩子、肯定孩子。在父母賞識的目光裡,教育才能充滿希望。得到父母的讚揚,孩子會變得心情愉悅,信心倍增,內心充滿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數落、訓斥孩子,指責甚至打罵孩子,不僅影響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很容易讓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3.對待叛逆的孩子要有耐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心靈感化孩子。

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在孩子面前,父母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耐住性子,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對話,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或許只是短短的幾分鐘,暖暖的幾句話,輕輕的幾次撫摸,孩子的心結就能解開,就能讓孩子從極度叛逆中走出來。

4.要把握好愛的尺度,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改掉一個壞習慣,遠比養成一個好習慣困難得多。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父母需要適時的把握好愛的尺度,應該多從情感上靠近,心靈上溝通,方法上變通。給孩子恰當的愛。如果孩子實在頑性不改,給他一些適度的懲罰。說服教育並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必要的懲戒還是需要的。


17歲男生跳橋:媽媽的言語殺死孩子,到底家長與孩子要怎麼溝通?



一首《挑媽媽》的小詩感動了許多人,裡面寫道: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孩子不會嫌棄自己的父母,而每個父母都應該告訴自己,更應該告訴孩子:“我愛你,與你的成績無關”;“我愛你,與你有無出息無關”;“我愛你,與你結不結婚無關”……

如果那位17歲的花季少年在跳橋前,聽到的是這樣的話語,結局應該有所不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