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4月17日晚,因与母亲发生口角,一名17岁男生从上海卢浦大桥引桥处跳桥身亡。

据报道称,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在车上又遭受到母亲的指责后,他冲下车决绝的从芦浦大桥纵身跃下。


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妈妈的手试图拉住他,却拉不回内心早已对世界失望的孩子。可能妈妈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无意的指责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伤害!但是妈妈也忘了,17岁的少年有一颗多么脆弱而敏感的一颗心啊!

在孩子看来,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信任自己,自己无疑是世界被抛弃,抑郁而又无助。母亲看似无意的打击与批评,却一次次将孩子逼向阴暗的角落里。最终,感受不到爱与温暖的孩子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得到解脱,而父母的言语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出不穷,无疑也是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业方面的同时,是否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显示,自杀是中国第五大死因,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自杀是中国15至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除了自杀成功者,每年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有研究者据此分析,实际自杀人数往往比公布的自杀数高3~5倍,由此推算,中国自杀人数可能达每年60万人以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却意味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而这些稚嫩的孩子之所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往往是来自一念之间的冲动想法。

2017年5月3日下午,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一学生上完第一节课后,独自一人离开教室,从教学楼5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警方查明,死者生前因玩手机遭到其母亲两次批评,并抢夺手机。

2017年5月10日,安徽毛坦厂中学一女生在教室传看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后,家长于当日傍晚将其带回家中。5月11日凌晨,该生在其家庭住处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

...


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寻求不到支持,相反如果得到的漠视与责骂,那么父母的冷漠或者指责将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只有更了解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给予孩子更好的支持。那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呢?

<strong>

1. 矛盾性

<strong>

在青少年时期,孩子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最为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突出表现就是成人感,有了独立自主的欲望,不愿过多地被大人所约束。与此同时,由于孩子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时也不得不从父母那里求助。这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良好的沟通会解开孩子的心里困惑,拉进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反,如果父母不懂沟通方式,只会将本应是最亲密的亲子关系置于对立的两端。

2. 倾向性

<strong>

青春期是形成世界观的萌芽时期,他们开始了解、接纳、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标准,形成自己的社会观。另一方面,青春期是孩子的一个过渡时期、发展时期、反抗时期和负重时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孩子的发展具有他们自己的倾向性,而父母在孩子的这段时期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作用。

3. 成熟性

<strong>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的巨大变化从而推动了他们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在这个时期不再愿意做一个适应着、服从者和模仿者,而是力求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孩子对自我的片面评价,也会向个性品质转变,比如是否勇敢、幽默、独立等。他们也会给自己寻找一个“偶像”,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一剂“良药”

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时候的心理,与此同时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要做孩子情绪的引导者。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可以比较敏锐地感觉到孩子有情绪,帮助孩子,孩子就可以安心成长。那么,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冷静,理智对待。

在逆反期内,父母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屈服。

2.要学会理解孩子,经常给予孩子适当的赞扬和鼓励。

要学会理解孩子、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在父母赏识的目光里,教育才能充满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孩子会变得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3.对待叛逆的孩子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灵感化孩子。

面对倔强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耐住性子,学会“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对话,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许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暖暖的几句话,轻轻的几次抚摸,孩子的心结就能解开,就能让孩子从极度叛逆中走出来。

4.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改掉一个坏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父母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给孩子恰当的爱。如果孩子实在顽性不改,给他一些适度的惩罚。说服教育并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必要的惩戒还是需要的。


17岁男生跳桥:妈妈的言语杀死孩子,到底家长与孩子要怎么沟通?



一首《挑妈妈》的小诗感动了许多人,里面写道: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儿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孩子不会嫌弃自己的父母,而每个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更应该告诉孩子:“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我爱你,与你结不结婚无关”……

如果那位17岁的花季少年在跳桥前,听到的是这样的话语,结局应该有所不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