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书法影响力


这个问题问的好,首先我们要想想,现代书法教育有问题吗?回答是肯定有的,具体到哪些问题呢?我想了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小孩学书法急于求成。小孩子参加书法兴趣班,很多老师为了让外行人看到这个小孩子学书法的成绩,就从一开始教小孩子学隶书,学隶书还不是临帖,而是一开始就为了参展写几个字为了参展。我一直建议小孩子学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学起,这对小孩子日常学习对汉字的把握很有帮助,利于孩子写作业的字迹工整。为什么学隶书呢?老师的话容易入手,说白了隶书写的歪斜一点反而更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容易欺人,而楷书不欺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


二,明人书法不知道廉耻。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名气的人,随便拿毛笔练两天字,就写出来丢人现眼。关键是还有大把的人围观叫好,真正懂书法的人看起来惨不忍睹,不懂的人竟然当作范本学习。这样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带入“自由体”“江湖体”的陷阱。


三,专业人士急于创新。很多中书协的“大师”专业教授书法美术的教授,急于创新,而搞怪,搞出“丑书”“吼书”“射书”“盲书”“渔网书”“拖布书”等等,层出不穷。哗众取宠,只为博取眼球,只为“创新”。

四,中书协没起到很
好的引导作用。随便一个人有点关系花点钱就可以进入书协,然后冠一“书法家”的称号。“书法家”“大师”等称号现在几等于贬义词。



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气,气多了都是无奈。现在好在有今日头条这样的自媒体平台给真正喜欢书法的爱好者一个展示的平台。


翰墨今香


严格意义上说,我就是现代书法教育出来的,因为我大学学的是书法专业。毕业后,在书法媒体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有深有感受。

首先表明态度,现代的书法教育一直在摸索的道路上,因为历史上没有可以借鉴的,又因为书法的特殊性,现在的学科也没有参考价值。但是,现在的书法教育,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合理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了。从书法教育的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来说,都是比较合理的。

非要说书法教育还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书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多好的水平,所以不管是四年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在大学的学习取得的效果不会太好。

但是,专业的学习,带来的是学习书法的方法,它给人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指明了书法的前路。

你所说的丑书横行,确实,那些江湖书家、野狐禅大行其道,许多根本不懂书法的却自以为是的,到处宣扬自己所谓的书法正道。没能将正确的书法审美传播到深入人心,或许这才是书法教育最大的败笔。

李世民设立崇文馆,算是皇帝开办的书法班,让虞世南、欧阳询主持,褚遂良是班主任,这样豪华的师资,教了60个学生,却无一能取得建树,这个“失败“的书法班告诉我们,书法不能仅仅靠教,还得在你喜欢的同时,对之付出心血,书法不是糊里糊涂就能练好的。大家觉得呢?


冰姿有仙风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现代书法教育走的都是正路,什么问题也没有出过。多年来,书法教育一直都没出现过问题。



现代的书法教育,提倡的是继承传统,师法古人,这样的倡导是正确的。但是,现代书法教育又提出了书法创新的口号,但倡导者提出的书法创新之基础,是要先继承传统,尔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也没错啊!从这个层面上说,现代(注:准确的说,应该是当代而不是现代。现代,指1949年至1978年。当代,指1978年至今)书法教育的方针是对的,路子是正确的。



至于网上说的丑书,实乃不丑,那只是某些书家进行书法创新的一种手段,只是张扬太甚罢了。对于丑书,我们要予以包容,大可不必过多的、刻意的去指责他们。



真正可怕的是“江湖体”和“自由体”字,因为“江湖体”和“自由体”中,几乎没有传统书法的影子。丑书就不一样了,丑书里有传统的元素,有书者自己的个性。所以说, “江湖体”和“自由体”才是最可怕的!可话又说回来了,现代的书法教育没有倡导书者学“江湖体”和“自由体”啊!关于“丑书”,没有定义,自古以来没有。



书法,总是要发展的。

书法创新很可怕,但不创新更可怕!


中州耕牛堂主


不得不承认,书法教育的优劣决定了书法艺术的兴衰,书法至今为止已经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代书法家也留下了诸多旷世杰作,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谓是难得的文化财富,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楷书中有“欧、颜、柳、赵”四大家,草书中有“张旭、怀素、黄庭坚”三大家,这些书家及作品都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然而现代的书法乱象丛生,归根结底就是书法教育出了问题,这是谁的错呢?这是书协的过错,就好比,竟然有人提倡把“二田”的书法当做现在人学习书法的版本,这不很可笑吗?自古就有“欧、颜、柳、赵”号称楷书四大家,“二田”楷书又算什么呢?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说学习方向不对,这是现代书法教育的一大问题,

现代书法教育的第二大问题是“书法理论”的问题,“笔墨纸砚”何为“笔墨纸砚”?现代人的眼中很多人早已经就模糊不清了,像那些“行为书法艺术”都出现了,这明摆着把传统的书法引向了歧途,笔墨纸砚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而不是纯粹简单的书法工具,工具可以到处乱放,文化却不能,



我们暂且不说古代的书法教育有多好是怎样的教育,就以民国初期来说吧,那时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博物馆的开放以及各种刊物的发行,使人们能够见到更多的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为书法临习创造了便利条件,书法教育、各种书法篆刻组织日渐兴起,书学得到大力弘扬,此时碑学与帖学并重、书法理论与实践并举,篆、隶、楷、行、草各体书家辈出,书坛中一派繁荣的景象,


那么为何现代书家寥寥无几呢?这就是书法教育出了问题,书法艺术不同于别的艺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都无法改变、不能更改,书法的审美在于“骨”而不在于“形”,书法是文化艺术,而不是简单纯粹的艺术,要知道“文化艺术”比“艺术”的分量还更大,所以说“审美”也是现代书法教育的又一大问题,审美价值出现了偏差,书法优劣就有偏差。


诗夜城主


重技轻道欠文化,我以为是现代书法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这样一种状况,导致当代“书法家”普遍陷入困局:技法可观,但学养堪忧,作品也因此俗不可治。

书法,首先当然是“写字“。书法学习,如果脱离了技法的掌握、与临得形似之功,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而成了另一种艺术形式了。但同样可以明确说的是,中国书法,从来不仅仅只是写字,它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理应是书家的风神气骨、学养才识。脱离这一点,中国书法就是在自杀;书法教学也是在大义凛然地误人子弟。

因此之故,我们看古今任何一位书法名家,无一例外都首先必须是学识深厚的学者,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因为,特别显然的是,一个人的字再难看,只要勤学,技巧层面是最容易跟上的,即便是一个弱智,他练两三年与习了一二十年的线条质量自然会是不同的。但是,没有学养的灌溉,这样的“书法”,即使临写《兰亭序》仿的一模一样,依然只是没有价值的、空有形式的复印与赝品而已,是“写字”而断然说不上是“书法”。

可以说,学养乃书法的前提与基础,是书法的土壤与本质,系书法之营养与濡润,更为书法的助力与道德标尺。书法教育脱离这点,就是导航于盲,是神志不清的乱开车。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书法教学,因为很多“老师们”本身就是不怎么读书之人,引导学生也多只能专重技巧,只知手工搬运前人技法;而学员本人也由此多不学,纯“技术主义”观笼罩身心。

这就导致当代书坛呈现这样一种病症:论技法、论形式,甚至比古人经典书帖还要更圆熟、更合理、更高明,但是最终的成品确显得俗不可耐。核心的原因当在于,整整一两代书法家已经忘记或过于忽视了文化对于书法的滋养功能,不能引“笔墨”为“知己”,仅仅以“工具”驱使之,结果导致书法作品气韵皆失生命全无,工匠主义之风弥漫宇内。不仅教学成效堪忧,教学理念也是错了方向的。

中国古人论书,有名句说,“书之功夫,更在书外”。认为学书之更重点不在技巧上的“内功”,而在学识积累等“外功”,这本是极有见地的指南。而当代书法教育,日益在背离这种忠告。如今书坛不仅小咖如此,实际一些台面上的大佬都没做好表率,上行下效。比如,欧阳中石老先生,面对镜头采访,夸夸而言,实际谈及的很多文史知识点开口即错;现任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倒也到处呼吁“守住我们的文化命脉”,但是给人抄录的书作,错别字、普通引用都是颠倒到荒谬的地步,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妇孺皆知的名言都可以说是典出《庄子》、“杨凝式”都能写成“杨凝氏”等等,显示他其实连《论语》、《庄子》、《周易》等常见书、常见用语都是极陌生的——不客气地讲,文化素养可能比过去的高中生还不如。

有这样重技、轻道、欠人文优势的学书乱象,那些书法家再有名,其字又何以避俗;而如此书法教育现状,又如何可以培育真正有思想、可古雅、具灵魂的书法家?书法家缺乏匹配的文化素养,我以为是当代书坛最大的问题,也是当代书法教学最深的流弊。


其余,还有一些重要的弊端,也是严重的。书法,本应该是以修身养性为内在宗旨的,是为兴趣而兴趣的艺术喜好,但我们看到,如今的书坛乃至书法教学,实际已经全面引向功利化的不正之风。

比如:学习书法,教人书法,一心向展等功利化思想盛行,同时字以人贵、字以官贵、字以权贵,书坛市侩气息浓厚。 学书者,一拿笔,目标就定住了展览的入选、入展、获奖,挖空心思寻求出路和机会,穷尽脑汁去揣摩评委们的喜好,抓住评委们的眼球;教书者,也有很多以为以为入选、入展、获奖才是唯一的硬道理,一股功利的学书氛围、一种庸俗的流行书风遂流布天下,狂澜难挽救;

再比如,要么漠视经典书帖的临习,导致的“江湖体”甚嚣尘上;要么过于师心自用、着意创新所衍生的当代人所谓的“丑书”横行天下,也是书法教学乃至书法实践中触目惊心的。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很大程度上严重挫伤了书法艺术的严肃性,削减着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格,对于书艺的传与承都是致命的摧毁,并最终让书法艺术沦为江湖杂耍。


因此,要我说,一句话总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今人尚名利、务浮躁,是为今日书坛及书法教学最大的病癌。

我想,书学及其教学倘若要回到正道,也应该在这些方面自我警醒。书法学习中的有志者,更应该以此为戒,勿为眼前的云卷云舒冲昏头脑,当知流行不一定代表着正路,更不预示着永远正确。

民国时期的名家赵无极先生说得好,他当初刚到巴黎时,风光赶潮流的艺术家到处都是,可几十年以后所剩无几,几乎都为大家所忘记,核心就在于如浮萍一般“无根”。也许,我们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时间会自动把那些不行的东西给清理掉的。

2019,2,12,晚,匆笔


刘愚愚


现在的书法教育,问题出在对于"功力"的理解,以及缺乏深刻的文化理解。作为普及教育,也许无需对两者的过多关注。毕竟书法教育初期是以写好毛笔字为主。但是对于严肃的书法教育,以及书家的培养,对于"功力"与"文化"的理解,就必不可缺。书法教育,进入培养书家的基本规程,首先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功力"的练习,这是一个学人对于为学的漫长过程。就书法教育而言,必须让习书者建树起对待书法`"功力"的正确以知,以此为终身的追求。可现在的基本问题是,能真懂"功力“的书者少,书法功力不被重视或被忽略是常态。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教育,首先应解决的既一一书法功力的问题。。。作为传统文化精神在书法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理解,现在或许并不缺乏。但缺乏深刻的文化理解。对于此问题,首先涉及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的文化理解。如此讲是因为,中国的书法由技而道的整个过程,不仅需要人生漫长的学问、学识、学力的艰难程累,并有助于学书的进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书学基本价值认识,如无深刻理解,于书学难以走远,难以深入。作为书法教育,此问题的存在同样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既究竟应以怎样的中国文化精神对待书法。希望这两个问题,能够得到现在书法教育的重视。真正培养出具有深厚传统功力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一一书家。不辜负于我们这一伟大的时代!(作品自写)。





乾德堂1


现在的书法教育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出在中书协和追逐名利上。一般的书法教育,一般都是从一笔一划,从基础教起,一步一步地教学生的,并没有谁乱来的。但最可怕的是中书协这书法龙头,把传统写法排除在"好"“美"的范围之外,把丑书乱书作为书法最高境界。由于中书协的评价,是全国书法的导向,所以,书写者就带着这指挥棒转,于是乎,全国就出现了丑书乱书满天飞,盛极一时之势,这种不良后果,中书协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还有就是追名逐利,书法本来是一种高雅的活动,但不少所谓名人就把他作为谋财手段,在经过媒体炒热之后,就谋利而不脸红了。当然,我们不反对适当的润笔费,但那些所谓名人的润笔贵到惊人,多少万一尺,一幅斗方写几个字,比农民种十亩地的收入还贵得多,真是令人咋舌。但实际他的字有这价值吗?那就不得而知了。


听雨13063


现代书法教育主要出现哪些问题?书法界丑书横行,江湖体霸市你怎么样看?

现代书法教育的问题主要就是急于求成,特点就短平快。短期见效,平稳提升,快速成功。这样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普通具有工匠气,手法熟练,缺乏变化,死搬硬写。这也是他们没有自信的表现,离开模式,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生怕哪一笔写错了,有违书道,怕人笑话。

书法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操作能力,身体状态等的综合升华。书法教育就是机械训练人的操作能力,和驾照一样,有照就能开车,你有书法会员证就可以卖作品。他们只有操作水平,缺乏思想修行,文化学识,良好的身体素质。

所以当今书法界丑书横行。先看什么是丑书,丑书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恣意妄为,乱划乱写,一眼望去,乌烟瘴气,扎眼睛,找不到书法的遒劲之美,潇洒之美,灵动之美,和谐之美,浑然天成之美。这一现象往往在草书表现出来。这都是缺乏思想修养,知识面不广不深有关。没有真情实感的激情难以挥洒出动人的作品。

再说江湖体书法,江湖书法走的是平民路线,根据老百姓爱好而发展的书体,丑书是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玩的是高深,江湖体玩的是花样,易性,投其所好。这是两条不同的方向。江湖体有鸟字书,象形书,字大笔粗,好用蛮力,以粗黑硬来施展霸气,以五彩缤纷来夺人眼珠,以妩媚多姿来取悦大众。

综上所述,书法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应当作为终身修行,才能出现书法大师,而不是人人都能写上两笔的书法家。离开修行学识谈书法成就就是空谈。只能一时被人吹捧,而不能千古留名。











微诗阳春白雪


当今不是书法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时代改变了书法的性质。

书法被列入基础教育、书法可取得各级文凭及学位、书法还有全国性的组织、书法还能成为职业、还可以看到满街开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等。所以说现今的书法教育可谓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的繁荣了。

但与此截然相反的,却是当下书法空前绝后地衰退、萎缩。归纳一下,有几个现象很是值得思考。



一、学习书法目的性的转变

不能否认,大都数学习书法的朋友还是以陶冶情致,对传统文化抱有兴趣为目的的,但可叹的是,这绝不是当今书法的主流,也影响不了当代书法的走向。影响书法趋势的,主要还是来自于各个专业从事书法事业的团体与个人。

但遗憾地看到:书法基础教育师资短缺与水平参差;社会培训机构收费与教学质量的极度不匹配;高等专业书法教育中门第分歧严重;全国性书法组织的随波逐流不作为;职业从事书法者的急功近利与唯利是图……。

我一再强调:书法就等同于传统!自古国民认识的书法是最不功利的、最平易大众、最是润物无声的一种文化现象,与上相比,其根本目的就已南辕北辙,因而再多的繁华也只流于表象。

二、书法教育方式的转变

中国千年以来的书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家族、师徒式的私相授受,重视的是从小的熏陶与启蒙,讲究的是渊源和传承。就如蒙童习字一般,从小练习书法,是最自然不过的功课,不是把书法当成一项专业技能来训练。

老辈父母师长,无论贵贱愚贤,对书法的教育都是寓义于教。除了严格的循序渐进“守法懂矩”要求外,还常以有关书法中的秘闻逸事来警醒、陶冶受者性情,把书法中蕴藉的美学思维、美德情操自小就根植心底,至于将来是否成为书法家、能否以此为食,则本不在意,看重的是此中道义能否受益终身。


三、受众者的转变

其实大可不必再纠结于书法的实用与艺术性上面,众多例子已证明:丧失了实用性的书法,也就不存在了艺术的意义!

每个人都切身体会:只有在经常必要的书写中,才能自觉地去追求字形的美,只有应内心迫切地需要,才会自然流露不饰雕琢的真实感受。如果书法只是刻意地寻求个性,刻意地去展示技法,那么许多肤浅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

书法失去了实用,就不再是众多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至多会偶尔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搞书法的大多也只成为人们讥讽的对象。当书法成为了小众的娱乐,大众则只有把书法家等同于明星,而不是名家;其作品也只是趋炎附会的时尚,而不是经典。


总的来说,当今书法生态和教育,就像沙漠中的绿洲,水草的丰满掩盖不了脚下深层的贫瘠;又像被污染的山川河流,正逐渐失去再生的功能。。。

[临池管窥]谢谢览阅!


临池管窥


首先我要纠正题主的说法,用″现代″二字欠妥,应改为现在,

咋天某市书协年会中,大家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什么是″书法",

二,什么是″写字"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係,不了解,或不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係,又怎么能教人呢?

我记得小时候,上学有描红,叫写毛笔字,用″硬笔"叫写钢笔字,一个目地,写工整了,

现在进步了,叫″书法",并给书法戴上了″艺术”的帽子,旦凡会拿毛笔或硬笔写字的人都成了″书法艺朮家",不信他们人手一本″书法家协会"的证明,所以十三亿人口,除个别文盲不识字者,只要愿意加入,书法家协会都会给你一个书法家的帽子,让你过过什么是″家"的 瘾,难怪这些书法家都一致埋怨,当今社会″书法家”的字,不值钱了,既然不值钱了,干什么还要拼命的向里挤呢?难怪美梦未醒,

我曾说过,写字非一日之功,别被骗子忽忧了,有人写到老,写到死都没有成为书法家,充其量也只是书写爱好者,在″法"的边缘,打转转,还有写字是烧钱的,你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吗?

写字的好处,是修心养性,写字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禅悟的过程,只能把写字当作玩,也许这玩就玩出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