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剖腹產要儘快下床走路?

拾染呀19


我當時剖腹產手術後第二天拔完尿管後,護士說了句,沒事下床走走哈,然後她就走了。我才生完12個小時就要我下床還要我走走,我連動都不敢動呢,還讓我走走,隨後將來大夫問了後才知道,原來為了避免給刀口造成影響,剛開始下床走動的時候不宜時間過長,而且也不能走的太遠,可以在床邊上活動一下,出現不適症狀可以馬上回到床上休息,活動時間以五分鐘左右為宜,之後可以慢慢增加活動時間以及活動距離。而且第一天可下床活動,手術後第一次下床可能會有暈眩感,此時務必要有家屬陪伴,可先將腿垂於床邊,並在床緣坐一會兒,不覺頭暈再下床。此種現象通常於24小時後消失,並不見得一定有貧血或其他不正常。

聽了大夫詳細說明後,在家人幫助下慢慢將屁股挪向床邊,在將腿放在地上慢慢用力站起來,這看似簡單的動作我卻用了3分鐘。一個是刀口有點難受另一個就是心裡會有些害怕,怕扯到刀口更怕用力太大刀口裂開,就這樣慢慢的我站起來了,那一刻心情很複雜,有激動也有酸澀還有點莫名其妙的委屈,隨後在地上慢慢走了幾步,像小孩學走步一樣,慢慢的一步接一步,不一會頭上就有汗了,身上也潮溼了,又回到床上歇著了。雖然還想走幾步試試,但有一個理智的自己好像再說,要量力而行別逞強了,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顧孩子。




朵朵ioi朵媽


導語

比我遲一天剖的一個年輕媽媽,住在我對面病床。很受家人寵愛,生孩子來了10幾個家屬。聽她媽媽說是順轉剖,受不了了太疼了,媽媽說從小都比較嬌氣,怕疼。


到病房後一直哼哼。護士來壓肚子,痛的哇哇大哭。護士說我都還沒用力呢,你就叫那麼悽慘,我怎麼下的了手啊!正常我們壓三四次肚子就好了。可是她多壓了兩次。因為護士說她的惡露沒出來多少,怕宮縮乏力。我隔壁床六個小時候就起床走動了,我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動。對面床的年輕媽媽,連續五天都沒動過。一直哭著喊疼。後來傷口脂肪液化要重新縫合。醫生說後來還發現了輕微腸粘連。所以醫生一直鼓勵她早點下床走動。

一:要及早下床活動主要目的是

1:促進惡露排出

2:促進子宮收縮

3:打了麻藥,腸胃蠕動變慢。及早下床,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早點通氣,早點恢復飲食。

4:防止腸粘連。促進子宮儘快恢復。

二:下床活動要注意以下幾點

1:剖腹產六小時後,拔了導尿管就可以下床走動了。剛開始只要在床邊走動。如果累了可以隨時躺下。

2:注意肚子上的刀口,不要撕扯開來。

3:起來時要緩慢,不要起來太猛太快。


郭郭親子


剖腹產的媽媽們都知道,手術的過程並是很疼,最疼的是手術麻藥過後,傷口的疼痛,還有醫生一次又一次按壓傷口的疼,那種疼,不攥緊拳頭都抗不過去,有一種肉裂開的感覺,但是即使是那麼疼,醫生還是要求儘快下床走路。而且,是強烈要求。




剖腹產手術後為什麼要儘快下床

1、排氣

一般剖腹產手術後如果沒有排氣就不允許進食的,需要等肛門排氣後才能進食,這是因為只有肛門排氣後才說明消化道沒有粘連,是通暢的。如果肛門沒有通氣,有可能是腸道粘連導致的,必要時需要打開傷口解除粘連的,如果進食,會容易導致腹腔內感染,麻醉後誘發嘔吐,導致氣道堵塞,嚴重時可以導致窒息。

2、幫助子宮收縮



產婦儘早的下床活動可以幫助子宮進行收縮而且有利於產後恢復。對於排除殘留在子宮裡的惡露更有幫助。

3、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食慾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腸胃的運動還可以增加產婦的食慾,更利於產後乳汁的分泌。

雖然,剖腹產手術過後就連翻身都感到巨疼,但是安全起見寶媽們還是咬牙堅持。其實下床走路也是需要技巧的,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剖腹產手術後下床走路技巧



第一步:下床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先換成側臥的姿勢

第二步:用手臂慢慢的撐起上身,變成坐姿。

第三步:慢慢的把腿垂在床側,讓腳堅實的踏在地板上,再用手掌撐著床邊站起來。這樣腹部可以少用力氣,減少疼痛,避免傷口過度拉伸。


丁媽親子時光


寶媽在剖腹產後會經歷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下床走路,這是寶媽在產後的第一個大幅度活動,因為寶媽在剖腹產後需要平躺,然後去鎮痛泵和導尿管,之後才可以下床活動。產後身體比較虛弱,再加上傷口的疼痛,因此下床走路對於寶媽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儘管如此,寶媽下床走路卻必須在產後24小時之內實現。

寶媽為什麼需要這麼著急地下床走路?

第一、防止便秘

腹部的傷口不利於用力排便,因此寶媽在產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狀,走路有助於直腸蠕動,能有效緩解便秘症狀。

第二、防止腸粘連

剖腹產的開腹有引起腸管黏連的可能,因此一些寶媽在產後會出現腸粘連症狀,走路可以有效避免產後的腸粘連現象。

第三、幫助子宮收縮

產後的子宮收縮對於寶媽的產後恢復非常關鍵,走路可以幫助子宮加速收縮,促進惡露的排出,對寶媽的健康非常有利。

寶媽下床走路會碰到哪些問題?該如何克服?

第一、從平躺到坐起會拉扯到腹部傷口,產生劇烈的疼痛感。

寶媽可以先從平躺轉為側臥位,靠手臂及肘部的力量支撐身體坐起,這樣能有效避開使用腹部肌肉,減輕疼痛感。

第二、從坐起到站立會感覺到腳底沒力,站不穩。

寶媽站起時必須有人攙扶,或扶住旁邊的扶手,這樣可以分擔掉身體的一部分重量,讓腿部適應一點點加大的重量直至站穩。

第三、從站立到走路會拉扯到腹部傷口,產生劇烈的疼痛感;產後體力不支會導致寶媽在行走過程中隨時摔倒,甚至昏倒在地。

寶媽可以緩慢、小步向前走路,這樣可以減少活動對傷口的拉扯;同時,在走路時必須有人在旁攙扶,隨時應付突發狀況。

雖然,下床走路是寶媽在剖腹產後必定會經歷的一個艱難過程,但困難程度也會因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我當初產後下床走路就沒有那麼痛苦,可能與我產前一直保持適量的運動有關,一方面健康狀況好、體力恢復快,另一方面腿部力量足,站立、走路的困難程度會降低。

此外,寶媽在進行產後下床練習時,不要急於求成,每次練習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只要堅持每天練習,就能循序漸進地實現行動自如。


良師益友談育兒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步步驚心,為母不易!

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醫療條件也越來越發達,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生孩子全憑一己之力了。

在90年代以前,絕大部分地方都是有產婆,什麼時候生孩子,隨叫隨到,一盆開水,一把剪刀,一塊紗布,基本算準備就緒,至於中間的突發情況,就完全看造化了。

而現在生個孩子,除了各種產檢以外,提前到醫院,進產房,護士醫生時時刻刻守護你周全,這情景想起來和古時代帝王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嘛,然而還是避免不了“鬼門關”走一遭。

也許會有人選擇“剖腹產”,往手術檯上一躺,不知不覺的孩子就生出來了,可是沒經歷過的人是不會知道剖腹產後也是十分痛苦的。

我就簡單講述下我媳婦的經歷吧,她可能是一個比較不太“幸運”的產婦。

凌晨2點剛過完七夕情人節,就出現了要生的情況,去縣城的路也比較遠,烏漆墨黑的深夜,很不容易的叫了一輛出租車,師傅也特別照顧我們,半個小時的路程,僅用了10分鐘就到了縣城醫院,醫生看了情況讓我們順產,開十指,年輕不知道,就爽快的答應了。

可是疼了一夜,到第二天11點才開了兩指,後來檢查又突然發現羊水太渾濁,只能做剖腹產了,半個多小時後母子平安,就出來了,出來第一句就是“白疼了老孃十個小時,還是剖腹產舒服”。

然而,當一家人為這個小生命到來的時候而高興時,她的痛苦才真正開始。

麻醉的效果漸漸失效,雖然一直輸著點滴,但是小腹開始慢慢的出現疼痛,持續將近2個小時後沒開始出現口渴,口乾,但是醫生說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一切只能在床上解決,說真的,很難受,也很尷尬。

最痛苦的是過了一天後,醫生讓開始下床活動,不然容易腸粘連,別說下床了,就是做起來都非常困難,一點力氣都使不上,每走一步都很困難,加上一天沒吃沒喝,臉上蒼白,疼的連呼吸都沒力氣。

不僅如此,護士還要按壓腹部,每次護士一來,就跟個孩子一樣開始準備哭了,沒辦法,哭也得按,如果不這樣做,腸道恢復不正常,偶爾的進食之後還會出現腹部疼痛,或者有排氣不暢、大便乾燥,甚至造成腸功能紊亂,使大便的長期滯留,易引起粘連性腸梗阻,並造成腸壞死,以致危及生命。

終於熬過了艱難的時期,第三天,開始吃點流食,偶爾自己下床運動下,慢慢就恢復正常了,所以選擇剖腹產的朋友一定要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計劃準備,少走彎路,前兩天是痛苦的,同樣也是偉大的!





最酷寶爸


幫助腸的蠕動,減輕腹脹的情況,還要預防血管栓塞。前2到3天會有疼痛的情況,活動的時可以用腹帶支託傷口,從而可以減輕傷口的疼痛。術後十天左右,如果身體恢復的好,可以鍛鍊身體。


朱珠的生活vlog


讓腸胃加快蠕動,讓你儘快放屁!哈哈哈


還只是個娃娃呀


下床走動能是幫助腸蠕動還有幫助排氣的效果


酷酷酷酷酷酷1111


因為刨腹產把你的腹腔全部打開清洗了一遍讓你更早的下床走路是為了防止腸粘連!鍛鍊腸胃蠕動好排氣進食!


淼淼居家過日子


剖產儘快下地走路是防止腸粘連,不管多疼都得忍,排氣以後才可以進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