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內蒙古的巴彥淖爾至包頭、呼和浩特一線的黃河以北的河套地區在元明時期是個什麼情況?

雨後冬季


這一片風水很好,也可算是漠南蒙古地區最適合農耕的土地了,可惜,自秦漢唐以降,中央政權一直對此地控制力不強,一直都在遊牧民族政權手中,所以沒有怎麼發展過。在史書上的記載也是寥寥。

元朝有限度的開發過,呼市的土默特部,巴盟的烏拉特部蒙古人遊牧於這一帶,都不算很強盛的部落。明朝時候這一片就不屬於明政府,被北元控制。英宗年間,呼和浩特有阿拉坦汗,也叫俺答汗,臣服明朝,建立歸化城,互開通商,半農半牧,引進了不少漢人來呼和浩特開荒種地,從事生產,呼和浩特才發展了起來。

清朝時候這一片地區實際歸於中央政府,開始了漢化和發展。

民國十七八年,甘肅回亂,我爺爺從甘肅來的內蒙古巴盟,那時候臨河是個小鎮,馮玉祥的河套公署在磴口,都沒有多少人😂黃河邊荒灘燒開引個渠淌水排水就是自己的地了。

都是我一個本地土著所見所聞,有些東西沒具體查書,還請高人多多指教。


好奇的二把刀


河套地區在南北朝結束以後基本就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界處了,元朝時候的河套還是以牧場放牧為主,到了明朝時期,俺答汗建立了呼和浩特讓這個地方有了一定的經濟繁榮,之後沒過多久呼和浩特沒落,一直到清朝都是零星的散居很少的人,清朝中期失去對漢人北遷控制的能力,大量的山西陝西人為了生存和經商北上,就是著名的走西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