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山縣概述

平山縣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東麓。位於北緯38o09′~38o45′,東經113o31′~114o15′東與鹿泉市接壤,南與井陘縣毗連,北與靈壽交界,轄區面積2648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石家莊市30公里。

[1]總人口49萬人(2012年末)。

平山縣是中國小水電試點縣之一,中國革命聖地──西柏坡所在地。縣境內山水風光秀麗,歷史文化獨特,溫泉資源豐富,集“紅、綠、古、溫”為一體,濃縮了太行山系的精華,全縣共有4A級景區11家,5A級景區一家,星級酒店14家。

2018年10月,國務院扶貧辦批准平山縣脫貧摘帽。

歷史沿革

平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公元前17世紀商始祖契發祥於此。

春秋時為晉國屬地。

戰國時屬中山與趙國。

西漢初置蒲吾縣,三國、魏晉襲漢制。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蒲吾縣一部置房山縣。

唐貞觀元年(627)蒲吾縣併入井陘縣。

河北省平山縣概述

平山縣

至德元年(756)改房山縣為平山縣。

熙寧六年(1073)井陘縣併入平山、獲鹿二縣(八年,又析置井陘縣)。

1940年8月,以平山、井陘、獲鹿各一部分區域置建屏縣(俗稱“東建屏”)。

1945年10月撤銷建屏縣,把平山縣西部區域析出置建屏縣(俗稱“西建屏”),東部區域仍為平山縣。

1958年9月,將建屏、平山合併,稱平山縣。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批准平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4]

歷史文化

千乘之國

中山國在戰國時期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云:“戰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然而,由於史書失載,後人很難了解它的歷史面目。

中山國的文物

王陵的“兆域圖“銅版(中國最早的地圖)、山字形銅器、錯金銀龍鳳銅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銀首人俑銅燈等等,充分顯示了戰國中期中山國手工業生產高度發展的水平。

平山縣位於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滹沱河上游,距石家莊40公里、北京300公里。東臨鹿泉市,南接井陘縣,北靠靈壽、阜平,西與山西省境。地理位置為東經113°31’—114°51’,北緯38°9’—38°45’。平山地貌繁雜,地勢包括了平原、丘陵、低山、中山,亞高山五個亞類,海拔有111米直升到2281米,高矮懸殊。[5]

地質

地貌屬山地類型,有亞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5個亞類,併兼有階地、崗坡、谷地、凹地等多種地貌類型。亞高山位於合河口鄉前大地、中臺山村的駝梁一帶,海拔2000-2281米,地勢高而坡緩,面積0.5萬畝。中山區,包括合河口、營裡、上觀音堂、下口、北冶等鄉的一部分村莊,海拔1000-2000米,面積52.1萬畝。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區,位於蛟潭莊、孟家莊、楊家橋、小覺等鄉鎮,這一類型面積最大,為140.2萬畝。500米以下為丘陵區和山前平原區,包括下槐、崗南、古月、西柏坡等鄉鎮滹沱河干流沿岸村莊和宅北、蘇家莊、東王坡、南甸、上三汲、兩河、西大吾、溫塘、東回舍、孟賢壁、平山鎮等鄉鎮,丘陵區面積104.8萬畝,平原99.6萬畝。

平山縣位屬華北自然區。在大地構造方面,如依傳統的地槽——地臺說,有兩種觀點,一種以黃汲清為代表的多旋迴學說,將平山縣劃分在中朝準地臺,山西斷隆的中部靠東緣的部位;一種以張文佑為代表的斷塊構造學說,以為平山縣處在中國地臺區、華北臺塊、山西臺背斜、太行穹折帶的北端。就板塊構造說,平山縣處在中朝地塊上。按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平山縣處在中國東部新華夏系太行山隆起帶北東方位,是4500萬年前由兩個隆起兩個凹陷組成的“多”字型構造,即阜平隆起、井陘凹陷、贊皇隆起、武安凹陷,平山縣位於阜平隆起和井陘凹陷的過渡地帶、形成新華夏系最早出現的構造形跡。

平山縣縣境地質由於歷經多次的地殼運行和長期的剝蝕堆積,形成了三面環山、朝東敞開、呈簸萁狀的地貌輪廓。總的地勢是,自東南向西北逐漸增高,海拔由最低點東水碾村120米,上升到最高點駝梁2281米,相對高差2161米。境內地形複雜,西高東低,海拔高度120米~2281米,相對高差大。低山、丘陵、河谷面積約佔平山縣總面積的70%,坡度在25度以下的土地面積約佔40%。由於歷史原因造成該區植被稀少,土層較薄,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積是平山縣總國土面積的68.6%,一般侵蝕模數為1450噸/年/平方公里。土壤主要以褐土為主,褐土面積佔平山縣土地面積的88%,其它土壤主要是棕壤、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土壤母質以花崗岩、片麻岩為主,有少量石灰岩和頁岩分佈。

地貌

河北省平山縣概述

平山縣衛星地圖

平山縣地貌屬山地類型,有亞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5個亞類,併兼有階地、崗坡、谷地、凹地等多種地貌類型。亞高山位於合河口鄉前大地、中臺山村的駝梁一帶,海拔2000-2281米,地勢高而坡緩,面積0.5萬畝。中山區,包括合河口、營裡、上觀音堂、下口、北冶等鄉的一部分村莊,海拔1000-2000米,面積52.1萬畝。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區,位於蛟潭莊、孟家莊、楊家橋、小覺等鄉鎮,這一類型面積最大,為140.2萬畝。500米以下為丘陵區和山前平原區,包括下槐、崗南、古月、西柏坡等鄉鎮滹沱河干流沿岸村莊和宅北、蘇家莊、東王坡、南甸、上三汲、兩河、西大吾、溫塘、東回舍、孟賢壁、平山鎮等鄉鎮,丘陵區面積104.8萬畝,平原99.6萬畝。縣域面積26.48萬公頃,其中耕地3.06萬公頃、宜林牧地18.06萬公頃、水域3.07萬公頃。

縣域面積26.48萬公頃,其中耕地3.06萬公頃、宜林牧地18.06萬公頃、水域3.07萬公頃。土壤類型多樣,有4個土類、11個亞類、37個土屬、87個土種。亞高山草甸土主要頒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南駝山脊地帶,佔平山縣面積的0.1%,棕壤主要分佈在1000~1300米的西北部深山區,面積約佔8.1%;褐土主要分佈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崗地,約佔88.8%,草甸土分佈在200米左右的河流階地,約佔3%。耕地以灌溉情況分為水地旱地,平山縣有效灌溉面積2.53萬公頃,旱澇保灌田1.67萬公頃。

[5]

土壤

土壤類型多樣,有4個土類、11個亞類、37個土屬、87個土種。亞高山草甸土主要頒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南駝山脊地帶,佔平山縣面積的0.1%,棕壤主要分佈在1000~1300米的西北部深山區,面積約佔8.1%;褐土主要分佈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崗地,約佔88.8%,草甸土分佈在200米左右的河流階地,約佔3%。耕地以灌溉情況分為水地旱地,平山縣有效灌溉面積2.53萬公頃,旱澇保灌田1.67萬公頃。

氣候

平山縣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大陸性氣候。由於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概括了河北全省的氣候類型特點,由東至西可分為5個氣候區。這5個區可歸納為3個類型,即:暖溫半乾旱區,暖溫半溼潤區和溫涼溼潤區。其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季節性強,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夏暑冬寒,溫差較大。 平山縣受大氣環流分佈的制約表現為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年平均氣溫12.7℃。年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26.3℃;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8.2℃。年較差29.5℃。各月平均氣溫除最熱的7月和最冷的1月外,其餘10個月可以7月為軸分為對稱的5對近似月。太陽年總輻射量131~136千卡/平方釐米/年。無霜期平均140-180天。

礦產資源

平山縣2010年探明境內有鐵礦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硅線石、硅石、金銀礦、礦泉水等49種礦藏,總儲量60億立方米,120億噸,其中鐵礦石儲量1億噸,石灰石20億立方米,石材20億立方米,特別是花崗岩、大理石品種豐富,共有20多個花色品種,品種之多,材質之好,在太行山區首屈一指。

水資源

平山縣水資源分區以水庫、河流為主,結合平山縣行政區劃,將平山縣劃分為四個水資源計算區,即:崗南水庫以上兩個小區,滹沱河以北(簡稱崗上滹北區)和滹沱河以南(簡稱崗上滹南區);崗南水庫以下分兩個小區,滹沱河以北(簡稱崗下滹北區)和滹沱河以南(簡稱崗下滹南區)。入境地表水資源量是指外省、縣產水流經評價區及由外縣經灌溉渠道引入水兩部分水資源量。平山縣入境河流有滹沱河、郭蘇河、蒿田河、險溢河、南甸河及冶河,入境灌溉渠道有人民渠、磁右渠、南躍渠、興民渠、大同渠和源泉渠。平山縣出境河流有滹沱河,出境渠道有引崗渠。平山縣境內幹流滹沱河有西向東橫貫全境,長達110公里,12條支流呈扇形分佈,平山縣共有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79條。

生物資源

平山縣2010年主要有動物(獸類、禽類、爬行類、水生類),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有80科,273屬,432種。)

境內山水風光秀麗,歷史文化獨特,溫泉資源豐富,集“紅、綠、古、溫”為一體,濃縮了太行山系的精華,(“紅”即紅色資源,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柏坡;“綠”即綠色資源,有北方桂林天桂山、避暑勝地駝梁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古”即古文化資源,戰國時期的中山國都城遺址就座落在平山境內,有2000多年的歷史;“溫”即溫泉資源,溫塘溫泉是全國重點溫泉之一,含有30多種礦物質,具有很好的醫療價值,現為華北最大的溫泉度假中心)。全縣共有4A級景區11家,5A級景區一家,星級酒店14家。[8]

境內有四大景區、五大名勝、六大古蹟,國家、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60多處。有奇峰、溶洞、森林、草原、河湖、瀑布、溫泉等自然景點100餘處,是河北省綜合性旅遊大縣。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桂山鍾靈毓秀,素有“北方桂林”之稱。中山國都城遺址,馳名中外,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避暑勝地駝梁臨近佛教聖地五臺山,主峰海拔2281米,原始森林保護完好,自然風光秀美,被稱為太行山上的綠寶石,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

景點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位於太行山中的平山縣。自1948年5月至次年3月間,這裡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大決戰期間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部。從這裡,中國共產黨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

西柏坡

西柏坡,原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有100多戶人家,群山環繞,滹沱河擦村而過,兩岸灘地肥沃,稻麥兩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就是老革命根據地之一。1948年,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對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進攻。當時距西柏坡僅90公里的華北重鎮石家莊(原名石門,現為河北省省會)已攻克,直控京廣鐵路,石家莊成為華北解放區(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解放區合併)的領導中心。在全國勝利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於1948年5月26日到達西柏坡。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齊集於此。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即軍委作戰室為四間小平房,地處大院東部,是當時中央機關自己動手修建的。作戰室的牆上掛有大型軍事地圖,指揮聞名中外的三大戰役的作戰命令,就是從這裡下達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4個月又19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餘人,使國民黨賴以生存的精銳部隊基本上歸於消滅。周恩來副主席曾風趣地說:“我們這個作戰室,一不發款,二不發糧,三不發人,就是每天往前線發許多電報,就把國民黨給打敗了。”

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舊居緊靠小山南端。原為農民住宅,曾被日寇燒得殘破不堪,後經多次修補。該房分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設有警衛室,甬道西邊有磨盤和豬圈。夏日裡,毛澤東同其他領導,經常圍坐在磨盤旁、楸樹下,商討軍國大事。在這裡三百多個日夜裡,毛澤東寫下了許多著作,僅收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人民日報》的報頭也是在這裡題寫的。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舊址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在大院西側,原為機關大夥房。大會於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開。十天後,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於3月25日進駐北京香山。這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西柏坡展覽館

西柏坡展覽館,面積3344平方米。館內的陳列展覽,集聲光電現代化設施於一體,集中展現了西柏坡的歷史地位及深遠影響。西柏坡還建有紀念碑、領導風範雕塑園、西柏坡石雕刻園等。西柏坡已成為著名的革命紀念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國的都城

中山國都城靈壽遺址,位於平山縣三汲鄉,北依東靈山和牛山,南臨滹沱河,東距今靈壽縣城10千米。城垣早已不存。從保存下來的地下夯土城基得知,南北長4.5千米,東西4千米,呈不規則的三角形,依自然地勢版築,牆厚約2.7米。城內以南北向隔牆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城北部為宮殿建築區,南部為手工業作坊和居住區;西城北部為王陵區,南部為商業區、居住區和農業區。王宮建築氣勢宏偉,裝飾華麗。手工業發達,作坊分工細密。由此可見,當時的都城靈壽十分繁榮,同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相比,毫不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