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蓝天284798036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他凭这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

流行歌曲《涛声依旧》正是出自于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由此可见得,这首诗的魅力至今不衰。

那么,这首震古烁今的诗,究竟表达了张大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呢?

先来看看这首诗写就时的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首诗一共只有四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大意为: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中,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历来人们的解读为: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

有书君认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描写,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沦落人的景象,张继作为这幅画中的孤舟客子,寒夜对灯,由景生情,抒发了他心中的无限愁绪。

张继到底在愁些什么呢?

从张继作这首诗的时间界限来看,大背景是他遇上了安史之乱,正随着人流在外漂泊,他的第一重心绪——家国愁:逢此战乱,己身该归于何处?这周围一片漆黑,前路不知在何方?

张继的第二心绪——情爱怅:此时的张继,正是科举考试不利,落榜彷徨的时刻。这年张继身负厚望,带着父亲与初恋爱人王晓薇的殷殷期盼踏上了去长安求取功名的路途。

谁知这一去,并未如愿。张继无奈中随着流亡的人们来到了苏州。

这天恰逢中秋,夜半时分,张继租赁的小船停泊在姑苏城的枫桥边,周围万簌俱静,只余一盏孤灯慰藉着他。

忽然城外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这钟声勾起了张继对亲人与爱人的思恋:先前自己求取功名之路颇为顺遂,这次满怀希望奔赴京城,却意外落榜,正不知将来见了家中父亲与那心爱的人儿,要如何去开口。

今日中秋,天上月圆,我张继却孤旅羁绊,无法与你们一起赏月共庆,惟愿家人与爱人安康吧。

张继还有第三重心绪——无常惑:本来颇有把握的举业却未遂愿,本来太平盛世的大唐却平地起风云,人生是如此变幻莫测,我的将来会是在哪里?我还会找到人生坐标的希望吗?对月闻钟,张继在心中徘徊不已。

张继在这首《枫桥夜泊》中的愁苦与当时的情景交融,他那无可诉说的情绪与姑苏城外那寂寞清寒的古寺一起,引起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安史之乱后一个漂泊的年轻文人,途经寒山寺时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夜深人静时看到江南深秋的夜景,以月落乌啼、寒夜霜天、江枫渔火等描述了一个孤乡异客对未来的愁绪。这首诗不但被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而且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此诗中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曾引起后世的异议,为何寺院半夜敲钟呢?北宋文豪欧阳修就曾经说到此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是好句,但于理不通,因为欧阳修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后来宋代学者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为张继辩解曰:

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月落乌啼霜满天

首句中写诗人看到的夜景,“月落”是看到的景象,“乌啼”是听到的声音,“霜满天”则是内心的感觉。都说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诗人月落后茫茫的黑夜中,感受到了晚秋漫天的寒霜正在袭来。一个“霜”字奠定了此诗的基调,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凄凉。其实江南的深秋是非常美的,江南的深秋颜色是浓郁的,多彩的,比起春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江南居住多年,最喜欢的就是江南的秋天。而诗人能把如此美丽的秋天写得这么清冷孤单,寒意浸骨,其实是内心孤凉的反映。

江枫渔火对愁眠

如果是今天的人们,在夜半的江南深秋,看到点点渔火,片片枫红,一定会觉得风景这边独好。而张继同志在面对这样的风景时,心里想到的却是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只能在寒霜的秋夜中,面对点点渔火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色,月落、乌啼、霜、江水、枫叶、渔火,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都是眼前看到的。而后两句一下子把感知世界扩大到了很远:姑苏城、寒山寺。但随着一声钟响,又把诗人拉回到现实的世界里,回到所处的小船上。

孤独、愁苦、无助、迷茫、彷徨,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这是诗人最大的愁绪。一声钟声也敲醒了内心的迷茫,管它呢,未来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道路总归要走下去的。


翰墨今香


一个落魄文人妙手偶得便流唱千年,仅此一首,足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枫树桥边,又有说法为苏州虎丘内封桥。

乌啼:乌鸦啼叫,或指寒山寺西乌啼山,“乌啼月落桥边寺”。

愁眠:伴愁而眠,或指寒山寺南愁眠山,

夜半钟声: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753年,张继考取进士。不幸的是,生逢乱世。

安史之乱后,江南,便成避乱之所。

一个秋天的傍晚,避战的诗人流落到姑苏枫桥边,泊船夜宿。

连他自己也想不到,随心而就再寻常不过的一首诗,竟成就了张继这个美名留世,而他,只不过一介落魄书生。

1 为什么这首诗如此美妙?

意浅而境美。

这首诗人人看得懂,就像“春眠不觉晓”一样。

月落,乌啼,霜天,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细致入微,静中有动渲染深秋夜幕下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幽远,缥缈迷离的意境,而江边红枫,江上点点渔火,又给这种幽暗清寒的氛围一点温暖的亮色。

诗人将最美的意象集中,却又不是空洞叠加,有动有静,有明有暗,还对仗工整,极具韵味。

客体景物的情致与主观感情的和谐相融。

毎个人能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忧愁,在于诗所表现的情感正好能契合人无法言说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月落,不是“海上生明月”,而是夜深将晓之时,万籁俱寂,异常冷清。

乌啼:乌鸦的叫声不好听,尤其是秋深夜静时,更显聒噪与凄寒。

霜天:秋特有的,天将晓时水雾凝结白霜,水面上,半空中,层层弥漫,一拥而来,就是愈觉深秋寒意了。

江枫渔火:经霜的红枫,或许没有那么清晰,渔船上的灯火,或许只是微弱,在幽暗寒冷的黑夜是温暖的,但于诗人而言,别处的温暖恰是自己所没有的,更觉孤苦。

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也自有他的情怀,然而当客观景物因观它的眼而变得楚楚可怜时,便有了感情,触动人心。

此时,夜泊独宿的诗人所感受的,也正是我们孤苦无助时共同的情绪。2 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对愁眠”已是答案,愁的内容太多了!

落魄文人,生逢乱世,不得不中断刚要开始的仕途,一个人躲战乱,流落江南,心情可想而知。

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这苍凉静谧的夜空,因这钟声而格外冷清,而这骤然响起的钟声对愁卧舟中的游子又是多大的震撼。

或许沉浸于深夜而不自知,然这钟声却让诗人清醒地反观自己,

独宿江船的孤寂,流落异乡的凄苦,家国动乱的忧时伤世,江船渔火的思乡思亲...都在此时悄悄弥漫。而悠远的山寺钟声,又是丰厚的人文积淀和佛性的旷达,又给诗人暂时的平静与淡然。

《唐才子传》这样评张继:“不雕不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一绿浮芳


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往往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否则诗人也不必写一首诗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往往是复杂微妙的。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下的枫江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题一作《夜泊枫江》、《夜泊松江》。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身处乱世,又漂泊他乡,诗中表达出一种无所凭依无所归宿的愁绪。诗的前两句连用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然而用一个愁字粘着这些意象,让愁绪漫延于意境之中。

诗人饱经乱离,漂泊至此,孤苦凄清,他只能一个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对的是下沉的明月,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感觉到的是满天的霜气。

霜凝于地,如何能满天,然而正是这违反常识的描写,最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切的感受。

在这凄清的意境中,突然一声钟声传来,静夜里的钟声,给人的感受会特别强烈。这钟声,把诗人从愁苦的情思出拉出来,使得诗境从前两句的凄清凝重,转而变得空灵清远。

钟声来自哪里呢?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所以,张继的这首诗,不仅有个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忧,还有悠远的历史情思,以及宗教的禅思,更重要的是张继将这些心境情思融为一体,故而神韵超绝。


谢小楼


诗贵在意境,而唐朝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也是唐代意境诗的巅峰之作: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快要从天幕落下的翌日凌晨,万物霜露凝结,白皑皑一片,寒鸦呱呱啼叫。以素白为主色调的铺陈,大自然的旷达和寒鸦的叫声相衬托,实虚的相互交织,万籁愈发俱静。

颔联"江枫渔火对愁眠":正在打瞌睡的诗人,虽然在夜里只能模糊看到江岸边枫树的轮廓,但于素穆垂天中的彤彤枫叶,在意识中一定有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认知吧。广阔江面,孤舟独泊,萤萤渔火,此时的诗人难道恍若在做"庄生晓梦"吗?

颈联"姑苏城外寒山寺":直白的陈述江南胜地,佛门古刹,本来呈现出的应该是山水婉约和小桥流水,不过冰天霜冻的季节里,所有物像却愈发显萧杀之气,而寒山寺之"寒"字,却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悟,乃天造地合之绝妙句也。

尾联"夜半钟声到客船":晨钟袅袅,寒鸦枯枝,潺潺江水,姗姗客船,一幅任人想像的中国山水画,让颔联的"愁"字更添一万份的"愁"绪了。

寥寥二十八字,浸蕴的是诗人对寂寞自然与倜伥人生的无限思量,情景交融,寓静于动,回味无穷。诗句承接上字字相扣,句句对接,平淡中见神奇,四句诗中,不但言之有物,且有故事,在叙事中又凝炼出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

此诗一直录入在日本小学课本,日本侵略中国时,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等专门到苏州寒山寺参观,还特别与诗碑合影。足见此诗所表达出的意境被祟尚唐文化的日本人所折服,是中华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汪叔华


古诗《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首先要想了解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与思想感情得先了解诗人当时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情。

诗人张继考中进士却遇上了安史之乱,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南一带避乱,张继也在其中。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因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意境清远的小诗。

原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释义:

月已落下鸟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全诗勾画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像。作者泊船枫桥江边,夜深难眠,此时月亮已西沉,秋霜满天,寒气逼人,乌鸦发出几声啼叫,这凄凉景色更触动本来就寂寥愁苦的诗人。国家战乱、仕途堪忧、思念亲人全交织在一起。诗人心事重重丶愁绪万千。渔船上的灯火映红了枫树,眼前美景本来可让诗人舒怀,但诗人亦无心欣赏,无半点欢乐。诗人独倚船上,孤独难眠。而在这半夜里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传到客船,钟声穿越时空,在这万赖俱寂的夜晚更显得夜的静谧与苍凉,让诗人更觉惆怅,黯然神伤,更无法入睡了。这样的情景诗人是怎样的心情?诗人孤独、寂寞、愁苦、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因此诗中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愁苦的心情。

游子孤独一人在外,生逢乱世,不免满腹愁思。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首落魄之作,成就诗人千古流芳。不仅奠定了张继在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地位,也让寒山寺名闻天下。

其实这首诗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张继作此诗时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所以我前面说是“落魄之作”。

但不管那种说法张继作此诗时的心情是不佳的、落寞的。

诗人泉下有知,流芳后世,亦也安慰了。





逸ys


张继的这首诗太有名了。四句,不长,不妨奉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试译:月落西山,鸦啼声声,秋霜满江又满山,我忧愁难眠。姑苏(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也已寂静无声,夜色阑珊,只有钟声飘荡到我的船边。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巧妙地把夜泊枫桥景物的远近、明暗层次和谐的排列,将形象、色彩、声音浑然融为一体,形成一首清远、情味隽永的经典好诗。‘’对愁眠‘’能眠吗?不能,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月亮🌙西下,寒鸦声声,满天的霜华浓,独自对着江上的红枫和一盏渔火,渲染出江南水乡秋天的凄清夜景和孤寂愁闷的心境。静夜里,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一阵阵幽远洪亮的钟声。‘’客船‘’羁旅之人本已有的沉重的‘’愁绪‘’,在漂泊的时空中不胜寒意。更加深了愁意与钟声的遥相应和,萦绕于江天之间盘旋不去。。。张继的这首诗把‘’枫桥‘’‘’、‘’寒山寺‘’‘’夜半钟声‘’变成了流传古今的名胜,张继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有所慰籍了。至于为什么‘’愁‘’,‘’愁什么‘’?不第之愁?羁旅之愁?不能拯救的百姓穷苦之愁?见仁见智了。


张帆7715398369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传世佳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张继在当时的战乱年代,被迫乘船顺江南下,当他的小船行至姑苏(苏州)城外的枫桥时,已是傍晚时分也没有更适合泊船的地方,只好将船停泊在枫桥下遮风敝寒。

这时的月亮已落西山,只有乌鸦的凄冻的怪声在叫,天上也降下了寒气,作者无法入眠,只有在船上来回渡步。走着走着又看到有渔民还在江上捕鱼,渔船的灯火映照着枫桥和他的小船。

作者也是万般无奈,只有到船仓里去敝一敝寒气,作者还在思绪万千时,忽听得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响彻了夜空,也响彻了他的小船。不由得作者首先想起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作者难以入眠的环境下,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正常运转


野渡回答:《枫桥夜泊》表面上是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抒发的是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是从写作背景看,它抒发的是忧国之情

据初步考证,该诗的创作年代应该在公元756年左右。而在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不敌战乱,仓皇出逃四川,大批官员、富贵人家,也纷纷逃离长安避乱。相较北方的战乱,当时的江南政局相对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臣、墨客纷纷选择到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避难,该作品正是作者避难经过姑苏(苏州别称)时所作。作者有感于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混乱,人们流离失所,无以为家,看到的是霜满天,感受到的是对愁眠,不知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此其一。

二是从作品描写的内容上看,它抒发的是强烈的忧民情怀

作品的核心字是愁字,愁是作品的灵魂,全诗写景、抒情均围绕愁字展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六种景物,七种意象,均落脚于愁字,这真是一个愁字了得!但还没有完,这只是诗的起、承二句,转、合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才更有力道。怎么讲?前面的愁,是作者个人的所观所感,是作者个人的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才点出,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人们,“夜半到客船”,跟他一样遭受着战乱之苦。这是愁绪的深化之笔,忧国忧民之情,溢然纸上。此其二。

三是从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看,作品抒发了作者报国不逢时的孤寂感慨

据《唐才子传》记载,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用现在话讲就是懂政治、善治理。公元753年登进士。但在公元755年即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避难江南。因此正是他登科进士、试图施展拳脚之时,战乱爆发,报国无门,因此诗中的“霜满天”、“寒山寺”、“对愁眠”等孤寒之词,也就好理解了,它们充分体现了他此时的忧思、愁苦之情。此其三。

总之,《枫桥夜泊》是作者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借写羁旅之愁、羁旅之苦,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孤苦心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是描写羁旅之思、家国之忧的代表作。以上分析,纯属个人理解,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洮野渡


安史之乱后,张继逃亡到江苏避乱。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泊舟姑苏城外,月亮已经落下,乌鸦的啼叫声从寒霜中传来,顿觉满天寒气笼罩着周围。看着江畔的枫树跟江上的渔火相互映照,却相对无言,不禁忧愁升起,难以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的清静的寒山寺响起了钟声,客船上的诗人仍然愁绪未散。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淡淡的忧愁。诗中的感情并不强烈,字里行间表达的意境也晓畅易懂。身处乱世,只身逃亡,如一叶孤舟随波飘荡,家国之忧、孤独之感,与凄冷交织,化生为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