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世界》中为什么路遥在结尾处笔锋突转,将田晓霞写死?

阿云爱生活


《平凡的世界》的不是一篇网络爽文,也不是武侠小说搞得荡气回肠,它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虽充满理想主义,但更多的反映社会现实。

上学时有一位老师曾说,人生本不乐,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是带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

主人公生活的年代,是从文革向改革开放转型时期,物质生活贫乏还罢了。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似乎个个都充满希望,但最后似乎每个人都过得很纠结。

孙少平姐姐姐夫的生活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大哥跟润叶的爱情开始是那么情深款款,最后各奔东西。

大哥分家与大嫂单过之后,日子虽紧吧,小家日子过得也红火,可惜最后嫂子得病早亡。

润叶是个公主类的女人,用情极专,虽然结婚,也还没从上一段感情世界抽身出来,更是给下一段婚姻带来了悲剧。作者给了润叶最高贵的品格,也给了她最悲催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生活最快乐的是少平的妹妹,她就像作者本人的女儿,被倾注了最多的爱。生活上两个哥哥尽力照顾,学业理想一帆风顺,感情婚姻水到渠成。

至于田晓霞的死,明面上作者是想给孙少平塑造高贵品格,照顾师父遗孀;实际上,孙少平虽然很努力一直在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从一个农民转变成一个工人,但他的身份只是从一个农业生产者转变成工业生产者,并没有完成身份的彻底跨越,就像他的妹妹那样。

让一个上了大学的高干子弟跟一个工人结婚,太理想主义了,太脱离现实了。如果少平跟晓霞结合在一起,这部作品就不能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虽是新社会了,门当户对依然很难改变。


茶亭浪子


路遥出身贫寒农家,曾经在县高中读过书,这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男主角高加林和孙少平都有在县中读书的经历,这两人身上其实有路遥本人的影子。

路遥(左)和朋友在延川黄河畔合影(1970年)

高中毕业后,路遥曾经参加过造反派组织,并担任过县革委会负责人之一,后来回乡务农。路遥内心里对外面的世界和权力有一种天然的向往,这在他的作品及人生中都可以看到。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爱上了黄亚萍,而黄亚萍父亲是县武装部部长,在当地属于“高干”;孙少平爱上了田晓霞,而田晓霞的父亲田福军更是大名鼎鼎,曾担任过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黄原地区地委书记和陕西省委主要领导。

孙少平与田晓霞

在生活中,路遥的两任恋人都是来自首都北京的知识青年,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远远高于路遥,其中一位后来成为路遥妻子。

我个人认为《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将田晓霞写死,是因为路遥实在无法自圆其说了。试想,孙少平是煤矿工人、农民子弟,田晓霞是省报记者、省委领导千金,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能成为夫妻吗?所以,路遥只好让田晓霞在抗洪采访中牺牲——这种结局对于路遥、孙少平和田晓霞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民国年间那些事


路遥为什么要将田晓霞写死呢?

有些人说,是路遥不尊重现实所致。一开始时,路遥过分追求理想主义,后来发现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伤害了《平凡的世界》的真实性,于是,路遥只得笔锋一转将田晓霞写死。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颇有道理,但经不住推究。路遥先生在动笔前,已经为《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勾勒出了最终归属和相互间的交集。这就像曹雪芹一样,在动笔写《红楼梦》前,已经为书中的人物写了判词。对人物的命运做了全盘考虑,何来写作中途突然变卦之说。<strong>

路遥将田晓霞写死,或许从路遥的两次恋爱中能找到一些原因。

一、路遥与林虹的爱情。

1969年,延川县来了2000多名插队知青,这些知青全部来自北京海淀区,其中,大部分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学生,林虹便是其中之一。林虹美丽活泼,能歌善舞,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气质美。林虹在路遥心中就是白雪公主,是仙女。

其实,在路遥与林虹谈恋爱之前,曾经有一位乡下姑娘主动向路遥表白过,但心高气傲的路遥拒绝了这位农村姑娘。在路遥看来,北京女知青林虹的气质、身份和才能是他所需要的。当然,路遥对林虹也是真心实意的——路遥曾经将自己的招工名额让给林虹。这对于想跳出农门的路遥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事与愿违,林虹返回北京后,便断绝了与路遥的关系。这极大地打击了路遥,路遥为此曾经想投河自尽。

二、路遥与林达的婚姻。

林达也是北京来的知青,且是林虹的好友。林达曾经受曹谷溪委托去说服林虹回心转意。后来,曹谷溪见林达的说服工作无望,于是,曹谷溪又撮合林达与路遥谈恋爱,并将自己的照相室提供给两人做约会的地点。众所周知,路遥与林达结婚后,生有一女,后来两人分手。

作家创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将自己的某些情感融入其中。路遥写高干子女田晓霞与农民儿子孙少平谈恋爱,从某种程度上说,折射了自己两场恋爱的影子,而路遥的两次情感经历,最后都没能善终。

将田晓霞写死,便折射出了这两次没能善终的情感。路遥将田晓霞写死后,曾经打电话让弟弟来看他,见了弟弟便痛哭流涕地说:“田晓霞死了!”此时的路遥对田晓霞的情感已经超出了对自己书中的人物的感情。就像脂砚斋批《石头记》时常说的“为谁一哭”一样,《石头记》里的许多人物原型都是脂砚斋与曹雪芹身边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平凡的世界》的许多人物的原型也是路遥的身边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我是路遥的忠实粉丝,希望在此结识更多的路遥迷。

<strong>


老梅寻梦


晓霞如果不死,后面的书就写不下去了。

晓霞是理想的完美形象,和少平的爱也是超越现实的。按照情节的发展,他们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结合。

可是他们适合在一起吗?两个人家庭出身差距太远,对生活的理想也完全不同,现实的生活终将摧毁他们的感情。即使作者让他们美满的在一起,想象他们之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也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而如果硬是让他们像润叶和少安那样分开,这样的悲剧无疑就破坏了晓霞在作者笔下的完美形象。

所以,小说到了这里,晓霞可以说是不得不死。有点俗套地说,晓霞的死成就了她的完美。

其实师母的出现,也算是给少平安排了一个最恰当的归宿。因为很难想象有其他女孩子能超越晓霞,带给少平如此这般的爱。少平所缺的,是辛苦劳作后,黄昏下家中那盏等待他归来的灯火。





乡土小鹏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就的,路遥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性格以及命运具有很好的历史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小说中的人物都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大都以悲剧收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孙少安和田润叶没有结合,孙少安和妻子秀莲为了家庭操劳,最终秀莲因操劳过度染上了重病;

而田润叶的日子并没有好到哪里,她因为心里记挂着孙少安,冷落丈夫李向前,李向前车祸截肢后她才幡然醒悟,重新返回家庭,尽妻子的本分;

田润生摆脱世俗的束缚,和死了丈夫的郝红梅阴差阳错结合到了一起,这也是一个悲剧;

在双水村叱咤风云的田福堂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他这个强人也没有能够顶住历史洪流,最终被无情的淘汰,没有实现他的宏图大志;

田润叶的好朋友杜丽丽,她的婚姻状况一塌糊涂,两口子饱受折磨,痛不欲生;

金波的命运同样坎坷,应征入伍后由于和藏族姑娘的恋情被部队开除,工作和感情备受打击;

孙少安的姐姐嫁了个无赖,日子始终摆脱不了贫困……

作为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田晓霞和孙少平,他们的爱情轰轰烈烈,缠绵悱恻,却也没有摆脱悲剧的结果,田晓霞在大雨中采访时被因公殉职,为整部小说增加了更深的悲剧色彩。

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我以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与整部小说的基调相吻合。

前面介绍了小说中很多主要人物的命运,或多或少都带着悲剧色彩,如果作者将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结局设定为团圆美满,与整部小说的基调不相符,同时也会使小说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2、与作品发生的历史大背景不相符。

这部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陕西农村的故事,受到时代的局限,当时人的思想还不够开化,田小霞是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是省报记者,无论身份和地位都属于社会上层,而孙少平的出身就寒酸得多,他是农民的儿子,是一名矿工,因而田小霞和孙少平的爱情无论如何是不被祝福和看好的。

虽然他们俩的精神世界非常契合,同时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可以预见他们如果想要结合困难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田小霞的命运设计为因公殉职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使读者对爱情仍然抱有希望,也能通过这种虐心的故事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美有很多种,这种残缺的美同样震撼人心。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复,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发表不同意见。


三脚猫学功夫


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是书我看了很多遍,一开始也不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晓霞安排牺牲掉,但是随着看的很多遍以及每次都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慢慢就理解了作者的安排!

首先少平和晓霞两个人在整本书中都没有任何污点,两个人正直阳刚温暖善良…所有的褒义词都可以用到这里。

少平有骨气,愿意一辈子当旷工,认为自己从农民变成煤矿工人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自己在矿上想出了如何解决农忙时节工人们旷工,矿上领导却没有任何办法的问题。但是矿上却没有任何要提拔少平的意思少平也无所谓,少平活在自己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世界里。下井挖煤领工资,看书,去师傅家吃饭,和晓霞通信… 这就是少平的生活。 书中几乎没有描写过少平对未来和晓霞结婚后如何生活的文字… 所以这里已经是少平和晓霞没有未来的一个潜在答案!

再说说晓霞,自身条件当然不用说,追求者数不胜数,为什么这般的喜欢少平呢?因为少平身上有晓霞所仰慕的特征,那种永远乐观不怕吃苦的精神…,他们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话题。命运给了他们第二次相遇,就是少平打工时在电影院门口碰到了晓霞,在这之前少平没有回复晓霞的最后一封信,这也就标志了少平懂了他和晓霞不在一个世界,晓霞也懂得了少平的认命! 可是这次的相遇给了他们两个人新的开始… ,在这之前,两个人其实都已经认命了… 少平不在奢求能见着晓霞,晓霞也认命了少平会和其他青年一样回到农村养个猪讨个老婆…… 可是命运安排了他们的第二次相遇,少平只能继续发挥自己身上那种坚强不屈的性格… 来“吸引”晓霞!

好了说重点,书中唯一的一个晓霞的小污点,晓霞为了帮助少平当煤矿工人第一次走了后门,然后少平就是那一批新招工人的第一个确定下来的名额!! 从这一刻起,晓霞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希望少平和其他机关领导的儿子或者亲戚一样,先农转工,在矿上签个到,然后再通过她的关系转到县城或者市里,做一名记者或者教师,或者其他政府类工作等等,这样她和少平就可以“门当户对”,他们的结合更符合所谓的常理! 而这时的少平还只是沉浸在自己有了一份工作的喜悦之中,此时此刻两个人突然就不在一个频道了。

最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整本书中只有一两行文字提到了这里,读者一定要仔细,就是少平已经在矿上落脚之后,书中大概这样描写“晓霞在信中不止一次含蓄的提出,可以通过她的关系将少平调离矿上,在市里安排一个好工作”,但是少平都回绝了, 其实这里就基本交代了这两个人走不到一起了…… 也就解释了少平对于他们的未来根本就不敢去想,也就从这里开始,两个人的价值观稍微不同了,假设少平接受了晓霞的建议,读者朋友们你们愿意吗?好吧,出于私心我愿意接受少平接受晓霞的建议,通过关系调离矿上然后安排一份好工作,可是作者辛辛苦苦为我们建立的少平人设就崩塌了… 原来少平说的自己愿一辈子吃苦的话是假的…原来少平也免不了陷入世俗之中…!!!

但是书总要有结尾,而安排晓霞的牺牲就很合理,安排少平回到了那个家…

路遥在写到晓霞牺牲后的那几天里,一直哭的不能自已,第一个知道晓霞牺牲的是路遥的弟弟,路遥打电话还是电报通知了自己的弟弟说晓霞死了,路遥弟弟就放下自己的事情回去照顾了路遥了几天,之后路遥才接着写下去…

整本书我最喜欢八个字“不要见怪,不要见外”,不知道读者还有印象吗?

自己去年根据高考作文题目写了一篇关于王满银的作文, 其实只是想说“娶妻当娶孙兰花,嫁人千万别嫁王满银”,题外话,最后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分析!


南波毌


小说中,晓霞和少平的爱情令人羡慕。晓霞是个奇女子,大胆泼辣,率真洒脱。

地点:黄原

事件:晓霞看到揽工汉少平的铺盖破烂不堪,悄悄给他送来一副新铺盖,并附上纸条:“莫言见怪,莫要见外”。

地点:大牙湾煤矿

事件:晓霞来看望自己的掏炭工男人,领着他和煤矿领导一起吃饭。

他们的爱情浪漫唯美,冲破一切世俗羁绊,让我们又相信了爱情的纯真美好。

然而,作者让晓霞匆匆死掉,正是作者追求完美,却又不得不忠于现实的无奈之举啊!作者不愿他们的爱情见光死。

恋爱的双方没有现实生活的琐碎,有情饮水饱。婚后柴米油盐,老人孩子,一大堆的问题要面对,何况两人的生活背景是如此的差距。现实中,有多少夫妻的生活一地鸡毛,过不了七年之痒这道坎。

与其让美好的爱情死于现实,还不如死于命运。至少给读者留下一段回忆,一份念想。或许,这正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意义之所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生命力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怎样的愁苦和感伤?生命最终由一团火变成一条河,静静的流过青春岁月。静水流深,大海平静。遥远,深沉,却冲满力量!


自名秦罗敷


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完美的女性,出身好,人长得漂亮,还是大学生,所以她的前途是将来无可限量的,追求田晓霞的男子还是省委的领导公子,所以田晓霞与孙小平的爱恋注定是修不成正果的。如果田晓霞活着肯定是会执意的与孙少平在一起,可是现实是往往不可能的,田晓霞注定会面临和田润叶一样的抉择,孙少平也会面临跟孙少安一样的抉择,本来他们两个的爱恋注定是美好的,可是现实的生活不允许这样美好的爱恋存在。

所以田晓霞死了,田晓霞的死升华了田晓霞的人格魅力,也升华了田晓霞与孙少安的爱情。孙少安在田晓霞死后依然钟情田晓霞。所以平凡的世界里,都是不完美的人,人之所以不完美那是因为经历了苦难。

孙少安和自己的老婆过上了好日子,可是老婆累病了。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田晓霞死了。

孙兰花的老公多次出轨,不过还是在一起。

孙兰香算是不属于那个苦难的年代,上大学,交男友。

田润叶不幸的婚姻开头确有个圆满的结局。

所以说平凡的世界本身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圆满的作品。

而是一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努力的生存,又是如何经历着苦难,经历苦难的人们自然不能还是完好无损的。

田晓霞的死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用完美来衬托不完美。不是最终写死了田晓霞,而是天下下一开始就注定死,两个相差甚远的人走在一起太符合平凡的世界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孙兰香可以有个好的结局,那是孙兰香上了大学又跟男友是同一个学校的,两个人的精神层面差距不会大。并且未来差距不会大,因为这个苦恼的时代已经悄然要离去了。


喳喳语谈


多年后两人街上相见,田晓霞在孙少平背后那一拍,当时就觉得好像拍到自己肩上一样,重逢的巨大喜悦不仅仅冲击着孙少平,我这个读者一样难掩心中兴奋,高兴的都要喊出来了…

第一次拜读“平凡的世界”,当时正在上高中,已经高三了,自己却学无所成。每天惶惶度日,不知自己该要去往何方。同学推荐我好好读一读“平凡的世界”,第一眼看见就沉浸其中…感谢路遥先生笔下的世界,让我知道了奋斗的意义。再苦再难,也要拼搏向前,孙少平不向命运低头,拼搏进取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也激励我不向困难低头,奋勇拼搏。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

最后田晓霞死了,真是让人伤心欲绝。我思索了好几天,我觉得田晓霞的死,是时代的必然,是那个年代的“要求”。他们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根本不能存活于世上。

所以,田晓霞死了,死于时代的压力,死于必然。


渡云天


田晓霞写死 是路遥的高明之处 同时也让路遥前辈很是悲伤 之所以写死 我觉得是因为田晓霞的存在 已经堵在了路遥为孙少平设定的路上 孙少平的人物设定是执拗 正直 自食其力 积极向上 田晓霞所拥有的政治资源 路遥很怕再出现田晓霞像把参考资料拿给孙少平那样 把他的政治资源也共享给孙少平 知识共享可以 资源共享那只能是出现在刷怪冲级隐藏礼包式的网络小说里面 真正引人入胜的小说 一个人物如果有了他的相关描述 再去描写与描述相反的内容 哪怕再结果好 也不是应该出现在一部小说的内容了 当然也有现实的因素 在田晓霞的资源共享过程中 孙少平可以描写的不接受 继续执拗 但中国的人文背景出现不了这样的童话 女记者和男矿工 这是一天巨大的鸿沟 或许把书名改成超越阶级的爱恋再加上500万的字数描写才能让情节合理 所以 田晓霞再美好也必死 我看到孙少平在高中阶段时候就想不到这俩个人真正在一起的画面和情节 所以还是回到平凡上面用平凡的论调写平凡的剧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