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作家、一部书或某一文章让你难忘?

镇巴购


“麦子黄了,大地再也不像大地了。它得到了鼓舞,精气神一下子提升上来了。”

中国现在一说到作家作品,一般都说余华《活着》和路遥《平凡世界》。余华以写人生痛苦为主,路遥则写农村和奋斗。其实在中国文坛,有个人堪称路遥和余华的“合体”,这个人就是毕飞宇,他著名的农村小说叫《平原》。“麦子黄了”,《平原》开篇就描写了平原的朴素之美。



《平凡世界》是写黄土高原,《平原》是写苏北平原。悲剧则源于那个错误的时代——文革时期。《平原》就是文革时期,农村的一个缩影。作品中人物也就有了那个时代的宿命。

吴蔓玲是那时代知青的代表。受时代大潮的鼓动,她刚到农村就提出了“两要两不要”:要做乡下人,不要做城里人;要做男人,不要做女人。所以变成了一个总分着腿,叉着腰,腆着肚子的邋遢“政治男人”。但女性的心理,她又不知不觉爱上了端方。命运多舛,她被同是知青的混世魔王强暴,因为混世魔王要重新回城。

主人公端方,高中毕业成了彻底的农民。但心里总有一种对命运不服输的闯劲。他用极端的方式征服了继父,又用拳头成了王家庄青年的领袖,仅仅凭借自己身体的欲望,就将地主的女儿三丫睡了。为了走出农村去当兵,他硬是给吴蔓玲跪了下去……

时代造英雄,时代有时也摧残人性。《平原》,毕飞宇写了大概三年多。《平原》的第一稿是33万字,最后出版的时候是25万。其中删除的大部分,是因为把平原农村写得“太美”,有“小资”嫌疑。说到这,《平原》也是时代受害者。《平原》是毕飞宇的长篇力作。有记者问他写《平原》的感受,毕飞宇回忆:“我和《平原》一直手拉着手。我们来到了海边,她上船了,我却留在了岸上。”



毕飞宇也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第八届茅盾奖。


江上弄舟


《沉思录》对于我和对于我的人生都意义重大,回顾我的24年,这本书是我的一个转折点,昭示着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是我上高中读的第一本课外书,购于校门口书店。我那年应该是十九岁,在我十九岁之前我都在读一些浪漫的,励志的,关于历史的,总之是那些适合青少年读的名著,我读的不知其所以。直到那年,我在晚自习读完了沉思录,我仍记得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是一种迷茫和仿徨的状态,我的人生信条和尚未成熟的三观被这本书砸的粉碎,我想说话想发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却像被人扼住喉咙。放学后我跟我的好朋友聊了这本书,她没有看过,她大概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其实说什么都不重要,我只是想倾诉,想发泄,想分享我所看到理解到的世界。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目的性的去看一些书,《1984》,《呼啸山庄》,我开始不那么相信权威,我觉得一切真真假假,都能被篡改。

要是问我如何看待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是我的曙光,它把我从愚昧中叫醒。从未有一本书对我如此重要。

不要假装学习,自我感动。




甲乙丙书


令我最为难忘的是作家余华的《兄弟》。

余华的《兄弟》,我是2008年,在一个老大爷摆的旧书地摊上买的。准确说来是租的,一天一块钱。租回去,想着两三天赶紧看完。谁知道,当天晚上竟然熬了一通宵看完了。那个劲头和沉浸到书里的不能自拔,至今怀念和难以置信。

现在还记得刚看完时,透过我租的那个房子的窗户往外看时,天已经泛了大白。而我却精神抖数,兴奋的甚至就算熬了整整一晚一时也难以入眠。

那时,我还刚毕业,在义乌,租了一间200元一月,只能放下一张床再无它物的走廊夹层房间。母亲那时也在癌病中,等待我每月的工资去买药。生活的清苦和对母亲绝望病情的压抑和难过担忧,让我时时绷着最为紧张的神经。每天竭尽努力的想着能哪怕多挣一分钱。也好为父亲分担一点。转眼已经十年了,母亲最终还是没能熬过癌症的可怖。走了也八年多了。那本书,我再也没有还回去。

因为我觉得遇到这样的书,是我那时一种短暂精神极度压力释放的难得。我那时因为毕业后生活的奔波,也已很久没有那样一口气看完过一本书了。

我还记得租书的押金是10元钱,当然后来也没有去退。我把这本书留了下来,当作了那段时光回忆的纪念。

不知道现在去退,那个摆地摊租书的老大爷还在不在。我离开义乌也快11年了。中间再也没能回去那个当初的地方。




DTL董太龙


有啊!在读小学的时候,大概是五年级,书包里就背着一本大部头小说《青春之歌》。

上学放学,只要一有时间和机会就偷偷拿出来看,看不太懂,但被书中的意境吸引,对主人翁林道静生活的时代、经历的一切非常向往……

那时的书包沒有现在的沉重,我背一部厚厚的小说,鼓鼓囊囊,与我瘦小的身驱很不相称,父亲就捜查我的书包,书自然被没收。

但他也没有把书藏起来,只放在书架上,书架不大,书也不多,我又轻易地 拿到,偷看更加隐秘,特别是晚上,人都睡了,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尽情畅游在自己喜欢的书海里!心,也随着林道静的喜怒哀乐翻飞……

但终究被父亲发现。收书,怒斥,反反复复数次,我却不改。

父亲无奈,只好抽出时间约谈我,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不让你看,你还小,你看不懂。你现在主要学好课文,现在看这些书影响你的成绩,等你长大了再去看,才能理解,那时你想看啥书,我都不拦你。

从那时起,我就渴望着长大,有资格,随心所欲的看我喜欢的书……

后来,我长大了,但却不爱看小说了,对曾经爱过的《青春之歌》也没有再摸过,吸引我的林道静也和我渐行渐远,愈渐糢糊。

只记得我曾经喜欢过一部小说叫《青春之歌》。

今天看到这个提问,我的脑海里跳出来的是《青春之歌》,有个女主角叫林道静,但却对书中的内容和其他人物想不起来,对书的作者是不是杨沫而犹豫……

我很惭愧和惶然!

写这篇文章吋,为免出错,专门到头条搜索有关《青春之歌》的内容和作者。

她们曾经是我那么熟悉和喜爱的!

现在却只记得依稀和大概?我是真的惭愧和惶然。

一路走来,这纷纷扰扰的尘世,让我丢失得太多。好在,爱书读书的初心和本质还在,没有丢!

爱书,读书,重新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





用户川姐姐


作家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让我永生难忘。

《平凡的世界》非常写实地描写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城乡生活,向我们描绘了朴实勤劳的百姓艰苦的农村生活画卷。同时也展现了城市生活的优越。

《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大部分普通人的形象与生活。

《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劳动、挫折、梦想、爱情、痛苦、美好,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真实写照,社会很好,社会发展也很快,但是普通人如果不努力,会被时代淘汰。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普通人艰难奋斗的一生。





江河风雨一壶饮


她就像一个沙漠精灵,在沙漠中吸取养份,于沙漠中自由傲游,又是一位不折不扣非凡女性,游历多国,经历奇特,带给我们非常细腻的感情分享,从文中细咀慢嚼,如同品尝一杯刚刚泡开的绿茶,回味无穷。三毛的文书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自由精神更让人敬佩,一生又如烟如雾,更是让其作品神秘而如虚如实。\r

这是一本多年的文集,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三毛全集。这也是与多年的同事的情感见证,调走的那天,他送给了我,一个没有更好的礼物。那便是没有电脑作伴最好的情感伴侣,浸于其中,乐哉游哉。如今多年未碰,书面有许破旧和尘土,但不碍于拾起重读,只是书的字体偏小,于视力不佳。\r

特意翻到《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在沙漠多年的生活经历让我如痴如醉,生活锁碎于她笔下娓娓道来,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生活的艰苦与所遇危险又让人如临其境,紧张异常。特别推崇《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死果这一章节的创作。沙漠是富有神奇又让人敬畏的地方。三毛在两小孩打架的地方拾到了看起来在当地很平常的一个物件,并把它带回家去了。物件由一个布包,一个心形果核,一个铜片穿在一起而成的。回家后,布包和果核因为有臭味而被丢弃了,但三毛却把铜片做成了一个有意思的装饰品如项链戴在了脖子上,这一切便是恶运的开始。三毛开始打喷嚏,发头晕,流鼻血,呕吐,神志不清,就快死亡。后来被当地的朋友发现脖子上的东西,才知道戴上了符咒,一种沙漠的巫术。这种经历无人考究其真实性,但第一次看本章节的时候确实给了我足够的震撼,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很多东西科学也未必能解释得清楚,更为沙漠之神秘增添了浓墨的色彩。语言表达拿捏精准,情感色彩浓厚,情景描述生动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实在不可多得。每次重读,都会慢慢品味到难得的心理安静,好书能让人从暄嚣的心理状态中安静下来,这也彰显了三毛作品的穿透力。\r


英语不难


十八岁时遇见了《牛虻》这本书,还记得一个人在寝室的上铺,边看边哭,看完去食堂打水的路上,满脑子还是书里的情节,深陷不能自拔。书里的主人公坚毅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如今我又把此书推给孩子阅读,也想让孩子吸收一下:面对苦难时,我们要选择坚强!

十九岁时遇见了《平凡的世界》,同是农村走出来的我,很多场景感同身受。卑微而不弱,选择坚强善良!

二十岁时遇见了《斯佳丽》,尤记得是在课堂上偷偷看完的,厚的像字典一样的一本书。至今还记得那一句经典结尾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三本书,致我的青春!

值得推荐和收藏。

当你打开书柜,看到这些书,你的心灵或多或少又起涟漪。


牛虻之恋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沁园春 • 雪”


天縱神姿


特别喜欢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读后使我终生难忘,女主人是那么漂亮,善良,老公是那么粗暴,孩子是那么可爱,女主人的死让人那么忧伤。


手机用户16114948273


雨果的悲惨世界,记忆深刻!三毛,最喜欢的一个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