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中背誦的第一首詩詞是什麼?

百日讀書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談起這首詩,可謂是記憶滿滿啊!


記得教我這首詩的老師是為40多歲的男老師,聽我爸爸介紹這位老師也教過他。


你可以想象一位中年男人按照整首詩的意境,做完整套連貫的抬頭低頭轉頭的動作,那是多麼滑稽的畫面。現在想起來可謂是滿滿的心疼,畢竟這位老師是真的愛我們。


情感故事治癒者


我七十年代初期上小學,眾所周知的原因,當時教育還沒走上正軌,我們玩的天昏地暗,小學課本里也沒記得有詩詞學習。直到1976年1月份吧,廣播喇叭裡傳出感情豐富抑揚頓挫的總題目為”詞二首”的詞朗誦:毛主席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那氣場一下子把我震撼住了!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何等豪情萬丈、氣勢磅礴、壯志凌雲、霸氣溢露、氣魄宏大!任何偉岸遒勁的溢美之詞形容都不為過!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揹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文白相間,超越奇美,以古說今,心憂天下,嬉笑怒罵間把對手把玩於鼓掌…… 雖然我的小學語文老師連拼音都不會,更無法給我講解“水調歌頭”“念奴嬌”的詞牌意義,但毛主席的詞二首,徹底喚醒了我的詩詞學習熱情,後來不僅偉人公開發表的詩詞幾乎全部背過,我還試著練習詩歌寫作,曾有幾首小詩在校刊發表。不誇張地說,最先學習的這“詞二首”直接間接地對我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每日十條憶童年


第一首?

那時候太小了,字都不認識,都是我爺爺教我背的。

那會我爺爺買了一個兒童版的唐詩三百首,每一首都帶插圖,然後每天教我背一首,後來只要指著插圖,我就能全文背誦。

那本書後來在賣廢品的時候被賣掉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是一個正方形的書,插圖畫的不怎麼樣。

記得最清晰的圖是王維的《雜詩》,因為圖上畫了一個大窗子,外面開著一枝梅花,一個方塊臉的詩人正在窗子邊看花。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小時候我非常不喜歡這一首,我覺得寫的不好。讀起來很拗口,還不是很明白是啥意思。

我認字之後,經常翻到那一頁看,反正到現在也沒覺得哪裡好。

還有就是賀知章的詠柳。

我對這首詩感覺一般吧,我爺爺講解說為啥像剪刀的時候,笑得可開心了。

我就喜歡賀知章三個字,單方面覺得是那些詩人裡最好聽的名字。

於是在背誦的時候,會重讀賀知章。

想著想著,有那麼幾首浮出記憶的水面了。

不能確定哪一首是第一。

李白的《靜夜思》

李紳的《憫農》

駱賓王的《詠鵝》

但根據我對那本書的記憶,駱賓王的詠鵝絕對是排在第二或者第三的,因為那幅圖在書的左頁,左頁必定不是第一首。

所以第一首不是靜夜思就是憫農。

我爺爺早年是個大夫,有自己的藥鋪,公私合營後,他辭去職務,回到家種地。

所以他最喜歡的那首詩一定是《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懷疑這就是他教我的第一首詩,也可能是我背的第一首詩。

他好像說過,我吃的飯,都是他的汗變得。

一粒一粒的不是米,是他的汗。

我陪我爺爺去種地,我在田邊玩,他戴著草帽,彎著腰,從田這頭到田那頭,再從那頭回到我這頭。

我看他到那邊去,離我有點遠的時候,我就不玩了,盯著他,防止他不見了。

看著他面朝我過來了,我就低著頭繼續玩我的。

我喜歡地裡的土疙瘩和螞蟻,還有樹葉子,草根,然後幻想出一個世界。

我爺爺會寫詩,儘管現在想起來都是打油詩,他寫了整整一個本子,給我五毛錢讓我買一個新的本子,他工工整整地謄抄上去。可惜那本子後來我找不著了,我想,是奶奶或者叔叔伯伯們在他的墳前焚化了。

同樣失蹤了的是他的武俠小說,也可能不是焚燬,而是被賣廢品了。留下的有水滸傳,聊齋,隋唐演義。還有被人借走就再不還的說岳,那位老先生大約四五年前過世了。

原來根植在我血液裡的,詩歌,武俠,都是從我爺爺那裡來的,忽然間有些想哭。

有一回受了委屈,我一個人跑到我爺爺的墳前,把他教我的詩一首一首背下去,直到我爹找到我。

堂姐問我,你不害怕嗎?

有什麼怕的呢?我現在讀了那麼多詩,我自己也寫詩,可是我爺爺一首都聽不到了。

---------丸---------


祁門小謝


小時候因為家窮、兄弟姐妹多,作為家裡的晚崽,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時期,年年家裡都是靠“週轉”捱過日子的。我一直到十歲才得以上學。那時候,鄉下非常缺乏書籍及古詩詞的學習,我人生接觸第一首詩詞是在我七歲時,讀初中的二姐教我唱的近代人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詞是弘一法師未出家時作的,詞意優美,離情綿長。這首詞在民國時期就被譜上曲調而廣為傳唱!

才我把這首詞背得滾瓜爛熟後的第三個年頭,我才得以背上五哥用過的舊書包高高興興地踏上求學的田埂路,直到那時,我才有機會讀到了人生第二首詩: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阿燚黃南開


說來遺憾,直到今天我都沒有翻完《唐詩三百首》,只是需要的時候找一下。

如果說我能喜歡詩詞,我要感謝我的父親。我的父親是農民,他雖然學歷不高,但是酷愛讀書,直接影響到了我。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教我背誦詩詞,我記得教的第一首詩詞既不是唐詩,也不是宋詞,而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父親幾乎沒有出過遠門,老老實實在家中務農,他也許不能理解馬致遠這首小令的含義,他教給我的初衷也只是因為簡單短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父親教我的時候,只是讓我記憶,我能夠認識小令中的每個字,卻不能理解連在一起的意思,能做的只是背誦。

後來,我瞭解到馬致遠,知道他一生都在漂泊,更加知道了悲秋是中國文人傳統的習慣,早在戰國時候的屈原,就已經寫下了悲秋的詩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的這句詩為中國文人“悲秋”開啟了先河,後來的文人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詩句演繹著這個主題。

漢魏時期,著名的魏武帝在他的短歌行之中寫道: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在他的燕歌行裡面開篇寫道: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曹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詩人,雖說風格不同,但是在悲秋上卻是如出一轍。

所以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主題是繼承下來的,描繪的一幅淒涼動人的深秋圖,傳達出作者異鄉漂泊的境遇。

悲秋通過描寫秋日的蕭瑟景象,抒發出作者人生或者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將秋色所產生的悽苦悲涼和多舛的命途交織在一起,更加富有感染力。

我雖沒有悲秋的感覺,卻依然感覺自己現在是“斷腸人在天涯”。


詩書君


要問我頭次接觸的詩詞,從我上五年級的時候說起。文革期間,五年級上冊無教科書,學主席語錄.詩詞.九大文獻,農村的民辦教師也不懂什麼詩詞,只是讀一讀,有的老師三年級的數學都不會。我有二個小妹同生人,母親沒奶水,下學帶小妹,在二十歲以前也就看過四大名著小說,一共也就看過十幾本吧!直到我六十一歲那年過年時,我們親叔伯兄弟十一個加上外甥湊在一塊,十弟是教師,說:現在人還寫不出唐詩宋詞,我當時就記在心裡,下決心學學,不打撲克閒玩了。從縣城大集書攤上買了幾本舊唐詩宋詞,讀一遍又一遍,好比登天,別談什麼意思,很多字也不認識,就想放棄,閒著無趣,又從舊書攤上有用的書買上幾本,三年苦戰,也就能寫點東西。還有愛好東跑西癲,收完秋做點小生意,全國各地到處亂跑,掙點錢夠路費就行,九零年前帶上三百二百的就在外邊飽一二個月,其實也沒有什麼徑驗,平著感覺豐富的想象。人生閱歷三天三夜說不完的,別不多說,謝謝各位師友。


w雨亭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我看了不少人的回答,其中都顯得比較“高大上”,甚至還有第一個就背《沁園春長沙》的,實在是厲害啊!

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厲害,我告訴你我人生中背誦的第一首詩是什麼?

它的名字叫做《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重要影響

這首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很多人學會背誦的第一首詩,包括我。現在已經把這首詩譜寫成一首兒歌了,很多人都會唱,小朋友們尤其喜歡。

當然,肯定也有人會問,“這是一首詩嗎?”“怎麼第一句只有三個字?”的確,這首詩第一句只有三個字,跟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詩歌概念有點不一樣;但是,這首《詠鵝》確確實實就是一首詩,只有三個字的第一句依然改變不了它在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這首詩的作者叫做駱賓王,他是初唐時期的大詩人,乃“初唐四傑”之一。《詠鵝》是一首五言古詩,它還是駱賓王在7歲的時候寫成的呢!厲害吧,7歲就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五言古詩了,真不愧為一個神童!



寫作背景

相傳,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簡要賞析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飛魚高中教育


作為一箇中國人,最自豪的是我們可以讀那麼美的詩詞,讓我們可以在世代流傳的詩詞感到心靈不老。

當我們開始掰著指頭學數字時,我們也開始對中國的詩詞有了接觸。我人生中第一首詩,應該是北宋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雖說只是一首很短的五言絕句,但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讓孩童從一到十的數字裡,不是簡單的學會數數,而是將日常生活中的煙村,亭臺,花,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副自然的,美好的風景畫,而且是具有中國風的水墨畫。

煙村,多麼具有詩意的畫面,是楊柳堆積而成?還是夕陽下,嫋嫋升起的炊煙?村子籠罩在煙霧之中,讓人們相起回家的門楣。

亭臺,十里一亭,五里一臺。長亭外,古道邊,是送人離去的地方?還是供人遊玩嬉戲的亭子樓臺?

花,眼前能看到的只是區區八九枝,春風十里,陌上花開,眼前花雖少,但遠方花滿樓。

這首詞是用數字連貫起江南暮春時自然的風光,既通俗易懂,又詩趣濃厚。值得孩童們去讀,有時候路過幼兒園聽小朋友朗朗的讀書聲,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這首詩。





雲生萬重濤


小時候,在農村,物質匱乏。大人們關心的是糧食,小孩們關心的是玩耍。也記不清當時的語文課本里有沒有詩詞,反正家裡除了父親小時用過的課本,再沒啥課外書了。好在自己一直喜歡看書,遇書就翻一翻,絕不束之高閣或棄如敝履。

有一年,上高中的時候,晚自習課上看一本散文書,記得其中一篇裡有一節小詩:

初三月兒彎彎

銀光灑滿天

請你答應我

更像十五一樣圓

歲月如水,荏苒至今。上學時的許多事情都忘了,唯獨忘不了這首詩,記得那晚下課後走出教室,抬頭一看,正好有一彎銀月靜候天心,我望著它,在走回寢室的路上高聲誦著這首詩,旁若無人:

初三月兒彎彎

銀光灑滿天

請你答應我

更像十五一樣圓

我確信,這是我生命中會背誦的第一首詩,多少年來,常常想起,從未忘記的,小詩。


語文有道


老墨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期上小學時己是八九歲。農村孩子,貧農家庭出身,父輩們都不識字。學前是摟草剜菜放小羊,上學是語文算術兩本書。三年級以後正逢文革停課鬧革命,沒書沒課沒老師,鬧騰了兩年回家當半拉子勞力掙工分。但讀古詩卻在小學三年級時就有過。是從讀初中的兄長語文課本上讀到的,是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認識“憫,餐”二字,向哥哥求教,知道了字音和詩意,頗有感受和啟發。稍長後,竟在廂房裡牆上畫下詩配畫:田野中一老農頭戴斗笠,光著膀子,揮鋤勞作,汗珠四濺

,雖是塗鴉,倒也有詩情畫意。後來我們公社老副鄉長,(‘三八'式工農幹部)下村勞動,在我家派飯,那時縣鄉幹部下村都實行“三同”,(即與社員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付給糧票四兩錢三角。看到牆上的粉筆畫後還當我老\b

爹的面誇獎了一番。這也成了我以後喜歡詩文繪畫的一個原動力。

如今,我也步入暮年晚歲,六十多年的風雨人生路已歸途在望,告辣酸甜鹹皆成過往煙雲,但我依然喜歡吟哦誦唱古詩詞,並教給呀呀學語的孫輩們,亦是老朽的一樁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