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們在意義上的區別是什麼?

人之初165731370


《道德經》不僅僅是道家的經典之作,對後世各學派和文化思想都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和啟發意義。其實,我們都知道,道家講究一個世界本源的問題,就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以下都以四十二章代替整句話),

這本身就是對世間萬物本源的探究,除此之外還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句段。

有人驚訝《道德經》四十二章和《易經》中的一段繫辭極其相似,那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這兩者在最初的本質上是有著極大的差別的,意義更是完全不同。

正如我之前所說《道德經》四十二章是對世界本源的探究。道家對於“本源”又是如何而來沒有具體的描述,而且只說變化的形式,卻很少談到真正的促發原因,有人說這是道家的不成熟之處,我倒不這麼認為,因為畢竟時至今日也沒有人對這個世界的本源做出讓人信服的解釋。早在幾千年的道家就已經有這種哲學的、抽象的概念,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在《道德經》中,世界就是自然——道——一——二——三而來,這裡的一二三當然不是單純的數字,關於這三個階段的解讀就更是多如牛毛了。有人說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交匯後的天地人(三才),這就是世界發展、促生萬物的一個階段,這種說法我個人是比較贊同的。其實關於所謂的一二三的真實含義,不得不承認,早就失去了傳承,已經沒有人知道它們最初的意義,後來的一切解讀都只是後人的猜測而已。所以,我也沒覺得有什麼對錯,大概都有道理吧。

反觀《易經》的“太極生兩儀”,講真的,這個確實是被過度解讀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位會占卜的大師們,有沒有覺得這段話像是一個口訣呢?沒錯,

這明明就是《繫辭》記載的蓍草占卜,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大衍法”(請自行搜索卜筮方法,在這裡不做分享了)。當然了,易學家們還是給這種占卜方法賦予了宇宙意義,太極是陰陽不分之前,兩儀為陰陽,四象對應春夏秋冬四時(少陰,太陰,少陽,太陽),至於八卦那就是八個卦了……可是無論如何也是改變不了它的本質的。

所以,一個是對宇宙本源的探究,一個是占卜的方法,這兩者本身的意義本來就不相同。


當然,《易經》的這種占卜方法和《道德經》的萬物本源是有聯繫的,這期間的聯繫應該離不開一代代的易學家、道家人士,以及其他學派的學者們的豐富、發展。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歷史過程,《易經》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雖然《道德經》的年代和真實的創作者已經無從考究,但是肯定的一點是,最晚也是到戰國時期,可想而知,這兩本著作,是經歷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然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有很多看不懂、流失、斷層,也是應該的。


魚者佩之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德經》和《易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實大多數經典讀物都存在相通的地方,這個道理很簡單。一般來說,聖人經典都是在探究一件東西:本質,或者是在研究由本質而延伸的細分領域,假如不是探究本質,那就不能稱其為“經典”。

如果你們認同無月的觀點,那麼我們繼續往下摸索。

既然是本質,那本質就只能有一個,本質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冒出兩個本質,那肯定有問題。所以,聖人經典總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因為他們其實都是在講一件東西,只是講法不同。我相信看過很多書的朋友大多會有這種體會,古人讀了很多書之後,便不再看書,我想也是這個意思。

雖然《道德經》和《易經》有很多相通之處,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間的區別,倒不需要去過度解讀,反而可以簡單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在過去的文章裡講過老子的這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寫的#愛“得一以寧”:用《道德經》的智慧來看待老子的愛情觀#這篇文字。“一”就是道,“二”就是由“一”生長變化而來的物,“三”泛指許多的意思,即從“二”生長變化而來,一層接著一層,不再贅述的意思,古人講話精煉,說到三,就結束了,三就代表很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連起來翻譯意思就是由道這個唯一,生長演變為兩個事物,以此延續,循環往復,化生出萬物。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一定要去說他指向意義的話,那也是和老子的“道生一”一個意思,但無月在這裡說可以簡單理解,是因為這句話更多的是在闡述“卦”的推演過程。因為《易經》這本書有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它有卦象,每個卦分為六個爻。“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就是爻到卦的一個推演過程,屬於《易經》的基礎知識,我記得已故的曾仕強教授講過這四個概念的演化過程,比較通俗易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下,看過就明白了。

以上就是無月的看法了,有不足之處,還望朋友們指正,在此虛心求教。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道德經》和《易經》雖然都是用陰陽理論分析天地萬物的演變規律,但《道德經》的這段話是講述一個主體(如一顆樹)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規律,而《易經》的這段話更多的是講述兩個主體(如兩個人)“交易”的陰陽演變規律。

從陰陽理論講,我們不僅要分析一個事物(或人)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規律,而且還要分析兩個事物(或人)相互“交易”的陰陽演變規律。我們可以借用量子力學的基態、疊加態和糾纏態的概念,對比分析《道德經》和《易經》中萬物陰陽演變規律。像一個量子一樣,一種事物(或人)不僅有陰與陽兩個基態,還有陰與陽疊加的陰陽態(疊加態)。當兩個事物(或人)進行“交易”時,也就是像兩個量子一樣的,形成一種所謂的糾纏態。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一個事物(或人)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過程和模型。我們可以借用一顆樹的陰陽演變與生長過程,進一步分析其內涵:“道生一”,即道生萬物之一,如道生一棵樹。而這棵樹上部的葉代表陽,下部的根代表陰,則樹木本身就是陰與陽,也就“一生二”。可是樹既不是陰,也不是陽,而是由陰陽疊加的第三態,即陰陽態,也就是“二生三”。包括樹木在內的萬物都是由陰態、陽態和陰陽態共同產生,即“三生萬物”。樹木要生長,就必須陰陽平衡,否則不能生長甚至死亡,也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而這種生長過程又是通過陰(氣)陽(氣)相生相剋實現的,最後達到了“衝氣以為和”的和諧狀態。總之,道是一,陰與陽是構成“三”兩個基態,“三”就是一種陰與陽的疊加態,陰陽疊加態即“三”生萬物。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一”、“二”、“三”和“萬”的內涵,演繹了一個事物(或人)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過程。

《易經》中也有與《道德經》相同的,描述一個事物(或人)“變易”的陰陽模型。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太極”也就是《道德經》的“道”或“一”,《易經》中“兩儀”也就是《道德經》的“二”,即陰與陽兩個基態。這些“一”與“二”在《道德經》和《易經》是很好理解,也是兩者共同的基礎。《易經》中也有“三”,但它有“八”個形態,即所謂的“八”卦,視乎與《道德經》不同。但是如果我們用陰陽疊加態的概念分析這“八”個卦,就會發現,它們實際上是由一個陰態、一個陽態和一個陰陽態構成,只不過這個陰陽態有六種不同強度的陰陽組合。因此,《易經》的“一”、“二”、“三”與《道德經》中的“一”、“二”、“三”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描述一個事物(或人)“變易”的陰陽過程和模型。

與《道德經》不同,《易經》中不僅講述一個事物(或個人)“變易”的故事,還要講述兩個事物(如兩個人)“交易”的故事。《易經》中“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則給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型。如果假設兩個事物(或人)只有陰與陽兩個基態時,當它們像量子一樣糾纏時,它們的交易模型就是“四象”,即所謂的“兩儀生四象”,也就是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當兩個事物(或人)有陰態、陽態和陰陽態三個狀態時,它們根據陰陽強度和排列不同,自身先形成八種不同狀態,也就是包括6個疊加態的八卦。當他們像量子一樣糾纏時,它們的交易模型就是兩個8種“卦”的各種組合,最後形成了64卦象。因此,《易經》中根據不同的陰陽觀點,分別給出了“4象”和“64卦象”兩種不同的陰陽交易模型,也表達了各種不同的糾纏態。

顯然,按照量子力學的理論,兩種對立事物的疊加態或糾纏態,具有無限多種組合模型。幾千年前的《易經》不僅給出了自身“變易”的八種疊加態,而且還給出了“四象”或“64卦象”兩種基本交易模型的糾纏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現在的《易經》研究者和愛好者更多關注《易經》中“變易”的思想和模型,卻忽略《易經》中“交易”的思想和模型。而後者則是理解易經中“易”的精髓的鑰匙,也是理解與“道德經”中“道”的區別的關鍵。


合競共贏


看到這個問題,瞬間來了興趣,斗膽回答一下,如果不正確,還望海涵,權當看個樂子吧。

說實話《道德經》和《易經》我都沒仔細研究過,只看翻看過室友的一點,說來慚愧!

我無法從書中的層面來講解這些高深的問題,只能從所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兩句來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

我大學是學工科的,在有一門研究信號傳輸的課程裡講到過0和1。

就是這兩個數字,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不同的訊息。不誇張的講,只要是編碼的形式科學規範,我們可以用0和1編出這個宇宙所有的東西,通過01代碼的形式。

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如何從0和1發展到更多更復雜的訊息,然後衍生到世間萬物!

而他們研究的是如何從世間萬物的規律裡去倒推出那兩個所謂的0和1,獲得了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瞎蒙~您看了權當看了個樂子吧。

說的不對,也請您別噴我,謝謝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愛人~


Severus林茂


答:

第四十二章:生生不息(填空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文。

道一直持住了生髮之力,所以不斷生一,生二,生三,生生不息生萬物;萬物一直持住了生髮之力,所以一直吐故納新,在新舊交替中達成新自身。王公們一直持住了生髮之力,所以人們都厭惡的稱呼,“孤家”百姓不歸從、“寡人”百姓不歸從、“不穀”百姓不歸從,而王公們卻用來稱呼自己。⚠️一直如此:事物要麼持住生髮之力得到生髮,要麼滋長消亡之力陷入消亡。別人這麼教導我的,我也這麼教導大家。“逞強與道的生消指示相抗爭最終會滅亡”我將把這句話作為教文。


伏羲每天正午把影子記號標好。他把一年中正午最高的影子標為1,表示白晝生髮的始端。一年中正午最矮的影子標為9,表示白晝生髮的末端。如圖!因為日出時,影子和本體等高。所以,A-1,A-5,A-9,長度必定能代表當天晝長!

⚠️太極:太陽運行的對比指引。

生兩儀:有了“寒”太陽高度5-1-5,“暑”太陽高度5-9-5,狀況的區分。

生四象:寒暑現狀按趨勢劃分有了5-9春分-夏至,趨陽;9-5,夏至-秋分,趨陰;5-1,秋分-冬至,趨陰;1-5,冬至-春分,趨陽;四時之分。

生八卦:四時按伏羲所在地一年生活作息劃分8節,5-7,春分-立夏,白晝壓過黑夜,來雨水,播種生苗;7-9,立夏-夏至,莊稼飛長;9-7,夏至-立秋,莊稼飛長;7-5,立秋-秋分,葉尖發黃-收割。5-3,秋分-立冬,黑夜壓住白晝,露水帶霜-路打滑。3-1,立冬-冬至,路打滑-正午太陽降到最南邊。1-3,冬至-立春,冷死人-祈求祖先保佑順利過冬。3-5立春-春分,選種!

乾卦(立春-春分)3-5

辭解: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不用著急,等待白天壓過黑夜吧!種子在地裡發出新芽,人們看護它慢慢長大;它整天干乾的樣子讓人擔心,小心謹慎的看護它,準沒錯!

巽卦(春分-立夏)5-7

辭解:

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

小禾苗一心的長啊,人們照看它一天天長大。

坎卦(立夏-夏至)7-9

辭解:

有半,維心亨,行有尚。

禾苗有半成苗的樣子了,它還是一心的長啊,一天比一天有模樣!

艮卦(夏至-立秋)9-7

辭解: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勤勞的人們弓著背一心專注的照顧麥田,這段日子去他們家裡找不到他,準沒錯!

坤卦(立秋-秋分)7-5

辭解: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黃裳,元吉;括囊,無咎無譽。

晝夜相搏,白晝快要被黑夜壓制啊!莊稼被染黃,大地披上了黃衣裳,大好景象啊!打開糧倉裝麥子吧,只需要這樣就可以了。

震卦(秋分-立冬)5-3

辭解:

亨,震來錫錫,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糧倉充實了,露水開始帶霜了,這是白天對黑夜有恐懼的表現。這點天氣變化對生活沒有影響;霜滿大地,這是白天對黑夜驚恐萬分的表現,倉糧還充實,吃喝沒問題。

離卦(立冬-冬至)3-1

辭解:

履錯然,敬之,無咎;黃離,元吉。日昃之 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冰霜使地很滑,繞開它,準沒錯;地裡的枯草和麥茬都在變黑腐爛,來年麥收的大好預景啊!太陽偏向了最南邊,人們沒有鼓沒有缶都為它加油,白天變短的日子結束了,最兇惡的冷天也要來了。

兌卦(冬至-立春)1-3

辭解:

亨,利、貞

獻煮食給鬼神和祖先,祈求兇惡的冷天快過去;挑選好麥種;貞問一下來年兇吉;


四真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講的是宇宙從無形的道的層面,演化成有形物質層面的變化過程;《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講的是在宇宙中已經具有有形和無形結合體的太極體物質本源,演進變化的過程。

在道家的經典《列子·天瑞》篇中,就有關於宇宙演化最初的形態,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就是道的本體,太初就是一,太始就是二,太素就是三。而太極則是太素層面演化而來的質能體,因為太極是陰陽一體的無形有質能量體,其內在包含有陰陽兩種無形能量。所以,老子《道德經》闡述的是從無形到有形演化的過程,講的是宇宙演進變化的綱要。而太極則是在這個綱要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萬物變化的規律進行了系統的推演。兩者合一,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宇宙觀,世界觀,進化論的全方位整體的思想。兩者在意義上的區別就是:《道德經》闡述的是宇宙自然萬物演進變化的綱要。而《易經》則側重在以太極為原點,萬物演進變化的規律。是對《道德經》所闡述綱要的具體描述。

有人會問,《易經》先於《道德經》,怎麼《道德經》卻闡述的是綱要,而《易經》卻是對萬物演進變化的具體闡述呢?其實,這並不難解釋,因為《易經》產生之初是由伏羲畫卦後演變而成,再加上河圖洛書數理變化的規律充實,逐漸到周朝時期才成型為《周易》。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規律總結,是在春秋時期,由孔子撰寫《易傳·繫辭》中對周易的闡述。而周朝時期,老子的思想已經形成了,孔子且曾經問道於老子。所以,老子講《道德經》的思想與孔子言《周易》的思想,會因為他們站的角度,高度不同,闡述的自然就會形成分野。很顯然,老子是站在了宇宙自然本源角度闡述道的演化規律。而孔子則是在具體用的層面,以太極演進變化規律,來對萬物演化規律進行闡述。

是以,對於老子《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宇宙演進變化法則,及孔子所闡述《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萬物變化規律,其在本質規律層面,以及含義上的不同,就能看的很清楚了!

我是心能智慧文創,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關注我可瞭解更多智慧文創文章,點贊文章讓您收留餘香!


心能智慧文創


這個問題好回答,就是字數多啊。

發東西要發全。道德經中很多經典的地方,你連在一起看就清晰多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

先解釋一下這幾句,大致就明白道德經說的是什麼了。

那些可以表述出來的道理,就不是真的道理,而那些我們眼前能夠描述得十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參考佛教的拈花含笑,我說撕心裂肺,如果不經歷的人,是不會體會到的,所以文字其實並不能描述清楚)。天地混沌無名,那是天地得起始階段,而一旦開始天地分開,就產生了萬物(參考盤古開天)。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客觀無慾的觀察天地規律,又常常帶著一些目的根據規律去預測事物發展方向,其實這兩件事情是相通的,都可以說是天地的規律(萬物週而復始循環往復、興旺衰落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天地是沒有情感的,把天下萬物作為當作祭壇上的草狗,聖人也是沒有情感的,他也是把人民百姓當成物品去對待(就是客觀對待,不夾雜個人的情感,不會感情用事),天地之間,就好像是個中空的樂器,雖然空洞,但是卻有著規律的氣息流動,所以我們想那麼多,不如安靜的任憑事物的本來發展。

天地本來是由一個太陽而產生的,因為有了太陽,就有了陰陽,冷熱。而一冷一熱,就產生能量的交替流轉春夏秋冬,產生了天地萬物。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面,天地間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熱,揹著一面是冷的。冷熱之間的能量傳導來調和,會互相轉化的。什麼孤家,寡人、不穀之類的詞語,都是老百姓所討厭的,但是作為地位至高無上的王卻喜歡這麼稱呼自己。所以其實事物滿了就開始衰落,衰落到了頂點就會重新開始充滿。(冷到了極致就會熱,熱到了極致就會冷)。所以別人教大家去強扶弱,而我教大家順天而為。那些不得其法而失敗死去得人,我將從教化他們開始。

尊重宇宙的規律,蒼天遵守這一規律就會清明,而大地遵守這一規律也會得到安寧,敬神遵守這個規律也就會變得靈驗,五穀遵守這個規律也會豐滿,王侯遵守這一規律也會不敗的立於世。

所以道德經通篇其實都在說一件事情,就是先了解天地的規律,然後順從規律,可以做到順天應命,進而生活幸福。

再來說易經。這裡有一個常識性的認知錯誤。不是現有先天八卦的,而是先有的文王八卦。文王的八卦的卦位其實是人與自然結合的結果。

八卦的八實際上脫胎於古代的八風。八風是根據季節而產生的。八風者,蓋風以應四時,起於八方,而性亦八變。炎風、條風、景風、巨風、涼風、(風翏)風、麗風、寒風。

季節是由於太陽的移動而產生的,所以太陽為一元。然後二極其實是黑夜和白天,在易中為陰陽。古代的把卦是怎麼定位置呢?

先是用坎離震兌來表示四季。坎代表(阻塞,萬物成冰,看易經坎卦),而離代表太陽(看易經離卦),而震代表著開始(震旦),兌代表這收穫(想想兌付這個詞)。然後呢乾代表著陽氣的開始,生於亥,而成形在艮(古代形容石頭堅硬,說發出艮艮之聲),而陰氣生於巽而固於坤。而乾代表君,坤代表臣。君貴於始,而臣貴中正。所以君乾就應該在西北方,而坤就是在西南。(參考《易緯。乾鑿度》)

所以道德經和易經理論很接近,不過道德經是說陰陽而生萬物,但是易經則不但生萬物,還生出君臣之禮。所以道德經以闡述天地之道為主,可以用來修身養生。而道德經重在闡述君臣為人之道,可以用來治世。同源但卻殊途。


五傷先生


個人認為,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側重於世界觀,在於動中生靜,闡述宇宙萬物由來,本源的問題,根的問題。簡言之,萬物皆由一而來,一生萬物,至於一為何物,大者可以為混沌,小者可以為微塵。你能見到的源頭就是一,專家,教授見到的是他的一。一者,一生萬物,萬物歸一,有日月星,有天地人。細如塵埃,廣至無垠。老子所意,道在於心,隨心所欲,一為何,二為何,三為何,千年萬解,萬變不離其宗,萬物有源,源起於道,道始於一。

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側重於方法論,側重於事物運行變化之理。其實換作現代語言,就是簡單的辨證方法。如下想就對了,事物產生,總有正反兩面,正反兩面相互作用,增加變化,可以產生四種變化,四種變化再次以正反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八種變化,然後,然後有六十四卦,三百多爻,爻變再生,變化無窮。

所以道士要羽代而登仙,主修道德經,究宇宙之源,順乎自然以求長生,與和尚不同,道士為求長生而舍世情,隱乎深山,獨守窮廬,甘之如飴,和尚為度蒼生而起廣廈,沿街託缽以為範,坐地納金以肥寺,各取所需而已。

至於易經,善變而通世情,多象以合人意,於街頭替人尋物,一觀前程則作用明顯。當然用之一道,變化萬千,易經還可用於計算機理論,仔細一想,易經變化是不是有點像二進制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凡以經言之,則皆千古至理,能管窺一豹已不易。戲言一答,各有所見,貽笑於方家勿怪。


不是我血色青竹


《道德經》是老子論述行為修養的人文科學,而《易經》則是演繹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兩者表面上好象風、馬、牛不相干,但是這個問題中的兩種觀點,實質上都是認識事物的方法論,萬法歸宗,只是不同語言表述而已。

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海拔第一高峰,高度8844.43米,巍峨雄壯,氣勢磅礴、雲霧瀰漫、冰雪肆虐,各國的登山隊員,千難萬險,勇攀絕頂,享受那種“會當臨絕頂,一臨覽眾小山”“我登絕頂我為峰”的成功,攀登珠穆的路徑有兩條,分別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定日縣境內的北坡(道),尼泊爾聯邦共和國昆布境內的南坡(道),如果在南坡和北坡各有一支登山隊,目標一致、終點相同,但是他們攀登過程的高度、難度、速度等等信息互相不一而知,如果此時你站在珠峰的峰頂,俯視南坡、北坡,則兩隊情況就會一目瞭然。



此條悟空問答是《易經》《道德經》兩個精典文化中的核心,想進行區別他們的得失、優劣,我們必須站在更高位置,才能得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一絲不苟、科學精密的標準答案。

一、《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的本意是應用“道”的方法講述認識事物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 :

1、道:事物的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者軌跡,老子在《道德經》中翻來覆去、絮絮叨叨、語重心長、苦口婆心、反覆強調的就是人們應該尊重客觀世界規律,主張走在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金光大道。

2、生一:認識事物的開始,或者說初步、局部信息。

3、一生二:通過事物的初步、局部信息而衍生、發現事物的第二部分信息。

4、二生三:通過這種生生不息、星火燎原的方法式得到事物更多的信息。

5、三生:這個“三”不同於“二生三”的“三”,不是實數,是指多數直到無數。

6、萬物:宇宙時空內的一切事物。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認識事物的方法:我們從事物的一個信息、二個信息、三個信息直到事物的全部信息,用這個方法和步驟,就可以認識宇宙世界中的的一切事物。



二、《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括號內“八卦生萬物”是我的補充,否則,此句無解或者說可以信口開河得出無數答案。

這句話的本意是認識事物從無極到整體的過程:

1、無極:無影無蹤,一片空白,對事物沒有絲毫的認識。

2、太極:混沌模糊,隱隱約約,對事物只有大概的影響。

3、兩儀:

我們分析、確定“儀”字的準確含義,二儀含義就會迎刃而解:

A、人的外表或者舉動;

B、按程序進行的禮節、禮物;

C、法治、準則;

D、測量用的儀器、標杆,儀,度也-《說文解字》;上者,下者儀也-《荀子》;



悟空問答的核心是如何認識事物,儀字的含義定性為測量用的的儀器、標杆、標準、尺度。

兩儀即兩儀相加,得出事物的高低、陰陽、上下、左右、黑白、前後、天地、強弱、動靜等等信息,在相反相成、相互比對、互相矛盾、互相統一的過程中,認識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4、四象:兩個兩儀就是四象,此處指事物的第二部分的信息。

5、八卦:兩個四象就是八卦,此處指事物的四個方面的信息。

當然,八卦不是簡單的數字累加,而是多個直到無數的信息之和。

6、萬物:宇宙時空中的一切事物。

7、(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括號裡面內容是我按照《周易》中傳中的原文來填補完善,如果沒有八卦生萬物,此句可以說是無解:

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是從無影無蹤——混沌模糊——事物的一部分——事物的兩個部分事物的三部分——直到事物的整體,用這個方法可以認識宇宙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綜上所述,兩個觀點一模一樣,毫髮不爽,至簡至易、科學精密,闡述了研究、認識事物從局部到整體過程的方法論,大家清楚地發現:老子的《道德經》中的觀點是從《易經》的觀點中衍化、搬運而來的,當然,老子將樸素唯物、形而上學的《易經》發展光大為物質決定意識的《道德經》,兩者並駕齊驅、功同日月,千年不朽,萬古流芳!

從今日開始,我將連續用科學的觀點解釋《易經》《中醫》《佛學》《道德經》,希望大家關注、點評,閱讀更多貴龍獨創的文章。


貴龍時空學


本質上講,他們是沒有區別的。如果實在要找區別那就是抽象與具體的區別。

《道德經》還有一句話,“有,萬物之母;無,萬物之始也。”什麼意思呢?不論什麼事物都是從一個母體生出來的,而母體又有母體,一直往上推,似乎是無窮無盡。所以叫“萬物生於有”,也就是萬物都是從一個具體的事物生出來的。但是母體的母體的母體………有沒有窮盡呢?比如人是由母親生的,母親也有母親,一直往上推,最開始的母親是猴子變的,那猴子就是人的母親了,猴子還是“有”啊。而猴子也有母親——恐龍,恐龍再往上推,最原始的生命也是無機物產生的。那無機物還是“有”啊。還可以往上推,一直推到宇宙的初始,其實初始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就是無。所以叫“有生於無”。

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了。道是最原始的,是無。但是無缺包含了所有的有。所以“道”到底是“有”還是“無”呢?也可以是“有”,如果是“有”,它就還有一個開始,所以最終是什麼呢?可以開腦洞去想了。所以正因為“無”,所以無所不有。正如心中無慾,所以能無所不包。那麼由這個“無”,產生了最初的“有”,就是“道生一”了。有了這個最初的“有”,就是萬物之母了,就可以衍生出二,二又可以衍生出三,以至於無窮無盡。

莊子也講述過這樣一個道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齊物論》,這裡不再贅述了。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跟這個道理也差不多。只不過它可以有另外一番更細緻的解答。中國哲學將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看成“氣”的運動。一切的原始狀態都是“無”,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就是“無極”。無極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它就演變成了一個狀態,這個狀態是一種混沌狀態,古人稱混沌未開,氣未判離。(也就是陰陽二氣雜揉在一起,沒有區分開來。)這就是“太極”了。氣在孕育過程中逐漸分離開來,就形成了陰陽二氣。這就是“兩儀”。而陰陽只是粗略區分,而陰中又有陰陽,稱老陰、少陰;陽中又有陰陽,稱少陽,老陽。這就是“四象”。四象任然包含陰陽,於是又分為八,是為“八卦”。八卦還可以分陰陽,以此下去至於無窮。

中國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地”,其實是依據這種氣的演化論來講述的。天地之間混沌如雞子,這其實是太極狀態。為什麼講“雞子”呢?因為人們觀察到,萬物的開始都是一個卵,因而這樣推論宇宙之初也是一個卵。跟現在大爆炸認為宇宙起源於一點是不是很像。

盤古睡在雞子裡,有一天他醒來了,看到四周黑乎乎的於是掄起大斧將雞子劈開。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卵生動物以及種子都是自己從內部破殼而出,所以推論宇宙之初,促進宇宙變化原因也是源於內部而不是外部。其實這也是中國文化和神創世界的不同之處。中國人相信,促使事物發展的動力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不是外部。而神創世界論會認為有一個外在的力量在操縱事物的發展變化。如果神創世界來敘述盤古開天地,盤古應是從外面來而不是裡面。

清輕之氣上浮為天,濁陰之氣下沉為地。清輕者為陽,濁陰者為陰。這裡陰陽就分開了。這裡的上浮、下沉如果站在外面去看,其實就是發散跟凝聚,這其實跟大爆炸描述宇宙形成過程也是相似的。這其實說明,即使不同的人,去描述宇宙變化發展,都是類似的。因為他們都是觀察自然宇宙得出來的。只是描述方法因為經驗會有差別。

總之,這兩種說法呢,差別是不大的。只是用的場合可能不太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