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華文化的糟粕?

通渭關注



傳統文化的糟粕。集中在法家思想中。

一、法家是幫君主馴服奴才。

法家是讓人民做犬民,做狗奴才。。

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韓非子對良民的定義: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儒家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君主,必須誅殺。孔子謂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

二、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君主牢牢鉗制刑法——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夷族連坐—— 一人死罪,夷滅三族,株連十戶。

寧枉勿縱——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

三、惡政——馭民六術:愚民、貧民、疲民、弱民、辱民、虐民。

正如梁啟超所言: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中國唯一領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術。 法家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楊朱學派


一個自淫自嗨不休的群族,二千五百年後,在瘋狂崇拜二千五百年前就被拋弁的迂腐殭屍。

即便己是公民社會時代,也取代不了原始叢林中,一些先天自甘騸閹奴化遺傳傳承;即便是工業化和科技時代,也撼動不了猿猴部落千古不變的矇昧變態思維,這個族群是個啥樣,是不言而諭的多麼驚人不化。

在一個無法阻攔的不斷開智啟蒙時代,越來越多大眾百姓走出認知真理矇昧茫區,人類共同體共同價值觀成為人類共識,幾千年騸閹矇昧垃圾文化市場越來越小,耗子藥販子窮盡伎倆,也顯得力不從心。

於是,流氓、無賴、潑皮手法不斷出現,出口吐糞垃圾隨處可見,義和團神功屢見不鮮,醜態百出,花樣翻新,實在讓人作嘔和不齒。

這種題,不理彩好。避免被沒有人性,充滿垃圾獸性殭屍蛆蟲給毒咬。



中華文化最大的糟粕,就是幾千年來,一直想用道德教育治理國家,失敗了,又重新再來,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就是不尿法制。

也不知道這些人笨,還是太聰明瞭。他們不厭其煩的這樣做,日日講,時時講,不行?也還是講。

因此,我認為我們要做的,一是首要的,必須儘快做的是完善和細化法律,同時,健全嚴格執法守法的機制,把法律這個底線打實打牢,也就是把他律的強制手段打實打牢。首先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跟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如果社會底線風氣不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力量大打折扣,甚至令人反感。三是儒佛道等各家的糟粕,各家自己去清理。能清理掉的仍納入正能量體系,清理不了的由社會各方共同清理,甚至打入冷宮。四是一些儒呀什麼的,別幻想成為官方獨樹的宗教和派別了,幾千年的教訓,早該使當政者清醒了。還是踏踏實實的在民間為國家、為民族默默奉獻吧。五是媒體、網絡和國人理智監督是執法守法和各種職業道德、公共場所道德及一切公德得到全覆蓋,無死角落實的有力有效的武器。希望各方正確運用、充分運用。國家依法規範和引導。


魚磊衛靜


個人覺得文化的本身是沒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的,有些傳統文化你覺得它是糟粕,很可能是因為你所處的時代的歷史環境所決定的,換一個環境或者方向看待這些傳統文化,可能又有所不同,下面我簡單的舉幾個列子。

一、裹足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從四、五歲開始就要用布把雙腳緊裹,讓雙腳畸形變小,因為封建社會的人人為女子的腳不宜過大,要小巧如三寸金蓮,這種行為在現代社會看來肯定是被認為是封建思想,不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們換一個環境看待一下,現在很多舞蹈演員為了讓自己的形體更美,不惜動手術去掉身體的骨頭,以保持身體的柔韌性,又或者舉重運動員為了比賽瘋狂增重或減重,這些舞蹈演員和運動員他們為了藝術和國家榮譽殘忍對待自己身體,與封建社會中的裹足文化其實差不多,但是我們能接受舞蹈家和運動員的行為卻不能接受裹足行為,其實是與我們生活環境有關的,有些文化只是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生活環境了,並不是文化本身有好壞之分。

二、貞操觀念

古代貞操觀念在現今社會看來是對婦女的片面苛求和極不公平的道德觀念,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每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那種不平等的觀念應該擯棄。但實際上現在我們夫妻制度下,有良好的貞操觀念也可以促進夫妻和諧相處生活的正面意義,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風氣,所以也不能全盤否定。

三、孝道

古時候有為母埋兒、臥冰求鯉等孝感動天的事蹟,一直被大家所讚頌。但是放到現在來說這些盡孝的方式就可能不被大家所接受了。

所以說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對文化的性質有一定的影響,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文化問題!





煩惱飯桶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有一種科學的態度與質疑的精神去對待中華文化,吸取其精華,拋棄其糟粕。但中華文化中很多看似精華的東西,實際卻是糟粕。我們可以結合中華文化的具體內容,理解和探究中華文化中精華和糟粕並存的問題。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通俗作品,但《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就存在善與惡邏輯不通的問題。如果人之初,本性是“善”的,那麼人的“惡”是從何而來的?難道是他的父母或社會給了他“惡”?而他的父母本性也是“善”的,那他們的“惡”又是從何而來?因此,表面上看,“人之初、性本善”似乎是一種文化精華,但我們如果按照科學方法和質疑精神追問下去,卻發現這句話是存在各種問題的糟粕。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存在邏輯錯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意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求他人去做,達到以己之“心”去理解他人之“心”,成為文化的“精華”。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本人不願意做,也不要求他人做,那麼這件事情要誰來做,還要不要做?如果這件事情不需要做,你也不用做,我也不要做,大家高興都不用做,這可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源。可是,在現實中工作總要有人來完成,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面上看似精華,但對解決現實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使其成為一句空話的糟粕。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經典作品,但也存在陰陽平等與陰陽不平等兩種對立的邏輯,產生了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易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表達了道家的陰陽平等,形成了一種陰陽“對立與統一併存”的動態平衡辨證關係,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與道家不同,儒家是陰陽不平等的文化。《周易.繫辭上傳》開篇始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充分代表了儒家“陽尊陰卑”的陰陽不平等思想,而這種不平等思想在儒家後來的“等級秩序”、“三綱五常”等文化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產生了中華文化的糟粕。這兩種思想的對立也導致《易經》中陰陽辨證關係的混亂,影響《易經》內在邏輯的自洽和科學性。

中醫的陰陽理論與陰陽五行理論,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代表。中醫因為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陰陽理論的相生相剋、動態平衡的辨證思想,使其充滿了活力,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而現在有些文獻用陰陽和五行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陰陽五行理論解釋中醫。因為五行理論“直相生、間相剋”的思想與陰陽理論“直相生、直相剋”的思想衝突,也沒有科學依據和自然現象支持五行理論。因此,陰陽五行理論不但對中醫理論沒有幫助,反而導致了中醫陰陽理論的混亂,甚至導致了大家認為中醫是偽科學。因此,陰陽五行理論,就成為中華文化的糟粕。

總之,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存在看似精華、實則糟粕的問題。但只要我們用一種科學的態度和質疑的精神,去理解和探究中華文化,吸取其中精華,拋棄其中糟粕,而不是盲目接受,中華文化必將達到新的高度,並被世界接受。


合競共贏


如何區分精華與糟粕?

現代人太自我,認為讀了點書,就有能力區分精華與糟粕。而我常見的被認為是糟粕那部分,很多隻要深入去了解,才知道是精華中的精華。

現代中國人太喜歡用西方標準衡量東方思維,不知其背後的精華。反倒因其不符於西方邏輯,則一律打倒。

這樣吧,按跆拳道規矩,我用散打,你用巴西柔術,看誰能打贏誰就是精華,反之就是糟粕,好不好?

所以,就別扯蛋精華與糟粕了,好好精研自己的學科吧,別亂跨界妄評。


雲出無心David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浩浩蕩蕩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有清有濁,有泥有沙,這是客觀也是自然存在的現象。文化,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大成,特別是語言、文學、藝術、教育、意識形態等精神層面上的產品,寬廣博大,有益的與無益的並存;實用的與過時的並存;精華的與糟粕的並存,這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有它存在的規律性與合理性,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人們往往喜歡用精華與糟粕來標定文化的品質。在多數人看來,文化中凡是好的東西就是文化精華,凡是不好的東西就是文化糟粕,這種區分有點主觀,過於籠統。任何一個文化現象,它反映的人文信息、折射的現實道理都具有多面性,就看你推開哪邊的門走進去獲取你想要的東西。別說文化,就是滿足人類基本生存的吃的喝的東西,也有很多不適合自己身體需要啊。

產生於封建社會的男權制,要求女性“三從四德”,這肯定與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規範格格不入。宣揚男強女弱、男尊女卑、婦女被麻痺被使喚,確實是意識形態上的糟粕。但對於看事情看問題理性而愛照鏡子正衣冠的人,又能從“三從四德”的文化糟粕中汲取我們不可或缺的東西,那就是男女是有別的,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妻子給丈夫應有的尊重還是必要的。否定“三從四德”並不代表女性可以在追求平等中走向極端:盛氣凌人、囂張跋扈。這樣反而真的能斷送婚姻、毀掉家庭。

傳統文化糟粕是有的,但帽子不能亂扣。這個社會,需要大量有責任的人、有擔當的人把傳統文化中好的東西加以發揚光大,就是糟粕的,也可以把它做為素材挖掘出糟粕中的警示與教育成分,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養育人心的精神產品了。物質豐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道德缺失導致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層出不窮,著實需要引起反思。

再舉個例子,就有學者把《三字經》扣上“糟粕”的帽子,說什麼:時代不同了,現在是一個憑能力說話的社會,處處充滿著壓力和競爭,孩子需要知識,需要強勢,中庸行不通了。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媒體報道的新聞,一個13歲的孩子把父母殺了還若無其事。這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話題,孩子的知識,我們可以慢慢教,孩子的道德教育,做父母的真的不能明日復明日啊。

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並存,就看你有沒有一顆敬畏與謙卑的心去對待、去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了。





丙寅易學


看待一世界任何一種文化都要遵行一種原則就是把歷史文化置於歷史環境中去評價,客觀反思批判把可以繼承的講清楚,需要向其它民族文化學習的看清楚。

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向從一開始的出發點就從直覺開始,沒有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現象和邏輯結合,在是是而非的主觀臆斷裡兜兜轉轉,這就造成混沌的原始設計一至受到追捧,而不批判吸收。

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束縛人性以達到社會穩定,而人性束縛則阻礙了人的創造力發揮,進而導致全面落後捱打那個局面。

中國傳統文化夜郎自大,沒有學習其它優秀民族的態度。任何文化一但固步自封,沒落就開始了。


alfa628


既然稱得上文化,那一定是精華的東西,不道德,低級庸俗的不叫文化了,能引領和帶動人類文明的才是文化,魯迅還想廢除漢字呢,難道中國漢字不是優秀文化嗎?就如你過得富裕了,穿個麻布衣服,別人也會說你好,說你會養生,5000年能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優秀文化,不要懷疑有糟粕,你還沒有發現其先進性吧?都說《易經》是封建迷信,可有幾人知道《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根呢,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關係。


德能勝才


如果我說”揚棄“你們一定不會滿意。

什麼是文化的糟粕?

因為認知的不同,這是個具有歷史性的回答,五十年前所有的”舊“都是糟粕,但是現在不是這樣。那麼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糟粕?

是那些封侯拜將的歷史故事?是那些瑰麗玄奇的神話故事?是那些三教九流的各種學說?

法家教人殘酷,儒家教人偽善,道家教人卑弱,墨家教人貪財……

看起來都是糟粕!

什麼不是糟粕

如果在唐代看漢代睡地上就是糟粕,宋代看唐代吃生魚片就是糟粕,滿族人看漢人纏足就是糟粕!近代呢?近代人覺得長袍馬褂是糟粕!髮辮是糟粕!寫漢字,說中國話是糟粕!魯迅甚至說要改成拼音文字。

到底什麼是糟粕?現在看來,長袍馬褂未必就是糟粕,那是滿漢融合的傳統服飾;男子留髮未必就是糟粕,那是傳統,不過是漢人不剃頭罷了;木結構建築未必就是糟粕……還有很多很多,不再贅述。

迷信是糟粕嗎?全世界範圍內看,不是的。

如果你問一個歐洲人,你相信進化論還是相信上帝造人,他的回答會雷死你,歐洲作為進化論的發源地,進化論的支持率還沒有中國高。

真正的糟粕

真正的糟粕。人心變壞是從“我鬧我有理”開始的,人心變壞是從“我扶我吃虧”開始的,人心變壞是從“要求義務讓座”開始……

一個人人都講道德的社會是一個不道德的社會!

一個讓輿論影響法律判決的社會不是一個法制社會!

對於糟粕怎麼辦?

抵制,抵制,抵制!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