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擁有湘軍40多萬,手下將領都擁護他,他為什麼不做皇帝?

無人機科研及應用


“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明末名將袁崇煥寫下自己的無奈。二百多年後,有個湖南人對這首詩應該會有相同的體會,只不過這個曾國藩比袁崇煥要幸運太多!

1864年7月19日正午,隨著一巨響,圍困二年之久的南京城,終於被湘軍攻陷。千里之外的北京,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則焦急等待著,他們害怕曾氏兄弟趁機造反!

曾國潘確實有令人害怕的理由。早在1861年10月,朝廷特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悉歸節制。”有財權,並且他還擁有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他們都來自曾的家鄉湖南,他們只效忠於曾國潘。曾是位傑出但冷酷的將領,他指使曾國荃殺掉八千名太平軍戰俘,砍頭一直從早上砍到晚上。他說“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

但只有他的親人和少數摯友知道,曾國潘無意奪取天下,建朝稱帝!

他最大的希望是回到書堆裡,當個正常的文人,沒事寫寫對子,練練書法,平靜過一生。是的,他曾經懷疑朝廷官員的腐敗、貪婪、無能;但他從未質疑皇帝本人。不管朝中大臣說什麼或做什麼,他始終相信為人臣子就必須遵守君臣之道。

或許在旁人看來,代表權力最大化的皇位值得拼死追求。但在曾國潘看來,特別是他所處的亂世,權力是不祥之物,權力讓他害怕失敗,讓他害怕辜負加在他身上的重大責任。他知道勤於政事的皇帝終身活在恐懼之中,整個國家的重擔壓在肩上,從即位至死,皇帝的一生是活在眾人挑刺的目光下。曾國潘雖未當過皇帝,但在安徽,他身兼重任,時時擔心受怕。那段日子,是他有生以來最苦的日子。他說:“自古握兵柄而兼竊利權者,無不兇於國而害於家。”

1865年正月,曾國潘向清廷請病假,他希望人們將他遺忘,好讓他告老還鄉。可朝中大臣忘不了他,常常在指責他弟弟曾國荃時,不忘這個哥哥曾國潘。暗中罵他爬上高位,全憑運氣。他想回到老家過好晚年,可朝廷偏偏不放人,直到1872病死在任上。


民國不曉生


曾國藩前半生呆板的讓人無奈,後半生圓滑的讓人恐懼。


這種性格上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曾國藩的後半生,正是曾國藩後半生的圓滑才保全了自己的地位。歷代王朝之中,很少有權臣能夠全身而退,曾國藩擁有著節制“四省軍政”的大權,還是作為湘軍的實際掌舵者,不僅僅沒有落得挫骨揚灰的悲慘下場,反而成為了後世中的“中興之臣”。


這其中的意味太值得我們思考了!


為什麼統兵四十萬的曾國藩不趁機格局江南之地,坐地稱王,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呢?


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都曾經想過。


曾國藩是個深受儒家文化所洗禮的士人形象。在這一點上,儒家文化對他的洗禮之深恐怕很多人都能感受到。


“忠君愛國”對於他而言更是一生的政治教條。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儒家傳統文化對於曾國藩人格的塑造有極大的影響,而曾國藩幾乎將這句話深深地刻印在了骨髓裡面。


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的曾國藩就算他在江南之地有翻雲覆雨的本領,但是骨子裡面的那個道德標尺卻時時刻刻的在提醒著他:


要做一個“忠君愛國”的臣子。


教條主義對於曾國藩這位傳統讀書人荼毒之深,逼迫這曾國藩成為一個忠臣,一個能臣,一個“扶大廈於將傾倒,挽狂瀾於既倒”的中興之臣。


理解了這一點,可能大家都會想明白為什麼曾國藩沒有稱帝。


稱帝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是曾國藩如果真的稱帝了,他這一生所標榜的聖人形象就完全被自己打翻了。很明白,曾國藩不想這麼做,也不會這麼做。


看過曾國藩傳記的讀者相信大家都會發現,曾國藩這個人的“自制力”、“自控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每天的生活除了讀書寫字,就是按時反省自己,他的一生都在想著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儒家聖人形象。


所以天平天國的確是被曾國藩的湘軍剿滅了,憑藉這份不世之功,清政府曾經許諾的封曾國藩為王的承諾不僅僅沒有兌現,曾國藩反而還主動示弱將自己一手打造的湘軍幾乎盡數解散,這種格局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做到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但是曾國藩這麼做了!!!


他不僅僅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還讓自己成為了後人頂禮膜拜的聖人。


而且如果曾國藩不這麼做,清王朝是一定會聯合絞殺曾國藩的湘軍的,身敗名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曾國藩不解除湘軍的話,或是坐地稱王稱霸的話,如今的他一定會是被死死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曾國藩如果真的當了帝王,就能夠挽救這個亂世。可是,在晚清那個動亂的格局中,已經並非一人之力能夠改變的,它所需要的是在末世洪流之中被命運的車輪一步步的推向文明的國度。


歷史總探長


第一,是湘軍總數最高峰時近40萬,而非曾文正能指揮調動這40萬湘軍。40萬包括了劉長佑劉坤一系的和左宗棠一系的及李鴻章一系的淮軍及胡林翼一系遺留下來的部隊,還有席寶田一小系等等。曾文正真正能直接掌握的,不會超過20萬。曾國荃手裡的5~7萬驕兵悍將,只聽曾老九的,而曾老九驕橫無法,個性強悍,對大哥的話也是半聽不聽的。鮑超手下2萬左右的湘軍,雖戰力強悍但軍紀極壞,也不易制約。曾文正真正能得心應手指揮的不過是楊嶽斌彭玉麟手裡的2~3萬長江水師而已,水師不能北上平原作戰。曾文正有知人之明,知己之智。儒家弟子,以天下蒼生為己念,忠君愛國之思想深入骨髓,他是不能反也不會反。


1027和達貨架製造


“一群靠鮮血和頭顱拼出血路的‘烏合之眾’”。

這句,是當時權威對攻下太平天國後的湘軍的評價。

這群所謂烏合之眾的統領曾國藩,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任何時候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這個優點,也成了曾國藩最終沒有稱帝的主因。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類俗語,曾國藩再熟悉不過了。

熟悉歷史的曾國藩知道,攻下太平天國後的自己,即將迎來慈禧太后的“卸磨殺驢”。

通常,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抉擇:一是自斷臂膀;二是反,也就是傳說中的“黃袍加身”。

最終,曾國藩選擇了前者,一直努力在清朝做他的“漢臣第一”。這以後,慈禧要兵,那就給兵,慈溪要權,那就給權,愣生生把自己的雙臂悉數奉上了。

曾國藩的這一選擇,表面看是因為他的“忠”,實際上,卻是因為他這種選擇乃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背後的原因,拋開湘軍銳氣已消、時機不允許稱帝以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此人,既能成就湘軍,也勢必可以敗湘軍,這點,極有自知之明的曾國藩再清楚不過了。如此,他要稱帝,能成嗎?


記者李滿


我覺得很重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曾國藩作為晚清的中興重臣,其本身儒家忠君思想是十分的根深蒂固,這給其實可以從曾國藩家書中可以看到。

2、當時中國雖說有天平天國、洋人,清政府搖搖欲墜。但是也不想北洋時期那樣軍閥割據,清廷還是正統,一旦有造反的必定會群起而攻之,槍打出頭鳥,正愁沒戰功。

3、曾國藩沒有稱帝野心,在客觀上對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當時,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攻陷後,尚有餘部三十萬人活動於各地,北方的東西捻軍方興未艾。

綜合以上表現曾國藩不造反的原因。但是,不代表他不會因為機緣巧合而成功!


小玥歷史


有網友問曾國藩40萬湘軍為啥不當皇帝呢?而且他還有大批太平軍降兵。其實只要曾國藩敢於造反可能不用1年時間全家就上斷頭臺,要遭千刀萬剮之刑了。

首先,曾國藩的軍餉都是其他省份提供的,他如果造反軍餉從哪裡來?沒有軍餉,那些僱傭兵性質的湘軍能給他去打仗?就是因為沒錢,曾國藩才在戰後大規模裁剪湘軍規模。

其次是40萬湘軍真正服從他的只有曾國荃的5-6萬湘軍,其他的湘軍統帥比如左宗棠,還有全部洋槍洋炮的淮軍統帥李鴻章,都不會跟著曾國藩造反,他們本身就矛盾重重。他們之間的矛盾,有興趣網友可以自己看書。

另外在曾國藩周圍到處都是“敵人”,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富明阿、多隆阿、僧格林沁、馮子材等的軍隊都駐紮在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等地。

這些都是名將,在清軍剿滅太平天國戰爭當中出現了兩大名將,被稱為“多龍超虎”,其中1個是八旗軍將領多隆阿,另外1個就是湘軍獎勵鮑超。

關鍵是曾國藩嫡系湘軍在天京都發了大財,那些搶來的財物都用船運回湖南,頓時長江中千舳艫千里。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在外拼命數年到十多年,現在發了大財該回家蓋房子、買田、娶小妾享福了,還有幾個人願意跟著曾國藩去造反?關鍵就是跟著曾國藩去造反,最後也還是得到這些啊?現在已經有了就沒有必要了。


深度軍事


曾國潘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晚清重臣,同時也是他一手創辦了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潘所處的時代,滿清已經走向了衰敗,甚至已經是註定將會走向滅亡,曾國潘創立的湘軍身經百戰,可以說是兵多將廣,而曾國潘在掃蕩太平天國時,節制多省,直接掌控了地方大權,另外加上咸豐皇帝1861年病逝,曾國潘直接取清朝而代之,建立一個新的漢王朝其實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為什麼曾國潘他拒不稱帝呢?

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曾國潘他是有所顧慮的,如題目中所說的,湘軍有40萬之重,但是這40萬軍隊雖然全部由曾國潘組建,但是並不是由曾國潘一人調度,並且起兵稱帝,並非尋常之事,一旦造反這些部隊是否還會繼續聽令於曾國潘這都不得而知。這就成為一個不穩定因素,這只是其一。

第二,曾國潘一旦造反,很有可能面臨群起而功之的局面,雖然左宗棠曾經給曾國潘送過書信,寫有“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有暗示曾國潘稱帝的意思,而另外一位晚清重臣李鴻章還是曾國潘的弟子,但是當曾國潘真的稱帝時,這些漢臣是否會響應他,願意接受曾國潘領導,曾國潘必然也要掂量一下。另外蒙王僧格林沁還有一隻強大的騎兵部隊,官文還有20萬大軍駐紮於武昌,一旦曾國潘稱帝,這些四方之敵也必須要面對,不然結局可能將和天平天國沒什麼區別。

第三,即便曾國潘稱帝成功,推翻了滿清,他將會得到的其實任然只是一個爛攤子,整個中國的局面,其實不會發生更本的變化,反而可能由此導致分裂,戰亂,和外來侵略,曾國潘是否有能力徹底改變中國當時的現狀,這對曾國潘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失敗,很可能留下來的就是一個千古罵名,這筆帳也是不划算的。

所以曾國潘拒不稱帝,其實從當時的局面來看,這其實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在無法徹底改變中國局面的情況下,也不至於讓局面更加惡化,於曾國潘本人,雖然也許失去一次機會,但是也可能免去接手清朝搞出來的爛攤子,和李鴻章一樣去背黑鍋了。


玄坤


曾國藩不想,不敢,也沒有能力稱帝。

很多人吹捧曾國藩是王陽明後的惟一聖賢,千古第一完人,但在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這個老不死的眼裡,他就是一高級奴才。如果他真的稱帝造反,就連奴才都不如了。

曾國藩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發起洋務運動,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成就無人可出其右。他不但功高蓋世,而且個人修養近乎完美,考慮到晚清那個國家危亡,官場齷齪的環境,曾國藩簡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稱他為當時之“聖人”、"國之砥柱"並不過頭。

但曾國藩是不想,不敢,也沒有能力稱帝的。如果稱帝的話,他就不是曾國藩了。

一是不想稱帝

且不說曾國藩遠遠沒有達到造反稱帝的能力,假設慈禧太后和大清皇帝搞一出禪讓制,主動讓出皇位給曾國藩,聰明如他恐怕也不會坐這個位置,換做你我也不會,為啥呢?

當時的晚清已是內外交困,搖搖欲墜,在世界列強窺伺之下,無論誰當皇帝恐怕都很難挽救時局,只能乖乖給洋鬼子當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頭子,被列強任意欺壓凌辱,沒有任何力量反抗,充其量不過是從滿清皇帝手中接過黑鍋,繼續當國家和民族罪人而已。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過把癮就死,做一個昏庸無道,沉溺享樂的皇帝,不管國家危機、民族存亡之類的宏偉目標也就罷了,但曾國藩不是,他絕不會得過且過,卻真心無力迴天。

與其如此,還不如老老實實做大清的柱石和忠臣,既不用背鍋,還可以被萬人敬仰。

二是不敢稱帝

曾國藩是著名理學家,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修身律己,忠君愛國,經世致用,是他終生信奉不變的信條,也是他被後世尊為“聖賢”的根本。有人天真地認為,曾國藩若是打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會贏得漢人支持,推翻滿清統治,簡直就是開國際玩笑。

雖說滿清是異族,但畢竟是中原之主,曾家上溯多少代都是大清順民,曾國藩又是在滿清皇帝信任和支持下,才取得空前成就。若是稱帝,一是不感謝組織培養,是為忘恩負義;二是造自己主子的反,是為不忠不孝,嚴重違反其人生信條和社會規則,不被稱為“三姓家奴”就要燒高香了。

權衡一下,與其毀了一世英名,被人唾罵,還不如忠臣做到底,今後名垂青史。

三是沒有能力稱帝

曾國藩的湘軍戰鬥力頗強,但那是相對無能的滿清八旗兵,以及後期戰鬥力下滑的太平天國軍。實際上,湘軍人數遠遠沒有40萬,充其量10萬左右,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荃、彭玉麟都不是等閒之輩,未必唯曾國藩馬首是瞻,更何況如李鴻章的淮軍、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等,跟他都不是一路人,實力不可小覷。

何況清廷對曾國藩及其湘軍早有防範,讓湘軍擔綱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一定程度也是消耗湘軍實力,防止他們趁機做大做強,如果曾國藩據南京造反,很可能坐守而敗。

退一步講,就算曾國藩對清廷佔於上風,甚至以攻為守,揮師北京,但以慈禧太后的尿性,哭著喊著向洋鬼子求援,洋鬼子搞出一個“八國聯軍”來剿滅曾國藩也是很可能的,因為他們只喜歡慈禧這樣跪舔自己的人,絕不希望中國有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跟他們對著幹。


綜上所述,以曾國藩的政治頭腦,他心裡一本賬算得清清楚楚,絕不可能造反稱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功高蓋主,手握重兵打死不反

曾國藩為何不舉兵造反,自立為王。曾國藩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全程,其一手創辦的湘軍,在太平天國起義運動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這麼說,沒有曾國藩的湘軍,太平天國起義運動就不會失敗,據說湘軍最鼎盛的時候擁有50多萬人,只需要曾國藩跺一跺腳,清朝廷就會抖三抖!

慈禧高明手段,安排兩個人的限制

雖然曾國藩手握50萬重兵,但是其卻沒有揭竿而起,取代病入膏肓的晚清政府自立為王,根據當時的局勢來分析,曾國藩之所以不起兵造反,主要是因為受到了這兩個人的限制,第一個是左宗棠,第二個是李鴻章。在平定太平軍的時候,慈禧太后為了能夠制衡曾國藩,重用左宗棠,並且一手扶持左宗棠,創辦楚軍,與曾國藩分庭抗禮,即便是曾國藩要造反,也需要掂量掂量左宗棠的份兒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弟子,其志存高遠,不甘居於曾國藩的手下,後來,因為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李鴻章一手創辦的淮軍,全軍配備了當時相當先進的火槍火炮,是一個十分厲害的

角色,曾國藩明白,一旦自己造反,那麼左宗棠和李鴻章將是自己的強敵,能不能打贏他們還不好說,在曾國藩打敗太平軍以後,其成功的佔領了南京,擁有了最佳的起兵時擊其部下,勸說曾國藩造反,讓其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當場被拒絕,曾國藩明白,名不正言不順是不可能成功的,再加上當時的湘軍內部分成兩派,矛盾不斷,人心不齊,一旦造反,幾乎是很難有勝算的!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曾國藩留下了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詩詞警句彰顯了自己對清朝的中心。


回望歷史今天


曾國藩的權力巔峰,是在消滅太平天國之後。當時的曾國藩,擁兵三十多萬,不僅官居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還節制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務,自巡撫、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全部歸他節制。

不僅如此,在當時全國的八名總督中,有三名湘系,全國十五名巡撫中,也有七人屬於湘系,至於擔任各地官員的湘軍將領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勢力,幾乎把持了半個大清帝國。也正因為如此,想勸曾國藩自立稱帝的人,是一撥接著一撥。

但曾國藩最終還是沒有邁出這一步。因為,曾國藩心中明白,當時的湘軍雖然名義上有30多萬,但真正歸屬曾國藩直接指揮的,只有大約12萬人,而其中真正的嫡系部隊,只有歸屬弟弟曾國荃指揮的5萬人馬,而其他各部,跟曾氏兄弟,多少都有點不同程度的矛盾。

更不用說,為了抑制曾國藩、分化湘軍,慈禧也在湘軍內部,也是不斷扶持曾國藩的反對派。比如左宗棠,他曾經是曾國藩的核心幕僚,但後期卻與曾國藩逐漸疏遠,對此慈禧見縫插針,在1863年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使得左宗棠率領幾萬湘軍從曾國藩麾下分化出去。另外,和曾國藩決裂的,還有他的老部下,江西巡撫沈葆楨。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曾國藩名義上號稱節制四省軍務,但浙江的左宗棠和江西的沈葆楨,已經難以為曾國藩所控制。同時,在慈禧的扶持下,另一股抑制湘軍的勢力:淮軍,此時也迅速崛起。雖然李鴻章曾是曾國藩的門生,但李鴻章和他的淮軍顯然也不是曾國藩所能控制的。

並且,湘軍雖然強大,但主力以水軍最強,騎兵力量依然非常薄弱,所以北上作戰,湘軍水軍相比於清廷的八旗騎兵並無優勢,而當時滿清還有60萬綠營兵,曾國藩在軍事上並無優勢。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湘軍內部,軍官貪財,士兵厭戰,小集團分化嚴重,軍紀渙散和貪汙腐敗之風也愈演愈烈。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句,經過十多年的征戰,湘軍已經不復當年銳氣,在到達巔峰之日,也是衰落之時。盛極而衰,是當時湘軍內部最真實的寫照。也正因為此,曾國藩最終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