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和蒙曼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

花好月圆比翼飞




他们的节目都看的不多,但个人更欣赏蒙曼。

曾在某地的诗词大会上见过她,我担任了初评委,她是决赛评委,对她的学识非常佩服。主办方给评委的的诗词题目里,因为疏忽没有正确选项,也没有对诗词注解和背景介绍,主持人让她对选手回答点评时,她说的非常到位,记忆力真的是好。反观我自己,那些题目主办方让我每一题都仔细审过的,我很多题目都忘了。

但是,蒙曼也好,于丹也好,她们也只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文学领域有研究,比较善于表达,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比较强,记忆力超群,借助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大众比较熟悉。真论学术水平,应该有很多高校的学者教授要比他们强。

目前来看,如果称她们为国学大师,是很难服众的。而即使是比她们学术水平更高的人,也没有人能担得起国学大师的称号。 现在有谁敢说自己是国学大师吗?


诗词在线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于丹和蒙曼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先回答问题,于丹和蒙曼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不存在对两位女士的贬低或者褒扬,也不存在羡慕、嫉妒、恨这样的情感。就事实来说而已。首先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重新重视国学传统这个事业上来说,于丹和蒙曼无论怎么说都是有功劳的。 于丹是传媒出身,头脑聪明,但对于国学来说,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很多学科,以于丹现在的水平和境界距离大师还有很多距离。大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还要有机缘,比如孔子就能遇到那么多完美的老师,乃至于可以问道老子。遇到高人,而能认出是龙,并且去跟从学习,这是大师的天赋。谁是天生的大师呢?

蒙曼是国学出身近的人,算是有专业研究。读书 有境界,就是要破书,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能有质疑和考据的精神才是成为大师的品质。而真正的国学不是讲故事,也不是寓言或者勾心斗角,更不是讲评书。那不是太小看我们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吗?两位女“大师”是媒体创造出来的。而那些平话很多根本就不是国学的精髓,国学需要顶尖的人才来继承和发展。只有顶尖的人才才能真正的去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如果有玄奘到那烂陀寺或者佛祖成道地泪流满面的感触,那么就有成为大师的一种表现。能与大师生活在一个时代是多么不容易呢?可是真的大师在世又有几个人知道呢?譬如孔子、老子也多是死后才来更多的名声。正如:弥勒真弥勒,变化千万身;时时现世人,世人自不知。

世上从来就不缺大师,也不缺千里马,世事就是大师和千里马的埋骨地。你看看曹雪芹饥寒而死,老子不知所终。即是用人口基数来看,我们中国现在的真正大师也会比以前多得多。需要人们去向伯乐学习,有一双慧眼去识别。十三亿人口不比以前的一亿人口或者几千万人口出的大师多?何况如今科学如此昌盛!大师必须是一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是一个领域的新的开创者。譬如牛顿、爱因斯坦、王阳明等等。有自己的东西。能指导当前的社会的实际情况。

真的大师出来了,那么就会带来一大批大师,就如同杨振宁、屠呦呦、袁隆平这样的大师。假的大师出来,那么就会带出来一大批假大师。比如呵呵~~~到底哪个对我们国家、民族、党国更有好处不是不言而喻吗?大师是一种高度和境界。请珍惜大师,善待大师。姜尚、冯唐、廉颇虽老,志在千里。珍惜千里马骨吧,千万别叶公好龙!大师怎可见?

一家之言,偏颇难免,初心总是好的,能给朋友们一点点启发就很心满意足哦。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晨曦小荷


相比之下, 蒙曼比于丹水平要高得多。于丹的专业是现代传媒 , 而蒙曼是文史学科的科班出身。于丹没有扎实的文科根底,但在语言的‘’游走‘’上下过一番功夫。细听她的讲解,大部分是废话和赘话,对于没有文化基础的人,可能会觉得于丹讲得字正腔圆、阴阳顿挫,那架势、那风范,能把一般讲师,盖过几条街。但骗不了多少有点文学根基的人,一听就知道是正儿八经、华丽的胡说八道!

反观蒙曼老师的讲课 ,清新自然亲切可信,给人感觉有一种亲和力, 绝对没有卖弄、哗众取宠的意味。而且论述的幽默风趣,其旁征博引 、引经据典,不用多讲, 大家都会觉得蒙曼是一位学富五车,充满书卷气的学者。听她的课,如沐春风,让人心情愉悦。看看于丹的拿腔拿调,就能体会到蒙曼的学风可贵。

综上所述,于丹适于做节目主持人,做一个卖狗皮膏药的大忽悠;蒙曼呢,是不可多得的学者型教授 ,更适合《百家讲坛》传授知识。


洛阳老董1


首先近些年各种大师满天飞,也没个评判标准,读几天三字经就敢到处宣讲国学,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的拿出来糊弄老百姓!一般来说,某方面可以称大师的,必须是专业内权威,最起码也要几十年的功底,有的一辈子就专研一门学门,而且德行要高尚!否则,专业水平再高,人品不行,恐怕也承担不了大师这个称号!至于于丹,我也听过她的讲学,但不多!个人认为她有些浮夸,而且有意的迎合大众,讲的东西大都是书本上的,缺少自己的见解!说到底还是根基不深,水平有限!之所以红,是因为她的出现,正好在大众迷茫时期,新文化刚进来,传统的被遗忘的青黄不接的一段空窗期!文化底蕴太薄,注定走不远,被北大学子哄下讲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蒙曼的认识缘于诗词大会,印象也还算深是因为总感感她的长相和纪连海有几分神似,好像她对诗经小雅之类的比较精通,对古文大家的作品背景比较熟!在古诗词的理解和诵读方面要逊色于康震!


我是过期杂志


笔者认为:于丹与蒙曼应该都是真正的国学大师,但他们两个人,走的路各不相同,一个走的“阳关道”,一个玩的是“独木桥”。

近几年来,于丹和蒙曼最为火爆的两位女性,因为他们有“国学大师”荣誉罩着,不火爆也不行啊。他们两人的确是同代人、同行的领跑者。

一.于丹被人们所熟悉和认识的应该是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她在其节目走红后,便是到处巡回演讲、写稿、出书,忙碌的轰轰烈烈,火起冲天。

至于于丹落得个“夕阳西山”,主要是她不能把控自己、自由散漫,自我约束不够坚定,贪婪与欲望焚烧了她的大好前程和光明前途。

二.蒙曼,虽然长得不像于丹那么诱人,但凭着自己优雅与端庄、内敛与不张扬的文人气质重打动了人们对她的看法和认可。

人们及新闻煤这样评价蒙曼的人生“腹有诗书自华--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美女与真正的国学大师的风韵”!

谢谢问答的主人!

请大家欣赏笔者书法作品精选。








祥禪


于丹和蒙曼都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走出来的红人,都曾经大红大紫。但是,要称之为“国学大师”,就有了显著的拔高之嫌,这两人都算不上国学大师。

提到于丹,我们就想到《论语》,这几乎成了于丹的招牌,还有昆曲,也是。这是国学,一点也不错。但是,于丹并非是研究国学的大师,而是传播国学的大师。

正如李泽厚所言,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于丹这座桥梁,很多从不知“论语”为何物的人,知道了论语,爱上了论语,让阳春白雪跟下里巴人亲切的握手。在这方面,于丹称得上是大师,但不能说她是国学大师,应该是用新兴媒体传播国学的大师。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可见于丹的成就在于传播上,内容确实也是定位在国学领域。

提到蒙曼,我们会想到武则天,会想到长恨歌,会想起太平公主,会想起大隋风云。注意到没有,于丹和蒙曼注重的领域是不同的,于丹是国学领域,而蒙曼是历史领域。

蒙曼虽然上的也是百家讲坛,但是,蒙曼是一个研究者,侧重于历史的深度研究。而于丹,侧重于对于国学的平民化传播,显然,两者是有显著不同的。于丹算得上国学传播大师,蒙曼则可以称之为历史研究大师。

国学和历史,有很多重叠,但两者并不相同。不过,无论是国学还是历史,都需要走进民间,走进百姓,走进民众的心里。于丹和蒙曼所做的,都是这样的工作。在我们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于丹和蒙曼!


当代师说


首先,她们都不是大师。

蒙曼是老师倒是真的,是做学问的人。前一段看蒙曼的职称是副教授,更加感觉她是一个有真学问,不沽名钓誉的人。

为人师表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名饰名包,传道授业解惑即是良师。

于丹相比较而言更像个演员,胸有点墨就忘乎所以,拿耍大牌当个性,恰似被一群弱智观众惯坏了的蹩脚演员于丹又像一个厨师,收来食材加工一下卖给大众。类似的厨师很多,智商高的做西餐,像高晓松;有真知灼见的做佛跳墙,如梁宏达。而于丹充其量会做个汉堡,绝对到不了披萨的水平。

无论如何,不过是厨师,算不上老师。

蒙曼是老师。

大师空缺中。


魏洪君JK


不要动不动就给学者们冠以大师的称号,蒙曼老師是位学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通过央视的文化类节目让人们认识並了解了她,人们喜爱她的谦和,温婉,和满腹诗书,当然大家也会希望她会成长为国学大师,但国学大師的长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般大众能推举出來的,国学大師的炼成必须是学界一致公认的,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

至于数年前由央视百家讲坛走出的于丹老师曾經风光无限却也因种种原因褪去了光环!

我们爱蒙曼老师,康震老师,郦波老师等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希望他(她)们在学术上不断获得更高的成就,有朝一日成为国学大師!

但希望不是现实!


山中之兰


于丹与蒙曼不论往哪儿一驻,——男性爷们大咖自愧不如!于丹下里巴人经典,蒙曼阳春白雪楷模。两位侠女演绎国学,皆聆听了!

于丹悉心普及,蒙曼擅长诠释,恰好从两极端完美地承传了国学。封她俩国学大师桂冠,不为过。然而,好的国学大师哪儿去了呢?下海去了!捉鳖去了……

什么是国学师者?凡能以深入浅出的演讲让普通人明了国学渊源者,即无愧国学大师。在草野民间,即如邵伟华把《易经》一小版块,以《四柱预测学》浅显易懂解读出来(至少阴阳五行一理,诠释的一目了然!),——孺子虽无科班学位,但是,名牌大学太多教授在此领域充其量是邵伟华及格的学生!您还不服气?何妨把你们的讲义或著作抬出来晒晒!



在国学领域, 哪怕你有了教授或讲师职称,没有过得了世人眼的著作或演讲,即只是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先生,而非国学大师。由此,教出的学生,难免习惯读起白眼书。

自然,中国当下国学大师是少了!少的实在可怜。回首以待,——乃穿越“五.四”时期,翻翻库存去……





九夏涛声


什么是大师呢?

大师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高度。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能树立一代楷模,能开启一代学术新风,能创立一个学术体系、一个流派、一种风格、一个学说。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魏晋玄学的何晏、王弼,隋唐佛学的玄奘、惠能,两宋理学的二程、朱熹,大明的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清朝的曾国藩等。从古至今,学者遍地,可大师却是难寻!

于丹、蒙曼称之为学者尚可,说大师则过了。她们对于国学的传播是有功的,尤其在现在提倡复兴华夏文化之时。但说她们是大师,对她们来说是德不配位,是害她们。于丹自己说她只读了半部论语,等到老了时她会说自己那时年少轻狂,自己连半部都不懂。因为她本身学的是传媒,对文史哲的研究本就不过硬。她辞藻华丽,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实际上多数是心灵鸡汤。她对论语的理解过于浅,她这样水平的人社会上一抓一大把。比如她说:“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这显然是没有读懂论语。而蒙曼,讲的隋唐史就比于丹严谨的多,毕竟她是真研究的。但亦称不上大师,也都是国学快餐文化。

对于国学,我们应有严谨的态度,独立研究之精神,得下狠功夫,方能理解古之圣贤智慧。因为汉字古今含义差别较大,所以要读原著,最好从原著中去理解学习他们的思想智慧,如果太多参考后人的解说,则容易走偏,无法掌握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