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能系操盤下的南玻集團困境 老牌企業盈利近腰斬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寶能系操盤下的南玻集團困境 老牌企業盈利近腰斬

2019年4月17日,南玻集團(000012.sh)發佈2018年度報告稱:公司上一年度歸母淨利潤4.5億,同比下降45%。

GPLP犀牛財經注意到,公司給出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伏行業的政策市場變化以及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公司太陽能業務板塊收入大幅減少,併發生虧損。

南玻集團是在第一批在深交所上市的數家企業之一。改革開放之初,南玻集團的前身,中國南方玻璃有限公司在深圳市政府的批准下成立。彼時,南方玻璃還是中外合資的試點企業,算是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的石頭。因此,南方玻璃在深圳一直被視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但這一切都在近年戛然而止。

老牌企業面臨困境

“引進外資,發展國民經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主旋律,而南玻集團就是誕生在那樣一個環境之下。三十餘年間,我國城市建設的進程不斷推進,對建築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南玻集團經歷了一個很好的時代,並因此鑄就了一個企業屬於時代的輝煌。

時至今日,南玻集團仍然有能夠使其賴以為生的技術和手藝,其產品仍然被市場所認可。但問題出現在太陽能產業中與材料相關的環節。眾所周知,光伏產業是耗電大頭,南玻集團聲稱,其“太陽能產業的上游材料的製造基地大多位於電價較高的地區”,在行業內新舊產能更替的時點上,南玻在太陽能產業上的收入和利潤都遭受到了極大的壓縮。GPLP犀牛財經觀察到,這一業務條線的利潤減少的數額基本等於公司總利潤的下降,由2017年度的盈利1.95億元下降至2018年的虧損2.35億元。不過,面對這一形勢,南玻集團並未給出可行而合理的解決方案。

而在其賴以發家的玻璃業務中,南玻集團在平板玻璃、工業玻璃和電子玻璃三個業務條線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營收增長。南玻集團表示,工業玻璃和電子玻璃將在未來為集團提供新的增長點。從上一年度數據來看,太陽能業務收入約23億元,而平板和工業玻璃收入為74億元。三倍的差距讓我們看出,玻璃的製作和加工,還是一如既往的是南玻集團的核心業務。

寶能系入主之後

有人認為,南玻集團今天面臨的業績下滑,應當歸咎於三年前強行入主南玻集團的——鉅盛華和前海人壽。依託於新開發的險種“萬能險”,以前海人壽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手握巨大的資金來源,藉此瘋狂舉牌上市公司。那段時間最大的新聞,莫過於寶能系姚振華和萬科王石在收購與反收購之間的“寶萬之爭”。與寶能和萬科的長期對峙不同,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比較順利地掌控了南玻集團的實際控制權,並通過了新的股權激勵方案,致使南玻集團原有的管理層紛紛離職。

GPLP犀牛財經瞭解到,從南玻集團創設到2016年的三十餘年間,公司從未經歷過高層的巨大變動。而此次南玻高層集體辭職,也令投資者對公司的前景產生了擔憂。不過,意在公司控制權的寶能系很快穩住了局面,控制住了公司,並開始按照自己的方針策略經營。市場的目光又被吸引到了寶萬之爭上,南玻的易主則鮮有人關注。

不過幾年之後,當南玻的業績發生了一些不利變化時,市場又想起了之前這一場並不太激烈的“公司控制權爭奪戰”。有人指出,資本大鱷拿著金融工具在市場上翻雲覆雨,賺著比搞實體的企業家更多的錢,還要把別人苦心經營的產業搶到自己名下。搶過來不算,還不好好經營,一定要瞎折騰一番。

事實上,資本方倒不一定真的是這麼做。在GPLP犀牛財經看來,南玻目前面臨的是產業壓力,宏觀壓力,也是一個企業所可能面臨的正常處境,而企業現在的管理層也不見得真的有什麼過失,要承擔什麼責任。但是,他們確實表達了對實業不在乎的想法,正如原本在前海人壽任職,現任南玻集團董事長陳琳在入主南玻之初所說:“你們這些搞製造業的辛辛苦苦也就賺這麼點,還不如搞資本運作”,“通過收購買賣可以賺比製造業更多的錢”,把資本的逐利性暴露無遺。

這也難怪在公司的經營遇到尚且不算嚴重的問題時,市場就開始把鍋往資本的運作者身上扣。而市場也願意相信,資本的操縱者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興趣經營實體經濟。於是儘管公司經營尚可,投資者已經開始對完全被資本所操縱的南玻集團斜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