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字夫妇及女儿们:一个美国传教士和厦门的故事

打马字夫妇及女儿们:一个美国传教士和厦门的故事

一个美国人,一个在19世纪似乎为中国而生的美国牧师。

对于打马字(Rev. JohnVan Nest Talmage,1819--1892)来说,中国即意味着厦门。他把一生最宝贵的42年时间献给了厦门。他创建了厦门最早的礼拜堂——竹树脚礼拜堂。他的第二个妻子马利亚创办了厦门最早的女学…培德女学。他的两个女儿——大姑娘清洁(MissKatherine.Talmage)、 二姑娘马利亚(MissMary.Elizabeth.Talmage)都是在竹树脚礼拜堂二楼出生长大,失去母亲后才回美国继续学业,1874年又返回厦门传教,分别是鼓浪屿田尾妇学堂和毓德女子学校的创办者和管理者,皆终身未婚,一直到1949年后才离开厦门。而打马字的第一任牧师娘阿比(Mrs.Abb Woodruff Tamage)则永远长眠于鼓浪屿内厝澳墓地。

夫人、两女儿,一生之最珍贵年华都赋予厦门。一个人,与一个地方,还有什么比这更深的联结吗?

厦门对于打马字来说,是甚于故乡的他乡。

打马字夫妇及女儿们:一个美国传教士和厦门的故事

打马字牧师(左三)和他的夫人(右二)。他们穿着中国传统服饰,1890年拍摄于厦门寓所花园里。左四为“大姑娘”,左二为“二姑娘”

1819年8月18日,打马字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萨马维尔。1847年,受美部会派遣,28岁的打马字牧师携夫人阿比搭乘卡罗莱号帆船由香港抵达厦门,从此开始了他在厦门一带长达42年的传教活动。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得懂福音?这是打马字等来华传教士最头疼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连自家的圣贤书都没机会闹明白,指望他们能明白曲里拐弯的上帝的福音那简直是难上青天。但这没有难倒打马字,他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打马字先学会本地方言,也就是闽南话。进一步,他找到闽南话的发音规律,尝试用拉丁字母联缀切音,由此创造出简单易学的闽南白话字。1852年,《唐话番字初学》出版,这是打马字等人编撰的一本白话字教科书,也是闽南语拉丁字母的正字法学习教材。此外,打马字还编纂了一部《厦门音字典》,并于1894年出版。闽南白话字的历史意义,是直接导致了汉语拼音的发明。由于有“白话字”的深厚基础,鼓浪屿成为了汉语拼音早期原型的诞生地。

1865年6月1日,打马字的第二任妻子马利亚来到厦门。1867年,她开设“周课”,教妇女读《圣经》;1870年,在竹树堂办女塾“培德女学”,是厦门最早的女子学校。学生的大部分费用,特别是膳食费由归正教会承担。这所女塾的建立,仿佛穿透无尽黑暗的一束光,照亮了阴郁的女性世界,让她们隐约看见了被囚禁的自己。

打马字前妻生的长女清洁和二女马利亚被厦门人亲切地称为“大姑娘、二姑娘”。她们积极参与厦门妇女福音事工及教育事业。培德女学最初只有几个女童,后来女学生人数渐渐增多,马丽亚便将私塾交给二女儿“二姑娘”管理。在二姑娘手中,培德女学逐渐发展为“毓德女学堂”、“毓德女子小学”;1920年增设中学,就是著名的毓德女中。“大姑娘”也于1886年为已婚妇女信徒创办了“田尾妇女福音院”,并发展为“田尾妇学”。这种新式女学,对于刚刚开启闭塞之门的厦门而言,是一次深刻入骨的震撼,这种震撼在囚禁、压抑中国女性上千年的枷锁上挣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一旦开了,便如火燎原,拉开了厦门女子教育发展的序幕!

不知不觉,打马字在厦门和鼓浪屿度过了42年,而他的生命的总长度也不过73年。他一生中大半部分时间,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都留在这片土地,与之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他的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己所能,为厦门和鼓浪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迹。1889年夏,打马字退休,偕夫人搭乘阿拉伯号汽轮回到美国。1892年,打马字在美国新泽西州包恩溪安然辞世,享年73岁。

打马字夫妇及女儿们:一个美国传教士和厦门的故事

1900年鼓浪屿女传教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