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六國都統一了,為什麼當時沒有消滅匈奴?

開心每一天2064634236427


秦朝如果消滅了匈奴,那麼漢朝何以稱為強漢呢?秦國統一華夏已殊為不易,內部六國貴族復辟暗潮洶湧,外部匈奴虎視眈眈,大秦內憂外患,能擊退匈奴的進攻已經很好了,要消滅匈奴非一代之功。《過秦論》中寫道: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秦朝威德昭襄,終秦之世匈奴不敢南侵;漢朝用了兩百多年才徹底擊敗匈奴,相比較而言,還是秦軍更加威武。

匈奴地處長城以北,以草原、大漠為主,東西橫跨上萬裡,南北相距亦有數千裡;儘管匈奴人口沒有秦朝多,但是匈奴的地盤比秦朝更大。匈奴以蒙古草原為中心,稱為王庭;西部為匈奴左部,統治西域廣大地區;東部為匈奴右部,羈縻控制東北廣大地區。秦國雖然,也無法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完全擊滅匈奴,打痛匈奴並築長城以守之,是當時最經濟與現實方法。出塞擊匈奴,只會讓秦朝滅亡得更快,畢竟打仗是消耗錢糧與人口的事,不得已而用之。

秦始皇死後,二世皇帝殘暴無度,天下百姓群起而反抗,六國貴族紛紛走到前臺推波助瀾,秦國內亂之烈,遠比匈奴入侵要擊命得多。事實上蒙恬將軍一戰擊退匈奴,且斬殺匈奴十餘萬青壯後,匈奴也無力南侵,而冒頓單于也忙著統一匈奴各部,東擊東胡,西征月氏,沒有時間再下掠秦。秦朝生死存亡之際,王離率五萬長城兵團南下平叛,還有二十餘萬秦軍在長城防備匈奴;五萬長城兵團在鉅鹿之戰中唱完最後悲歌,全軍戰死,不亦壯烈乎?

楚漢相爭時,楚與漢無暇顧及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收復了秦朝佔領的領土,已經越過長城開始掠奪邊境。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多次領兵狙擊匈奴的入侵,不過最終在白登被匈奴合圍,雙方達成協議,各自退兵。之後百餘年,漢朝對匈奴都採取和親政策加賄賂手段,儘管小戰不斷,但是沒有爆發大戰。

漢武帝奮六世之餘烈,多次對匈奴用兵,扭轉了漢匈的攻守之勢;漢宣帝恩威並施,將匈奴分化為南北兩國,南匈奴內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又過了數十年,陳湯萬里擊殺北匈奴單于,北匈奴餘部遠遁歐洲,才算徹底的滅了匈奴國。值得一提的是,內附的南匈奴在西晉時代再次反叛,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匈奴建立了後漢國,自稱是漢朝宗親後裔;南匈奴在之後的數百年戰爭中,最終融入了漢族,再沒有匈奴這一族名了。


大秦鐵鷹劍士


想了解這個問題,你可以簡單的把土地分為生地和熟地。生地就是開發程度低的土地,熟地就是開發程度比較好的土地。對於秦始皇來說,他打當時關東六國也就是今天的中原這一帶的土地都是熟地,從封建時代一直不斷地被開發,打下城池之後這些城池能夠繼續形成戰爭機器的供養,所以打下一座城,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但是如果反之打當時的匈奴就像是打生地,生地的地盤兒雖然很廣大,但是所得到的真正價值很低,而且再往北走是要從農耕民族轉為遊牧民族,對於當時的秦來說的話收益會很低,因為發動大軍需要非常長的運輸和補給,打下土地之後又很難形成城池管理,最後還要以遊牧民族式的方法進行交往。

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說,這就像一個投入和產出比一樣,投入的過大而產出的過小,所以打贏了是非常正常的。從另一個角來看,當時的匈奴正處於一個上升階段,匈奴的強大是一個向上升的狀態,秦的強大也是一個向上升的狀態,其實是強強聯合,而並不是簡單的像後世所理解的農耕民族非常簡單的打敗了遊牧民族。

對於當時的秦來說,如果繼續往北走,投資很大但收益很小,與其這樣不如進行對內穩定。雖然內部的六國被打敗了,但是六國的貴族地主都沒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繼續往北走而不穩定內部,接下來可能是更快的混亂,與其讓混亂髮生,不如先穩定內部。

很多人對於長城有誤解,認為修建的長城就能徹底擋住遊牧民族,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長城作用並不是擋住軍隊,而是把軍隊的集中攻擊點定為分散的幾個點。大量的軍隊進攻必須要後勤保障,所以在運輸後勤保障等各個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路線,這就是屬於大路。所以秦繼續修建長城,然後在幾個大路上修建重要的碉堡,目的是當遊牧民族大路軍隊進攻農耕民族時,通過這幾個重要的碉堡和要塞和對方進行正面對抗,這樣遊牧民族的機動性就會降低;如果是遊牧民族的小股進行騷擾,通過長城就可以很簡單的防住。

所以修建長城可以理解為投資的止損線,因為往外越往外走,投資只能是付出,而收益很小,通過修建長城來形成雙方的博弈,最終穩定,這是投資項目中一個比較穩定的點。


真的很博通專欄


大家好,我是師哥講史,為什麼秦始皇一統六國,卻沒有消滅匈奴呢。

對於這個問題,咱們就要先了解遊牧民族特性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慢慢形成部落國家,匈奴也是這個樣子。

自戰國時期匈奴就一直向中原進攻,但是那時候並不強大,趙國李牧也曾經大破匈奴,但是匈奴沒有被消滅,所以和匈奴挨著的國家都在修著長城,防止匈奴入侵。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秦始皇忙於對內的戰爭,就沒有如何搭理匈奴,匈奴就搶佔了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但是秦始皇在六國統一後,就騰出手來了,派蒙恬帶領大軍把匈奴逐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但是由於匈奴和中原的生活方式不同,無法完全消滅匈奴,而且要消滅匈奴的話戰線拉的太長,糧草物資也不方便運輸,所以秦始皇只是把他們趕跑了。並且在原來秦、趙、燕修建的長城連在了一起。匈奴也逃往了更北的地區。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事實上沒有那個民族和國家真正消滅過匈奴,一個民族的滅亡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在秦漢時期,匈奴是我們北方最強悍的一個民族,它的實力比我們差不了多少。

而且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騎著馬逐水草而居,即便遇到失敗,憑藉超強的機動性也可以逃得遠遠的,在積蓄實力後又可捲土重來。

所以,秦始皇派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是一個英明的決策。

即便蒙恬,他也無法一路追趕匈奴,然後將其消滅,所以將匈奴趕出我們的農耕區,通過長城將遊牧區和農耕區隔開,這是最好的辦法。

而匈奴族的毀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漢武帝將匈奴趕出漠北之後的數百年,匈奴族在和其它各民族的融合中才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秋水暝


匈奴是遊牧民族。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秦始皇忙於對內的戰爭,就沒有如何搭理匈奴,匈奴就搶佔了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但是秦始皇在六國統一後,就騰出手來了,派蒙恬帶領大軍把匈奴逐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但是由於匈奴和中原的生活方式不同,無法完全消滅匈奴,而且要消滅匈奴的話戰線拉的太長,糧草物資也不方便運輸,所以秦始皇只是把他們趕跑了。並且在原來秦、趙、燕修建的長城連在了一起。匈奴也逃往了更北的地區


芒果小胖er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了強大的大秦帝國,可是為什麼不一舉消滅北方的匈奴了,反而在打勝仗後開始修建長城這麼費力的工程。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當時的軍事條件不允許,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強大的步兵,而騎兵並不是秦軍主力,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要想消滅它,必須得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和擅長騎兵作戰的將領。秦朝雖然地廣人多,實力強盛,而真正熟悉草原作戰的只有蒙恬,發展騎兵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漢武帝之所以能吊打匈奴,是在漢朝幾代帝王幾十年的發展,並且有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諸多擅長騎兵作戰的名將等優勢條件下完成的,在這種條件下,漢武帝也僅僅是吊打匈奴,而不能將其徹底消滅,更別談秦始皇了

第二;秦朝在經歷統一之後,戰士們征戰多年,全國上下都希望能儘快進入穩定的生活中,急需修養生息,發展經濟。而消滅匈奴的話,會進入長期作戰,需要的是全國的物資供應,勢必會拖垮經濟,秦朝恐怕會滅亡的更快,而修長城是建立在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並不是特別難做到。如果將長期精力放在對抗匈奴上,勢必阻礙國家的發展,因此秦始皇選擇的是比較保守的策略,以加強防守的辦法來鞏固邊疆。這種方法對於百姓來說是更好的選擇,歷史也證明,在國力強大的漢朝和明朝,因為連年對遊牧民族的作戰,勞民傷財,使得國庫虧空,沒有取的較大的成果,還使得國家搖搖欲墜。戰爭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秦始皇是理解了這個道理,才會採取保守作戰。

第三是因為時間不允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十三年後就去世了。而與匈奴作戰的週期是很長的,匈奴真正的崛起也是在秦末,秦朝時蒙恬北擊匈奴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對秦朝的威脅遠沒有漢朝時那麼大,秦始皇又何必花大代價來消滅這個不容易打敗的敵人了。倘若秦始皇能多活二三十年,那麼就正好能碰上匈奴的崛起者“冒頓單于”了,秦始皇肯定不會容忍大秦帝國存在這麼大的威脅,那麼秦匈之間勢必會有大戰,匈奴可能會提前被秦始皇消滅掉。喜歡的點個贊吧!有不同見解,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白話歷史課


自中原大地有文明誕生以來,就一直面臨著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秦始皇在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之後,也是將抵抗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作為帝國的頭等大事。但讓人奇怪的是,秦帝國有實力橫掃中原,消滅六國,為什麼沒有將匈奴消滅呢?

實際上這是秦帝國的管理人員故意為之,首先在包括嬴政在內的帝國官員們看來,帝國的版圖包括從周王朝分封出來的所有國家,所以對於遊牧民族佔領的土地不太感興趣。

第二是秦國剛剛消滅六國,國家領土上不斷有六國殘餘勢力在反抗,帝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鎮壓這些反抗,如果此時對遊牧民族發動進攻,會消耗秦國大量的國力,這是得不償失的。秦國的重點仍然是安撫國內,保證帝國統治安全,面對匈奴等少數民族的挑釁,只能讓蒙恬率領大軍,依據長城防禦。蒙恬率領的軍隊也曾主動出擊大敗匈奴,但是無法做到徹底消滅。

第三點則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只是一個從奴隸社會,逐步轉向封建社會的農耕國家。匈奴所在地的氣候環境與關內截然不同,無論是軍人還是普通百姓都無法適應匈奴所在地寒冷的氣候,所以即使打下來了,也不能做到長久駐守。如果想要在當地建造城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秦國的百姓也不願意去寒冷且不適宜耕種的地方生存。

第四個原因是由秦國的軍事力量所決定的。秦國的軍隊主要以步兵組成,騎兵數量很少,因此在塞外對匈奴作戰時,機動性遠不如遊牧民族。由於草原地廣人稀,沒有耕種出來的糧食,秦軍對外作戰,嚴重依賴國內的補給,一旦主動出擊,綿長的後勤補給線,就會被擅長機動的匈奴騎兵擊潰。這個時候,進入草原的秦國大軍很有可能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特別是,當時江南地帶仍未完全開發,秦國的國力暫時無法支撐數十萬大軍長途作戰。

綜上所述,秦國並不是不想消滅匈奴,而是做不到。如果給秦國二十年時間休養生息,完全解決國內的問題,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鼓勵百姓向關外移民的話,那麼,到那時,以秦國的力量,想要消滅匈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沙場冬點軍


匈奴自始至終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只是一堆草原部落的鬆散聯合體。有利則合,無利則散。此民族從西北而入取代犬戎民族,最早佔據隴西之地,周朝建立天下分封,秦先祖養馬有功分封至此,為了生存秦歷代先王與匈奴爭戰不休,甚至多位先王戰死沙場方有兩郡之地恓身,隨後又據河東之地終成霸業。

終春秋秦漢數百年間,中原攻伐不斷,匈奴人則在北部不斷髮展吞併,終成北方大患。秦韓魏趙無不修築長城來抵禦匈奴騎兵的反覆衝擊,此時中原的車戰抵禦騎兵往往有心無力。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短時遏制匈奴南下步伐,但隨著武靈王去世也人亡政息。匈奴騎兵對陣先秦騎兵也往往採取游擊戰術打了就走,使先秦騎兵有力無處使,即使佔據河套地區也無力長期據守,秦大將蒙括率三十萬長城軍團駐守九原也只能壓制而無力進攻即是如此。三十萬人聽起來很多,往草原上一撒一塊地兒真沒多少。


大河之南之紅色鐵騎


匈奴活動於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地域遼闊,氣候苦寒;匈奴遊牧,居無定所;秦軍即不易找到匈奴人,也無法佔地耕種,消滅不了匈奴。


一片葉兒飛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卻沒有能抗擊匈奴的原因有三,第一國力不允許,秦始皇費勁心血統一了六國,但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國家已經沒有精力去抗擊強大的匈奴。而漢武帝之所以能抗擊匈奴,就是因為漢朝幾代人的積累。第二華夏地區兵力構成和匈奴對比不佔優勢,華夏地區主要以步兵為主,而匈奴則以騎兵為主,秦始皇想要籌建騎兵卻非一日之功。第三時間不允許,秦始皇在位十三年就死了,所以沒有多的時間讓他抗擊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