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借錢就要強制上保險?消費貸和財險公司共謀的這門“好生意”正在被做壞

記者丨苗藝偉

​“這是什麼莫名其妙的保險費用?貸款還要上保險?沒見到投保什麼東西,被保人還不是自己,每月還款就要被扣一筆保費,這究竟是什麼?”在一個消費者投訴論壇上,一位現金貸借款人連珠炮般問道。

借錢就要強制買保險,聽上去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但卻早已不是新鮮事。

這種時下炙手可熱的個人借款信用保證保險,由消費貸款和財產保險行業共同參與,通過為個人貸款購買信用保證保險,來保障資金方安全。個人信保業務正成為各家財險公司的戰略發展重點和營收利器,而不容忽視的是,在做大“消費金融”保費蛋糕的同時,個人信保高槓杆高風險的一面若隱若現。

個人信保業務狂飆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多家財險機構的信保業務2018年都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這與大力發展消費金融業務密不可分。

年報數據顯示,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2018年信用保證保險原保費收入為35億元,較上年猛增238%。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和大地保險在這一險種上的保費增速也都超過100%。從規模來看,平安產險去年則以330億元的原保費收入遙遙領先,同比增速也達到66%。

【深度】借钱就要强制上保险?消费贷和财险公司共谋的这门“好生意”正在被做坏

大地保險總經理陳勇在今年1月曾向媒體公開表示:“2018年,大地保險的信保業務保費達到50億,同比增速達到108%。未來,大地還將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對接線上消費場景。”這家保費規模排名第五的財險公司,在保費收入連降兩年後,把信用保證保險作為業務發力點。

早在2015年,大地保險就特別成立了個人貸款保證保險事業部,並推出自營的個人貸款保證保險品牌——“大地時貸險”,為投保人的貸款申請增信,客戶投保成功,可獲得合作銀行最高50萬元無抵押貸款,而近年來通過對第三方助貸平臺承保,迅速增加大地產險信保業務規模。

最早涉足個人信保業務的“老大哥”,則非平安產險莫屬。

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平安產險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主要與平安普惠進行合作,雙方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7年。當年,平安集團聘請熟悉消費金融業務的韓國人趙容奭來到中國,加入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開拓消費金融業務。2015年,平安集團整合平安信保、平安直通貸款業務、陸金所轄下的P2P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等,成立平安普惠金融業務集群,在信用貸款領域,通過信保方式為借款人増信,以獲得銀行貸款,至今,平安普惠已經積累了10多年的消費信貸風控模型。

彼時 ,雖然信保業務保費收入不如車險業務,但卻是平安產險承保利潤的主力軍之一。據媒體當時報道,2015年保證保險(信保核心)承保利潤31.98億,佔平安產險承保利潤一半以上,而在2018年車險承保普遍利潤增速不佳的情況下, 平安產險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綜合成本率為88%,對於平安產險的利潤的貢獻尤其凸顯。

那麼,一份個人借款信用保證保險保單究竟長什麼樣?借款人需要繳納的保費有多少?具體如何約定?

據平安普惠“i貸”的借款人所展示的一份借款單,這款名為“i貸”的現金貸產品“日費率”在0.05%-0.098%之間,按日收費,換算為年利率(APR計算方式),區間為18%-35.77%,在36%的監管“紅線”之下。

借款單附屬的保單則顯示:借款總額3675元即保證保險金額,保險的收費為借款金額的1.26%,每月收取,且並不因還款而減少,保費的年化成本為15.12%。這也意味著,如果借款“日費率”為0.098%,那麼,保險費便佔到借款成本的42%。該保險實際的被保險人是聯合放款的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公司(1%)和光大銀行(99%)。

【深度】借钱就要强制上保险?消费贷和财险公司共谋的这门“好生意”正在被做坏

平安財險一位信保業務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平安普惠和平安產險按照雙方各自獨立規則與風控目的分別獨立負責借款人(投保人)信用風險評估。平安產險基於自身核保風控模型進行獨立核保,目前,平安產險的信保額度仍在監管規定的上一季度末淨資產的10倍範圍內。

對於財險行業對於個人信保業務的瘋狂追逐,一位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道,第一,財產險公司信用保證保險業務整體綜合成本率優於車險、責任險、意健險乃至農險等,例如,平安財險、太保產險可以控制到90%以下,甚至更低,這意味著信保業務將帶來更高的利潤率;第二,消費金融中的資金端與資產端的信息不對稱性較高,信用保證保險被當做雙方達成協議的“連接器”,央行等監管部門對於此前消費金融領域“壞賬兜底型助貸業務”的監管趨嚴,僅允許融資擔保機構與涉足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等參與的政策,利好信保業務。

信保+擔保新助貸模式興起

業內一般將信用保證保險稱為履約險,實質上已經成為一種融資性保險。

從2016年左右,融資性的個人信用保證保險最早出現在P2P領域,後逐漸在消費金融領域鋪開。當借款人未正常履約還款時,保險公司按約定向助貸平臺的資金方賠付,如此一來,助貸平臺的壞賬風險就部分轉移給了保險公司。

2017年6月,原保監會印發《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專門針對“網貸平臺信保業務”提出了具體要求。

其中規定,保險公司經營信保業務,應當堅持依法合規、小額分散、穩健審慎、風險可控的經營原則;經營信保業務的保險公司,上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應當不低於75%,且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50%;保險公司承保的信保業務自留責任餘額不得超過上一季度末淨資產的10倍等。

然而,2018年6月網貸平臺雷潮不斷,越來越多網貸平臺的資金來源從個人投資者轉向機構投資者的“助貸模式”,大部分合作機構要求引入第三方增信措施,包括融資擔保、信用保證保險等。另外,還有一些實際槓桿超標的網絡小貸公司,也通過吸引機構資金,不約而同地走上了“信保+擔保”的助貸模式。

一位助貸平臺的高管向界面新聞表示,助貸平臺願意引入保險公司,主要是受制於助貸平臺關聯的擔保公司有十倍槓桿的監管限制,而保險公司的資本更加充裕,槓桿也更高,並且符合現在的監管要求。

奧緯諮詢合夥人盛海諾向界面新聞表示:“首先,對於助貸平臺關聯的擔保公司來說,擔保業務是一個十分消耗資本金的業務,未必足夠覆蓋助貸平臺的放貸量;其次,雖然融資擔保公司有資本金的限制,但跟保險公司在監管等級、執行情況上有本質區別,增加的融資擔保增信所達到的強度和可信度,與加入信用保證保險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大部分資金方也希望保險公司參與其中。”

據界面新聞記者瞭解,陸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已經從去年以平安普惠網絡小貸的高槓杆自營貸款模式,逐漸轉向了引入銀行等外部機構資金的“信保+擔保” (平安產險提供的信用保證保險和平安融資擔保)助貸模式,從而逐漸降低網絡小貸槓桿率,實現合規經營,並同時探索新的業務模式。

同樣,以P2P網貸業務為主的小贏科技(NYSE:XYF)也是業內引入信用保證保險的代表性公司。

小贏科技招股書披露,小贏科技聯合眾安開展信用保險業務,還使用第三方融資擔保公司為保險公司提供反擔保協議。一方面,小贏科技通過保險公司獲得了投資人的信任;另一方面,眾安保險通過和小贏科技的關聯第三方擔保公司實現風險共擔模式,對逾期資產賠付後向擔保公司以約定的擔保額度為上限進行追償。

此外,2018年下半年,香港上市公司維信金科也在財報披露,平臺已經與陽光信保開展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合作,維信金科CEO廖世宏在採訪中向界面新聞透露,平臺與保險增信方的風險共擔模式,仍然處於持續半年的“試驗期”中,保險公司更希望看到平臺真實數據後再作出是否承保決定。

真保險?假保險?

當財險公司紛紛涉足消費金融領域試圖分一杯羹的同時,一家小型責任險公司卻也在狂奔中不幸“翻車”,揭開了這一險種的高風險B面。

2019年1月14日,銀保監會向長安責任險下發監管函,責令其增加資本金,完成增資擴股,停止接受除車險和責任險以外的新業務。

此前,長安責任險正式因提供網貸履約險而“踩雷”多家網貸平臺,該公司已為多家P2P兜底“履約險”賠付近20億元,還有未了餘額接近22億元。這家成立超過十年、虧損多年的小型責任險公司刷新了保證保險的踩雷金額。

在國外,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美國國際集團(AIG Financial Product)因持有大量與次級貸款相關的保險合約(CDS,即信用違約互換產品,是為次級貸款作為基礎資產的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衍生證券做的最後商業背書的一種金融產品)最終瀕臨破產,直到2012年才還清了美國政府的1820億美元巨資救助。AIG所持有的保險合約,與目前的信用保證保險在金融產品實質上相當類似。

除了“真信保”的高槓杆高風險之外,當下,許多消費金融平臺卻被質疑上了“假信保”。

一位熟悉消費金融業務的律師透露,大多數保險公司都為信用保證保險業務設置了“反擔保”措施。這意味著,財險公司將僅承擔合同約定內的一定損失 ,而並非這一風險的最後接盤者,隱身於消費金融公司背後的融資擔保公司,往往才是這一風險的最終接盤人。

另一位助貸平臺高管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助貸公司普遍對壞賬兜底,平臺需要通過融資擔保機構以及調節保險公司購買信用保證保險的金額,並對壞賬進行回購。但他表示,雖然目前兜底模式盛行,但未來,助貸平臺的融資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的風險共擔模式將會是未來助貸模式的主流趨勢。

奧緯諮詢合夥人盛海諾也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在實際操作中,助貸平臺與保險公司商定的下一個月的保費,就是根據上一個月實際產生的賠付率,也就是說其實只要是持續經營或持續合同的狀態,風險最後被平臺方以保費的形式自己買回去,或者投保人先繳保證金,通過歷史賠付情況對保證金進行浮動收取,保證金的作用是進行先行賠付,實質上所謂的保險理賠也是一個通道。

他表示,目前,現金貸公司和信保業務合作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通過保費調節來操作,這種模式中,信保只是一個“通道”或者說是“假保險”。在形式上,保險公司承擔最終的信用風險,但實質上,信用風險是由資產方即信貸平臺自己承擔。

一位從事信保業務的保險公司高管表示,從資金方的角度來看,信用保證保險是一種幫助融資的保險,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對從業者又降低了資金成本。在信用保證保險本身具備風險定價能力的情況下,信用保證保險進入消費金融的領域,對市場的發展是有好處的,能夠讓市場更合規。

不過,財險公司是否具備對消費金融資產的定價能力?信用保證保險是真保險,還是一筆實為“通道費”的假保險?在多位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看來,面對民間融資等多方強烈的融資增信需求,財險公司應當認清自身狀況和風險管理能力,認真思考是否有給信用保證保險定價的能力,審慎開展業務,切勿追求短期利益和保費規模,防止信用風險跨行業傳遞,使保險業成為金融風險的最後接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