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忠心事主的“千古贤宦”,为何被丑化了1200多年?

历史上名气较大的宦官,要么大忠,如唐朝张承业、东汉吕强等;要么大奸,如明朝王振、刘瑾等;要么就是在某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改进造纸术的汉朝宦官蔡伦,七下西洋的明朝宦官郑和。

也有一些宦官,给后人留下争议,至今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有人说他忠诚,对皇帝忠心耿耿,一生不离不弃,史学家称其为“千古第一贤宦”;

有人说他奸诈,依附权贵,排挤贤良,被文学家描绘成小丑形象;

有人说他贪腐,利用权力,攫取不义之财,一生累积财富无数,“净身”之人,娶妻养子,为道学家所不齿。

此人就是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是忠心事主的“千古贤宦”,为何被丑化了1200多年?

戏曲中的高力士形象

1、名门出身,机敏谨慎

高力士本名叫冯元一,祖上是北燕皇族。冯氏一族很早就与岭南豪族世家冼家通婚,历史上赫赫有名、统一岭南的女英雄冼夫人,就是高力士的高祖母。唐初,高力士的曾祖冯盎归降唐朝,曾帮助唐朝平定叛乱,但因冯家在当地位高权重,为打压冯家势力,冯盎死后,公元693年,唐朝统治者以谋反罪诛杀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年仅十岁的冯元一因此受到株连,“净身”为奴,698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当作“礼物”送入宫中,改名力士。

刚进宫时,因为机敏聪慧,年幼仪美,高力士被武则天看中留在身边。后来因犯错,被武则天鞭打逐出宫中。宦官高延福怜其聪明伶俐,将其收为养子,改姓高。高延福与武三思相熟,经常带着高力士出入武三思家。一年后,在武三思帮助下,高力士又回到宫中,因其“既壮,长六尺五寸,谨密,善传诏令,为宫闱丞。”(《新唐书·高力士传》)因为长得高大俊秀,又谨慎细密,还升了官。

他是忠心事主的“千古贤宦”,为何被丑化了1200多年?

高力士

2、君臣相得,忠心事主

李隆基还在藩国时,高力士就倾心和他结交,深得李隆基信任。公元710年,高力士协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平定韦后之乱,从此成为李隆基身边亲信,每日侍奉左右,并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又升为右监门卫将军,并执掌内侍省事务,从此开始了位高权重的政治生涯。

事实证明,唐玄宗和高力士名义上君臣,但二人的关系远胜君臣,两人年龄相仿,唐玄宗只比高力士小一岁,特别是两人体性相投,互为知己,是真正的“同志+兄弟”,君臣相得,亲密无间。唐玄宗有名口头禅:“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只有高力士在跟前值班,睡觉才能安心,这是何等的信任!并特地在皇帝寝宫侧室为高力士安排了宿舍。高力士如此受宠,又很少单独外出,以至于有些人为了一睹高力士的风采、想巴结他都绞尽脑汁。

高力士既受宠,又有权势,当时,凡是四方上奏的文书,都要先交高力士过目,小事直接由高力士自行处理,只有大事才转交玄宗定夺。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各皇子、公主称呼他“阿翁”,驸马辈称呼为“爷”, 唐玄宗也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呼他将军。

他是忠心事主的“千古贤宦”,为何被丑化了1200多年?

唐玄宗和高力士君臣相得

唐玄宗信任高力士,高力士也对玄宗忠心耿耿。当时天下太平,玄宗逐渐沉迷声色,倦于理政,几次流露出想把国事委托给宰相和边将的想法,高力士不不赞成这样做。他劝玄宗说:“军国大政是治理国家的权柄,不可以转托他人,请陛下慎重思量!”在高力士的一再劝谏下,玄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安史之乱”前,高力士也曾多次提醒玄宗,安禄山等边将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玄宗一直不以为然。直到事发,唐玄宗一行外逃,杨贵妃殒命马嵬坡,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说:“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3、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就在这次外逃途中,宦官李辅国等随从人员扶立肃宗李亨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平息回京后,李辅国和肃宗都害怕太上皇复位,就处处排挤玄宗,只有高力士一直对玄宗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后来,李辅国强行让玄宗搬到太极宫,半路上,李辅国带领500士兵全幅武装拦住玄宗,并砍杀了玄宗的一个侍从,玄宗惊吓的差点掉下马来。高力士见状,一边赶紧上前扶住玄宗,一边厉声说:“太上皇是五十年天平天子,李辅国不得无礼!请为太上皇牵马!”并让李辅国的手下跪拜太上皇。高力士的气势一下子把李辅国震慑住了,只好乖乖牵马护送护送玄宗到太极宫。

他是忠心事主的“千古贤宦”,为何被丑化了1200多年?

高力士墓

此后不久,李辅国挑唆肃宗将高力士发配巫州。762年,玄宗、肃宗先后病亡,代宗李豫即位,高力士因大赦回归,走到郎州,才得知玄宗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亡。李豫感念他一生陪伴玄宗,追赠高力士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4、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高力士一生对朝廷、对玄宗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生死与共,可谓“千古贤宦”。但世人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其被丑化的形象中,最广为人知的典故就是“力士脱靴”,虽然版本不一,但大意都是说李白在朝为官期间,有一次玄宗令其作诗,正巧李白喝醉了,就伸出脚,让一旁的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只好屈尊俯身为李白脱靴,从此对李白耿耿于怀,和杨贵妃多次在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致使李白不受重用,最后离去。这个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突出李白的不威权贵,早已被后世史界证实是子虚乌有的文学虚构,但因为戏剧作品流传甚广,高力士也就成了恃宠骄横、排挤忠良的奸臣小丑形象。

他是忠心事主的“千古贤宦”,为何被丑化了1200多年?

力士脱靴

其实,真实的高力士虽然位高权重,但并不是个仗势欺人、玩弄权术的奸诈小人。史载其“乖巧谨慎,人皆喜欢”“ 阴巧得人誉”,为人处事“顺而不谀,谏而不犯”,生前口碑、声誉极佳。

客观地看,高力士并不是一个完人。他依仗权势,贪腐敛财,史载其“资产殷厚,非王侯能拟”。他曾出世资修建寺观、铸造特大铜钟,并宴请朝臣敲钟祝贺,撞钟一下,捐钱十万,有巴结者连撞二十下,最少的也不低于十下。但这并不能抹杀他的忠诚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政治谋略,特别是他和唐玄宗超越君臣奴仆、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兄弟般情谊,对朝廷的忠心耿耿,“竭诚尽节,上答皇慈”,实为历史上宦官中所罕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在《史纲评要》中感叹:“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对高力士,读者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