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碑與一座城,永年縣廣府東城門外護城碑帶給人怎樣的啟示?

Hiro_TheHunter


據說永年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太極拳之鄉、緊固件之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體育之鄉、全國武術之鄉、而且還是旅遊之鄉呢。看出嫁的閨蜜的同時就順便看看吧……

一到東城門外先看到塊護城碑,內容為:“府縣告示、嚴禁刨挖城根、墾種莊稼、盜伐樹株、偷取魚藕,違者重究”。



一座漂亮的石橋,小橋流水、蘆葦蕩城牆是那麼詩意盎然,好一派江南水鄉風情,難怪人們稱讚廣府為“北國水鄉”呢♥。



悠悠歲月的磨蝕,戰火的洗禮和自然災害,使中國多少座古代城池已無跡可尋啊!(包括我們新鄉故殷州寧邑同盟之地,也只是遺留下了一小部分象徵性的古建築廟宇)。像廣府古城這樣保存完好的古城已經是鳳毛麟角了!!!♥贊一個👯👫👯👫👍👍👍

推一下那道鏽跡斑斑的明代城門,邁進古城的一剎那間,那古韻幽幽的景緻,突然感覺時間與空間彷彿錯了位,亦真亦幻,難道我是穿越了嗎?


同學說,廣府古城距今2600多年,春秋時期已為曲梁侯國,建有曲梁城,當時為土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在此建都,並於城內築萬春宮,使它具備了城池的規模,明代將土城改為磚城。

歷史上廣府古城一直為攻防要地,戰事不斷,幾經風雨與戰火洗禮,演繹著幾多開朝立國的夢想。除了兵患外,廣府城還常常發生水患,為此廣府人在築城伊始,四門之下分別藏置神異的臥牛,每逢大水,四頭臥牛便將城牆馱起,水漲一指,城升一寸;水漲十尺,城高一丈。洪水再猛,總也漫不過城頭。後來廣府城就有了臥牛城之說… 不論真假還是蠻有趣味的,充分說明古代在不發達的時候人們良好的願望和希冀的精神寄託……



漫步在寬闊的城牆,放眼護城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景色半城湖”,不由我更加欽佩歷代保護這座古城池的人們!果然是名不虛傳的美麗古城……


如果我們獲嘉寧邑古城在它完好無損的時候,也能立下這樣一塊護城碑,那座夢中魅力無窮的八百諸侯會同盟的歷史古城故殷州是否也能存留至今?


紫燕雅然582


很高興,有心者提出這個問題,希望世人對我們廣郡增加一個新的瞭解。

提問者說的這塊碑,鐫刻在東門城牆外城門的右側,小時候出城經常看到它,落款是咸豐十年。提問者不知道的是,在北城門外,和南城門外也有這一塊碑,也是同樣的內容,即不要在城下耕種,盜取蓮藕。北門外的那塊,還在,南門外的那個隨著南門甕城的拆除已經深埋地下多年,近年通過發掘已經發現。

這裡面需要提到,碑是廣平府和永年縣一起頒的,因為廣平府的治所在永年,城內原存廣平府署(已基本復建)和永年縣署(今不存)。府縣為什麼要頒這樣一個碑呢?我認為,從現實角度來看,城位於近百萬畝的水域之內,城除了起到一個防護敵人的作用,另一個就是防水,如果城下耕種,那麼因耕種以及取水灌溉等因素導致的土質疏鬆,對城基會造成損害。所以要嚴禁城下耕種。而盜挖蓮藕呢?蓮藕其實放到現在,也不是很貴的菜品,官府顯然不是與民爭利,而是一旦盜挖成風,河底自然坑窪不平 久而久之無人疏浚,勢必會河床升高進兒危及城牆。

從歷史角度來說,咸豐時候,南方正鬧長毛(太平軍),北方的捻軍也在後方搗亂,而廣府和臨近的東昌府(今聊城市一帶)、曹州府(今菏澤市一帶)正是一個重災區,像同治年間的捻軍宋景詩叛亂等,直隸總督劉長佑等多次蒞臨指導工作,由此可見一斑。所以說,這個碑並不僅僅是為了鞏固城池,深層次的是因為戰亂頻仍,烽煙四起。

廣平府城的這塊府縣諭示碑,不僅表達了古人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也表露了時代的端倪。

廣府城內的可持續發展觀是建城就有的,這個有機會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