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一年一度的賞櫻季即將結束了。今年你看櫻花了嗎?近些年,賞櫻成為國人的戶外選擇之一。從武大到北京的玉淵潭公園,全國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賞櫻勝地。不再像從前,我們還要千里迢迢跑到隔壁島國。

但是若談起對櫻花的愛,怕是沒人能與日本人相比。櫻花,是如何慢慢變成日式象徵的?和風文化與“櫻”如何相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一起來了解,當日本人賞櫻的時候他們在想什麼。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 姜建強

“櫻,果也。從木嬰聲。”

飄落的命運與惜別的含義重疊,

惜別又蘊涵在飄落的命運中。

這就是三月日本的原風景,

從北海道到沖繩,從關東到關西。

01

日本的三月是惜別的三月,是傷感的三月,當然也是櫻花絢爛飛舞的三月。

近年來,告別少年,告別青澀時,日本人畢業歌選唱最多的一首就是《櫻花》。二○○三年,一直默默無聞的街頭歌手“直太郎”,發行了一張唱出同學離別之情的單曲《櫻花》,因為滿溢鄉愁和季節感,迸發出日本人特有的宿命與無常,為此紅遍全國。

櫻花櫻花,你在盛開、在怒放

櫻花櫻花,你在飛舞、在飄落

櫻花櫻花,你就飛舞、飛揚吧


這幾段旋律最打動人心。惜別時做出的笑顏,惜別時轉身的瞬間,惜別時晚霞的耀眼,都化作反覆詠唱時的淚水與真情。在書店,在超市,在百貨店,甚至在小小的酒吧,三月裡播放最多的就是這首《櫻花》:

再見了朋友

讓我們在那裡重逢

在那櫻花飄落的路上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電影《花與愛麗絲》


飄落的命運與惜別重疊,惜別的意象在飄落的命運中又依稀可辨。沒有比這更傷感、更物哀的了。這是三月日本的原風景,從北海道到沖繩,從關東到關西。日本人的“花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原風景的再體驗。

在早春,日本人祈願考試合格的繪馬木牌,像一串串鈴鐺一樣把梅花掛得滿滿的。這個時候,考生們是在向梅祈願,但發榜合格後卻稱之為“櫻花盛開”。看似有些對不住梅花,但日本人說,具有“凜然”性格的梅大概不會介意。但光有這種性格又有什麼用?日本人記住的還是櫻花。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電影《橘色奇蹟》

02


《日本書紀》裡,有個不太引人注目的細節:天皇泛舟行樂,忽有一瓣櫻花飄於杯中。天皇頓生花情,當場作詩“花妙し,佐區羅の愛で”(花香芬芳,櫻花的愛)。這裡“佐區羅”三個漢字,就是日語“櫻花”的讀音。別小看這小小的細節,它實際上為日本人日後賞櫻定下了品位和基調。

作為外來植物的梅花,著實讓奈良時期的貴族們風流了一陣。後人在評價《萬葉集》總體精神傾向時,乾脆用了“忠怨尤霹靂,誠感唯梅花”的句子。但好景不長。

或許梅花傲霜鬥雪的理性性格,不太適合鬱鬱蔥蔥、溼氣頗重的島國風土;梅花“猶有花枝俏”的感性氣質或許也不太適合陰鬱幽玄、古拙本色的島國之民。

貴族們發現身邊身份不太高貴、性格不太倔強的山野櫻花,或許更適合這一方風土,更適合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到了平安時代,櫻花終於取代了梅花的王位。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櫻花與春心,櫻花與生情。這不僅是貴族們審美情緒的變化,更是本土意識的覺醒。

日本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感覺,終於發現了表述自己感覺的本土之物。慶長三年(1598)的三月十五日,難得有閒情逸趣的豐臣秀吉領著兒子秀賴、正妻北政所,以及一千三百多位大名,在京都醍醐寺舉辦了盛大的“櫻花宴”。

這是歷史上以豪奢華麗而著名的“醍醐花見”。“醍醐花見”可以說開啟了日本人每年一度賞櫻觀花的雅風和習俗。有日本學者稱,這是“民眾的日本文化的誕生”。多少年後,俳句大師芭蕉有“京都有九萬九千民眾去看花”的名句。去看什麼花呢?當然是看櫻花。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03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日本人去看櫻花,是看櫻花盛開時的團團簇簇、轟轟烈烈、灼灼其華、幽幽其香嗎?

是,但好像又不全是。

《古今和歌集》裡的六十多首詠櫻歌,只有一兩首是讚美盛開的櫻花,其他都是寫落櫻的惜情。這也是外國人看不懂的地方。日本人常說,“花是櫻花,人是武士”。

但為什麼不是盛開的櫻花而是落櫻呢?原來這裡有日式的文化心情。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櫻花在日語中叫“さくら”(sakura)。這個“さ”原本指向稻田神。“くら”原本表示場所。“さくら”的完整意思就是稻田神在這個場所。所以,櫻花美不美在以前根本不是問題的視野。它只是稻田神的象徵,表明稻田神在這個地方。櫻花盛開表明稻穀收成好,櫻花凋謝表明稻穀收成完畢。

這樣來看,當然不希望櫻花凋謝,不希望稻穀收成不好。哪怕櫻花的盛開能延長一天也是莫大的喜悅。這是賞櫻的日本人的心向,也是日本文學的主題所向。但無可奈何的是,櫻花還是凋謝了,而且還凋謝得那樣快。於是想讓櫻花常開常豔的日本人生出了惋惜之情,文學上也生出了惜櫻之情。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04


這樣看來,每年的四月初,日本人傾巢出動,浩浩蕩蕩,在成排的櫻花樹下席地而坐,或淺酌高談,或悵然凝視。他們並不急於返回,而是耐心十足地等待著什麼。

月亮升起來了。周圍燈火搖曳,美景朦朧。一陣晚風吹來,一團團、一簇簇,落櫻墜地,無聲無息,紛紛揚揚像漫舞的飛雪。衣服上,頭上,臉上,女人白皙的頸脖間,甚至酒杯裡都是雪白一片。美麗的櫻花轟轟烈烈地盛開,又轟轟烈烈地凋謝。這時,一種莫名的憂傷彷彿從櫻花樹的每根枝杈裡滲透出來。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落櫻,這就是落櫻。”

人們打著紙燈籠,望著夜空中滿天飛舞的花瓣,喃喃自語。

三島由紀夫曾用蒼涼的筆觸描寫過落櫻:

一鳥居前的獨木橋,都被櫻花所簇擁,樹上的櫻花不斷地落下樹梢。飄落在神社長滿青苔的房頂上的櫻花分外嬌豔,從深簷陰影的黑暗中,連綿不斷地穿落而下,叫人難以棄捨,就如同金箔從金屏風上剝落下來一般。一種可怕的失落感。這就是春天,這就是櫻花。如果這就是日本之詩,那麼,我感到我生在了一個可怕的國度裡。

為尋覓“吹雪”的景象,日本人常在夕陽西沉之時,結伴泛舟於兩岸夾櫻的千鳥淵上,仰頭可見兩岸如雲似霞的櫻花,直覺氣勢逼人,春花醉心。被昨晚的風雨吹落的花瓣大片大片地漂浮在水面,船槳在劃出的條條花路中悠悠徘徊。一陣晚風吹來,眼前頓覺花雪一片。

遊人的心中也頓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的無常之感,悲嘆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有“櫻花詩人”之稱的西行,有一首在臨終前幾年詠的頗為有名的歌,長期為人們傳頌:

早春四月夜,玉輪當空掛。
此時遂吾願,死於櫻花下。


為什麼要圓寂於櫻花下呢?因為這符合落櫻的美學:一片片花瓣美麗地凋零和消亡,象徵著生命在四季不停地流轉,象徵著人也可以像櫻花一樣美麗地死去。

江戶中期俳人加舍白雄有首《落櫻》的俳句,寫得非常日式:

昏燈初上戀相思,落櫻更傷春。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05


春日漸暮,昏燈初上。數瓣櫻花在晚風中飄落。獨自端坐,不由得愁緒生來,頓感寂寞。傷春懷人,此情此景難排遣。昏燈—思念—落櫻—傷春,這是日本人才有的落櫻文化圖式。

日本新學期開學是四月一日。據說是為了讓新同學能在櫻花樹下集合,喚起一種新生的意識。新的財務年度始於四月一日,據說是為了能在櫻花樹下暢飲,忘卻生意上的赤字。

櫻花飄落年年發,是人們眼中生命復甦再生的象徵,雖然在日本人看來,春心與春花都將寂滅,一切青春的美好與一切相思的無助都是表象,都將芳菲落盡,歸於死寂。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電影《橘色奇蹟》


明治文人新渡戶稻造有一段著名的櫻花和玫瑰的比較說:

我們無法和歐洲人分享他們的玫瑰。因為玫瑰缺乏單純的美,並且還有隱藏在甜蜜花朵下的利刺,以及它依戀生命的固執。不管是討厭還是害怕死亡,它寧願從莖開始腐朽,也不願讓花朵凋謝。玫瑰有豔麗的色彩與濃郁的香氣,它所有的特色都與日本的國花南轅北轍。櫻花之美並非藏有短劍和毒藥,而是自然而然地散落。

表面看這是兩種花卉的性格比較,而實際上是日本人和歐洲人兩種文化、兩種精神的比較。帶刺的玫瑰給人剛毅的感覺,落入水中的櫻花給人柔弱的印象。

以柔克剛、以弱攻強、以小制大,這是日本人骨子裡的感性張揚。他們用落櫻文化對抗玫瑰的哲學,倒也開出了一片新天地。

❀本文選自姜建強《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有刪改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你喜歡什麼花呢?

日本的國花竟然不是櫻花,你知道嗎?

《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

姜建強 著

本書是旅日作家姜建強的推出的重磅文化隨筆,深度解讀日本之書。

在旅日多年的姜建強眼中,日本有值得無限探究的風情。從現實中的花鳥風月,到充滿儀式性意義的“萌”“侘寂”“陰翳”,小小的島國將其獨特的審美滲透在文化的每一個角落裡。

十六個漢字選取的角度虛實相生,由外在逐層深入內涵。從作為表象的花、月、雨等現實風物,到神鬼信仰帶來的充滿儀式感的箸與葬文化,然後延伸到獨特的“寂”和“翳”。

十六重精巧的剖析,由表及裡,由現實到精神,完成對日本文化由“畫皮”到“畫骨”的深入觀察,一本書讓你讀懂日本和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