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北上,能称帝吗?

灰色年华h


灭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自然就没有机会称帝

曾国藩要有称帝之心,只有在两湖击败太平军、站稳脚跟时,才有称帝建国的机会。即在1858年左右。

但曾国藩想要称帝就面临着:

1、曾国藩办理团练,是奉旨行为,并非私人行为,当时曾国藩的身份是兵部右侍郎加丁忧回籍;1855年咸丰帝在收复岳州、武昌后就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曾国藩从头到尾都是大清官员,曾国藩要称帝,名声相当难看,骂名会不断;

2、1858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后,曾国藩的湘军对太平军才具备主动优势。这个时候才是曾国藩称帝的最佳时机,但这个时候,曾国藩因为父亲去世,又不得不再次丁忧,离职回家;

3、湘军本身是没有军饷的,因此湘军不得不靠掠夺来补充军饷。这让太平天国境内的百姓对湘军支持度不高。

曾国藩故居

假如曾国藩在1856年掌握主动优势时进行割据:

1、占据两湖、南下攻占两广、西占云贵四川,这是曾国藩最佳策略。占据两湖,保持对天平天国攻而不打的态势、北安抚大清;南下两广,打通出海通道和商路,增强财政能力和购买军事武器渠道;西占云贵四川,是避免后方被偷袭。

明助大清,暗通太平天国,实增强实力以自保。

2、湘军必须进行全面和大力的整顿,严肃军纪。早期时,湘军因为没有得到大清的军饷,不得不在攻城后进行大肆掠夺以补充军饷。这导致湘军在收复土地百姓中的印象非常差。

曾国藩想要割据称帝,就必须改变百姓对湘军的坏印象。事实上,李鸿章淮军的建立,就是曾国藩对湘军失望而在湘军原有基础上升级、组建淮军。

即:攻占两广,利用两广出海口,购买国外军事武器,组建近代化军队,是曾国藩必须尽快进行的重大事项。

3、密切关注大清和太平天国的势力优劣变动。在割据基础没有确立和稳固之前,太平天国不能被灭,必要时必须要援助。

只有在割据基础稳固后,沿着长江一路南下灭太平天国,攻占上海等长江以南,争取获得西洋各国的承认。


综述

曾国藩若割据称帝,能否成功,关键在于:

1、稳守两湖、攻占两广,打通出海通道,必要时可以借助英法的军事实力保存自己;

2、建立近现代军队,进行近代化改革,争取和西方达成更多的共识和合作。

至于是否摆出恢复汉人江山,并不重要。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历史上有两个人有称帝的本事,却没有称帝。一个下场很惨,一个却名垂千古。


韩信,当年项羽看不起他,他跟着刘邦打天下,一步一步先问了脚跟。在那个时代,以韩信的本事,完全可以和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蒯通当时劝他独立,与刘项三足鼎立。但他是个以位极人臣为满足的人,根本就听不进去。

韩信是这么说的,刘邦当年待我不薄啊,我不能辜负了他,我愿意跟着他干!但是结果呢?刘邦可不是省油的灯,卸磨杀驴这种事他还是能办出来的,韩信的结局很悲哀。



曾国藩的机会其实跟韩信一样,时隔两千年,也是有谋士劝曾国藩独立出来,谋国。而曾国藩也是一个想效忠朝廷的人。其实从曾国藩家训,以及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就能看出来,他们都是忠于朝廷的人。根本不可能去背叛朝廷,但是他绝对有实力称帝,而他只是不会这么做,也不愿意收拾这个烂摊子。


历史密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可能,不然曾国藩早就这么做了。

太平天国的前车之鉴在此。

太平天国也算强大,占领江浙皖赣各一部,割据了10多年。

即便如此,太平天国的实力也不足以和满清抗衡。他们的地盘太小,如果不是控制全国最富裕繁华的江浙,怕是连三五年都支持不到。

太平军鼎盛时期兵力高达60万,加上在部队的男性壮丁,一度超过百万。

这么强大,尚且不是满清对手。

曾国藩有多少人?

不过十二三万万湘军。其中沈葆桢手中有几万,左宗棠也有几万,曾国藩的嫡系并不多。

靠着区区几万人,能够征服全国?

光是李鸿章的淮军,他就不见得能打得过。

同时,湘军的军费一半靠自己在当地筹集,一半需要清政府拨款。

如果反叛,清政府不拨款,湘军立马就有生存问题,更别说进攻。

最后,湘军官兵来当兵,没有什么信念,仅仅是混口饭吃,借此发家致富而已。

比如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主要军官多是湖南湘乡人,也就是曾国藩老家人。

这些人去打太平军,活着可以升官发财,万一死了也有清政府给抚恤金,养活全家。

你现在让他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又没有什么钱财可以拿,去打清政府,恐怕没人会同意!

事实上,消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连自己性命都有危险!更别说什么反叛了。


萨沙




应该说机会还是有的,就看曾国藩自己怎么去把握。

早在康熙雍正年间,八旗军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到了乾隆年间,绿营兵也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因此,从乾隆晚年白莲教起义开始,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就是地方团练。

到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同样是如此。湘军、楚军、淮军三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都是地方团练武装。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就是由曾国藩领导的福建最早的团练武装,大约有十几万人,主力部队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领导。



在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前后,狡猾的慈禧太后早就在计划如何对付曾国藩的湘军。

在南京城附近,有僧格林沁的骑兵,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甚至还有富尚阿指挥的军队。他们都从外围对于曾国藩的湘军形成了包围态势。

随后没多久,曾国藩就接到了慈禧太后的诏书,要求湘军裁军。

到这个时候,湘军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么扯旗造反,要么乖乖裁军,根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湘军内部的军官和士兵,发战争财发的很久了。突然让他们回家种地,就是在断他们的财路。况且朝廷欠他们的很多军饷都没有发,当然,他们抢到的钱更多。但在这时,他们就借朝廷没有发军饷,反对裁军。



自古以来,造反都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事业。危机危机,危险就是机会,关键就看当事人怎么把握。

曾国藩的湘军虽然处在四面包围之中,但有不少力量是可以争取的。比如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俗话说得好,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只要给左宗棠和李鸿章足够多的好处和承诺,他们必定会加入反对清政府的行列。



他们镇压太平天国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愿意为清政府效劳,而是太平天国推行的是邪教政策,反对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激起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曾国藩和左宗棠,李鸿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甚至当太平天国打到湖南的时候,传说左宗棠还去拜访过石达开,探讨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清朝统治最核心的一个重点就是满汉矛盾,满人对汉人的不信任和监督。就连孙中山发动三阶级革命的时候,也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就充分说明了满汉矛盾在当时是非常突出的。

如果曾国藩联合左宗棠和李鸿章造反,依靠南方汉人知识分子和地方权贵的支持,就算不能拿下全部中国,至少也能把满族人赶回他们老家去。

到那时,不管是曾国藩称帝,还是建立民主共和政府,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权。


新知传习阁


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攻破时,曾国藩是有机会称帝的。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为何没有扛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旗?这是近年来史学界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到底是曾国藩不愿意,还是其就没有称帝的这个实力?对于曾国藩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个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的话,皇帝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位置,曾国藩不可能没有心动过。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了武装起义,由于此时的清政府已经不是刚入关的满清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再加上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一路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勇往而无不胜,打的满清政府是措手不及。以当时太平天国的势头,满清真的有可能就此灭亡了。

或许是满清政府的末日未到,曾国藩的出现,为清政府能够继续苟延残喘注入了力量。面对洪秀全的农民军,满清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根本不堪一击,所以咸丰皇帝没办法,只好下令各地办团练,但是呢又不给军饷和武器装备,也就是说只给你番号,其他得自己想办法。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的,当时办团练的人跟多,不过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对太平军造成致命一击的也只有曾国藩。

太平天国的覆灭,一方面是内讧和政治纲领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曾国藩所领导的军队对其的围剿。当太平天国的首都在1864年被攻下的时候,曾国藩身边就有不少人,劝其抓住时机,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黄袍加身,然后领导大家复兴汉室。我想曾国藩肯定对此犹豫过,他不可能对皇位无动于衷,但此时的曾国藩的实力,也只是表面上拥有东南半壁江山,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曾国藩真的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黄袍加身的话,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的站队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他们二人支持清政府的话,那么曾国藩的皇帝梦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他们二人领导的淮军和楚军就在曾国藩的湘军边上,并且左李二人都是当世一等一的豪杰,他们二人的能力是与曾国藩不相上下的,更为主要的是慈禧太后为了抑制曾国藩的风头,对左李二人一直都是重点培养的。

曾国藩攻下天京时期,如果造反的话,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必败无疑,因为满清的气数未尽,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


文史坊


首先,这个假设不成立,曾国藩是传统儒生,最讲究忠孝节义,不可能背叛朝廷。曾国藩统帅湘军期间,不是没有人劝他造反,比如他的幕僚就曾暗示他恢复“华夏衣冠”,但曾国藩根本没有理会。

退一步说,即使曾国藩想造反,他也不具备造反的实力。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虽然腐朽,八旗兵和绿营兵均不堪一战,但朝廷不是只有湘军一支队伍,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僧格林沁的骑兵等武装部队。

而且,八旗兵和绿营兵也不是全部不堪一击,如京师八旗和直隶一带驻防的绿营,是清朝凭为国本的支柱兵团。即使到了咸丰年间, 其战斗力也超过一般地方部队,曾在天津等地多次战斗中,击败太平军北伐部队。

湘军的规模,全盛时期人数约12万,且大量装备西洋武器,战斗力惊人。但李鸿章的淮军也不是吃素的,天京被攻破时,淮军就已经扩充到7万人的规模,且全军装备了前装单发洋枪,并用榴弹炮、臼炮、加农炮、康格里夫火箭等重火力武装。从火力上论,淮军比湘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清朝最早的踏入近代化门槛的军队。

正因如此,清政府一直对淮军极力拉拢,用以防范湘军。一旦曾国藩率领湘军造反,李鸿章部淮军绝对不会坐视不管,湘军将遇到北上最大的阻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曾国藩率领湘军造反,湘军内部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

湘军的指导思想是忠孝观念,如果曾国藩造反,就是不忠,这与湘军的指导思想相抵触,很难得到湘军将士的普遍认可。

而且,观湘军主要将领的成分,有相当于部分属于儒生从戎,这些人虽然身披戎装,但常年受理学思想熏陶,骨子里仍然是读书人,多年的忠君教育不容许他们背叛朝廷。如果曾国藩造反,他们势必与曾国藩为敌,湘军必然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除了主要将领,湘军的普通士兵也不愿意造反。湘军的士兵不同于太平天国的士兵,太平天国的士兵是由穷苦百姓组成,其起义之初属于官逼民反,而湘军士兵的待遇丰厚,他们打仗完全是为混饭吃,既然做朝廷的士兵也能拿一份优厚的待遇,又何必跟着曾国藩做“反贼”?

此外,当敌我力量均等,或实力不如对手时,民心的向背极其重用。

显然,清政府虽然腐败无能,但毕竟是朝廷,湘军的形象不比清政府更好。原因在于,湘军攻打太平军时,没少烧杀抢掠,比如天京攻破后,湘军便在城内大肆劫掠。可以说,湘军的名声很不好,如果曾国藩率湘军造反,老百姓也不会支持。

最后,如果曾国藩率湘军造反,清政府还会采取经济制裁和联合洋人围剿的手段。

湘军的兵饷,一部分自筹,另一部分来自清廷拨付,一旦曾国藩造反,清政府肯定会停止拨付军饷,那么,湘军的生存将面临挑战。同时,清政府还必然像对付太平军那样,联合洋人围剿湘军。

综上,曾国藩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当然,如果曾国藩能说服李鸿章和洋人,局势将大有不同。但这个可能性也极低。李鸿章不必说,于洋人而言,维持一个无能且顺从的清政府,显然更有利于自身利益)。所以,即使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考虑,曾国藩也不可能率湘军造反。


赵营平


曾国藩当时称帝,难度不小,意义不大。

一方面,曾国藩的确是有几十万貔貅之师,久经战阵,对他又无比忠诚,曾国荃、左宗棠,包括湘军很多将领都希望其称帝。同时曾国藩又掌握了清帝国最为富裕的江南数省,各方面实力都有造反的资本。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时掌握清帝国的慈禧是一个政治强人,有力地控制着中央的局势,李鸿章、左宗棠也不一定会全力支撑曾国藩。此外,当时的中国还有八旗、绿营、捻军、外国军队等多种势力存在,曾国藩起兵并没有必胜的把握,相反还要让渡各种利益给西方列强。

还有,曾国藩缺乏造反的必要理由,没有像太平天国那样统一的且鼓动人心的意识形态系统,也没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等清晰的目标,更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势。再怎么造反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造反,不可能伤及根本。


青年史学家


我认为曾国藩有机会称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具有以下优势:

人脉

我们知道,曾国藩鼎盛时期拜两江总督,封侯爵。清朝时期,汉人官至如此,绝对第一人!

曾国藩逢乱世,抓住机会,一登天高。这和他的广纳贤才,自律自强是分不开的。

正因如此,其拥有广泛的人脉。尤其是在对抗天平天国时结成的人脉。不管是一手建立的湘军,还是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楚军和淮军,其中的很多军官都和曾国藩有着关系。有的是向上保举,有的是直接提拔起来的。

而且身边的贤士也有很多,这些军事参谋就是曾国藩的智囊团。

曾国藩向来尊重读书人,每次听说有读书人拜见,必出门迎接,谈笑间犹如亲人。这也是他贤人广绕的原因之一。


战争实力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建起来的,并在抗击天平天国发展壮大,一度拥有20万左右的兵力。另外还有成熟的水军5万左右。这些敢卖命,能吃苦的许多基层士兵抗战多年,经验丰富。虽说很多湘军都是奔着钱财当的兵,但是比起清朝的绿营军强了不知多少倍。



另外,曾国藩有经济基础。打下金陵,其九弟曾国荃不知发了多少战争财。还有,两江地区设有收税的厘局。


有人拥护

学生李鸿章,“今亮”左宗棠,水军统帅杨玉麟,身边参谋等等,都曾暗示曾国藩推翻清朝统治。

左宗棠曾写过一对联寄于曾国藩: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有德依,可问鼎?!暗示十分明显。


历史环境

天平天国的兴起,原因之一就在于清朝的腐败。腐败太深,人心不稳。

再加之满人排挤汉人,人心不服。

而且,清朝政府对待洋人态度软弱,民心沸腾。

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如果有人能够力挽狂澜,肯定民心所向。


曾国藩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所以我认为“曾国藩如果举兵北上有机会称帝”


曾国藩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主要是缺乏胆量。曾国藩承认自己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胆量。

缺乏胆量的人,自然是守规矩,奉守君臣之道,遵守封建礼教之人。

现在,谁又敢说这一缺点是保住了荣耀与名声,还是挡住了登峰造极的机会呢?


历史在此筑城


太难!!!

曾国藩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圣人,力挽狂澜,延续大清江山数十年。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确实在灭了太平天国之后达到了顶峰,然而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却主动裁撤湘军,数十万的湘军,最后只剩下两三万人。

曾国藩如果在灭了太平天国之后顺势北上可以灭了清廷吗?真的太难了。当时如果曾国藩反的话,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自己这边,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来说当时湘军内部已经分裂,比如说左宗棠,都知道左宗棠虽然也是湘军,但是和曾国藩一直都是不和,两个人的矛盾早已经是公开化了。当时左宗棠手里对于湘军就有控制权,曾国藩的湘军控制权只有十几万人。

其次就是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在南方占据了十多年之久,这个时候谁也不想打了,老百姓更是不想打仗了,本来支持曾国藩,但是一旦曾国藩自己又挑起战争的话,那么湘军内部肯定更加的分裂,老百姓也不会支持的。

还有当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已经崛起了,都知道湘淮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一旦湘军造反,李鸿章就有理由乘势号召天下灭了整个湘军,李鸿章手里的淮军这个时候也有十几万人。加上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力也有十来万人,曾国藩北上的话,很难打赢。

当时曾国藩起家就是因为平定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个时候又起来反清朝,名不正言不顺,出师无名。汉人也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满清统治,真正愿意恢复汉人江山的又有多少人呢?

当然不是说不可能成功,只能说风险太大,作为曾国藩来说肯定不会冒险这么做的。曾国藩有几次都有称帝的机会,但是每次都是自己放弃了,他是真的想做一个大清的忠臣!!而且想维护清廷的统治,况且这个时候国家也经不起再次的战乱了,内部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外部的列强也是虎视眈眈,一旦曾国藩自己造反就是把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绝境之地。外国势力肯定就会顺势进入中国,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就此亡国。曾国藩肯定也不想做历史的罪人!!!

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的关键倒不是能不能灭了满清政权,而是灭了之后,曾国藩能不能把皇位给坐稳了,毕竟造反的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要从开国明主坠落为乱臣贼子,前者坐拥江山,后者人人得而诛之。

看曾国藩愿不愿意、肯不肯,就得给他算算各方面的收益和损失,算算账,就很清楚了,算完之后,曾国藩还是做一个“忠臣”比较好。

曾国藩,掌控着大清国最精锐的部队,他若反,没人拦得住。

太平天国起事,八旗兵、绿营兵已经烂透了,成了战五渣,这给了曾国藩的湘军等汉族武装崛起的机遇。

到太平天国后期,整个大清国能拿得出手的军队,几乎就是湘军、淮军、楚军了,这其中,湘军为核心,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大旗下成长起来的,楚军也是左宗棠在1860年带着部分湘军独立门户之后起来的。

曾国藩已经拥有大清国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再拿住左、李二人,大清国9成以上军力,皆在曾国藩手下。

论情谊,左宗棠曾是曾国藩的部下,李鸿章则是曾国藩的学生,老首长、老师的话,再加上一定的利益诱导,基本上三人能拢到一块。

只要左、李二人专心辅佐曾国藩,反清成功的机会很大,就清政府那些烂成渣的军队,不出两年,事可成也。

反清可成,皇帝可做,但稳不稳呢?
曾国藩之所以一直没有选择反清,最终权衡的还是成功之后的很多考虑,核心就是自己和儿子的皇位能不能稳的住。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都50多了,就算当了皇帝又能干几天?关键是自己的儿子最大的曾纪泽也就20来岁,没打过仗,军队里没有威望,更没有自己的班子,不能服众,即使当了皇帝估计也八成要被废掉,毕竟曾国藩身后可是一大帮子如狼似虎的将领,这些权臣保不齐再来一次黄袍加身。

还有弟弟曾国荃,他倒是刚刚40岁,正是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的好时候,而他也是最有造反热情的人,也劝哥哥尽早决断,但真造反了,这曾国荃将来可能就是最大的赢家,毕竟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的烛影斧声可是千古好案例。

而西方列强一直深深地干预着大清国这场十几年的内战,如果反清成功,湘军体系坐上了江山,在利益面前,不可避免陷入分裂,造成各个山头的建立,曾国藩在的话还能控制得住,万一死了呢,那就完全分裂了,到时候万一西方列强趁虚而入,扶持各个势力,分裂中华大地,那这个后果曾国藩不能不考虑。这可是要变成民族罪人的。

多方权衡之下,曾国藩还是感觉,这买卖虽然可以赚很多,但潜在的风险可能导致赔光老本,甚至搭上子孙后代的性命,还是不干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