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歷史上的斷案高手,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包拯包大人。現代的影視劇裡包拯是一位斷案如神的高手,三頭鍘刀砍盡天下罪有應得之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你犯法就逃不過包拯的法眼,為民做主、大公無私,被老百姓親切地呼作“包青天”。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並不是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斷案高手。今天就為大家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包拯並不是斷案高手
包拯生於999年,逝於1062年,是廬州合肥人(就是現在的安徽合肥)。包拯一生的職位有很多,主要有:天長縣知縣、端州知州、監察御史、轉運使、工部員外郎、朝散大夫、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江寧府和開封府的知府、三司使、疏密副使等等。
從史料記載來看,包拯一生的主要精力並不在斷案上,包拯的確是宋朝的一代名臣,是一位有名的清官,但他卻是一個諫官和財政官。
包公確實破過一些案子,史料裡是有記載的。其中一個案子是這樣的:當時包拯還是天長縣知縣。當時的法律規定屠殺耕牛屬於犯法,要受到重責。有一天,一位百姓來告狀,說自家的耕牛被人偷割了舌頭,問包拯如何是好。包拯對這位百姓說,你回去把你家耕牛殺了去集市上賣錢,不會因你殺了耕牛而責罰你。於是這位百姓照做了,果然過了沒多久,有個地主跑過來告發這個百姓,說他殺了自家耕牛。包拯立即嚴厲地追問這個地主,為什麼要割人家耕牛的舌頭,還跑來告發人家。一開始地主還死不承認,包拯又說出他什麼時候去偷的,又是怎麼割的牛舌,說的清清楚楚,好像親眼看到似的。那位地主無話可說,只好認罪。
不過遺憾的是,史料裡只記載了像“割牛舌案”這樣的幾件小案子,根本沒有影視劇裡的像“狸貓換太子”、“鍘美案”、“鍘龐昱”這種家喻戶曉的大案。按理說這些案子個個都是牽扯到皇親國戚的驚天大案,史料裡不可能不記載,而沒有記載的唯一原因就是這些案子都是虛構的。
其實現代影視劇中關於包青天斷案的故事,都是根據小說《龍圖公案》和各種各樣包公斷案的戲曲改編的。
《龍圖公案》是晚明時期的一部小說,裡面記載了包拯審理的一百多起案子。但是據著名學者孫凱第先生考證,裡面的案子都是虛構的:這一百多起案子中,有二十二例是抄自《海公案》,還有二十例是借用的其他書,不知出處的有三十七例,還有很多事作者自己編出來的。
由此可見,包拯神探的這一形象完全是被後世的小說家塑造出來的。
一手養大包拯的“嫂娘”被後世張冠李戴了
如果“神探”包拯是虛構出來的,那他的身世是真還是假呢?
影視劇裡的版本是這樣的:包拯出生後,因為長得黑,被父母丟棄,最後是他的嫂嫂把他抱回來撫養長大的,所以他一直都稱他嫂嫂為嫂娘。
因為史料並沒有對包拯的身世有明確的記載,所以人們對包拯的身世進行了各種猜測。除了影視劇的版本還有另一個版本是這樣的:包拯剛出生時,可能由於生辰八字和父母不和,他親生父母非常不喜歡他,直接把他丟進了牛圈裡。正巧被包拯的嫂嫂看見了,把他從牛圈裡救了出來,但是因為被牛踢到,額頭上留下了月牙形的傷疤。
這兩個版本里都說包拯被父母拋棄,是嫂嫂撫養長大的。但在包拯做官生涯中,卻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位如親孃般的“嫂娘”。
正史《包拯傳記》中卻有這樣的記載:包拯28歲考中進士甲科,被受職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可是由於包拯父母當時年事已高,包拯為了照顧二老就辭官不做。後來皇上又任命包拯為和州監稅,包拯又再次推謝,直到幾年後,包拯雙親去世,包拯才去外地任職。
正史中,根本就沒有提到過養大包拯的“嫂娘”,而且包拯還和他的親生父母關係很好。那傳說中撫養包拯的“嫂娘”又是誰呢?
這要從包公的小兒子包綬說起。包公一生有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包綬是包公和小妾所生。小妾雖然為包家添了男丁,但還是為包拯正房董氏所不容,剛生完孩子,就被趕出了包家。小妾被趕回孃家後羞憤而死,剛出生的包綬正室董氏又不肯撫養,包拯只好把小兒子交給另一個英年早逝的兒子包繶的寡妻催氏撫養。
這就是包公“嫂娘”的原型。其實是後人弄錯了,是小包公包綬被嫂嫂撫養長大的,而不是老包公包拯。
包拯神探的形象本來就是後人塑造出來的,為一位神通廣大的“神探”配一個曲折離奇的身世才更符合眾人的胃口。這是小說家、戲曲家們慣用的伎倆。而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在娛樂之餘,也要弄清歷史的真相,這是對一代清官包拯包大人最好的尊重!
古代帝后的宮廷秘史,文人墨客的風流趣事,古今中外的野史傳說,千古未解之謎,······且聽子魚為你一一道來!
喜歡歷史的朋友,不訪關注《子魚說歷史》,文中如有錯誤,歡迎指出,感謝你的支持!
閱讀更多 子魚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