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内容转载授权请点击(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key=F82ED45ED46DD68B530ADFC67D549978)

京剧里有一个名戏《苏三起解》,里面的苏三有一句著名的唱词“洪洞县里没好人”。在胡哥上一篇文章写山西临汾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村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韩家庄村的好人们,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孤寡老人等修建了一座善院,救济灾民,充分说明苏三的唱词是片面之词。

洪洞县韩家庄最出名的其实不是玉皇楼、魁星楼、善院这些古代公共建筑,而是这里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据说是临汾市知名的“簸箕之乡”,传承了有千年之久。

胡哥一行走访时,正值中午,也不是专门了解柳编的,因此无缘得见簸箕的制作过程。好在经过资料查找,详细了解了韩家庄“柳编之乡”的由来与典故。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这是晋中寿阳的柳编。正版示意配图。

韩家庄西北十里远的地方,是一座山包名为古历山。《史记》中记载的“舜耕历山”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当然,“舜耕历山”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不必较真)。

舜当时还不是后来的帝王,从事体力劳动,以孝闻名天下。当时尧帝四海访贤,听说后就来到历山考察。当时的舜赶着耕牛犁地,奇怪的是他不鞭打牛身,只是敲打挂在犁上的簸箕,尧帝由此认为舜仁慈智慧,遂将帝位禅让给舜。这就是当地传说的“簸箕问鼎”的故事。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山东日照的簸箕编织。正版示意配图,洪洞韩家庄村与此类似。

这个簸箕,传说就是舜的舅舅(韩家庄人)编的。所以在每年三月三举办“接姑姑、送娘娘”民俗活动中,韩家庄人的锣鼓队敲打的都是柳编的笸箩、簸箕等,不用常见的锣鼓钹等金属乐器,这也是“柳编之乡”非常独特的民俗了。

据介绍,洪洞县韩家庄村的柳编过去家家户户都会编,现在坚持柳编的家户只有16户不足20人(据临汾新闻网2018年10月30日报道)。

匆匆寻访,时间有限,胡哥一行没有得见柳编的详情。不过在山西农大信息学院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该院学生李军霞、马文静专门采访了韩家庄村坚守柳编手艺的几位六旬老人,并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了实践报告。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学生们写的韩家庄村柳编的文章。

在他们的文章中,记叙了辛苦的柳编过程。因为泡好的柳条(红柳、杞柳、荆条)要保证柔韧度,所以编织簸箕的地点是在阴暗潮湿的地窖里,当地人称为窨,据说家家有,大小不等。

柳编程序有泡制、刮皮、挑选、打底、编板、补角、缠边等多道工序。当地流传有一句顺口溜“韩家庄的簸箕,温家庄的箢,柳条编的真好看”。

柳编没看到,但是古村行还得继续。吸引胡哥的还是那有着沧桑感的各式窑洞以及古官道上的古渡桥。民居体现着古代村民的建筑审美意趣,渡桥则展示着古韩家庄人对水利的利用。

窑洞虽然大家不算稀罕,但是不同的古村落里,窑洞的形式也不同。比如长治市平顺县古村里的窑洞,那就是土窑、石窑多,砖窑也有但都是挂个立面。韩家庄村地处晋南,同样属于黄土高原地带,窑洞在这里随处可见,而且造型装饰别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韩家庄村善院。

比如在前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善院,那种一排三孔窑洞,立面全部青砖垒砌,门窗作拱券形,拱券下部有精美砖雕墀头,是花卉和瑞兽。加上奇特的顶部单独起造影壁样窄墙,金钱图案装饰的拦马墙,非常特殊。

还有一家是窑楼院。下层是一门两窗三孔窑洞,拦马墙上二层是三间房,烟囱从一楼直通二楼房顶。屋瓦还是筒瓦,显示出主家相当有财力。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韩家庄村窑楼院。

整体来看,韩家庄村人古代因为交通便利的原因,村民富裕,反映在住宅建筑上,虽然是看起来造价比较便宜的窑洞形制住宅,但是除了个别靠山窑之外,都是青石作基,四面包砖,显示出十足的财力。而立面门边的天地窑多数是两个,这也是极为罕见的。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带两个天地窑的窑洞院。

窑洞的拱形门窗装饰图案相对比较简单,顶部的拦马墙(护崖墙)等则基本是镂空的构造,既节约砖瓦,又美观大方,显示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这一点从一栋保存完好的楼房门匾题字上可以体现出来。

这户人家在二郎庙后面的路口处,保存完好的是这家的西房,二层楼。虽然喷涂了黄色涂料,但是那高大的楼体、正脊上密布的荷花砖雕、筒瓦、猫头瓦当滴水、房檐下的墀头,都能看出主家的财力雄厚。毕竟楼房的造价要比窑洞高很多。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简朴而气派的楼房。注意看门匾。

然而这不算什么,正门顶部嵌弧形卷轴样门匾,上面凸雕四个繁体字“崇实黜华”两侧有凸雕麒麟。除了麒麟和正脊上的荷花砖雕,其他各处都是简洁的处理。正应了门匾上那四个字的寓意:崇尚务实,革除浮华。

这一点和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富裕古村比如荫城村、泉之头村、良户村、南安阳村,有着迥异的区别,那里的窑洞、楼房等的砖雕装饰极尽奢华,除了彰显财力,还显示出极高的审美趣味。详情点击

当然这也和当地民众的精神追求有关,也体现了晋南民居的一种建筑造型艺术特色,虽不奢华,却同样精致。

胡哥一行从老房子营造的历史场景中走出,已是日头偏西。回首来路,那些古香古色的窑洞、老宅俱已半遮半掩地躲藏在一片整齐的新民房后面,似乎在悄悄目送胡哥的离去。前方,等待着胡哥的是韩家庄村最有名的水利设施——通渡桥。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通渡桥。

据资料显示,韩家庄村的水利设施很完备,除了大家熟知的水井、蓄水池外,这里还在唐代利用村边流过的北涧河拦河修坝、挖渠引水,渠长3公里,是洪洞县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随后在金代和元代又各修一渠,极大地造福了当地百姓。

在村东古官道上,涧河水隔断了交通,有一座古老的石桥,见证了一位大善人的功绩。车行官道上,远远地就看见道路南边立着一座六角碑亭,里面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通渡桥边的碑亭。

碑亭边上就是有名的古代通渡桥。桥是石桥,五孔并列,长近百米,宽5米多,深10米多,坚固结实。桥孔下的几处桥腿处还专门垒砌了尖形分水石,以减轻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力。当然现在河道干涸,长满杂草,还留有不少垃圾,让人看了有些伤感。

这座通渡桥是万安镇刘家的一位名叫刘丕的官员,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的。桥边的碑亭里的碑详细记载了重修经过。亭柱上迎着桥的一面有一副对联:“歌功颂德俱计年,行人载物不言利”。亭子内碑的正面是一行大字:诰授资政大夫议叙盐运史司盐运使加三级界封刘公功德碑,背面是详细的修桥经过和“清嘉庆十二年”的落款。

无论是刘丕出于什么目的修建了此座通渡桥,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代,这绝对是一件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大事,善行义举青史留名也是应该的。苏三若是见到此桥,一定不会发出“洪洞县里没好人的”感叹。

山西临汾传承千年的簸箕之乡,窑洞美古桥美人更美

韩家庄村古宅门楼。

几多精美的窑楼和老宅,几多辉煌的庙宇和善院,几多水渠和渡桥,古代的韩家庄村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富而思贤,在舜帝故地感受上古贤君的风范,留下了足以让后人敬仰的带着爱心的古建。这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感化。走访一座古村,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跟胡哥看古村,感受古村落的无穷魅力,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