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他在流水線上咬牙,今天他年入2億,成了行業標杆


留守兒童、小鎮青年、流水線工人、老總助理、成功創業……1983年出生的普華斌,成長曆程就像一部勵志的商業電影。

為了擺脫灰暗的前途,他當眾打腫自己的臉,提醒自己進步,把自己煉成一個“不會休息和娛樂”的鐵人。幸運的是,他真就做到了。十年前他在車間擦鏡片,十年後,他創立的眼鏡品牌,年銷售額2個億,產品覆蓋近1000萬客戶,成為行業內的標杆公司。

現實世界裡,從來不缺少感嘆命運不公、時運不濟、道理無用的人,缺的是知行合一的奮鬥者。如果你好奇:他從車間工人到成功創業者經歷了什麼,本文或許會有一些啟發。

口 述:普華斌 威古氏創始人 正和島島鄰

採 編:潘姍姍 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十年前,他在流水線上咬牙,今天他年入2億,成了行業標杆

普華斌

我出生於80年代,算是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15歲左右,父母都去了溫州,只剩我在老家讀書。

大約在2002年,我到溫州找父母過年,沿途中,第一次見到山,見到河,見到大路兩邊一排排的工廠和企業。

來了之後,我告訴父母不想讀書了,其實我學習還不錯,當年溫州的好學校不收我,老家又不想回。沒辦法,只好留在溫州打工。

我進入一家生產眼鏡的臺資企業,被分配到包裝組擦鏡片,四周基本都是阿姨、大姐和小姑娘,每天幾千副眼鏡,流水線週而復始。我不知道別人的想法,當時我就想:難道我的人生一直在重複地擦鏡片嗎?何時是盡頭

從小我不讓父母操心,老師也看好我,可能會成為家族裡的第一個大學生,我還夢想考入復旦。每次想到這些,我就特別難過,直到忍無可忍,當眾在車間扇自己耳光,臉都打腫了,滿眼冒金星。旁邊的同事問:你小子是不是瘋了

擺在我面前的人生道路有兩條,一是在生產線上幹到底,從組長到生產科長到廠長;另一條就是做業務員,可以出國參展,也可能做自己的品牌。估計白領的上升空間更大,但他們對英語的要求很高。

正常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我利用業餘時間幫保安看門,借光讀書,學英文,別人都睡去,我再洗澡,第二天5點半起床到工廠的樓頂繼續學。另外就是幫人幹活,算別人的計件工資,好處是我能學到東西,瞭解驗貨、質檢其它工種。

廠裡本就不大,時間一久,廠領導就注意到了我,問我要不要當前臺,工資只有400塊。我想:你不給錢也幹,跪下來都願意。機會對我太重要。

辦公室只有一臺電腦,人事、行政、財務輪流使用,輪不上我。我不會電腦,怎麼辦?午休、禮拜天時間,我幫他們值班,趁此機會學英語、練習打字。只要他們輪班,找我就對了

就這樣一點點積累,我成為老闆助理,後來到了採購部,整個過程兩年左右。這兩年,從車間生產、行政到業務,打下了整個系統的基礎知識,對我創辦威古氏眼鏡功不可沒。

創業十年,我昨天晚上跟夥伴們開會,如果我們不去學習新東西,只是埋頭本職工作,將來一定沒前途。如果我打工的時候,安於本職工作,就不會有這個品牌

十年前,他在流水線上咬牙,今天他年入2億,成了行業標杆

2007年,陳年的凡客誠品方興未艾,啟發我從傳統外貿轉向了電商模式,他賣襯衫,我賣眼鏡,類似的銷售模式。

原以為做平臺很容易,一個網站+幾個人工,就能搞定。實際發現這裡面水很深,於是我做了一個決策:入駐平臺。淘寶商城2008年年底剛成立,我們在2009年3月份入駐,屬於眼鏡類目的第一批賣家。一個月的銷售額只有幾千塊錢。

創業期間,我關注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能不能活著,所以設定的目標是一年虧多少可以堅持,是虧損目標,而不是盈利目標。

當時淘寶上還沒人買流量,我做了一件事:買他們的硬廣。沒多久,京東開始招商,首頁給我們一個位置,一天的銷售額達到150萬

2010年,參加眼鏡展會的途中,我在火車站對同事說:“哪一天我們能出10單就好了。”回到公司,一天接到100單,之後是一天幾百單,上千單。有客戶在評論裡寫感謝信,讓我們特別有成就感,被客戶擁護的感覺特別棒

十年前,他在流水線上咬牙,今天他年入2億,成了行業標杆

之所以敢虧錢投放廣告,基於我對未來的一個預期,眼鏡這個行業沒有人把做產品的標準定到很高,沒人像我一樣在這方面下功夫。

為什麼很多人去日本代購馬桶蓋,其實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出口給日企貼牌,好東西出口,最差的東西賣到中國。其他很多領域也是“重災區”,比如母嬰用品、兒童玩具好的出口,壞的留下。中國品牌對自己的產品沒有底氣,談什麼民族品牌,都是扯淡

前一段時間,董明珠講了一句話,我特別認同。她說:一些人動不動就diss別人不買國產,你東西不好,讓別人買你什麼,自己不爭氣怪誰?

從製造業走出來,我做品牌的初衷是:把最好的東西賣給中國消費者。行業內最便宜的鏡片幾毛錢成本,我們用的是幾塊錢、十幾塊錢,因為我知道,原始積累階段沒有品牌溢價,我們只能通過提升產品的價值來提高價格。

十年前,他在流水線上咬牙,今天他年入2億,成了行業標杆

歐洲的奢侈品品牌並非必需品,定價那麼高,依然有人搶。愛馬仕的包幾十萬,Prada十幾萬肯定有人買、GUCCI幾千塊錢一個包不用講了,LV這種一兩千的排隊買。中國人做生意喜歡講規模,奢侈品的玩法剛好相反——挑客人,不是誰的生意都做。

消費者對你最大的尊重,就是花錢買你的產品。PRADA一副眼鏡賣一萬塊,我們賣2000塊,你告訴我哪裡不一樣?他們賣材料,還是賣功能?材料都是一個工廠生產的,工藝都一樣,差距就在品牌背後的文化。

為什麼中國的商場出現了很多山寨的“假洋鬼子品牌”?很多同胞潛意識裡覺得,國外的品牌好,可以賣貴一點。國產品牌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假貨、粗製濫造,消費者被坑久了,自然也變“聰明”了。

你對自己的文化是否自信,決定了你的品牌能不能做起來。做品牌需要熬時間,前期一定是特別孤獨的,你需要堅持自己的風格和調性,你一直堅守,就會給別人留下印象,慢慢地你就可以“挑客人”,不是誰的生意都做。

當然,如果沒有原始積累,就去做所謂有理想的事,是很累的。

如果我為了吃頓飯而工作,你跟我談理想,其實就很空洞。家裡有糧,心裡不慌。歐洲很多奢侈品國際品牌的創始人、鬼才設計師,要麼是富二代,要麼企業高管,很多是這樣子。

我們是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方式做出來的,這是時代給我們的機會。2012年O2O興起,現在叫新零售,我們在2013年開線下店,做體驗中心,巔峰期400多家眼鏡店賣我們的產品,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銷量一直起不來。之後我們乾脆就收上來,自己開直營店。

現在電商也叫傳統電商了,我們不會把自己定位成電商品牌,我們是時尚用品,所以我特別反對同事講我們是電商行業,電商兩個字太虛,你在商場賣鞋子就是賣鞋子,賣化妝品就是化妝品,都是獨立的細分行業。

電商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像會員制、微商、雲集,各種方式都在玩。但不管銷售渠道如何變化,品牌永遠都需要。品牌力是核心競爭力,這也是最難的一環。

我的夢想是做中國最大的眼鏡品牌,不僅立足於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生意,這是我們的未來規劃。2016年,法國Essilor(世界前五的眼鏡品牌)想收購我們,被我拒絕了,後來因為一場463億歐元的併購,它和阿瑪尼、香奈兒、MK、PRADA、GUCCI成了兄弟公司。

如果只是像過去一樣賣貨,說良心話,過個小日子相當舒服,當你的思路是做品牌,頭髮就開始掉了。既然選擇了這個方向,我們今天經歷的所有磨難,都是應該的,只要活著還怕什麼?

意大利佛羅倫薩有個小鎮,叫普拉託,二十年前,很多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越洋而去,給奢侈品品牌的工廠打工賺錢,學手藝。

二十年後,普拉託到處仍是做服裝、箱包的品牌,不同的是,主角已經換成了華人老闆,意大利本地人在為華人老闆的工廠打工。

今天有個雷朋的品牌,很多中國人都喜歡,他們創始人16歲開始做眼鏡,我是18歲。他通過幾十年努力,做出了一個眼鏡帝國,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時尚領域,上千億的公司並不多,中國有13億人,奢侈品40%的市場都在中國,為什麼不可以去試一試?

我控制不住自己折騰。一路創業過來,我們的一些中層管理者,從月薪2500到今天年薪幾十萬,特別是90後,家庭條件也挺好,朝九晚五上班,業餘健健身,遛遛狗也可以。

我是窮人出身的,我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還能改變一點行業的發展。小富即安的話,就不需要這麼折騰了。

有人說,創業者或者企業家是天生的,不是後期培養出來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屬於那種天生的。

我一直認為,很多事情都是從無到有的。如果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很多人不做,我就壓抑不住想去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