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後上要養老,下要養小,而自己卻基本不能靠子女養老,你打算怎麼養老呢?

媽媽的365天


我國的傳統觀念,就是孝老愛幼,作為最悲催的一代七零後來講,已經進入人到中年的階段,父母已經慢慢變老,需要自己照顧。兒女要麼上學,要麼剛就業,都在起步階段,也需要自己撫養。從小受到的教育,讓他們揹負著沉重的責任,家庭、老人、子女,一個都不能放棄,一頭比一頭重。

因而大家都說,七零後是最悲催的一代,長身體的時候,是祖國最艱難的時候,糧食不夠吃;上學的時候,正趕上教育體制改革,高考錄取率最低的時候,想上個好大學,簡直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奮鬥四年,就業的時候,正趕上企業改制,全民下崗,大學畢業也不包分配了,企業不景氣,就業形勢一片糟;成家立業,生孩子的時候,計劃生育是最嚴的時候,想生個二胎,就要冒著丟工作的風險;到了放開二胎政策了,年齡過了。

再工作個十幾年,就要退休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自己的孩子那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上面有四個老人。如果像自己一樣,由子女承擔養老,這麼重的負擔,是給他們增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誰又不忍心。因此上,在國家的倡導之下,這幾年養老最流行的詞,是“自助養老”,也叫抱團養老。在政府引領、項目帶動下,或者是自己找幾個境況相仿、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都分擔一點,找個合適的地方,或者因地制宜,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抱團互助養老。不給子女添麻煩,不給國家增加負擔,幾個人互幫互助,度過餘生。有相同的生活經歷和志趣,在一起也不寂寞,說不定還能幹點什麼,發揮老驥伏櫪、生命不息奮鬥不至的餘熱,為家庭和國家做點貢獻。


真寧腔調


我的兒子討厭我,這是他從小就被我逼著長大,我所應該付出的代價。他明白他的優秀我付出了很多,但他依然討厭我,大學,風華正茂,於是,他三天兩頭的控訴或審判我,我生氣了,說跟他兩不相欠!兒子無所謂,這樣的關係,就算以後他醒悟,他又能對我怎樣呢?靠他養老,笑話!我把一切都留給兒子,自己帶一萬安家費就行,以後賺的錢就自己花,至於幫忙帶孩子,他們需要,我也可以帶,不過我拒絕看他們臉色,不能動了,還是想辦法自我了結吧。緣分,儘量善始善終!今生緣今生了!


香妃存在嗎


因為我是90後,所以我沒法站在70後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的公公婆婆是70後,也常聽他們說起一些事情,所以對於70後的想法和目前狀態我只能根據我爸媽給我說過的一些角度來簡單發表一下。

爸爸媽媽都是70後,他們也是馬上要五十歲的人,爺爺奶奶姥姥都將近70歲,好在爸爸兄弟四個,而且對老人都比較上心,平時打針吃藥住院都挺照顧的。畢竟都是有自己家庭的人,爺爺奶奶身體不好,所以不能四家都天天圍在那伺候。經過商量以後決定抽籤輪流照顧老人,每家一年。如果是一家三個月的話,外出打工就要半路回家,找個工作不容易,所以才一輪就是一年。

爸爸媽媽抽的是第一年,也就是2017年1月1到2018年1月1日,而我正好在18年生寶寶。因為考慮家裡太忙,所以我一直住在孃家待產,在快生前的一個月婆婆來照顧我。寶寶50天婆婆回家了,後來又來一個月。這一年爸媽兩個人也是累的夠嗆,爸一個人在家裡還養羊,還有60畝地,還要每天給爺爺奶奶做飯。媽在我們這照顧我,寶寶和老公。

一次聊天,媽媽說我們這個年齡太難了上有老下有小,顧得了這個顧不了那個。聽著也挺心疼的。

今年讓爸媽都留在家裡了,寶寶我和老公照顧,也給他們減輕點壓力!

希望正在經受壓力的人兒們,都能有一個發洩的渠道,心情不好了就出去散散步,每個人過得都不容易,多想開點。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如有回答不妥,請諒解,謝謝!

祝大家天天開心,萬事如意!





小茹點點


偽命題!七0後咋不好了?讀書的時候不用繳那麼多學費,不用象現在的孩子天天補課,考不上大學,可以接班,可以考工,農村的可以承包!趕上好時候,只用哺養一個孩子,不用象上一輩,生一堆,整個人生都埋在生育、養育裡!房價也不高,可以買得起房子!年老了,有單位的,有退休金,農村的,國家有補貼!只要年輕的時候,不懶、勤勞,就能攢下一筆養老費!應該說,七0後是最幸福的一代!比上一代人,再比比現在的年輕人,咱不偷著樂!還叫個毛線🧶


Ddvez


的確,這個年齡段的人,大都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身體尚可,孩子,正是求學的時候。

我是城市裡的,老人都有養老保險,不用操心,也不用我們貼補,一個孩子,南方上大學,一個月生活費,學費,一年幾萬塊錢,不是大問題。

當然,自己沒想過讓孩子給自己養老,東北這邊基本就一個孩子,而且都是讓孩子儘可能多讀書,這是一種比較超前的思維。不管孩子在哪裡就職,他的根在家裡。他自己有好的未來才會顧及你,否則,談何養老送終。東北人這一點,中國其他地區還是比不了。

另外,自己能做的儘量靠自己,生了大病誰都沒辦法。當然,你得孝敬父母,然後你的孩子才能跟你學孝敬你。這不是要求的事,這是傳承,好的東西必須傳承。


哈爾濱通


你的這個問題很好,這正是國家關注的問題,國家正在想辦法讓全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國家不會落下任何一個人。

從物質層面上講,各領域都有過剩,讓老年人消耗一些,更能刺激物質的流通。

從政策層面上講,囯家也看在眼裡,60,70後為國出力最大,正在想辦法彌補他們,一定會讓他們有一個快樂的晚年。

做為老百姓,不用為這些事操心,車到山前自有路。


農民工248510435


首先感謝您對我的要求,這個問題其實現在在社會中也有,但是應該是不多了,嗯,我先說一下我個人的一個觀點,我個人的觀點就是呢,不管是70後也好60後也好,現在是互聯網創業的大潮,在家就可以創業,不怕我們不會就怕我們不學,人的一生每一天都是直播,我們要過好我們自己的每一天,當我們自己有人生價值學會一些東西,既能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有真正的成就,一點點起色,不怕慢就怕看人生就是這個樣子,你不去努力別人比你還努力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你為何要否定自己呢?相信自己自己一定可以的找準一個行業跟上社會的發展趨勢,跟上國家的政策一定有所作為,一定要做到專注聚焦,聚焦再聚焦,全身心的投入到另一個行業裡面,自己喜歡的領域裡面去做。


DS小董哥


80後,也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現在就是每個月自己交社保,去了自己交社保的錢基本也不剩啥了,那也沒辦法,現在就是這樣的遊戲規則不適應也得適應,獨生子女,雖然放開二胎我們這基本也沒人生,因為養不起!老了也不能靠女兒養活,等我們靠孩子養活的時候她們也有了家庭和孩子,根本無力再照顧我們,兩個人都在的時候互相扶持養老,剩下一個的時候只能去養老院!最好兩個人一起去,不給孩子添麻煩!唉……

說老了進養老院,試想一下,人到風燭殘年,甚至都不能自理的時候,你拿什麼證明你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在物慾橫流,社會高度發展騰飛的年代,你的存在,有什麼價值引起社會的重視?關注?關心和呵護的是未來,而我們即將離去,一個時無多日的夕陽,催著你向前走的不僅僅是星星,更主要的是月亮。

要想不再走黑路,動物都知道找一個自己的窩。要避風雨,躲猛獸,前提是自己必須在天黑前有個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說了算,自己能做主。最起碼有尊嚴地活,有尊嚴地死!哪怕死後成白骨也無人曉,但留下的是做人的骨氣。寧叫站著死,不在辱下生……


jmes618


題主的這個問題精準地描述了70後的生存狀態:上要養老,下要養小,而自己只有獨孩,又該怎樣養老呢?說到養老問題,應該不能僅侷限於70後,80後、甚至90後將來也要面對養老問題,這已是普遍的社會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去思考:現代社會該如何實現人們的養老呢?

養老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方面,二是生活方面。從經濟方面來說,一些子女多的(主要是農村)大多由子女負擔,獨孩的一般會依靠社會,也就是購買養老保險,依靠養老金維持。在這一方面,國家的民生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再加上個人的努力,問題相對容易解決。而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第二個方面,即老年人的生活方面(包括生活品質和生活自理)。一直以來,我們傳承的是“養兒防老”,也就是居家養老。在老年人相對年輕時,身體力行,居家養老自然有它的優越性,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走向年老體衰,進入晚年階段,生活難以自理,這個時段,就成了人生最艱難的時段,家庭子女多的,往往是輪流奉養,今天在大孩家,明天又被送到二孩家,後天又……。老年人就這樣被頻繁地迎來送往,折騰來折騰去,成為了子女們的負擔,自身也毫無生活品質可言,存在的意義只是在“等死”。至於獨孩家裡面的老年人,那就更慘了,子女要掙錢謀生,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好年邁的父母?


那麼,在我們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讓子女無後顧之憂,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呢?我認為,可行的辦法就是實施社會養老,即由專門的場所——養老院承擔起養老職責。儘管目前社會上有一些養老院,但大都規模小,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收費較高,老人們不願進去,子女們也不是很放心。究其原因,還是沒引起社會、政府的足夠重視。如果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調動起社會各種力量,齊抓共管,象辦幼兒園那樣辦好養老院,讓養老院遍地開花,真正成為老人們願意進,進得起的樂園。那麼,子女們也就不在為照顧年老的父母操碎心了,老年人也能安樂地走完人生最後的階段。


落葉


看到許多人說老了進養老院,試想一下,人到風燭殘年,甚至都不能自理的時候,你拿什麼證明你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在物慾橫流,社會高度發展騰飛的年代,你的存在,有什麼價值引起社會的重視?關注?關心和呵護的是未來,而我們即將離去,一個時無多日的夕陽,催著你向前走的不僅僅是星星,更主要的是月亮。

要想不再走黑路,動物都知道找一個自己的窩。要避風雨,躲猛獸,前提是自己必須在天黑前有個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說了算,自己能做主。最起碼有尊嚴地活,有尊嚴地死!哪怕死後成白骨也無人曉,但留下的是做人的骨氣。寧叫站著死,不在辱下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