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農貿市場如何打造城市“升級版”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提起農貿市場,可能就會想到肉蛋奶、瓜果蔬菜齊聚,人流不息,熱鬧非凡的集市。這的確是多年來在市民身邊,陪伴我們日常生活的農貿市場標準模式。

如今,在太原市杏花嶺區有這樣一個農貿市場正在進行“顛覆”,正在打造農貿市場的“升級版”,這就是太原市大東關農貿綜合市場。

提起這個農貿市場,太原北城區很多居民記憶猶新,她的前身是大東關果菜批發市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應運而生,經營果品和蔬菜。她曾經是一個老牌農產品交易市場,為周邊居民的果蔬供應做出重要的貢獻。就這樣,風雨歷程中,她陪伴了省城杏花嶺區居民幾十年。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消費模式發生了新的需求,老舊農貿市場的供應服務出現了諸多不適應和相應的功能滯後。

怎麼辦?

唯有改變,唯有創新,唯有緊跟市場和時代。

4月17日,記者來到大東關農貿綜合市場,改造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轟鳴的機器聲,電焊飛濺出的火花向大家宣告,這裡正在告別一箇舊的時代,新的農貿市場經濟運營體正在誕生。

作為市場負責人,李三旦有他的想法。佔地8000平方米的市場,規劃出三分之一的區域進行農產品零售,滿足周邊1公里居民需求。“雖然,零售區域面積不大,但一定要做成樣板。目前,改造中的零售區正在鋪設地暖。未來,零售區要像超市一樣,溫暖、乾淨、整潔,並且所有商戶統一著裝上崗。老百姓心目中傳統的農貿市場在這裡將進行顛覆。”李三旦說道。

農貿市場其他區域將做什麼呢?將如何規劃呢?這也是李三旦和他的團隊打造升級版農貿市場的關鍵。

“80後,90後,甚至00後已漸成市場消費主體,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年輕人的消費模式已經悄然發生轉變。他們更傾向於自由,便捷的消費方式。”李三旦分析道。

按照李三旦的規劃,農貿市場三分之二作為新零售,開啟線上、移動、線下,三位一體的銷售模式。市場二層,設置電商、微商創客工作平臺,做到實惠便民,從產地到消費,減少中間環節。簡而言之,讓農民銷售多賣錢,市民購物少花錢。

未來,在大東關農貿市場,市民只需走進各種農產品展示區域,就可以看到田間地頭反饋回來的農產品從播種到收穫的視頻信息。市民只要對產品滿意,即可下單購買,然後瓜果蔬菜就直接快遞送到家中。當然,以後這樣的操作市民不管在何時何地,都可以自由完成。

隨著人們對食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市場將設置功能性農產品展示平臺。“沙棘油、松菊粉、平遙長山藥……這些都是山西生產的高品質功能性農產品。山西每年評選出20家功能性農產品企業,5年共評選出100家,把這些高品質的產品,憑藉良好的營銷渠道,以優惠的價格銷售給市民,這是我們首次入駐農貿市場的初衷。”山西省功能性農產品委員會主任曹冬生說道。

目前,李三旦和他的團隊正在以大東關市場為母體平臺,搭建產銷一體快捷流通渠道,形成互聯網+智慧市場+基地+消費者的模式。下一步,將在太原每個城區打造一個標杆市場,發展社區加盟店300餘家,微商代理3000餘人,異業聯盟200餘家,對接基地和廠家50餘家。李三旦說:“未來將選擇條件好的農村建立自身生產合作基地,直產直銷,減少中間環節,實惠消費者。真正實現,小市場大龍頭,小基地大平臺,走出一條農產品經營的全新道路。”

如今,太原市大東關農貿綜合市場正在緊張改建當中。往日市場上髒亂差、遊商小販、佔道經營的現象將徹底改變。李三旦信心滿滿地說:“配合杏花嶺區創城改造工作,市場建設就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成太原農貿市場的標杆。”

太原市大東關農貿綜合市場改造建設是杏花嶺區創城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杏花嶺區著重深化“九亂”整治,正在整治的點位嚴格達標,未開展整治的點位合理安排,確保所有開工項目如期完成任務。同時,在深入抓好“九亂”專項整治提檔升級的基礎上,突出建築工地規範、門頭牌匾規範、垃圾清零等十三個專項攻堅行動,全面推動文明城市各項測評指標任務落到實處,為二青盛會營造良好城市氛圍。

本報記者 姚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