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大秘书张廷玉为何会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呢?

薇薇cherry


一、琢磨透雍正心思的技术官僚

张廷玉以一介南方汉人,在满清朝廷,能够获得雍正的欢心,隐忍、勤奋,是重要原因。在雍正的眼里,他是一个堪称合格的技术官僚。

雍正勤政,是著名的,其日夜批改奏折、发布诏书,一般的大臣是无法辅佐的,而张廷玉的文字功底好,而且非常勤奋,兢兢业业地辅助雍正,工作起来可谓没日没夜。

张廷玉有着南方人的细腻,能够琢磨透雍正的心思,起草的诏书正合雍正的心思。 张廷玉把自己历练成了雍正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雍正离不开他,即使对他不满,也不会轻易对他下手了。

二、低调、隐忍,不会被抓把柄

雍正除了张廷玉这样一个秘书,还有隆科多、年羹尧这样的办事干臣,他们的确能干,而且干的是实事,而非张廷玉这样的文字工作。

但张廷玉不干涉朝政,也不谋私,其父张英建祖宅都主动让三尺。张廷玉的儿子科举高中探花,他却主动求皇帝降低名次。

张廷玉做到了自己一点把柄都没有,即使多疑的雍正想抓,也抓不到。而隆科多、年羹尧大权在握,却飞扬跋扈,在朝廷中排除异己,拉帮结派,这自然会引起雍正的多疑。

在议论这两人罪行时,张廷玉一改唯唯诺诺,果断列举他们的条条罪状,助雍正下令处决,也为他自己除掉政敌。 雍正临死前,令张廷玉作为辅政大臣辅佐乾隆帝,并且“配享太庙”。

但是雍正死后,张廷玉的处境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辅政大臣向来不受下任皇帝待见,张廷玉也是如此,他辅佐乾隆如履薄冰,但还是被乾隆刁难。

张廷玉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如告老还乡,以保全之前的荣誉。这时,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雍正许诺的“配享太庙”的承诺。谁知,张廷玉错就错在他对名声的过度追求。

本来,他被乾隆“罚俸一年”,已经可以看出乾隆迁怒于他,他却在回老家之前,上书提醒乾隆别忘了让他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气急败坏,削了他的伯爵,而且反讽他不够资格进入太庙。张廷玉这才放弃对名声的追求,郁郁而终,但死后,乾隆却又给他了“配享太庙”的荣誉。


壹心历史


总得来说还是因为张廷玉办事能力强,能够帮雍正省去不少的心,如果那个时候有最佳职工奖,说不定雍正就会将其颁发给张廷玉了。

清史说:“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

也就是说,只要是雍正有了旨意,就会让张廷玉来到自己身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张廷玉,而张廷玉在听过雍正的大概意思之后,便发挥自己的所长将皇帝陛下的旨意形成文书,然后在让雍正查看,看看是否符合他的要求,雍正铁定是非常满意的,所以对张廷玉也是大为倚重,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张廷玉不仅能力出众,而且还总是加班加点的给雍正办事。比如在对西北用兵这件事情,张廷玉“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可是大事毕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张廷玉还会在回家之后“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可见张廷玉的过人之处。所以刘连雍正也为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个称心的臣子而感到骄傲。称赞说:“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能力出众加工作刻苦,让雍正对张廷玉大为欣赏。不过张廷玉的个人品性也是极好的,他为人谨小慎微,很明白自己的身份,也懂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道理,一来不惹皇帝不满,二来不与群臣结怨,就这样踏踏实实做事,安安分分做人,所以在同事间的口碑也不差。



在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皇帝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这是雍正赤裸裸的对张廷玉说自己离不开他,可见张廷玉在雍正的心中份量多么的足。后来雍正临终前命张廷玉与鄂尔泰并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乾隆治国理政。

当然,乾隆对张廷玉的评价也不低,说他:“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在张廷玉死后给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要知道,在有清一代的汉大臣中,唯有张廷玉一人才有这一个待遇。


妙龄老翁谈历史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得益于于张廷玉父亲张英在康熙朝时,当过康熙皇子的读书师傅,其中就包括皇四子胤禛。其次,张廷玉谦逊低调的性格,再加上个人能力比较强,自然得到重用。最后,雍正继位后,大力推行新政,这势必触犯到旗人勋贵利益,重用作为当时汉人读书人楷模的张廷玉,两全其美。


1568309587


1.前朝留下的人才

2.有才

3.汉臣制约满臣

4.关键时候挺雍正

5.情商高,得志到不失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