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身份证、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你怎么看?

范文海


像我们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一张身份证可以办理很多业务,例如买火车票、存钱、办理结婚证等等。你离开了它真的是什么都办不了,没法坐火车,没法给自己孩子办理出生证明等等,因为它代表的就是你,只有他能证明你是本人。而在古代没有照相机没有摄像机他说如何确认每一个人的身份的呢?而古代在皇帝要灭人家九族时,他们为什么不逃跑呢?

在古代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这样高级的东西来证明每一个人的身份,但是他们出门也是和我们一样必须带某样物件才能证明他们身份的,没有它,那时候的人们和我们现在一样没法住酒店,没法通关的,只是每个时代所用的物件不一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都是用什么来证明身份的 吧。

照身帖

“照身帖”它是由官府发放的,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不但有相关籍贯信息也和我们身份证上一样有画像,只是没有我们的真实和清晰。在古代出门过关口、夜宿旅店都必须出示这个,例如商鞅试图逃出秦国时,被公子卬逼回,晚上想要在客栈先投宿一晚时,客栈老板就让其出示照身帖,但是商鞅没有,结果被老板赶出来了。这个算是古代最早的“身份证”了。

符牌

符牌它既象征着身份与地位,还代表着兵权和军权的大小。经过朝代的变换,它有虎符、鱼符、腰牌等等,而腰牌算是最像我们身份证的了,也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最多的了,它上面不仅仅有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放牌子的时间、所属职业甚至有的还特别注明其用途。就像我们在各种武装剧里看到的拿到代表一个门派的令牌或者是一个信物一样,无论在哪里何时见到它就如这个领导本人在现场一样,就像尚方宝剑。

传言

传言只是是否通行的凭证,而且是一次性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

还有像《西游记》里唐僧携带的“通关文牃”也是用以来证明他的身份的,所以说古代也是可以区分每一个人身份的,古代皇帝要真的想诛杀哪个人的九族还是可以区分的,甚至他的九族还可以包括师生朋友等等,只要皇帝真心想要治他,就可以什么都扒出来。

当然在古代真正被皇帝诛九族的还是少之又少的,这时可能就有人说像我们现代基本亲不过四代了,更何况九族了,应该大部分都互相不认识了,完全可以趁朝廷还没查出你们是亲戚赶紧逃跑。可是你要知道你想到了趁人家没查出来跑掉,那么朝廷实施抓捕前又怎么会让你知道呢。

而且诛九族基本都是皇帝直接给判的,不会给你时间和机会去通报家人逃跑的,就算你逃跑成功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因为古代有严格的保甲制度,意思就是十户人家为一保,互相监督,一旦有一户人犯罪逃跑了,那剩下的九族就得受罚了,再加上古代的交通不如现在的便利,官路只有几条,如果走官路迟早被抓回去,走山路,荒郊野岭的,又是野兽又是土匪的也是极不安全的,所以在古代就算被判诛九族,人们也基本不会逃跑。


羽评郡主


株连九族是比凌迟还严重的大罪,这样会使整个家族灭亡,皇帝就是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那么他们为何不跑呢?横竖都是死,他们难道不想活或者留个子孙后代?当然不是,不是他们不想活,而是他们逃走的代价太大,不如在家等死。为什么这么说?我从这几点来阐述:

首先,就是古代尊卑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最好的形容。他们认为天子所说的,下达的命令是神圣不可抗拒的,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当圣旨下达株连九族时,他们从心底都不会生出叛逆的思想。

其次,他们也来不及逃跑。皇帝下达圣旨后,他们根本不会得到消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有大量官兵包围府邸,根本来不及逃跑,直接捉拿归案,即使有侥幸不在家的也会根据他们的踪迹进行抓捕,不会出现漏网之鱼。

最后,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人思维,天下都是皇帝的,自己能逃到哪里去?一旦自己逃走,皇帝马上会下达全国搜捕令,这样也会无处可逃。即使侥幸逃走,也会过着过着过街老鼠,暗无天日的生活,。自己在深山老林独自为伴,生不如死。

当然,历史上也有成功逃走的案例,如三国大将大将关羽,但也是因为他武艺高强,杀完人立马逃走,况且当时汉皇室衰弱,几乎无力捉拿,最后他得到刘备的庇护,保证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所以历史上那些被判株连九族的人没有逃跑,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活下去,而是他们来不及跑,即使跑出去也基本是生不如死。


潇潇冷门剧场


先说诛九族,九族一直众说纷纭,《三字经》的解释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至玄孙的九代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血缘伦理关系,因为根本不存在九世同堂的家族,诛九族是不可能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表兄弟)、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母之兄弟(舅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这是从血缘衍生出来的统治需要,以血缘为纽带进行连坐,谁敢造反,诛九族!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九族亲属,很难同时存在,能够获得“诛九族”的,那都是几十岁的高官,在世亲属一般都达不到九族的标准,所以最开始的灭族方式是“夷三族”,也就是兄弟子侄这些,而这已经可以囊括获罪者的绝大部分亲属,后来提升到九族,被诛杀者也差不多,只是听起来更恐怖罢了,恐怖正是统治者想要的结果。

那么被诛九族的人为什么不跑呢?

打个比喻,甲的父亲是高官,有一天他犯了大事,皇帝要诛他九族,皇帝会告诉他”朕要诛你九族“吗?显然不会,而是悄悄地动手。

我们以汉桓帝诛杀梁氏为例,《后汉书》记载:”(汉桓)帝大怒,遂与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成谋诛(梁)冀······使黄门令具瑗将左右厩驺、虎贲、羽林、都候敛戟士,合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围冀第。使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冀大将军印绶,徙封比景都乡侯。冀及妻(孙)寿即日皆自杀。悉收子河南尹胤、叔父屯骑校尉让,及亲从卫尉淑、越骑校尉忠、长水校尉戟等,诸梁及孙氏中外宗亲送诏狱,无长少皆弃市。“

梁冀作为东汉权臣,嚣张跋扈,甚至因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就毒杀汉质帝,对汉桓帝也很不客气,史书没有提及”诛九族“,但也差不多,梁冀的兄弟子侄及妻族宗亲全部被杀。

而看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桓帝不是事先通知梁冀的,一般能够享受灭族之罪的都是权臣,事先通知那是找死,如果让权臣事先知道,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皇帝诛族一般都是这种套路,派出军队把府邸一围,接下来就是瓮中捉鳖了,而被诛杀者的近亲基本都是在府邸之中,就算另有住所也不会在外地,往往就在京城,一起围了就是。


平沙趣说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一点,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诛九族”这种事。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说明,会被株连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即使秦法严苛,商鞅虽然住店出境受阻,但还是成功回到了自己封地)

前面两个答案非要强调古代有户籍制度,还举了商鞅的例子,这个例子举得不对,因为秦法的严苛在后世比较少见,而商鞅最后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发动叛乱,所以没那么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诛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没多少人。


(九族是伦理概念,不是法律概念)

“九族”其实只是一个伦理概念,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三字经》里说“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也就是说九族就是自己这辈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说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就是一个横向很大的范围。简单来说,九族就是告诉你,哪些是你的亲戚。这些人是给你认的,但绝大多数你都不认识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时候拿来杀的。

(唯一在官方资料中被记载诛九族的仅杨玄感一人,且实际也只诛杀了兄弟子侄等)

那存不存在诛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记载被诛九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隋朝杨玄感。他在隋炀帝在位期间发动叛乱,被族灭。但是“九族”一说也没有出现于正史《隋书》中,而是写在《唐六典注》里提了一句:“杨玄感反,诸九族”。这里的“九”更像是虚指实际上真实历史记载被杀的也就是杨玄感的兄弟子侄等,并没有特别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谓“诛九族”都是戏曲小说里的话,完全不足信。

(方孝孺被诛十族纯属野史杜撰)

古代株连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也不是杀死而是发配、为奴等。我们就举大开杀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来说。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蓝玉案将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夺取皇位后诛杀了那些不服从他的大臣(必须强调诛方孝孺十族一说纯属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连了几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们现在看,几百上千好多啊,处置了几百个亲戚呢。其实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其实是下人。被株连的都是管家、家丁、护院、轿夫、马夫、丫鬟、厨子、老妈子等等。能被判处株连若干族的都是谋反等重罪,获罪之人都是达官贵人,所以一家都有几十个上百个下人不足为奇。而他们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员,一家几十个上百个,那三五个兄弟、五六个儿子、三四个女婿,每家几十个人,那也轻轻松松成百上千了。而这些人难抓吗?很好抓。因为只要把这十几家府邸全都团团围住,一个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诛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着的外地亲戚。真的受到株连要被充军发配为奴的也就是关系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们的下人。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准备对犯罪者动手的时候已经全部在军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里面的人插翅难逃。


伊耆角木


古代“诛九族”者的家人是可以选择逃跑的,而且不止是诛九族,只要是犯了诛连家人的罪,都是可以选择逃跑,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古代为避祸而改姓者甚多

在古代,虽然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但是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落后,也没有像现代的电视可以看,因此古代也就邻近的人会互相认识,隔稍远一点就完全不可能知道对方是谁。就算是皇上如果走出皇宫以外,百姓也不可能认识他,更何况是普通人?因此在古代如果发生诛连案件,家人逃难是可以的,而且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 韩信后人:韩信被吕后杀害之后,还下令要诛三族,当时他的儿子只有三岁,在家客的帮助下成功逃脱,并且把韩姓改成韦姓,延续了韩信的香火。

韩信后人改姓韦在《韦氏族谱》、明朝的《樵书》都有记载,真实性还是很高的。

  • 司马迁后人:据传说,司马迁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担心受到牵连,便逃回故乡韩城,并把姓改成“冯”和“同”,把当地的村名改成“续村”,表示延续的意思。后来担心官府会追查,便把村名改成“徐村”。

司马迁后人改姓出自于野史,但是相关的牌匾如今保留在陕西韩城的徐村。

由此可见,古代诛九族者是可以逃跑的。

如果大家觉得个别案例没有普遍性,那就再举一个例子——客家人。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从五胡乱华开始,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每次迁徙到新地方,都因没有合法的户籍而被当地注册成“客籍”,客家人也因此得名。

古代虽然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但面对复杂的人员流动,官府也是没有办法完全管控的。每个州县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哪里发展得好,哪个地方更适合生存,就能吸引百姓前来谋生,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在古代很常见。逃难避祸之人混杂在这些流动人员中,改名换姓成为外来人员,在这个新的地方继续生活。


水煮汗青


当然是可以逃跑的!像我们闽南地区就有很多村落就是因为有家族人被诛九族的时候逃跑出来,然后躲到深山老林里安家落户,最后重新繁衍起来的。

古代建立有保甲制度,每家每户有多少人都得在册登记的,到其他地方去住店登记也得提供当地保甲开出的证明才能住,方圆活动不得超过100里地,这种情况下很难全家逃走的,只要一声令下,府衙的衙役出动一包围想跑也跑不掉。但是往往可以有很多漏网之鱼,比如正在被朝廷通缉的时候恰恰有人去到朋友家窜门或者回娘家做客的这时候就能够逃过一劫。比如像我们隔壁村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是清朝初年,我们隔壁村有人参加了反清复明的运动,结果被抓住了判诛九族罪,整村人80多户大约240多人都被杀头,这时候村里有3个孕妇刚好回娘家做客,清军官兵包围村庄抓人杀人的时候恰恰不在,而后这3个孕妇就在娘家隐姓埋名生下了4孩子(1对是双胞胎),这4个孩子长大后来回来重新建村。

其次,能够犯下被诛九族罪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大都是朝廷重臣,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个把有权或者有钱的朋友。在这种临死关头,往往会有这种朋友站出来帮忙,一般就是保住幼子让他们逃走。他们会贿赂一下抓捕官兵或者牢狱,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牢狱一是不敢得罪重臣,二是得钱财,三是自己给自己积德,如果没有深仇大恨的一般是会帮忙的。


优己


现在的我们无论出行还是买东西都要实名认证,身份证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件,就医、就业、上学、买房都需要。那么有人提出一个疑问,古代人没有身份证,他们是以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的呢?既然没有身份证死刑犯为何不逃跑呢?

今天小妮子就带大家来解析下这个历史疑问吧,春秋战国、三国时期,那时候每个国家的人口很少且频繁流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征税问题,这人总流动,本地有户籍记录但无人员可以征税、征兵的窘境,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员在外地没有户籍便无法对其征税。于是聪明的秦国人商鞅发明了一个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刷脸技术。一块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证人的姓名、职业、画像和公章。秦国要求人人有身份证明,否则会被重罚。

但是这个法子终究没有长久,之后的国家依旧乱糟糟,题目中问的被灭九族的人为什么不选择逃跑。他们不是没有逃过,但是能成功金蝉脱壳的人毕竟少数。除非外头有人暗中帮助,比如汉武帝灭太子一族,然而太子的孙子刘洵就是后来的汉宣帝被人所救也因为一个婴儿,别人也很容易忽略一个面目还没长开的婴孩,随便弄一个死婴就可以打发。

不逃跑综合说来有以下理由:

  • 无从可逃,凡事灭九族者涉及的人太多,携家带口逃跑速度缓慢,尤其是皇帝一声令下灭九族的时候,大家伙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也会有漏网之鱼,比如在偏远地区做生意的人以及在远方求学的孩子,只要他们不回家一般不会出事情。

  • 封建社会自古以来的为臣之心,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奴性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扎根发芽无法剔除。

  • 看电视剧里面情节就知道,逃犯会悬赏捉拿,要么你易容,不然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捉,谁和钱过不去呢?

  • 有些有骨气的人认为逃跑就是承认了自己的罪刑,宁死也不屈服,可是能有几个人死后能沉冤得雪呢?活着才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

  • 古代人重血脉,他们会让年幼的孩子跟随忠心的奴才逃跑,奴才不算九族里面的也容易被忽略。

其实灭九族在古代就是皇帝斩草除根的手段,怕他日被报仇,然而九族之外的势力是皇帝管不到的。往往会还有漏网之鱼,其带来的影响只有负面的,手段残忍常祸及无辜。索性这个封建陋习随着大清朝的结束而被时代淘汰。


尼采讲历史


身份证并不是今天的新产物,在古代是有“身份证”的,谓之为照身贴。照身贴就是在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画上你的头像,写上你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等信息,并加盖有官府公章。出门办事都要随身携带照身贴、出远门还要有村里、乡里、县里的介绍信;官吏出行还要带上自己的官印凭信。住店都是要登记照身贴的,没有照身贴是住不成店的。

另外古代有严格的保甲制度,也就是乡里邻间每十户编成一个保,相互监督揭发,一人犯法,牵连九户。保长是最基层的治安小吏,他们会密切注意自己保内的人员变迁情况,有变动就会及时去官府登记备案。一个人犯了法,官府抓不到本人就会将保甲内的人拘禁了,这些人说出犯人行踪则可免罪,说不出行踪就免不了吃一顿官司。因此在古代想穿州过县亡命江湖是有技术难度的,武林小说里的大侠们来去自由,水浒传里的好汉纵横四海,毕竟是小说不是现实。

古代交通条件不便利,来往只有那么几条官路可行,你要翻山越岭,则免不了被强盗结果了性命;你要是走官府大道,则免不了被沿途关卡守卫捕获。因此逃亡天涯的成功率极低,就算你侥幸逃得性命,要想自己养活自己还是十分有难度的,种地与打猎你得有工具、种子;衣食住行你得与外人交往。与人交往就免不了照身贴与编户入保,这样很容易查出你的来龙去脉。《桃花源记》里的事毕竟是个例,人人都去桃花源了,国家管谁去?

最后诛九族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极低,真正要是诛九族,那么杀伐过多,不利于政府统治。因此在执行诛九族的事情上,一般是将犯人本人的父母妻小斩决,关系近的亲属流放,关系远的亲属交钱赎罪。纵观古代历史,各朝各代诛九族的案例并不多,在执行的时候也会大打折扣,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一般没有人来追究。方孝孺被明成祖诛了十族,也是后人编撰的,可以明确的是方孝孺本人及其父母妻小是被腰斩了,其它的亲属并没有被诛杀殆尽。


大秦铁鹰剑士


诛灭九族,按照通俗的叫法,就是“斩草除根”!牵连家族的刑罚,从几千年前还是奴隶制原始社会的商朝就有了,直到春秋时期,秦国正式将“灭族”这一刑罚加入刑法。族刑是古代历史上,最具威慑力的刑罚。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刑罚制度也逐渐完善,最主要是实名制开始普遍。人们只要一犯法,被抓到后立马上报公安系统。


那么古代中国,那时候没有实名制,也没有身份证和监控。

有人被判处灭九族后,他的家属为何不逃跑呢?

1、信息不发达

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信息交流极为不便。比如A城的王某某犯重罪,灭九族,执法人员要去抓捕王某某家属。远在B城的家属根本就不知道王某某要被株连九族,等到执法人员快马加鞭赶来将他们抓捕刑场的时候,这些族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交通不发达

古代交通基本靠走。古代人主要以耕地为主,家里最多有只耕牛或者骡子,有点钱的最多是雇辆马车。他们坐着这些交通工具在前面逃跑,后面有一大堆骑着快马的士兵,拼命追赶。被追上只是时间的问题。


3、执法速度快

古代对于这种犯了株连九族的罪犯,执刑速度非常快,因为株连九族是大罪,只要犯上这种大罪的人,需要立即执刑,并不像普通罪犯那样还等着秋后问斩。这也是为了担心这些九族会反抗造反。


4、连坐制度下,逃跑很难

执法的士兵会拿着罪犯的家谱,根据家谱来抓捕受到牵连的家属。

有人会说,把家谱烧了不就好了吗?

其实古代还有连坐的惩罚制度,执法士兵会询问隔壁的邻居,如果邻居有隐瞒的话,被发现后也要受同样的惩罚。

所以邻居们为了避免连坐,都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士兵。

古代人员流动性很差,一个地方在很长时间内 ,都很少有陌生人来往,一旦有陌生人来这个地方,会有负责人立即上报给保长。

所以,在这种连坐的制度面前,犯人要想逃跑,简直太难了。


【文图:搞史人


搞史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追捕逃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身份证联网和摄像头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手段。想要住店或者坐火车,就需要身份证。而身份证信息都是联网的,只要你成了逃犯,除非不用身份证,不然肯定会被抓住。即使用了别人的身份证,现在密集的摄像头也能让你无处藏身,最终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而在古代的时候,科技并不发达,没有联网的身份信息,也没有摄像头,那么一些被判处诛灭九族的人,他们的家人为什么不逃跑呢?

诛九族是古代非常严厉的一个酷刑,一个人犯罪就要诛灭全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惟庸案,一个人犯罪前后牵连了几万人。其实古代的时候犯罪的侦破率确实比较低,很多罪犯在犯罪之后选择啸聚山林或者改名换姓来躲避惩罚。其中《水浒传》中的好汉,大部分都是犯罪分子,而朝廷拿他们也没有多少办法。但是被判处诛九族的人就不一样了,在古代的时候被诛九族的人并不多,谋逆这种大罪占了很大比重。只要是被判了这个刑的人,那么肯定是达官贵人,或者是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这些人的家属一般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缺乏在江湖上行走的能力。武松和林冲这样武功高强心狠手辣的人在逃亡的过程中都险象环生,更何况这些养尊处优的大公子们呢?

这些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宁可留在家里等待死亡,也不愿意去冒险。再者,被判处诛九族的人大部分都是政治斗争失败和造反失败的人。他们失败的时候全家老小已经被控制了,后面判处诛九族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再逃跑了。


在古代,犯人如果逃跑,那么就会连累家属,被诛灭九族的人都是有着一大串的家族网,如果一个人逃跑,那么牵连的人会更多。


其实古代的诛九族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多,大部分都是诛灭三族比较多,而且这种情况都是伴随着政治军事斗争进行的,被诛杀的一方大部分是失败者。同梁山好汉不同,梁山好汉杀了人就能跑,因为县衙的官兵战斗力不强,而且不会太尽力去追捕。但诛九族的情况下就不同了,大军直接控制了城市,就算是有吕布的武艺也逃不出去。

不过古代也有诛九族活下来的人,在曹爽失败后,郭淮的老婆受到牵连,需要被带走诛杀。郭淮的五个儿子都求郭淮救回母亲,郭淮于是带领军队去救回了老婆,并且向司马懿写信求情,司马懿赦免了郭淮的妻子。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即使是妻子需要被诛杀,郭淮依然还是朝廷重臣,统领曹魏西部军团,他的五个儿子都不需要被诛杀。也就是说,诛灭九族有一定的制度,规定范围之外的人都可以活下来,而且不会受到太大的牵连,郭淮的妻子如果逃走,那么郭淮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会被杀,除非说他们一家都逃走,这样冒的风险就比较大了,反而不如妻子一个人被诛杀更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