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黄高铁,串起一幅水墨丹青

若你不曾乘坐过杭黄高铁列车,你穷尽想象都无法知道它有多美,如果你乘坐过,想必用尽语言,都无法表达大山秀水给你的震撼,这里绝不仅仅是景色胜地,而是让你心甘情愿停下脚步,静享中国文化的人文深度。

杭黄高铁,串起一幅水墨丹青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杭黄客运专线),它在浙皖大地,沿富春江画下一条之字形曲线,全程287公里。它启于杭州,止在黄山,穿行于锦峰秀岭、山乡古厝之间,满眼皆是舒朗色彩,人文气韵委和,这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真是大手笔,顺手将七个5A级风景区、五十多个4A级风景区,串起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

这幅山水长卷,是从杭州到黄山的地理空间展开,其韵味、韵律、节奏,符合水墨画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的艺术境界。这幅画墨韵味十足,层叠丰富,从传统绘画古法中蜕变出来,从时史腕下挣脱出来,又自期与古人先后辉映,传递水墨丹青精神,与时俱进,开创了中国水墨画的新境界,让我们欣赏到大山秀水的现代化。

水墨丹青,妙在用墨,灵在用水,水从何来?富春江为墨注入水的灵性,山水就活了。画卷虚实淡墨,体现水的灵性,让我们看出碧波丝草、阔水细沙,水墨灵动。一峰一格,那是浓墨细笔勾勒,于是我们看到大气磅礴。再皴染飞白几笔,山水湿润,层青迭翠千万重。富春江真是用墨妙手,把青丹韵致、山山水水,整合得美轮美奂,灵秀扑面。富春江其神其韵,就在于“丹青不知老将至”。再仔细端详,这画其实人文是骨,景观是肉,骨肉相连,我沿着流动的画面,寻找笔墨韵味。走在这幅画卷中,步子似笔锋、变化靠节奏,提、顿、按、行,就像音符起伏抑扬,拥有一种圆润的力度,柔中带刚,快慢自然,选择精彩的路线,情趣呼之欲出。

杭州是这幅画的起笔之处,杭州坐拥江河湖海、背靠名山,整个景观就是对天堂想象的物化,因此,获得赞誉太多,震撼太大,即便说起吴国南宋,谈起茶叶与杭帮菜,都绕不过它。杭州游客总是太多,且越来越多,都愿意先到西湖讨论风景,那些概念化的遗迹与传说,似水如烟,难以亲近。我为它感到累,于是和朋友去了西湖北山,坐在露天平台,俯瞰西湖,倒是增添几分意境,一盏清茶,三两细语,谈笑间感受杭州的文化底蕴,总算思路稍见头绪,原来这城悄然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的融为一体了。明天要离开杭州,赫然想起白居易离开杭州时的念念不忘“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我只好再来。

说到水墨丹青,肯定与历史文化相遇,恰好链接两个关联性主题:旅游探访与文化询问。旅游是一种有意识的视觉漫游;询问是一种尊重文化历史的谦卑姿态,更是理性的知识确认与分析。目的是整理我们的感受,更益于对人文历史的回忆与写作。从杭州到黄山,人称黄金旅游线路,沿途诸多美景、鲜活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与诗意的语言,诠释着这幅水墨丹青的丰富内涵,仿佛引领我们走进旷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提起《富春山居图》,自然想到黄公望与富阳。南朝史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一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阳,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黄公望结庐在此地,以这里的山水为背景,绘就出旷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一川如画的富春江,被黄公望布置得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墨用的淡雅,极富于变化。富阳的山水峰峦、坡石沙洲,都成为画中点睛之笔。我亲眼目睹的美景与《富春山居图》时代不同,但同样有质有韵,内容与形式统一,一脉相承,传神写意,彼此都有描绘客观对象的真实追求,且神形兼备。

富阳的美,恰如黄公望用笔,山水湿润,随性潇洒,寥寥皴染,山岚生动自然,抬笔烟雨蒙蒙,笔锋疾走,皴的处处有情,山舍有意,再勾点几下,马头墙和黛瓦粉壁,苍翠秀润,富阳恍惚成了徽州,就在恍惚之间,我感悟到汤显祖那名句“一生痴绝梦,无梦到徽州”。罗隐(唐)曾描述:“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冷叠群山阔,归卧是良图”。这些恰好是黄公望眼中天地,总之,一切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富阳给了他一份宁静、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全靠一己之力,绘就出《富春山居图》,他推动中国绘画又一次达到史上高峰。如今的富阳,依旧是山清翠、水秀丽,江南水乡点染其中,夕阳的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让画卷增色生辉,真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走入画卷的天地空间,更有时光倒流之感,似乎同时生活在漫长历史和当下,为什么黄公望偏要驻守富春江畔,我懂了。

龙门古镇位于富春江南岸,幽僻谈不上有徽州的气势,也没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明清那些古厝,始终滋润地生活着,也有沧桑之慨,确实值得去走走。远看这座古镇,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而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波影,浓墨点瓦,苔点粉墙,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隐悠淡泊诗意,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走在狭窄悠长的石板路,景色顿挫转折,长短高低的马头墙,曲直延伸,随意宛然天成,洒脱而颇有灵气,一阵水雾飘来,更显苍翠秀润。白天富春江水是淡青色,到了傍晚,树尖上流连着淡淡的夕阳,一切笼罩在淡郁的金色中。而再眺小镇犹如在画布上,那雾霭和炊烟,令人心醉,一切皆被简化且用淡墨描绘,浓墨收尾,浓淡结合,使整幅画面显得淡浓得体,下笔显然一气呵成,精确而细腻,迷人纯真,难以抗拒,但毕竟是小镇,又兼民风柔婉,依旧淡泊而不露声色,珍惜和恪守自己的生态,悄然自重。

富阳去过了,它的邻居桐庐,不妨再去走走。桐庐上接黄山、千岛湖,下达杭州西湖。北连天目山,南依仙华山。富春江斜穿该城,增添了山的伟岸、石的秀色、水的灵韵,造就出桐庐山水洞,渲染着桐庐诗画意境。桐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美誉。行走在青山碧水,雅致古镇, 却有回归田园之感。北宋名臣范仲淹感慨于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赞之为“潇洒桐庐”,并写下了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范仲淹说桐庐潇洒,我同意,因为桐庐不乏名人;中药鼻祖桐君老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叶浅予,还有东汉隐士严子陵,我却很难找到他的面影,唯有去看严子陵钓台,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背倚青山,下傍绿水,掩映在葱茏的古木丛中。东台为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处,西台为南宋爱国志士谢翱,恸哭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处,又名“双台垂钓”。现存的东、西钓台,离江面七十多米,雄峙江畔,对峙是一种妙境,一种有效联系,天水之间,空白之处,给观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沿着富春江,走到开阔之处,便是千岛湖,没想到这湖有这么好的风景,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只多了无数苍翠岛屿,点缀湖面,历历皆入人眼。从杭州走到这里,应该坐下来,先看云起,再看山峦、留白处的船和渔夫,这些都成了画中的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视觉的线描,思想的拖带,交织在一起。再看云在升起,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不妨把哲学和文学,变成山石、水沙与云起的互动关系,让日后的回忆,延续在此时留白中。由此一发不可收,促使我走得很远很深,寻觅被湖水淹没的历史文化身影。

在千岛湖,最让我震撼的是几张照片,高大洁白的古牌坊、浓郁徽派风格的白墙黛瓦,还有漂亮的马头墙,它们被褐色湖泥一比,被蓝色湖水一衬,都几十年了,居然洁白如新。显得那么精雅轻盈,这是贺城与狮城的水下遗迹。它们曾是淳安的古镇和村舍,被淹没的还有诸多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回溯1959年,新安江水库将新安江截流蓄水发电。因此,狮城、贺城、威坪镇、茶园镇和港口三个城镇,两座千年古城一起沉入了千岛湖底,29万人在一夜之间移居他乡,从此,水下的古城被人淡忘。直到改革开放后,历经水下考古摄影,才将逝去历史重现。现在,游客可以借助360度VR技术,身临其境,走读这座水下古城。

阳光穿透碧蓝的水面,散落在砖墙石瓦上,精致的木刻石雕依旧,彰显着另一种颜色的徽韵之美,历史文化的沉淀成了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闲散之间埋藏着一种无须攀比他人的自重。人们留下了它,又淡忘于它,只在水下悠闲,留下复兴的希望,直到又发现它,应该为千岛湖庆幸,拥有一座水下徽州古城,它以一个巨大的未知背景,让这湖水下的人文底蕴,永久具有探索色彩。

从杭州到黄山,以诗为景,以史为观,宛如走在诗词与丹青的天地之间,它把山湖、松竹、云天结合在一起,美的毫不繁复,让我感受吟诵之间的细微生命,目睹它们流动的存在,引发对永恒美的哲理思考,诗意的文化艺术愈高,则愈能超越现实时空,而被我们接纳,因此,我要说,这次旅行是感受中国文化的修行。虽然这幅画卷不长,却让我们知道天地之大和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中国文脉,它从杭州西湖开始,顺延富春江、千岛湖,在大地纵横流淌,笔墨飞洒,张弛有度,凸显枯湿浓淡之韵,勾勒出独一无二的纹理,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墨丹青长卷。

画卷到黄山便陡然矗立、立体感十足,再加上云水的笔线,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刚柔相济,苍翠秀润。黄山平日被雨皴的少,一旦雨的笔峰来了,寥寥皴染,落笔奇松怪石生烟,抬笔云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这山堪称天下奇观,且回荡着诸多不必引述的诗,画与诗,早已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连群山全都呼应。黄山与富春江相比,黄山积淀厚重,充满阳刚之气,它代表中国文化的层层累聚,因此,可以俯视大地和山水。看黄山,不仅是看诸多美景古迹,而是看活了千年文脉的生命。它始终活着、血脉畅通,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这幅山水画,不只简单的描述秀丽风光,大地为证:这幅山水远比我们更亲近诗,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即便,从我们从杭州出发之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并衍伸到中国文脉。沿着这条文脉行走攀爬,登上黄山之时,视线豁然开朗,气象万千,尽管《富春山居图》皴擦点染技法多种,但都难以表达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纹理,云的湿度和温度,云的缥缈变化,云水山内在的表达,还是实地亲眼目睹,感受大自然把中国水墨绘画技法用到极致,诸多感受源起视觉美感的呈现,这幅美妙的诗意画,是以笔墨铺陈的文学画卷,是对这幅水墨丹青诗章的解读,达成进一步阐发旅行主题与意趣之目的。

诗词与丹青是对黄山的概括,虽然诗词在历史朝代中相对独立,但彼此遥相呼应,承先启后,共享一个载体,那就是笔墨。它可以顺畅流泻,于九州大地,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产生相辅相成的关系。黄山的美景和文化,任人自由取用,浸润万民之心,黄山给我们惊喜和感叹,都凝聚成文学艺术的高度和广度,成为众人瞩目的审美典范,它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千岛湖水下遗迹,必须低头追索,而杭州则用横卷平视姿态,这样的姿态,是人在沉思时,常采用的一种姿态,从欣赏理解的角度考虑,最易为我们接受并认同。山水景色的构图方式,从平面不断延伸,每一个框景和对景,在不断变化的阳光下,产生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我欣赏这幅水墨丹青的意态、风貌、神采以及文化底蕴,尤其是内在的人文“动”感。用这种绘画语言来体现思索,又融入自然现实,并抓住了杭黄高铁的“神情之要”,确实是神来之笔。总之,从与山水开始的对话,是说不尽的。大至诗词,小到水墨丹青,全都凝聚到画卷与你我之间。

若你不曾乘坐过杭黄高铁列车,你穷尽想象都无法知道它有多美,如果你乘坐过,想必用尽语言,都无法表达大山秀水给你的震撼,这里绝不仅仅是景色胜地,而是让你心甘情愿停下脚步,静享中国文化的人文深度。

杭黄高铁,串起一幅水墨丹青

中关村杂志——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

关注我们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请关注近期:

区块链发票:牵引变革脚步的技术物种

高新技术业务合规指南

处世的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