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2019年1月30日,刘晓梅从静宁县气象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休。退休前她主持建设了触摸式的一键式气象服务站,是静宁县气象对外服务的新窗口。今年4月初,在位于静宁宾馆大厅的一键式气象服务站前,她向游客介绍该窗口使用情况。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4月以来,甘肃河东地区已经迎来了两场春雨。

每当天空凝含水汽,雨水将要到来时,作为刚退休下来的静宁县气象局原局长刘晓梅还有着气象工作的惯性,她浏览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关注着人工增雨的天时,一些苹果果农还像以前一样,通过微信向她咨询着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

在静宁的许多乡镇、农村,提起刘晓梅,有农民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听过她的课,教我们如何增雨和打冰雹。”

56岁的吴双学是城川镇吴庙村的果农,他说:“刘晓梅是我们县的老气象局长!我认识她哩。这些年跟我们一起增雨、防雹保丰收!我还是城川镇人影作业点的炮员呢!有一年,她曾跑到会宁县增雨,静宁降下了一场透雨!当时都上新闻了!”

记者在静宁县气象局采访了解到,2019年1月30日,刘晓梅从静宁县气象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休,她不仅是一位县级气象工作的管理者,还是一名人工影响天气专家。在静宁15年的工作中,她曾开创了甘肃省跨市、县联合开展人工增雨的先例。静宁 7·19特大冰雹被记入《中国气象风云录》后,她力推静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甘肃省第一个县级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率先在静宁县建成,甘肃省防雹高炮升级试点在静宁拉开,静宁还在脱贫攻坚中率先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精准扶贫,至今静宁县24个乡镇建有32个高炮防雹点,有的乡镇有两到三个防雹点。

“用火箭来增雨,用高炮来防雹。”“你不把冰雹云轰走,冰雹就把苹果砸下来!”“我就是防雹点的炮长……”说起种苹果和天气的关系,许多农民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充满亲近和熟悉。

她为静宁增来的那场春季透雨,成为美谈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刘晓梅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介绍静宁县一人影作业点的设施建设情况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平凉市的西大门。

在静宁县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到80%以上,而干旱是静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一年12个月中有8.5个月属于干旱少雨月份,且大都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是典型的“十年九旱”的雨养农业县。

对于许多静宁农民来说,2013年4月19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一天静宁迎来了“久旱逢甘霖”的大喜事儿——静宁县降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明显的春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李店,达到29.5毫米。后来的雨情监测显示,静宁李店也是那场全省降雨的雨强中心。

而这一场春雨的背后,也写下了甘肃省迄今唯一一例跨市县联合增雨的历史。

2013年4月18日中午,省、市两级气象台发来了带着喜讯的天气预报——全省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静宁县气象局立即通过云图进行分析、研判,这次降水的云水资源有望当日夜间抵达会宁县、静宁县之间。为抢抓有利天气形势和难得降水天时,让盼雨久矣的静宁大地迎来一场酣畅的春雨,时任静宁县气象局局长刘晓梅立即召开会议,谋划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且应该抢抓时间率先到云水行进的上游——会宁县作业,让云水资源在从会宁上空向静宁上空移动时得到凝结加强,这样才能促进静宁的雨下得更大更强。

6年之后的春天,回忆起那次人工增雨作业,已经退休的刘晓梅依然记忆犹新。

她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说,人工增雨就是在有降水的有利天时条件下开发云水资源,向天借水。就像一条河往这里走,你开个渠引进来,不影响你的总量,你给我们多一些。人工增雨火箭弹里装的是碘化银,它是一种让云中水汽凝结成雨滴的凝结核,当凝含水汽的云静悄悄地在那儿时,增雨火箭弹把碘化银在云中和云上安静地播撒,让云中水汽凝结成雨滴,雨滴随着重量的增加,便坠落下来,形成降水。

判断到这一有利趋势后,静宁县气象局即向省、市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人工增雨申请。很快,省市气象局批准静宁县气象局联合会宁县气象局实施跨区域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刘晓梅立即向静宁县委、县政府做出专题汇报,并请求县委、县政府在这次跨市、跨县人工增雨作业中给予支持和协调。

刘晓梅回忆,接到报告后,静宁县委、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专门从静宁县农牧局抽配一辆越野车作为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火箭弹的牵引。获悉这次作业行动后,静宁县电视台也派出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晚7时30分,静宁县人工增雨作业团队携设施向会宁县出发,晚9时30分抵达会宁县城。

晚10时30分,增雨作业在会宁北郊开启,至晚12时共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32枚。增雨现场,会宁下起了小到中雨,作业人员充满振奋和欣喜。

19日凌晨2时,在会宁县增雨的团队接到电话,静宁县开始下起了明显的雨水。

“那一刻大家毫无倦意,充满着兴奋!雨水从安全帽上流到脸上、脖子上,非常欣喜!”刘晓梅回忆说,“静宁县第二天普降中雨,局地大雨,最大降雨出现在静宁李店,降雨量达到29.5毫米!是那次全省降水的最大降水量,也是静宁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春雨。这场难得的春雨对改善全县的土壤墒情、缓解严重旱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晓梅说:“第二天,静宁县委、县政府即对静宁县气象局进行了表扬!并给予了一定的人工增雨经费。”

“其实,当时静宁县气象局人工增雨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缺口。为最大化发挥增雨作用,静宁县气象局向会宁县气象局借了8枚增雨火箭弹。2018年初,这8枚弹才拉回会宁。”说起那次跨区域人工增雨作业,刘晓梅充满感慨,“这也是甘肃目前唯一一例跨区域联合人工增雨作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静宁县气象局跑到会宁县人工增雨的案例,在甘肃气象部门多次被人提起,纷纷为刘晓梅点赞,称赞她“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静宁7·19特大冰雹被记入《中国气象风云录》之后的人影变革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静宁7·19特大雹灾中的冰雹

静宁县位于六盘山以西的迎风坡,丘陵沟壑区的海拔在1340—2245米,这一地理地貌容易形成空气气流的二次抬升,形成冰雹。

之所以会出现冰雹,是因为在春季、夏末至初秋时段,太阳烘热了大地,低层升温很快,而高空却依然相对冷却,由于锋面、地形等的抬升作用,使低层的暖湿气流发生抬升冷却,其中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在上升气流抬升中继续冷却,变成了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碰并了许多0℃以下的小水珠而逐步增大,当重量增大到上升气流无法再托住时,它就一落千丈,降至地面,即是冰雹。

在静宁的农村,一小块冰雹云就会让几个村的苹果园受灾,轻者把果实打落,严重者直接砸得果树脱皮,需要重新栽植新的苗木,意味着农户再等五年才能收获苹果。

冰雹对苹果产业大县的静宁来说,是高悬在苹果之上的一把利剑,且这把利剑经常跨越春夏秋三季,严重影响着静宁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静宁县气象局绘制的冰雹入侵路径图上,冰雹入侵静宁县的路径多达5条。因此,冰雹也成为静宁继干旱之后的第二大气象灾害。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的景象

据静宁县气象局统计,自1971年以来,静宁冰雹灾害频发,年年有雹灾。以往一年最多出现9次,2015年截至8月中旬已经出现大小冰雹11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90%以上的冰雹集中在4—9月份,6—8月份降雹最集中,成灾的频率也高。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冰雹入侵静宁县的路径

2008年7月19日,在苹果丰收在望的季节,静宁县却发生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特大、罕见冰雹灾害。

那场雹灾有多重?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当地动用推土机清理路面上的冰雹。

记者在静宁县气象局提供的灾害照片前看到,在冰雹的重灾区,比鸡蛋还要大的冰雹在路面上堆积成山。为清理路面的冰雹,竟然动用了推土机。八里镇部分村庄的房屋瓦片被击碎。司桥乡司桥村的苹果树枝被打断,苹果树主干树皮剥落,果实在地面落了一地。一张拍摄于静宁县城的照片显示,一辆出租车的挡风玻璃被击穿。据后来有关方面统计,那场冰雹让全县97条232公里道路损坏,全县果园受灾面积达28696亩,其中绝收16719亩。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的景象

后来,这场特大冰雹被记入《中国气象风云录》,拍成《中国气象风云录—静宁7·19特大冰雹》纪录片,成为气象界研究和应对冰雹灾害的典型案例。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的景象

灾害发生后,刘晓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面对干旱、冰雹这些灾害性天气,一个县级气象局能做的只是提前预报、预警,没有其它能力。尤其那时县级气象部门还没有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不能及时看到自己上空的雷达拼图,预报是省市气象台预报出来后,县级台才能报。而放眼全县人工影响天气设施,只有两个人影作业点。

带着这些思考,刘晓梅撰写了两项报告——《关于7·19冰雹灾害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的汇报及人影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的几项措施的报告》和《关于中北部地区设立防雹作业点的报告》,呈报给静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报告引起了县上领导的普遍重视,多次召开论证会进行研究,并委派她带队去外地考察小型气象雷达的运行情况。

2009年7月,甘肃省气象局和静宁县政府共同投资进行静宁气象雷达站工程建设。2010年7月,甘肃省第一个县级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率先在静宁县建成并投入使用。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全省第一家县级多普勒天气雷达站

“这等于是打开了我们的天眼!雷达每6分钟扫描一次静宁上空的天气状况,为全县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从那时起,静宁冰雹预警可以提前三小时发出,可以说这是静宁县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刘晓梅说。

紧接着,刘晓梅带领静宁县气象局加快推进全县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2016年—2018年,按照《静宁县气象防灾减灾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由地方政府投资建成了15个标准化人工防雹高炮炮点,实现全县24个乡镇有26门高炮作业点,全县外围基本实现全包围的防雹炮点布局网。

“有了雷达,有了高炮防雹网,我们就有应对冰雹的武器了!冰雹的致灾率大幅度下降!”刘晓梅说,“冰雹云要来时,雷达会监测到,冰雹云到哪里了,我们提前作业,将其打散或驱走!防雹从原理上讲,一个是化学原理,一个是物理原理。 冰雹在云中形成后上下沉浮、不断滚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滚到一定程度时就下来了。冰雹云在路上时,我们用人影高炮把碘化银打进去,碘化银有融化功能,把大冰雹化成小冰雹,小冰雹化成雨滴滴落下来。同时,高炮在发射中有爆炸的冲击波,也能促进冰雹颗粒的碎与融。”

“前几年,有些乡镇领导说,谁谁的防雹炮点把冰雹打到我们这边来了。县上领导安排我发言,让我讲原理,其实防雹就是自我保护。增雨要跑到上游,而防雹就是要管好我头顶这一片。我的力量强就把我的保护了,你想力量强,你就要建炮点。我们联合起来对抗、阻击,你打、我也打,我们就把它打到外面去了。我打、你不打,就把冰雹打到你跟前去了。所以各乡镇争先恐后地要炮点。只要有炮点,有对流天气来,可以在没有进入我的区域之前将其打散。我们在雷达上看,一块冰雹云快要来时,几个炮点同时作业,云就分开或散了,或擦着边就移过去了。”刘晓梅说,“所以,我们附近县有的气象局长给我说:‘看着这个冰雹云到你们那边去了,你们硬是给我们憋回来了!冰雹把我们砸了!’”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目前,全县基本建成从北向南贯通7条防控线,从西北到东南5条防控线,从东北到西南5条防控线,全县外围基本实现全包围的防雹炮点布局网,针对各个方向移来的对流云都有相应的防线进行阻击,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2016年以来,刘晓梅每年都组织人影作业技术培训班,召开炮长工作会议。她经常在人影指挥群里发雷达回波图,告诉炮长们冰雹云到哪里了,初形期发弹量是多少,发展期的发弹量是多少,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作业队伍。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让农民走近人影防雹高炮培训现场

针对作业队伍不稳定问题,在刘晓梅的建议下,静宁县政府将作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落实,并协调保险公司为作业人员办理了综合意外伤害保险。一个人影作业点配备一名炮长、三到四名炮手。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培训现场

在人工防雹中,静宁县人影作业点形成了由县气象局与所在乡镇政府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体系,以及一年四季都能开展人影作业的综合作业体系。

在这一机制下,刘晓梅坚持领导带班制度,积极主动、准确及时、细致周到地做好气象服务的把关和指导,并亲自参与预报服务业务,靠前指挥,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一次过程不放过”,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2018年,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将全省防雹高炮升级试点放在静宁,静宁防雹高炮走向远程自动化控制阶段。2018年8月,在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60周年座谈会上,甘肃省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静宁县出现26次强对流天气,发射588次11877枚火箭弹和炮弹,占到全省的1/3。

气象工作你要钻进去,可以干的事儿非常多!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围绕“高效安全作业”,刘晓梅多次组织召开全县人影工作炮长会议,24个乡镇26个炮点的炮长以及部分乡镇干部到静宁县气象局接受培训。

2018年4月,静宁县气象局被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授予2017年度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集体,被静宁县委、县政府授予“2017年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刘晓梅在退休前多次当选为平凉市、静宁县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获得“静宁县十佳科技人才”称号;多次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双文明标兵”、“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先进个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撰写的论文被《十二五气象工作务实精要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选录;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被甘肃省气象局记三等功。

然而,这一切都源于刘晓梅长期以来的勤劳、勇敢的奋斗和拼搏。

1984年12月,刘晓梅在平凉市招考中以全市第二名成绩考入平凉地区气象局,分到办公室做行政工作。但是,她觉得进入气象部门就要学气象业务。这一想法给领导提出后,领导告诉她,学业务就要下到基层台站。1985年1月,刘晓梅到了崇信县气象局,先后当观测员、预报员、气象服务员。2002年被提拔为崇信县气象局副局长,2005年调任静宁县气象局局长。

“在崇信,我由一个20岁的小姑娘变成一个中年妇女,到静宁成为一个老太婆,退休了。”刘晓梅说,“在静宁县这15个年头是我最辛苦,也是最有成就感的,这期间干了很多事儿,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和静宁县委县政府给予我很大的支持、鼓励和荣誉,我很自豪、很欣慰。我也一直抱着感恩的心来工作。”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从刘晓梅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她曾于退休前发出了这样一条心情:“一天为什么不能有48小时?”

她说:“我总是感觉还有一点儿遗憾,许多事儿才起步,像气象为农服务、林果观测站、直通式气象服务,去年还建了四个触摸式一键式气象服务站,就是气象对外的服务窗口,这几年在服务上铆足劲儿地开拓到多个领域。但是按照国家政策,到年龄了,该退休了。希望在接下来的同志们的努力下,将静宁气象事业发展得更好,更上一层楼。”

她说,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形势非常有利于年轻人的发展。年轻人要热爱本职工作,应该静下心来、沉下身子、钻进业务去干,气象工作你要钻进去,可以干的事儿非常多!气象领域特别丰富,有很多课题。像静宁是苹果大县,在苹果上做文章,气象与苹果结合起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她希望年轻的气象工作者要珍惜气象工作,在能干事儿的时候铆足劲儿地干。因为你不进步就是退步,不要因为虚度年华而懊悔,要站在祖国气象事业积累的新起点上,走得更远更宽阔。

(本稿除第一、二张照片外,其余照片均由静宁县气象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