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馬島戰爭期間,北約態度如何?

遙望天際


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是阿根廷方面對該群島的稱呼,英國方面則稱其為福克蘭群島。這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關於馬島的歸屬問題英國方面宣稱: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是第一個發現該群島的人,然而此說在國際上並無任何佐證,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明確文字記錄的第一位發現馬島的人是1600年的荷蘭人威爾德。1764年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率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次年英國人也開始在島上定居,1770年佔據南美大陸的西班牙殖民者驅逐了島上的英國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產權。1771年英國以發動戰爭作為威脅恢復其西福克蘭島的前哨基地,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英國只控制著西福克蘭島,而東福克蘭島仍一直處於西班牙統治下。1774年英國因為經濟原因撤出西福克蘭島,但並未公開聲稱放棄對西福克蘭島的主權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佈獨立,1820年阿根廷宣稱繼承了西班牙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1833年初英國未將島上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1841年英國委派一位文職副總督前往該島,到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實現自給。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則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日趨保守的英國資產階級為維持壟斷地位而對新技術的排斥使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後起的美、德兩國相繼趕上並超過,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國取代,20世紀初英國又被德國反超而屈居第三。儘管英國是一戰戰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權限,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與此同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的傾向日益強烈,以致於英國政府為避免大英帝國的解體而在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獨立解決對外對內政策、交換外交使節和簽訂國防協定等權利,自治領由此成為與英國同為平等成員的英聯邦國家。1931年英國又通過建立英鎊區加強了英聯邦內部的經濟聯繫。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籤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透英國的市場範圍。當英國看起來出現復興跡象時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崛起英國被捲入破壞力驚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說一戰已大幅重創削弱了英國的世界霸權,那麼二戰則使英國的世界霸權徹底崩潰:除了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外,英國經濟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隨著1944年7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英國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大英帝國治下的各白人自治領紛紛成為獨立國家,而被譽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的印度也在二戰時期“趁火打劫”要求英國給予更大的自治權才對德、日作戰。1947年8月15日原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周邊的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也相繼獨立,至此英國實際已淪為二流國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佈廢除此前同英國締結的條約,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從此英國失去了對這一國際貿易航線關鍵節點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加納,這是黑非洲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由此開啟的示範效應迅速在整個非洲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全面崩塌。

英國國力的大幅下滑使相比英國而言在馬島問題上具有地利優勢的阿根廷試圖從英國手中收回馬島。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馬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自己對原西屬領土的繼承權、馬島鄰近南美、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為由宣稱對該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為由要求以該群島居民的意願進行自決。由於自1833年以來英國對該群島持續的經營使島上人口以英國後裔為主,在心理上普遍更傾向於英國。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辦法。這種曠日持久的討論到1982年2月還在進行,不過阿根廷國內已越來越厭倦這種日復一日的無結果的討論。事實上在馬島戰爭前阿根廷和英國一樣正處於衰敗過程中,所不同的是:英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阿根廷則直接由昔日的發達國家淪為了發展中國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經濟大國,人均收入與德國比肩。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從“大農村”轉身成為國際化的“南美巴黎”。然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國家的高速發展掩蓋著潛藏的問題:大地主寡頭壟斷了廣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財富集中現象比美國嚴重得多,也使其在單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遠,偏離了工業化道路。而經濟從屬於英國的局面也在持續。在新興中產階層反對寡頭統治集團,要求政治民主的呼聲中1891年激進公民聯盟(激進黨)成立了。武裝起義的威脅促使保守派總統羅克·薩恩斯·佩尼亞於1912年制定了普通男性無記名投票法。於是激進黨領袖伊波利托·伊裡戈延得以於1916年當選總統。他推行社會經濟改革,將家庭農場主和小型企業納入援助範圍。時光來到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也波及到了阿根廷:由於世界主要大國幾乎都被捲入這場經濟危機之中,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可以用來購買阿根廷的農牧產品的資金嚴重縮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阿根廷的農牧產品出現嚴重滯銷。1930年何塞·費利克斯·烏里武魯在軍事政變中推翻了對大蕭條束手無策的伊裡戈延,由此開啟了阿根廷軍事政變的歷史大幕,在此後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軍政府執政,過去的寡頭政治與選舉舞弊死灰復燃。1946年胡安·庇隆贏得阿根廷大選,他上臺後將關鍵的工業與公共設施收歸國有,提升了工資與工作環境,還清所有外債,並幾乎實現了充分就業。他的妻子愛娃·庇隆發揮了核心的政治作用:1947年她推動國會授予女性參政權,併為弱勢群體帶去空前的社會救濟。1951年庇隆順利獲得連任,然而超支很快耗盡了二戰帶來的鉅額外匯。經濟下滑、腐敗盛行、夫人光環的褪去,加上離婚法通過造成的與天主教會之間的矛盾,使其漸失執政基礎。1955年海軍在刺殺總統的起事中轟炸了五月廣場,幾個月後在軍方自稱所謂的解放者革命中庇隆被迫下臺,流亡西班牙。庇隆下臺後阿根廷再度進入軍政府執政狀態,這時的阿根廷早已不復當年——拉美地區遠離世界格局的中心熱點地區固然使阿根廷得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避免遭受戰火蹂躪,但也使阿根廷錯過了發展自身軍事科技的機會。當美國憑藉先進的軍事科技和龐大的經濟體量崛起成為世界霸主時阿根廷正不可逆轉地走下坡路,甚至當二戰結束後歐美國家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經濟建設並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時阿根廷卻在不斷髮生政變和刺殺事件,國家政局極為動盪不安。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寄希望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1982年4月2日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對馬島實施軍事攻擊。由於英國在馬島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的抵抗後便佔領馬島全境。戰事的出奇順利讓阿根廷人揚眉吐氣,也間接挽救了搖搖欲墜的軍政府。可正當阿根廷軍政府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議會的授權下抽調海軍總兵力的2/3組成遠征軍不遠萬里前來和阿根廷爭奪馬島。由於英國與阿根廷遠隔萬里,所以從其艦隊正式組建完成到其攻佔馬島東側的南喬治亞島已過去半個月時間。1982年4月30日英國海空軍完成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範圍內的海上和空中封鎖,剩下的便是對困守在馬島上的阿軍進行“甕中捉鱉”。5月21日英軍開始在馬島登陸,雖然連遭猛烈抵抗,但還是在6月14日佔領全島。眼見大勢已去的加爾鐵裡只好電令馬島駐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役結束。

那麼在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的北約盟友們究竟是持怎樣的態度呢?本來根據北約成員國之間達成的協定:如任何一個締約國領土受到攻擊,可視為向全體成員國開戰,因此全體締約國自動參戰而無需本國國會批准宣戰。然而這條也被聲明並不適用於有爭議的領土,那麼問題就簡單了——如果北約認定阿根廷對馬島的軍事行動是對英國領土的攻擊,那麼北約就有出兵幫助英國的義務;而如果北約認定馬島是英國與阿根廷之間有爭議的領土,那麼這就屬於英國與阿根廷的雙邊外交事務,北約也就沒義務介入其中。至於北約會作何認定顯然將會受到在北約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美國相當的影響,對此阿根廷方面其實是心知肚明的。美國一向視包括阿根廷在內的拉丁美洲為自家後院——積極在拉美國家之間合縱連橫,以期扶植親美政權,而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是在美國的扶植下得以上臺的:1981年加爾鐵裡訪問美國時被裡根總統視為反對共產主義的盟友並熱情接待。回國後的加爾鐵裡在美國的支持下於當年年底當選阿根廷總統,因此他執政時期一直奉行親美政策。在決定發動馬島戰爭前曾和美國進行過溝通,而美國方面給予他的回覆是美國將保持中立。當時阿根廷還是蘇聯糧食的主要出口國——每年都會有大量阿根廷小麥運往蘇聯。就在攻佔馬島的第四天阿根廷與蘇聯簽訂了核協定及貿易、漁業協定,主要內容是:蘇聯向阿根廷提供濃縮鈾,阿蘇將在馬島周圍聯合開採石油、在周圍水域聯合開發漁業資源,允許蘇聯派大規模漁船進入馬島水域作業,而阿根廷獲得的援助是蘇聯在情報方面的支持。據此阿根廷認為:一旦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即使不幫助自己,也至少會保持中立,而蘇聯則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阿根廷甚至認為:英國根本不會為遠離英國本土的小島而出兵,畢竟這時英國放棄的海外殖民地夠多的了,小小一個馬島似乎不足以使英國大動干戈。因此阿根廷國內根本沒對戰爭有過任何預案,阿根廷軍隊根本沒進行任何戰爭準備,因為他們以為只要驅逐了英國在島上的少量守備部隊就行了。1982年4月2日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對馬島實施軍事攻擊。由於英國在馬島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的抵抗後便佔領馬島全境。戰事的出奇順利讓阿根廷人揚眉吐氣,可正當阿根廷軍政府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議會的授權下抽調海軍總兵力的2/3組成遠征軍不遠萬里前來和阿根廷爭奪馬島。與此同時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舉行會談,儘管當時英國和阿根廷都是美國的盟友,不過美國其實更願意站在英國一邊,會後美國放棄中立並向英國提供情報支持。在美國的影響下北約各國都採取了不公開介入戰爭,但暗中為英國提供資金、武器及情報等支持的立場——法國當時就把自己的飛魚導彈參數提供給了英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北約態度上嚴守中立,但是帶頭大哥美國實際上毫無保留的倒向英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北約組織最基本的智能就是“集體防禦”。簡單的說,如果蘇聯集團侵犯了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那麼北約將根據“集團防禦”原則共同對抗蘇聯集團。

雖然英國是北約組織成員國,但是北約組織整體上在英阿馬島戰爭期間保持中立態度,並沒有根據“集團防禦”原則支持英國打擊阿根廷,原因有如下幾點:

1、北約組織的“集團防禦”只針對蘇聯集團的侵犯,阿根廷對英國控制下的馬島的佔領不觸發集團防禦;

2、北約組織的“集團防禦”主要是在歐洲和北美地區,遙遠的南大西洋不是北約組織的行動區域;

3、80年代,全世界反殖民地、反帝國主義浪潮洶湧,是當時世界的主流思潮。阿根廷舉兵佔領英國控制下的馬島,雖然是單方面挑起了戰爭,但是在那個大時代背景下,有一定的道德立足點,因此北約組織礙於全世界的大潮流,在態度上保持了中立。

雖然北約作為一個組織整體上保持了中立,但是北約成員國,尤其是北約組織的核心和帶頭大哥---美國,為英國提供了不遺餘力的支持,

在馬島戰爭中,美國在政治上(表面上)保持了中立,時任美國國務卿黑格在雙方大打出手前對兩國進行了密集的斡旋,希望兩國能和平解決此事。美國在政治上保持表面上的中立是因為自19世紀的“門羅宣言”以來,一直將美洲視為自己的後花園,把自己也當成整個西半球的代言人,以美洲的保護者自居。而英國是自己的大表哥、美國全球戰略最重要的盟友,因此兩邊都不得罪。

而英、阿兩根一旦大打出手,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立馬就有了高下之別。美國為當時軍事實力江河日下的英國提供了除直接出兵外的一切援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緊急向英國提供先進武器,尤其以AIM-9L“響尾蛇”近距格鬥導彈。

馬島戰爭中掛載AIM-9L的海鷂戰機。AIM-9L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僅距紅外格鬥彈,先進的紅外引導頭可以實現全向攻擊。美國向英國緊急提供了100枚該型導彈。這使得英軍以兩艘輕型航母、近40餘架鷂/海鷂的脆弱海上航空兵力有效的掌握了馬島海域的制空權。飛行性能並不優越的鷂/海鷂利用先進的AIM-9L導彈在空戰中取得了21:0的戰績,為英軍遠征馬島立下了不世之功。

2、在後勤、情報方面給予英國大力支持。

馬島戰爭對英國方面最大的考驗就是英國本土與馬島之間遙遠的距離,這個距離在8000公里以上。英國勞師遠征,最重要的就是後勤和情報,而這兩方面都獲得了美國不遺餘力的支持。

上圖是大西洋上的阿松森島,位於英國本土和馬島之間,是英國進行馬島戰爭最重要的中轉基地。該基地原本主要由美國使用,在戰爭期間美國方面為英國的物資轉運、後勤不急提供了大力支持,僅燃油一項,美國就提供了數百萬加侖。

在戰爭期間,美國還動用了偵查衛星、遠程偵察機等手段為英軍提供了大量阿根廷軍隊部署方面的情報,為英國發起的聖卡洛斯灣登陸提供了第一手的情報。

3、美國甚至考慮在英國的“無敵”、“卓越”號兩艘航母被阿根廷幾沉後向英國方面提供一艘兩棲攻擊艦,使得英國可以繼續掌握戰區制空權。英國的兩艘航母是英國特遣艦隊的核心,阿根廷方面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利用手裡的“超級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導彈一直伺機攻擊英國航母,有一次都差點得手,只是“大西洋運輸者”號當了替死鬼。一旦這兩艘航母中的一艘被阿根廷搞掉,英國的馬島戰爭就很難打下去。為了以防萬一,英國和美國協商一旦出現特殊情況,美國將向英國提供一艘兩棲攻擊艦。

美國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排水量近4萬噸,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操作海鷂戰機的能力,可以與英國的作戰體系實現無縫銜接。美國方面甚至會直接由美國官兵操縱該艦投入戰爭,但是駕駛海鷂出站的將是英國飛行員。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可就算是美國直接派兵參戰了。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英軍很好的保護住了自己的兩艘航母,這樣的借兵也就沒有真正發生。但是,通過此事可知,美國當時對英國的援助是不遺餘力的。

另外,法國也給了英國很大的幫助。但是要說明的是,法國雖然是北約組織的核心成員國之一,但是馬島戰爭爆發時,法國退出了北約組織。筆者暫且先把這筆賬記到北約頭上吧。法國的幫助體現在兩個方面:

1、法國在戰爭爆發後停止了向阿根廷方面交付“飛魚反艦”導彈。

在整個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方面最強大的武器就是掛載“飛魚”反艦導彈的“超級軍旗”攻擊機,這都是法國產品。在戰爭期間,超級軍旗使用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北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艦。要知道,阿根廷方面手裡總共只有5枚飛魚,原本訂購了14枚,但是法國在戰爭爆發後以種種理由拒不交貨,這算是幫了英國人一個大忙。試想,如果英勇的阿根廷人手裡多一些飛魚......

2、法國提供了幻影3/5與英國的鷂/海鷂進行模擬交戰,使得英國飛行員對幻影3/5的性能特點心知肚明,在後來的空戰中知己知彼。

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就是法國的幻影3系列戰機(包括以色列生產的版本),這些戰機都是最高時速2馬赫的優秀戰鬥機,性能不俗。但是英國方面在空戰中取得了全勝的戰績,除了上文提到的AIM-9L導彈之外,英軍飛行員對該型戰機的熟悉也是其中之一。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北約全線支持英國的!要不是法國把自己的飛魚導彈參數給了英國,英國可能連航母都會被阿根廷給打沉了去。

美國在馬島問題上是心懷鬼胎的!當時美國曾提出由美英阿三國共管馬島的方案,英國同意了,但是阿根廷卻不答應,於是美國便一屁股坐在英國的椅子上幫助英國,美國給英國開放了哥倫比亞的空軍基地,還給英國提供了45000噸的燃油作為燃料補給,這對於英國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的英國本土離著馬島11000海里,英國的航母續航力只有6500海里,如果沒有美國的燃油支持,連開船都來不到馬島。

阿根廷在馬島問題上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沒搞定美國。尤其是美國方面的問題,沒有給美國足夠的好處費,當時就應該花大價錢給美國買武器買各種商品,即便後來美國提出的共管方案雖然有點欺人太甚,但是也應該咬咬牙認了,先把主權拿回來再徐徐圖之,畢竟美國的影響力太大了。(馬島戰爭直接教乖了阿根廷,往後所有美洲提案,阿根廷都是無條件支持美國)。

一個是沒有提前做好戰備。當時的阿根廷庫存只有5枚飛魚導彈,假如阿根廷有足夠多的導彈那麼絕對可以打沉英國的航母,只要英國的航母被摧毀英國就得撤退。


優己


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他們(阿根廷)19世紀的獨立運動獨立的不徹底,以至於讓英國人撿了個大便宜,在獨立運動中讓人家堵著家門口建立了殖民地。二是,自以為是,抱著僥倖心理。

[181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起義,1816脫離西班牙,阿根廷宣佈獨立。1820年,宣稱對馬島擁有主權;1831年,為報復阿根廷非法扣留美國在馬島附近海域捕獵海豹的船隻,美國軍艦勒星頓號摧毀了馬島東部阿根廷居民點;1833年英國人上島驅逐了阿根廷留島官員;1841年英國派一位副總督上島,到1885年,島上已建立了一個約2000餘人的英國社區;1892年,馬島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二戰後,60年代就馬島主權問題,英阿在聯合國進行了一場辯論:阿根廷以1493年教皇敕令為依據,以繼承西班牙、馬島鄰近南美洲、結束殖民地的需要等為由,宣稱對馬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對馬島的實際擁有、佔領和管理,以及聯合國憲章承認的(公民)自決的原則,宣稱對馬島的主權,並稱將馬島交給阿根廷統治,違背島民意願,不是結束殖民地,而是新建立殖民地。

最後的結果是,聯合國邀請英阿兩國舉行會談,尋求和平解決紛爭,這一談,從1965年一直談到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



要說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在80年代可以說是除了美國之外,還是北約的二號軍事強國,阿根廷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搞突然襲擊,欲以武力強行從英國人手裡奪回馬島?其主要動因,完全在於他們的總統,軍事強人加爾鐵裡。

加爾鐵裡,一個軍事政變的狂熱分子,“骯髒戰爭”後期在美國的默許下,組建了自己的軍政府,自稱是:美國人的孩子。

1981年3月,加爾鐵裡訪問美國,得到了里根總統的熱情接待,被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理查德·艾倫稱為一位“崇高的將軍”。回國後,支持並幫助尼加拉瓜組建了民主力量,得到了本國民眾的支持,年底當選為阿根廷總統。



同時,阿根廷還是前蘇聯糧食的主要出口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阿根廷小麥運往蘇聯。就在攻佔馬島的第四天,阿根廷與蘇聯簽訂了核協定及貿易、漁業協定,主要內容是:蘇聯向阿根廷提供濃縮鈾,阿蘇將在馬島周圍聯合開採石油、在周圍水域聯合開發漁業資源,允許蘇聯派大規模漁船進入馬島水域作業。阿根廷獲得的援助是蘇聯在情報方面的支持。英阿海戰中,阿軍用法制“飛魚”導彈擊沉英軍的最新型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就是蘇聯提供的情報。

基於上述兩點,阿根廷人以為與英國人開戰,美國就算不幫助自己,也不會偏向英國,蘇聯人則肯定會偏向於自己。這樣,就搞定了兩個世界頂級的軍事大國。

武力方面,除了有兩艘英國導彈驅逐艦,還有一搜美國給的輕型航母,其它巡洋艦、驅護艦也都是美國貨,潛艇是德國貨,空軍飛行員都是美國培訓的,在自己的家門口,與二戰後落迫了的英帝國交手,勝算還是比較大的。

可是阿根廷人還是算計錯了,不宣而戰,它即遭到了英國等北約國家的反對。美國一開始態度還比較曖昧,後來也倒向了北約,而蘇聯的態度更是漠不關心。

它的對手卻是一個征戰百年的老牌帝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又遇上了二十世紀著名的鐵腕政治家撒切爾夫人,南美洲這個新“崛起的軍事強國”,跌落似乎是命中註定。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正是東西冷戰高潮,美國雖然需要在美洲地盤上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和傳統盟友英國比起來,阿根廷的分量還是輕得多,包括北約,英國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馬島之爭有諸多歷史遺留,當時世界多數國家都傾向於和平解決。再說阿根廷,曾經是納粹德國的粉絲,也讓戰後世界上主要國家瞧不起……但主要的還是它遇上了80年代英國最強政治家。


燕北林叢


一九八二年的英國和阿根廷之間因為對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夷稱為福克蘭群島)的爭執,爆發了馬島戰爭。在戰爭爆發時,北約對同為北約邦內的成員英夷,採取了偏袒的中立態度。而對於並非歐美朋友圈內的阿根廷,則採取了敵視的中立態度。特別是阿根廷空軍用法夷產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夷的“設菲爾德號”巡洋艦後,整個歐美陣營,均對阿根廷實施了武器禁運。戰略思維陳舊老朽、指揮藝術落後不當、包括軍工在內的工業基礎落後薄弱的阿根廷,很快就架不住英夷對它的猛烈進攻。最後,英夷取得了馬島戰爭的勝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悟空之邀,不能不答。英阿馬島之爭時,美國確實未出兵,但北約依然沒有少幫英國。所以未成北約慣常出兵群毆阿根庭,一是對手弱用不著,二是國際局勢原因,北約不能做。

馬島戰爭發生於1982年。其綜合國際背景是:二戰之後,世界由四股力量交替影響一一美蘇爭霸,美蘇擠壓英法勢力(美國為主),第三世界的不結盟與民族獨立運動。1816年建國的阿根庭作為南美的大國,在國際格局中偏向於與西方交好,屬於北約的盟國。馬爾維納斯群島屬於英國殖民地,但與阿根庭距離很近。

自美國敗出越南,在國際大格局中,西方轉為全面守勢,美英法為主的西方集團在歐洲、中東、中亞都面臨蘇聯的強大壓力。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更因為殖民地不斷獨立,呈現出極大頹勢,在東方隨中國對越南的勝利,香港問題已擺上桌面。1981年,英國甚至做出了從馬島撤回部分兵力的決定。

也是1981年,阿根庭遭遇經濟危機重創,國內矛盾激化,社會動盪。軍政府做出了“以一場戰爭勝利轉移國民矛盾”的決定,目標直指馬島。

阿根庭因是北約盟國,不僅武器裝備精良,後來名聲大造引自法國擊沉英艦的反艦導彈更是世界最先進武器,而且知道英軍的壓力與實力,而且佔有距離的先天優勢,因而敢於挑戰英國。

不幸的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正要以一種方式激勵國內,同時表明英國的強硬,以止住不斷衰落的國勢。而整個西方也需要一場可控的乾淨利落的勝利。正如前文所述,阿根庭知道英國的實力,英國與西方更知道阿根庭的底細!相信英國足以取得勝利。

但戰爭爆發後,北約還是明顯偏向英國:美國提供情報支持,法國不但斷供阿根庭武器,還將參數提供給英國,北約參與英軍的後勤保障。這樣聯手導演了冷戰期間最大最激烈的海空戰,而且展現了經典的兵力投送能力。戰爭以英國全勝告終。美國又及時出面扮演調停者角色,軟硬兼施,控制住了戰爭的規模。

馬島戰爭展示了西方的戰爭能力,與接踵而至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西方勝利,扼制了蘇聯勢力的攻勢,堪稱冷戰的轉折點。



用戶68621085508


英阿馬島戰爭期間,北約是保持中立的,但總體上是偏向英國的。阿根廷是美國的盟友,當時的阿根廷是投靠美國的,所以美國不會出兵支持英國。當時阿根廷與北約不少國家的關係都是比較好的,這從阿根廷武器裝備的來源就能看的出來。

阿根廷購買了法國的戰機和飛魚導彈,並且超級軍旗戰機和飛魚導彈還直接擊沉了英國赫赫有名的戰艦。後期北約國家對阿根廷實施了武器禁運,所以缺少武器支撐的阿根廷最後基本上沒有武器可用了。北約國家在戰爭發起後,主動站在了英國的那邊,其實除了英國是北約重要成員國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英國的整體實力更強大。

美國在戰爭中表面上中立,實際上是偏向英國的。阿根廷是美國的小弟,也是美國後院的國家,但是英國是美國在北約最重要的盟友。也就是說從利用價值上看,英國明顯要優於阿根廷的。阿根廷開始以為,美國會繼續提供武器,但很顯然阿根廷判斷錯了形勢。當時的情況下,美軍已經悄悄給予了英軍不少支持,直接派兵不符合美國利益,也沒有現實需要的。


深度軍備


英阿馬島戰爭期間,北約的態度是“中立的"。美國沒有直接出兵支持鐵桿盟友英國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量的。

1982年暴發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領土爭奪戰爭,最後以阿根廷的失敗而告終。

北約表面中立,暗中支助英國。

英阿馬島之戰前,阿根廷因近200年來無戰事,軍力和武器的防務準備是不足的。直到戰爭開打,才向法國訂購飛魚導彈,且數量有限。但是馬島與英國相隔1萬數千公里,阿根廷卻近在咫尺,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戰爭初期阿根廷擊沉英國戰艦,佔淨優勢。

英國是北約的發起成員國,按照北約集體防衛章程:成員國領土受到侵犯,其他成員國應自動參與保衛。那為何北約成員觀望“中立"呢?

這是因為馬島幾易其主,一直是一塊領土主權存在爭議的土地。是英帝國在興盛時期佔領的殖民地,隨著殖民地的紛紛獨立,馬島成為英國在海外的侵佔“飛地"。

(1997年成立的聯合國海洋公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馬島屬於阿根廷。也就是說,英國對阿根廷的馬島戰爭是非正義的。)

北約的態度表面“中立",其實還是完全傾向英國的。英軍艦被擊沉後,北約要求成員國不得向阿根廷提供武器供應。法國也很快切斷了對阿的武器供應渠道,並向英國公佈了飛魚導彈等武器的參數,使得形勢很快開始反轉。

美國出兵忌憚“華約”干涉,實際上對英國進行了全方位支助,不亞於出兵。

由於當時“北約"“華約"兩大軍事組織的嚴重對抗,美國後院古巴的激烈反美和境內蘇聯存有駐軍基地,美國直接出兵恐引起蘇聯為首的“華約"的干預,美國對英國採取了曲線救援。首先,切斷了對阿根廷在美國購賣的戰機零配件供應和武器供應;第二,牽頭髮動了北約對阿根廷的軍事武器禁運和全面經濟制裁;第三,與英國全面軍事情報共享並提供阿根廷和馬島周邊水域的天氣變化情況及阿根廷潛艇活動情況;第四,直接向英國開放阿森納軍事基地;第五,直接向英國提供燃料等後勤供應保障。


老狼48440790


在上世紀的一九八二年位於南美大陸的阿根廷,與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國家英國發生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圍繞著有關爭議的馬島引起的。

馬島,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為馬島。

該島離阿根廷國家約在三百公里左右,於公元1690年被英國的探險家斯特朗發現,並命名為福克蘭群島,阿根廷人則稱為馬島。

1832年為英國佔領、插上了英國的國旗,由此宣佈為英國所有!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期,圍繞著馬島的歸屬問題,英阿兩國展開了外交斡旋活動。

在外交沒有達成諒解協議的情況之下,阿根廷遂於1982年的三月和四月份,由加爾鐵裡總統下令派兵進島,自此便引發了著名的英阿馬島戰爭!

加爾鐵裡總統

大家都知道,英國是北大西洋組織成員國,而且還是該組織的二把手!

北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條約,該條約規定成員國中的任何一國受到攻擊,其它國家有相應的負責協助作戰的義務!

但是在英國隻身前往收復馬島的作戰行動中,卻沒有一個北約成員國站出來,公開為英國的作戰行動提供幫助。

其實並非北約各成員國不守信用,而是其中的原因不是外人看起來那樣簡單!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一、北大西洋組織成立的主要原因,本來就是衝著歐洲最大的威脅蘇聯、和以它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來的,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公然出動大軍南下圍攻阿根廷,勢必會為蘇聯所乘。

第二、阿根廷國家與很多北約組織的成員國關係還相當不錯,都有貿易上的來往,甚至軍火貿易,其中阿軍用來擊沉英國謝菲爾德驅逐艦的飛魚導彈便是購自法國。

第三、美國人的美洲鄉土觀念比較濃,把其視為自家的後院,而且同大多數美洲國家關係不錯,不易公開同英國向阿根廷興師問罪!

第四、北約國家都聽老大美國的發號施令。老大不發話,這麼大的事誰願意公開站出來說話?

其次是就阿根廷那樣的國家,乍一看國家面積是不小,但它哪有什麼軍事工業?軍隊哪有什麼戰鬥?

這樣的戰爭,只要是英國自己打就已經閒著力氣了!

所以,整個的北約國家都基本採取了淡定!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北約國家也並沒有完全採取中立立場,暗中對英國提供了軟支持,比如說情報支持。

同時美法兩國也對阿根廷採用了釜底抽薪的做法,貿易制裁加停止軍售,也因此讓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被英國一頓暴揍、輸的是一塌糊塗!


東方中華不敗


一個叫馬爾維納斯群島,一個叫福克蘭群島,都是同一個島。該島12200平方公里面積,坐落在阿根廷東面500公里處。該島所處緯度其氣候溫暖。這麼好的大島,有實力的國家都可以想佔為己有。土地的屬性,早期就是被強者任意的佔領或退出,包括阿根廷的整個國土也是曾經被外國(西班牙)佔領。早期的土地就是被德者居?(強者居之)


西班牙是最早的海上霸主,憑著它的麾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海外領土的佔有擴張,強烈的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慾望。葡萄牙麥哲倫也有更大的收穫。英國人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裡掌握了裝備的先進,英國的先進取代了鬥牛士的霸主地位。英國人對土地的攫取達到了令人恐懼的貪心。福克蘭群島只是一個小蝦米 。

~通過二戰的洗禮,英國人保持了百年的霸主地位已經難以維繫,近百個國家紛紛獨立。馬島的地位難以確認。這也許就是霸主的利息?馬島的爭議延續了許多年,阿根廷與英國人談了很多回,甚至官司打到了聯合國,遇到這些得罪人的事,聯合國也是很為難。拖拖踏踏又是好多年。


馬島是在英國人手裡,阿根廷肯定沉不住氣。1982年的總統是阿爾鐵裡將軍,他的執政已經遇到問題,經濟上不去,國內的矛盾肯定集中到總統一身,民眾的情緒就是這樣的愛憎分明,群情激奮,總統下臺呼聲讓鐵將軍找到了轉移國內矛盾的大事情。奪回馬島凝聚國人民心。

阿爾鐵裡將軍一聲令下,阿根廷軍隊迅速就拿下馬島。阿根廷舉國歡騰,民眾也忘去了生活貧困,畢竟總統有勇氣。解決了幾十年的老問題。阿根廷在歡慶英國人卻不高興。大英帝國雖然沒落了,老虎死了還有餘威。大英帝國不能被被世界看不起!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如同母大蟲發出了虎威,派出了特混艦隊穿越大西洋,航程1萬多海里,殺氣騰騰發誓奪回尊嚴。

阿根廷憑藉一架法國的超級軍旗戰機,傍晚時分,貼近海面飛行,利用一處海礁掩護,突然出現在英國艦隊面前,法國的飛魚導彈直奔驅逐艦,謝菲爾德就這樣糊里糊塗的沉到大西洋下面。英國人對法國武器的恐懼,馬上請求法國斷掉了阿根廷的供應,法國辦到了,英國人最後取得了勝利。


說到美國人當時的態度,那會令人唏噓,甚至有些不懷好意,英國人打到了美洲就是忌諱,英國雖是盟友,也是在美國面前逞威,當時的阿根廷與美國還是親近,所以面子上顯得不偏不倚,其實還暗藏壞心,不想讓英國人染指南美!它想看阿方的戰力,也想看英軍有啥東西。不管盟友敵人,戰爭的數據第一。它知道英軍最終會取勝,暗地裡給英軍送出了許多衛星照片,也是維繫北約盟友的臉面。整個北約國家也是口頭聲援,也沒見那個國家兩肋插刀衝在前面。這說明英國在北約的地位號召力,遠不如美國的臉面。

通過馬島的爭端,得出結論就是靠自己,才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